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黄兴富  施炜  李恒强  陈龙  岑敏 《地学前缘》2013,20(4):199-210
银川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沿其边界断裂发生多期断陷活动,其边界断裂运动学特征记录了盆地的形成演化历史。基于其边界断裂滑动矢量的详细测量与分析,结合区域构造、盆地内沉积序列以及叠加变形分析,提出银川盆地新生代主要受NWSE向伸展、NESW向伸展与NESW向挤压3期构造应力场控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相关年代学数据,银川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经历初始断陷、持续断陷与拉分断陷等3期构造演化,始新世-上新世受NWSE向伸展作用控制,银川盆地两侧主边界断裂发生正倾滑活动,导致盆地发生强烈断陷活动,充填了始新世-上新世红色砂岩、砾岩;更新世期间,古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伸展,其主边界断裂以左行斜张活动,银川盆地持续断陷沉降;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在NESW向挤压作用控制下,银川盆地主边界断裂发生强烈右行走滑兼正断活动,盆地受断裂剪切拉张活动,发生拉分断陷沉积。  相似文献   

2.
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中新生代断裂演化与构造期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燕山东段~下辽河盆地中新生代断裂演化分析,认为中新生代该区共经历了中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末,白垩纪末和老第三纪末5期挤压作用。每期挤压作用都形成相应的挤压构造形迹,使得早期盆地萎缩或消亡,或对早期盆地进行改造使其反转。此外,该区还曾经历了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和新生代3个明显的伸展作用阶段,形成中晚侏罗世断裂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和新生代裂谷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及邻区早白垩世裂陷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张岳桥  赵越  董树文  杨农 《地学前缘》2004,11(3):123-133
早白垩世是中国东部及邻区强烈的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时期。根据裂陷盆地几何形态特征和展布型式 ,将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分为泛裂陷型 (燕山—松辽断陷盆地群、蒙古断陷盆地群等 )、狭窄型 (沂沭裂谷系、伊兰—伊通裂谷带 )和菱形状型 (胶莱盆地、三江盆地、鸡西盆地等 ) 3种类型。通过综合分析和对比不同类型裂陷盆地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历史 ,结合郯庐断裂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白垩纪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成果 ,区分了中国东部早白垩世 2个显著不同的引张裂陷阶段和一个构造挤压反转阶段。早白垩世早期引张裂陷阶段 ( 1 4 0~ 1 2 0Ma)形成了宽广展布的燕山—松辽断陷盆地系和蒙古断陷盆地系 ,沿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活动 ,控制了断裂带西侧南华北伸展走滑盆地和东侧胶莱、三江等和沿敦—密断裂带走滑拉分盆地的发育 ;早白垩世中期引张裂陷阶段 ( 1 2 0~ 1 0 0Ma) ,沿郯庐断裂带中、北段发生裂谷作用 ,形成沂沭裂谷系和伊兰—伊通裂谷带 ;早白垩世晚期 ( 1 0 0~ 90Ma)在区域NW SE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 ,所有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构造反转 ,沿郯庐断裂发生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最后指出 ,太平洋古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俯冲诱发的大陆岩石圈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地幔底辟和对流 ,以及来自西部块体  相似文献   

4.
中西非裂谷系是沿中非剪切带及邻区发育的一系列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成因机理一直存在争议。中西非裂谷系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其中在早白垩世进入强烈断陷期,是盆地形成的重要阶段。以早白垩世中西非裂谷系的地质背景为基础,运用弹性力学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应力场和应变场的分析,为中西非裂谷系形成的力学机制提供依据。模拟结果表明,早白垩世非洲大陆内部走滑和伸展作用并存,中非剪切带不是所谓的"转换断层",而是与中西非裂谷系同时形成和发育的构造。中西非裂谷系是在中新生代泛大陆裂解时期,非洲板块绕西北非地块逆时针旋转,非洲内部不同地块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由于伸展和走滑的差异作用形成和发育的。   相似文献   

5.
