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借鉴SEC一致性分析模式,首先将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地理课标》)的不同内容主题分为五级认知水平来建立分析的二维矩阵,并通过"标准化处理"生成编码数据。然后利用波特公式计算四册教科书与《初中地理课标》之间的一致性系数,发现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地理教科书与初中地理课标的一致性程度不如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地理教科书。对此,提出地理课程标准应合理设置认知水平、教科书编写应努力契合课程标准、建立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评价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不同国家的地理课程标准存在差异,将其与我国课标进行对比有助于拓宽地理教育研究的国际视野。芬兰基础教育的成就备受瞩目,本文通过比较两国初中地理课标发现,在课程内容上,两国均重视地理工具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但编排逻辑和内容详略存在差异;在学业质量标准上,两国都以学科内容和核心能力为评价对象,关注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但编排模式和核心素养存在不同。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我国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应增强实践性、渗透学习进阶理念及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和考试制度改革的今天,地理在初中学生的心目中还和往日一样吗?我们为此进行了调查,想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地理课、地理教材、地理作业和考试、地理知识的应用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为全面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灾害教育承担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培养公民防灾减灾素养的重任。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均设置灾害教育课程,涵盖了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主题,体现了层次递进和融会贯通的课程要求。地理教科书传递系统而普适的灾害知识,提供灾害案例和探究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灾害情境。通过宣传灾害知识、开展灾害逃生模拟演练、实施防灾主题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素养。  相似文献   

5.
徐文芬 《地理教学》2022,(11):30-33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学校是灾害教育的主阵地,地理课堂是灾害教育的主要抓手。与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灾害教育缺少沉浸式体验。本文将核心素养与灾害教育相融合,为在初中地理课堂开展灾害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通过目标素养化、问题情境化、思维结构化、教学主题化、演练体验化、评价多元化等策略使学生知觉、身体和环境相统一,从而提高灾害教育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文 《地理教学》2012,(13):9-1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经十年,经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一线初中地理教师大多已逐渐接受新课程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并将其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这一点已从教育部组织的实验区针对地理课标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7.
比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要求对今后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语义分析的视角,对两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语义要素进行了数量统计和内容比较,从整体上分析了课标内容要求的变化对今后教学走向的启发;对两版课程标准在相同学习主题下调整较大的内容要求进行了语义要素的数量统计和内容比较,具体分析课标内容要求的变化对今后教学走向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李树民  成韬  汪涛 《地理教学》2021,(5):7-10,41
灾害地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受、理解以及人类与其理性相处和和谐共生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为了便于灾害地理教育操作和实施,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灾害地理教育课程校本建构,实现灾害知识接受学习和实践体验的无缝衔接,努力回答新时代灾害地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地理课为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一堂地理好课至少要有"四有"。1.有地理。地理好课首先要挖掘地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懂得地理学科的特有属  相似文献   

10.
地理科学素养兼具公民科学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可划分为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观念、地理科学思维、地理探究实践、地理态度责任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具有递进关系,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本文通过分析百年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中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目标,获知我国初中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目标的演进特征,理解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目标的新变化,为初中地理教师开展地理科学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廖苗  李树民 《地理教学》2021,(11):17-19,24
本文依托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以"海啸灾害"主题学习为例,通过多情境、多课程、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探究灾害地理教育校本化的实践策略,链接学生经验和新技术,让学生经历"基于情境""基于学科""基于主题"的实践过程,以期实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灾害意识、减灾能力、责任担当等优良品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育涉及的国家领土、地域发展、乡土文化等内容,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载体,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本文首先总结了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对比分析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落实国家认同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姚小萍  张海  唐欣 《地理教学》2021,(20):33-38
本文介绍了"法国初中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背景,摘录翻译了该大纲中与地理教学相关的内容.该大纲将地理课程分为巩固学习和深入学习两个阶段,详细说明了法国初中地理课程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教学的总体要求、技能训练要求、学年教学要点、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4.
肖金花 《地理教学》2012,(21):36-39
随着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后简称新课标)的出台和推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之配套的新教材也应运而生。其实相比当年大变身的2001年版地理教材,2011年版不能算新教材,就和地理课标一样,是实验稿和修改稿的差别。新课标有不少改动,而教材的编写依照课标的基本精神,直接体现课标提倡的要求,只有认识教材的新变化,才能更透彻理解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推进,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开始聚焦学生的地理思维、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进一步引领地理学科课程发展的方向.2021年乐山市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联系地理生活特色,聚焦研创能力培养,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试题的情境格局、研创环境、时空意识、智慧生活等维度亮点突出.本文通过对试题的分析,进一步梳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亮色",进而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梁晔 《地理教学》2021,(5):42-4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沪教版初中区域地理"南美巨人——巴西"为例,以巴西国旗寓意为纽带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阐述情境教学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科是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责任学科,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初中与高中地理课程在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上的衔接更加紧密,中学地理课程体系更加完整统一。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相应学理分析,通过系统化建构、典型案例剖析、生活化情境和时事热点应用等路径,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建构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与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是提高公民水土保持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中学生开展水土保持教育十分必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和高中地理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将中学地理教科书中水土保持知识归纳为三种类型:水土资源的重要性;水土流失的规律、分布和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本文总结了水土保持知识的内容指向性及其在教科书中的呈现形式,从数量分布、内容结构和课程结构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学地理教材中水土保持知识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中学地理教科书中水土保持知识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依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确定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三个基本方向为:(1)结合地理学科的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3)结合地理学科的整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同时本文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并提出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为"阐述促依从——思辨促认同——践行促内化".  相似文献   

20.
高辉 《地理教学》2009,(4):45-46
中国四大名著是大家熟悉的内容,其中有很多故事情节学生都历历在目,在地理导人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四大名著来实现地理课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