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下水水质评价是进行地下水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地下水水质预测是对未来的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进行预报,可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模糊综合评价中,分别采用聚类权法、加权平均算子和级别特征值法,对传统方法的权重确定、算子选择和结果向量分析等关键环节进行改进;在指数平滑预测中,根据拟合结果确定指数平滑的类型,采用试算法选取权系数,并应用于大沽河地下水源地水质评价和预测。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可解决传统方法的不适性问题,可根据级别特征值比较评价等级相等的水质,更具实用性和合理性;预测结果表明,李戈庄采区和仁兆-朴木采区未来十年水质将持续恶化,且通过卡方检验分析2016-2017年预测的误差,验证了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滨海地下水库是重要的地下水源地,建立科学的地下水库运行效果评价体系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考虑了地下水库的水资源、水环境属性和经济社会效益,选取水量、水质、脆弱性、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指标,建立了一套新的地下水库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改进的模糊综合法,构建了适于地下水库运行效果评价的模型,且以大沽河地下水库为例综合评价了该地下水库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大沽河地下水库运行效果评价结果为Ⅲ类,整体运行效果临界安全。但是地下水库的脆弱性综合指数较高,抗污染能力较差,地下水容易被污染。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库人工补给的模型研究--以大沽河地下水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地下水库在丰水季节获得足够补给,利用Visual Modflow 软件,在分析地下水库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概化出该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运用准三维地下水水流模型,通过有限差分方法对地下水库的地下水系统进行了模拟,拟合结果表明, 地下水位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程度较好,模拟出的地下水流场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利用校正好的模型,分析了橡胶坝渗漏补给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针对橡胶坝的补给,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坝内蓄水因工业开采而激发的渗漏补给量.结果显示,橡胶坝的渗漏补给量在枯水期(2~5月份)逐渐增大,而在平水期(9~12月份)逐渐减小;激发补给量与激发开采量的比值呈现上升趋势,同时随着激增补给量的迅速增大,激发补给量与开采增加量的比值随工业开采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这说明傍橡胶坝取水可使更多的地表水入渗补充地下水,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渗流场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水幕系统进行了概化,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无水幕和有水幕条件下的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区的渗流场。利用所建模型预报了2种条件下涌入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涌水量、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展情况及洞库上方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等。由预测结果可知,2种条件下洞库涌水量均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而有水幕条件下的地下漏斗扩展范围和速度均比无水幕条件小;在洞库开挖初期水幕作用较小,随时间延长作用愈加明显,因此水幕系统在保证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储油安全和保护周围地下水资源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水河流域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海水入侵,地下水库截渗墙的修建有效阻止了截渗墙两侧的水力联系,同时使截渗墙以南地区残留了一定区域的咸水体,由于地下水库截渗墙建造年数已久,存在出现渗漏的可能性,仍会影响黄水河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利用Visual MODFLOW中的SEAWAT模块建立变密度地下水流模型与溶质运移三维耦合数值模型,基于校准好的模型,预测了不同截渗墙渗漏位置对黄水河下游地区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截渗墙东部渗漏对研究区地下水氯离子浓度的影响最大,海水入侵面积与现状年相比增加17.58%,中部渗漏和西部渗漏时海水入侵程度相近。(2)当截渗墙出现渗漏时,距离墙体越近的地下水井受其渗漏的影响越大,且靠近某一处渗漏位置的地下水井受其他两处渗漏的影响较小。(3)与截渗墙下部渗漏相比,上部渗漏时研究区地下水氯离子浓度更高。该预测结果可为黄水河下游地区未来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沽河下游截渗墙的修建有效地阻止了滨海咸水向地下水源地的入侵,但是截渗墙内侧局部滞留的地下咸水仍然影响着地下水的开采。为了进一步修复滞留的地下咸水,本文选取大沽河下游截渗墙以北1.2km2咸水含水层为示范区,通过"抽咸注淡"原位试验,人工修复地下咸水。试验结果表明:抽水井群抽出地下咸水引起地下水的运移;注水井群形成淡水帷幕,阻止东侧高电导率咸水的对流,同时注入的淡水对地下咸水进行驱替与淡化,加速咸水体的排出。"抽咸注淡"技术能够有效修复地下咸水体。  相似文献   

7.