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辽河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分布规律和岩石学特征表明:辽河盆地新生代的构造环境的为大陆裂谷。地壳深部资料显示了辽河地区存在上地幔隆起,它控制了浅部构造的发育。而辽河盆地新生代断裂构造组合,反演出辽河盆地新生代4期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为此,笔者将造山和成盆作用纳入统一的动力学机制,提出了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北部新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接触带,把大洋、岛弧和大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板块俯冲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以松辽地堑为主体,联合伊通—依兰裂谷、抚顺—密山裂谷及一系列地垒、盆地呈北东向平行分布的大陆裂谷系。在这样一个构造环境中,广泛发育新生代火山岩。大陆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新生代盆地演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雷  王应斌  武强  王强 《地质学报》2012,86(6):867-876
利用莱州湾凹陷及其围区现有的地震、钻井等勘探资料,通过地层展布特点分析、构造恢复、单井埋藏史-沉降史分析等手段,对凹陷的新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地层与构造的研究分析发现,新生代存在两期构造应力场变革对莱州湾凹陷的形成演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沙三期前后应力场转换(40Ma左右)与古近纪、新近纪之间的应力场转换(20Ma左右),其中前者与郯庐断裂由左旋转为右旋这一事件相耦合,而可能与之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对于盆地性质的分析认为,莱州湾凹陷并非典型的右旋走滑拉分盆地,而是受走滑作用影响的以伸展作用主控的裂谷盆地,其中沙三期之前可能为左旋走滑影响下的断陷盆地,而之后则为右旋走滑作用改造下的断陷-坳陷盆地。综合分析后,最终将凹陷在新生代的演化分为断陷期(孔店-沙四期—沙三期)、断拗期(沙二-沙一期—东营期)、坳陷期(东一期—馆陶期)、新构造活动影响期(明化镇期至今)4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Termit盆地位于尼日尔东南部,属于西非裂谷系的北延部分,是发育于前寒武系—侏罗系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该盆地早白垩世—古近纪经历了"裂谷—坳陷—裂谷"的构造演化过程及"陆相—海相—陆相"的沉积演化过程,表现为晚白垩世大规模海侵、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两期裂谷叠置的特点。基于构造作用影响裂谷盆地层序发育的观点,分析了Termit盆地下白垩统裂谷阶段内的层序地层充填样式。根据裂谷作用的强弱,将早白垩世裂谷阶段划分为裂谷初始期、裂谷深陷期及裂谷萎缩期3个阶段。裂谷初始期层序断裂活动弱,构造沉降小,长轴物源体系较为发育,陡坡带为加积至退积型河流或三角洲沉积,缓坡带发育加积型河流或三角洲体系。裂谷深陷期层序断裂活动强烈,构造沉降大,陡坡带形成退积型水下扇或滑塌扇沉积,缓坡带发育退积型三角洲体系,盆地中心为泥岩充填。裂谷萎缩期层序断裂活动减弱并趋于停止,陡坡带为进积型扇三角洲沉积,缓坡带发育进积型三角洲体系。研究表明:裂谷作用对层序地层充填样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构造作用为主线的裂谷盆地层序地层分析方法,能有效预测沉积体系和储层分布。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部,是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中新生界沉积最厚的凹陷。本文基于大量二维、三维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从凹陷主控断裂活动性、沉积沉降中心分布和构造格架等方面,侧重对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和原型盆地类型进行研究。认为:1)大歧口凹陷构造单元有4级,凹陷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平面构造格局和北断南超箕状断陷的剖面结构。2)凹陷内断裂有4级,主要断裂的规模、活动期次和断裂活动具有演化的阶段性和空间的迁移性,典型构造带活动性具有由北往南迁移的特点。3)新生代期间整个大歧口凹陷的沉积沉降中心均在东部海域的歧口主凹内,但整体具有往南迁移的趋势。4)凹陷经历了拓展裂谷、拉分断陷、箕状断陷和碟状坳陷4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阶段在整个构造演化时期意义重大,且具有走滑拉分特点。故认为大歧口凹陷原型盆地是一种"板内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10.
