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所谓覆岩破坏规律,就是关于煤矿大面积采空区引起的煤层顶板岩层破坏的规律,主要包括覆岩破坏的特征、破坏范围的分布形态、最大高度及其影响因素等。在煤田勘探过程中,如何评价煤层上部对开采有威胁的含水层和地面水体(河流、湖泊)对煤矿开采的影响,以及如何结合煤矿开采的需要合理地进行地质勘探,是近年来煤田地质勘探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煤层覆岩破坏的基本规  相似文献   

2.
浅谈煤田地质勘探中煤质研究和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瑛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4):87-87,90
通过我国煤田地质勘探中煤层煤质的分析,研究认为煤炭不仅是重要的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材料,长期以来在煤田地质勘探中侧重于煤炭资源的勘探,忽视了对煤质的分析研究,建议在今后的煤田地质勘探中加强对煤质的分析研究,为煤炭的综合利用提供必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煤田地质勘探,从普查、详查、精查直到开发过程中的矿井地质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查明煤炭资源的地质条件,以达到合理开采和利用的目的。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综合机械化采煤机组的使用,对开采地质条件的探测精度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准确地预测煤层开采地质条件已成为现代化煤矿技术的一个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获取水文地质参数,进而为矿井防治水、矿井涌水量计算以及地下水评价等提供可靠的参数,以煤田地质勘探中实测的人工井液电阻率测井曲线为依据,结合岩心精细描述、抽水试验、常规地球物理测井等技术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人工井液电阻率测井技术在煤田水文地质勘探中不仅可以准确划分含隔水层的性质,确定其位置,分析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检查钻孔止水效果,计算各含水层钻孔截面流量,亦可研究地下水流体特征,评价地下水水质参数以及监测生产矿井导水裂隙带高度。因此,人工井液电阻率测井能够提高煤田水文地质勘探成果利用率,实现地质勘探信息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更好地为矿井设计、建设及矿井生产服务,保障矿井安全。   相似文献   

5.
徐德伟  李海东 《地下水》2019,(1):112-114
近年不断发生的突水事故,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研究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矿井充水因素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东胜煤田乌拉素矿区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资料,对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直罗组底部、含煤系地层的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和上部煤层采空区内的积水,是煤层开采时矿井涌水的主要充水水源,矿井充水通道有断层裂隙带、封闭不良钻孔、采动导水裂隙带;其中导水裂隙带会将上部煤层采空区积水导通,使充水强度增大,矿坑涌水量增加。建议开采过程中要做到边探边采,探采结合,预防突水问题。  相似文献   

6.
H2S是一种剧毒、有害性气体,乌鲁木齐西山井田是我国最早发现煤层瓦斯中H2S异常的井田之一。为了新建矿井煤炭资源开采安全,基于煤田地质勘查和矿井开拓成果,分析了影响原位煤层中H2S含量的因素,探讨了H2S异常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在煤田勘探范围内(埋深浅于600m),实测H2S含量与煤层埋深、煤层瓦斯总含量、CH4、CO2、N2含量、水分含量(Mad)、灰分产率(Ad)呈负相关趋势,与全硫含量(St,d)、挥发分产率(Vdaf)呈正相关趋势;2)H2S异常的主要成因为煤层自燃、BSR、TDS、TSR混合成因及地下水的迁移。  相似文献   

