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地震电磁学术讨论会与震磁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震预测研究中,震磁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简要介绍了2000年9月19-22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地震电磁学学术讨论会”,以及中、美、日、俄等国家的震磁研究进展,表明震磁前兆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地震预测研究中,震磁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简要介绍了2000年9月19~22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地震电磁学学术讨论会",以及中、美、日、俄等国家的震磁研究进展,表明震磁前兆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开展地震科学学术交流、探索地震前兆特征和规律、促进地震科学研究和观测工作,云南省地震局于1月5日至8日在昆明召开了通海地震学术讨论会。省内外地震局(队、所)、大专院校、有关部门等24个单位的一百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讨论会。这次讨论会共收到科学论文77篇,其中有63篇在会上进行宣读。这些论文内容比较  相似文献   

4.
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学国际协会(IAGA)1979年12月3日~14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了第17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关于震磁方面的文摘共有15篇,其中在构造磁学(震磁效应)小组讨论会上,有震磁文摘12篇,根据该小组召集人苏联的夏皮罗(Shapiro)、美国的约翰斯通(Johnston)和澳大利亚的斯特西(Stacey)的介绍,这部分的主要论题是:(1)由地球岩石圈的现代过程所引起的地磁场变化;(2)地磁长期变化异常及其与构造活动带的关系,地壳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所引起的地磁异常区;(3)震磁效应:观测与解释;(4)构造磁效应的模拟研究,如人工湖实验、核爆炸等;(5)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电磁性质的实验研究。还有3篇震磁文摘安排在一般讨论会上,该讨论会召集人英国的克里尔(Creer)说,这个讨论会的目的是为具有较大科学意义的地球内部磁场的论文提供一个论坛,而这些文章还不适宜归于某一专题讨论会。这3篇文摘是:(1)唐山震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与上地幔高导层的分布;(2)震磁效应的物理基础与野外观测;(3)月球周期、太阳周期的地磁变化与大震的关系。现根据上述的15篇文摘(其中美国5篇,苏联3篇,中国和土耳其各2篇,日本,东德和南斯拉夫各1篇)综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中日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27—2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家地震局同日本文部省和测地学市议会共同商定的两国地震科学技术交流项目。第一次讨论会是1984年12月在日本举行的。  相似文献   

6.
据《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记事报》1980年第139期报道: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于1979年12月2日至15日在堪培拉召开的第十七届全体大会期间举行了第20次多学科讨论会,其中包括国际近代地壳运动科学讨论会和地球物理仪器研制新技术科学讨论会。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12月18日至22日在武汉召开了“重力学术讨论会”。由于中国地震学会和武汉地震所的积极筹备,广大地震工作者的热情支持,会议圆满结束。来自地震战线20个单位的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文章摘要48篇,会上宣读了32篇,包括流动重力观测研究、固体潮观测研究、计算机处理、震例总结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及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我国第一次的弱磁仪器及测量技术学术讨论会。 这次学术讨论会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国家海洋局、冶金部、地质矿产部、机械工业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船舶公司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代表47人参加。会议收到关于超导、光泵、核旋、磁  相似文献   

9.
1978年5月25—27日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了美国地震灾害减缓计划一系列会议的第六次专题讨论会。会议的专题是“辨认地震空区和即将发震空区的方法”。会议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希望能找到辨认地震空区和即将发震空区的方法,从而能在预期的震中区附近部署各种仪器,以取得地震预报的关键性数据。而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则是要评价现在确定一般地震空区和即将发震空区的能力,从而判断上述战略目标当前是否可能实现。会议的参加者包括美、日、苏的一些著名地震学家。会后汇编的论文专集(公开档案报告集78—943号)中收入了23篇论文。此外,还将与会科学家对这些论文的讨论意见也同时辑入在“闭幕评论”(Closing Comments)栏内,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广泛开展学术活动,交流科研成果,中国地震学会拟于1980年第四季度召开地震学学术讨论会。内容包括地震观测及仪器、地震予报的地震学方法(以震报震)、震源物理、一般地震学问题等。由地震学、地震仪器、地震前兆等三个专业筹备组负责筹备,届时还将正式成立专业委员会。会议予计八天左右,具体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此次会议将与国家地震局地震学专业会议联合举行。  相似文献   

11.
零讯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在京成立1987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灾害学学术讨论会、灾害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城市地震对策会议等灾害学讨论会,并在这些会议的基础上,于1987年11月15—17日在京成立了一个研究灾害对策的组织——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该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恢先指出,保证我国四化建设,除需要一个国际和平、国内安定团结的环境之外,还必须对多种自然灾害进行积极、有效的防御。协会常务副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述了1982年8月27日—31日在中国哈尔滨召开的中美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的情况;会议共宣读了42篇学术论文,涉及到六个方面的问题:①强震观测台阵与地面运动研究;②坝与生命线;③砖石及钢筋混凝土房屋;④结构动力学;⑤土动力学;⑥其它。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质》1989,11(3):94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湖北地质学会及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共同筹办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日至16日在宜昌市召开。这是近三十年来较大的一次区域性的新构造学术讨论会。代表来自东部地区为主的科研、教学、生产等部门,共九十余人。编入会议文集的论文摘要共130余篇。大会交流及论文内容充分反映了我国当前新构造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欧洲航天局和欧洲委员会于1979年3月5~7日在斯特拉斯堡召开了地震预报研究讨论会(关于会议概况见本刊1979年第11期),并于同年4月出版了该次讨论会论文专集,现将其中题为《大地测量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的论文,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2月7日至11日,在上海召开“地震观测技术学术讨论会”。专委会委员和来自全国二十几个单位的数十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奕麟主持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自专委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这种较大型的综合性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交流和检阅近几年来在地震观测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会议共收到了30余篇学术论文和工作报告,其内容包括测震、地磁、地电、地应力、地下水、重力等领域在观  相似文献   

16.
以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为团长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15人赴法国参加1991年10月22日至25日在巴黎地球物理所召开的中法双边地震学术讨论会。这是自国家地震局成立以来,第二次高层次赴法国的代表团。在为期4天的学术讨论会期间,双方地震学家近5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方面有著名地震学家陈运泰等人  相似文献   

17.
由我国14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1988年5月10日—13日在北京首次召开。为讨论商定有关事宜,1986年6月17日在北京举行了“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有30多名代表出席,国家地震局局长主持会议,并作了有关筹备情况的说明。本文综合概述了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内容及专题组安排、初步日程安排、与会代表名额分配原则、组织委员会、使用语言及其他事项。文后附有讨论通过的“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第一号通知(中、英文);并指出《国际地震动态》被确定为刊登会议文件和资料等的正式刊物。  相似文献   

18.
1983年6月13日至18日,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局和甘肃省地震学会在兰州联合召开了“大震对策”讨论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单位11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是我国第一次讨论减轻地震灾害的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对过去大震灾害作了较全面的经验总结,同时对未来大震发生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1981年11月底召开的全国地震综合预报学术讨论会的概况,并对大会宣读的30余篇学术论文的主要内容作了综述,包括:震例综合研究,区域性综合预报研究,专项研究,地震前兆模式、实验与模拟,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研究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震前电磁波异常研究概况的综述,介绍了我国一些单位的地震工作者采用多种手段,对近十余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大震前电磁波异常现象,开展了观测研究;在国家地震局主持下召开过二次专业讨论会,交流了学术动态和有关震例,对此项研究课题起了推动作用;文章最后指出,震前电磁波异常的观测研究作为临震预报的一个新手段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