利用莱州湾凹陷及其围区现有的地震、钻井等勘探资料,通过地层展布特点分析、构造恢复、单井埋藏史-沉降史分析等手段,对凹陷的新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地层与构造的研究分析发现,新生代存在两期构造应力场变革对莱州湾凹陷的形成演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沙三期前后应力场转换(40Ma左右)与古近纪、新近纪之间的应力场转换(20Ma左右),其中前者与郯庐断裂由左旋转为右旋这一事件相耦合,而可能与之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对于盆地性质的分析认为,莱州湾凹陷并非典型的右旋走滑拉分盆地,而是受走滑作用影响的以伸展作用主控的裂谷盆地,其中沙三期之前可能为左旋走滑影响下的断陷盆地,而之后则为右旋走滑作用改造下的断陷-坳陷盆地.综合分析后,最终将凹陷在新生代的演化分为断陷期(孔店-沙四期—沙三期)、断拗期(沙二-沙一期—东营期)、坳陷期(东一期—馆陶期)、新构造活动影响期(明化镇期至今)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地处欧亚大陆板块的东部边缘地带,中生代以来,先后喷发了在岩浆活动性质和构造环境方面都有继承和发展特点的两套火山岩组合。中生代为大陆边缘断陷盆地一山脉构造环境的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新生代为大陆边缘裂谷一断裂构造环境的碱性橄榄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石英粗面岩组合。一、火山岩分区及火山活动时代中生代火山岩可分为三个呈北东向平行分布的火山岩带,西火山岩带分布在白城、洮南以西一带,研究区分布很少,中火山岩带在白城、洮南以东、沈(阳)—哈(尔滨)铁  相似文献   

12.
桑托斯盆地历经早白垩世早期克拉通坳陷盆地、早白垩世早—中期裂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至全新世大陆边缘盆地3个演化阶段,石油资源主要富集于裂谷盆地的生储盖组合中,目前的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不能够准确地反映裂谷期的构造格局。根据最新的重磁、地震、钻井、大洋钻探等基础资料,提出了桑托斯盆地盐下构造单元划分的新方案:(1)以晚断陷期主要断裂和沉积特征作为划分一级构造单元的依据,根据断裂分布结合晚断陷期沉积厚度600 m等值线确定隆起与坳陷的边界;(2)以晚断陷期次级断裂和沉积特征作为划分二级构造单元的依据,根据同沉积拉张断裂、二级走滑断裂及其调节断裂分布,结合晚断陷期和早坳陷期沉积厚度1 000 m等值线确定凸起和凹陷的边界;(3)将盆地划分为"二隆三坳"5个一级构造单元,包括西部坳陷、阿乌隆起、中央坳陷、卢苏隆起和东部坳陷,并进一步划分为38个二级构造单元。以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为主要依据划分的构造单元对未来油气勘探选区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陆相断陷盆地是世界上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我国东部大陆及沿海分布着约230个各具特色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集中分布区.陆相断陷盆地在其沉积演化过程中,断裂构造对断陷湖盆内沉积体系和砂体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第一,对断陷盆地而言,盆缘断裂控制着盆地的样式.第二,盆缘断裂控制着断陷湖盆内坡折断裂带的形成,为沉积提供了潜在的空间和充填动力.第三,影响着物源的碎屑供给,进而控制着沉积体系类型,砂体成因类型及时空演化和分布特征.所以,深入研究陆相断陷湖盆断裂构造,对沉积体系及砂体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江断裂带第三纪走滑断陷盆地的充填层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江断裂是滇中走滑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沿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带有明显走滑特征的新生代小型断陷盆地,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由冲积扇-湖泊、沼泽成因地层层序构成。本文在对多个断陷盆地的成因地层、充填序列、沉积体系域等剖析的基础上,讨论了走滑构造背景下断陷盆地的充填层序特征,并指出构造沉降、走滑作用和构造反转对盆地充填起作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祁连造山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赵生贵 《甘肃地质》1996,5(1):16-29