7.
王涛 《地质论评》1981,27(4):373-374
煤田地质勘探规范中,对煤层稳定性类型的划分标准,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是这些划分标准多属定性描述,因而在理解时因人而异,往往出现较大的分歧。作者收集整理了江西省一些主要煤田地质勘探的资料,根据赵隆业“煤田地质勘探译文集”中有关煤层稳定性及确定煤矿勘探密度方法所介绍的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定量划分煤层的稳定性类型问题,做了些工作。现介绍如下,供同志们继续研究这一问题时参参。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评价矿权区煤炭资源潜力,促进资源的合理勘探和综合开发利用,以沉积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煤田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方法,在深入系统地调研矿权区煤田地质勘探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子长-延川矿权区晚三叠世煤层分布规律、聚煤环境及聚煤规律,认为矿区内三叠系延长组五段煤层沉积体系为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泊沉积组合,煤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古构造和古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9.
煤层对比是煤田勘探及矿井生产中一项重要而比较棘手的工作。根据勘探及矿井生产中获得的大量煤质资料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很好地解决煤层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10.
董科华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Z1):125-126
通过对龙永煤田陈山井田牛坑头勘探区陆家地煤矿地质勘探组织方式的探索,提出以专业地质勘探队为主的地质勘探与生产矿井地质找煤相结合的组织方式进行互动地质勘探,可以较快较好地保证矿井接替,赢得地质勘探所需的资金、勘探时间、勘探速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煤矿开采资料的积累和总结是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最好检验和促进。本文通过红岩煤矿丛林沟井田勘探与开采资料的对比,剖析了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影响勘探质量的原因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2.
淮南煤田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士荣 《安徽地质》2008,18(3):221-225
淮南煤田为全隐蔽煤田,松散层厚度大,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通过大量的勘探资料及生产矿井的开采成果,对影响煤层开采的地下水进行了分类,并对其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阐述,为新区的建井与开采提供了参考资料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煤层气解吸和煤层试井等大量的实测数据,对黄陇煤田煤层的气含量、渗透率、储层压力和最小主应力等储层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陇煤田煤层气含量、渗透率较高;地应力较低;气含量、储层压力、最小主应力与煤层埋深呈正相关性;渗透率与最小主应力呈负相关性;渗透率与煤层埋深的关系不明显;最小主应力对储层压力影响明显。综合分析认为,煤层气含量和渗透率较高的彬长、焦坪矿区是煤层气开采最具有价值的区块。   相似文献   

14.
1973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在登封煤田芦店—告城盆地边缘发现三叠系大面积直接覆盖于山西组底部主要可采煤层之上,缺失近千米二叠系以上地层的特殊构造,并经十余年的勘探,“解放”了几亿吨原来认为因埋深而无法开采的煤炭储量,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勘探及矿井采掘实践中的具体数据和特征显示,论证了开平煤田煤系含水层本身风化带的阻水作用。指出今后煤田地质勘探中,要重视煤系风化带阻水作用的研究。对勘探区(矿井)地下水补给条件的常规认识应有所改变或进一步深化,勘探方法和矿坑涌水量计算也应相应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6.
等性块段指数法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詹才高等于1985年创立的,用构造指数和煤层指数定量划分井田勘探类型。本文阐述等性块段指数法的计算方法;较划分煤田勘探类型的其它方法,具有突出的优点及实际应用效果。并提出在我省煤田地质勘探中推广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铁法矿务局大力协助下,我们对铁法煤田四对生产矿井进行了探采调查对比。通过这一工作,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方向,进一步认识到,提交了精查报告地质勘探工作并未结束,还必须对矿井在生产建设中所揭露的大量地质现象,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工作,总结过去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  相似文献   

18.
开发陕北侏罗纪煤田几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陕北侏罗纪煤田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下水资源贫乏。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是煤田开发的关键。本区萨拉乌苏组地下水是可靠的供水勘探基地,也是引起工程地质条件严重恶化的根源,又是流沙溃入矿井造成井巷报废和淹埋设备的主要危害。因此,神木北部矿区如何利用供水水源,保护水源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区内自然生态平衡,控制萨拉乌苏组地下水溃入矿坑造成危害,采用什么方法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以内的煤层,还是采取保水舍煤的方案,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丰城矿区B4煤层煤层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荣林 《中国煤田地质》2001,13(2):31-32,38
根据丰城矿区以往煤田勘探,矿井生产及煤层气试验井试验资料,分析研究了B4煤层煤层气成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其赋存特征的地质因素,评价了开发煤层气资源所必须的储层条件。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资源及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鄂尔多斯盆地含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两套含煤岩系,煤层发育,厚度大。石炭—二叠纪煤层煤级高,为气煤—无烟煤,含气量高,为2.46~23.25m3/t;侏罗纪煤层煤级低,以长焰煤为主,含气量低,为0.01~6.29m3/t。全盆地煤层气总资源量为107235.7×108m3,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1/3,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煤层气开发最有利区块包括鄂尔多斯东缘的河东煤田和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鄂尔多斯南缘的渭北煤田,有利区块包括鄂尔多斯南部黄陇煤田、鄂尔多斯西部庆阳含煤区和灵武-盐池-韦州含煤区。可见煤层气最有利和有利区块主要沿盆缘分布。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渭北煤田、黄陇煤田是目前煤层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勘探成果预示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