祁连造山带的范围及构造单元经重新厘定和划分,其南界扩展至昆中断裂;解体了走廊过渡带;扩大了中祁连,相应缩小了南祁连范围;新划出乌兰大坂—拉脊山和柴达木周缘南北链状断陷带;确定北祁连属于柴达木—中祁连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的陆间裂谷。并运用断块学说对其多旋回构造演化作了分析,本区始生代—古生代属于塔里木—中朝地块南部大陆边缘断陷—焊接造山作用体制。中新生代,在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品”字型动力体系作用下(尤以前二者为主),转化为陆内浅层断(拗)陷—逆掩叠覆造山作用体制。应力作用方式从早到晚由顺时针直扭向旋扭转化。二者既有继承又有新生。挽近时期,在印度地块挤压动力体制下卷入青藏高原陆内汇聚作用,产生大幅度断块隆升、盆地沉陷,造就了现今高原盆岭景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生代的伸展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新生代的伸展构造。新生代期间,中国东部在板块的分离运动和伸展构造作用下发生了区域裂陷,起初由于地壳残薄引起地壳沉降,随后由于热缩减使沉降加速进行。在中国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裂谷系发生在一个以板块聚合运动为主的造山环境中,因大陆碰撞和地体横向逃逸以及巨大的陆内转换边界而相应发生裂谷作用。中国的伸展构造可归为15个地堑系,东部11个,西部4个。它们呈现不同的构造样式:线形裂谷、盆—岭构造和走滑断裂伴生的拉分盆地。本文讨论了中国大陆拉伸作用的几何特征、伸展的运动学和机制。塔魔尼尔(Tapponnier)等提出(1982)的新生代挤出构造模式很好地解释了中国西部的构造轮廓和地堑系的构成。然而,考虑到早第三纪中国东部盆—岭区总的应变格式,一种大尺度的简单剪切运动模式可能比纯剪断裂模式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7.
小江断裂带有三纪走滑断陷盆地的充填层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江断裂是滇中走滑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沿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带有明显走滑特征的新生代小型断陷盆地,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由冲积扇-湖泊、沼泽成因地层层序构成。本在对多个断陷盆地的成因地层、充填序列、沉积体系域等剖析的基础上,讨论了走滑构造背景下断陷盆地的充填层序特征,并指出构造沉降、走滑作用和构造反转对盆地充填起作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笔者通过分析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的前中生代构造背景和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认为,该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在前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图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克拉通内(陆内或板内)盆山构造与挤压构造的交替演化过程,经历了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新生代5个盆山构造演化阶段和中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末和白垩纪末、老第三纪末5期挤压作用。每次挤压作用都使得早期盆地萎缩或消亡,造成早期盆地反转。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和新生代三个阶段的伸展作用形成中-晚侏罗世断陷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和新生代裂谷盆地。在这一构造演化过程中,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交替出现,挤压构造和伸展构造间互发育。   相似文献   

19.
在地球历史的不同时期里,多次发生线性延伸的裂谷和裂谷状构造。但是,这些构造在规模、地貌、建造、构造共生关系及分布规律和演化方面都随着时间的前进发生了变化。最古老的太古代裂谷作用时期的线状构造都产生在较薄的活动原始陆壳上,它们是在最大热力岩浆渗透和最古老活动地壳的破坏和水平伸长的条件下形成的,很可能这些最早期的古老活动带都是一些为所有大陆古老地台所拥有的,大面积网格的紫苏花岗岩—麻粒岩带所代表的地带。后来这些古活动带经历了多次构造和岩浆的再生期,并定出了晚元古代和显生宙大陆裂谷带和“次生”的(中—新生代)大洋盆地边缘界线的位置区。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及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近几年新资料、成果,从盆地分析入手,将塔里本盆地分为:前震旦纪、震旦—古生代、中新生代演化阶段;初步确认古—中新生代盆地原型,如:裂谷盆地、边缘盆地、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内陆盆地的特征及分布;以活动论和地质力学理论,概述了盆地区域构造形成及发展;总结了盆内局部构造和断裂纵向分布及类型、活动时期及特征;分析了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即坳陷控制油源区、隆起控制油气聚集带、局部构造控制油气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