张志忠  曹珂  吕胜华  周宇渤  印萍  李昂  高飞 《海洋学报》2022,44(12):109-115
利用三门湾海岸带最近施工完成的水文地质孔、工程地质孔和地下水碳(14C)测年以及前人的分析研究资料,对三门湾海岸带第四系分布、第四系承压含水层富水性和咸淡水资源分布、承压水年龄和可更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三门湾海岸带蛇盘滩涂围垦区第一承压含水层(组)富水性较好,绝大部分地区为淡水;宁海县长街镇区域承压水淡水资源总体呈“人”字型分布,北部的大湖?车岙港区域淡水主要分布在第一承压含水层(组)中,在大湖?下洋涂区域淡水主要分布在第二承压含水层(组)中。三门湾海岸带第四系承压水年龄普遍较老。蛇盘滩涂围垦区第一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年龄为21 642~22 012 cal a BP,未受到后期海侵作用影响;长街下洋涂滩涂围垦区第二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年龄为35 052~45 439 cal a BP,部分地段受到后期海侵影响。在目前未开采利用条件下,承压水补给条件差、水资源更新性差。对于拟作为应急供水水源地靶区,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8.
黄河农场地区地下水入海通量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地理、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的水文地质试验和地下水长期观测,并尝试建立黄河三角洲典型地段-黄河农场地区的水文地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该地区地下水入海量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当地的气象因素和黄河、小岛河及海洋的水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地下水的入海量,而且黄河的水位变化和气象因素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入海量的主要因素。另外,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的入海量比地表径流入海量小得多。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16年对河北省沿海海水淡化项目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海洋自然环境现状和海水淡化工艺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建立河北省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体系。研究发现,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的评价指标内容可分为3个方面,即水量、水质和经济性。其中水质指标需根据海水淡化工艺进行相应评价。研究表明,水深和底质类型是进行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的关键因素,水源地的离岸距离直接影响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的大致评价步骤为:对土地利用方式和海洋功能区划进行符合性分析,对水源地离岸距离进行分析,对水深和海洋底质类型进行评价,进行水质分析,最终给出适宜性评价结果。该评价体系可为河北省海水淡化水源地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河农场地区地下水入海量FEFLOW软件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黄河农场地区的降雨、蒸发、地表径流、灌溉和地下水水位常规观测资料,构建了该区的水文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FEFLOW软件建立了黄河农场地区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用实测资料来识别此模型,运用模型估算出研究区2层潜水含水层的地下水入海量,进一步分析地下水中的营养盐物质,得出研究区营养盐入海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开采量增加,造成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部分地区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地下水污染面积扩大,原有稳定、良性的地下水均衡被破坏,引起海水入侵、湿地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地下水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对地下水资源环境进行了承载力分析,计算了生态水量;提出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促进地表水与地下水良性循环,保护湿地,改良恢复水环境,保障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Estimation of Land Subsidence Based on Groundwater Flow Model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land subsidence due to withdrawal of groundwater. The proposed method calculates the groundwater seepage in 3-D-condition and calculates the land subsidence one-dimensionally. The governing equation on groundwater seepage is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mass conservation law and the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The land subsidence calculation method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following assumptions: (1) displacements occur only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2) in vertical direction the total stresses do not change. The governing equation is solved by numerical method, i.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n spatial discretization an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DM) in time series discretization. In FEM Galerkin method is adopted and in FDM, lumped matrix method is employed. The proposed method is calibrated via analyzing 1-D consolidation problem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erzaghi's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theory and oedometer tes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consolidation of a soft layer due to withdrawal of groundwater from an aquifer under it. Moreover, this method is also applied to a field case of land subsidence due to groundwater pumping in a gas production field in Japa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field observed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approach simulates the field case well.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land subsidence due to withdrawal of groundwater. The proposed method calculates the groundwater seepage in 3-D-condition and calculates the land subsidence one-dimensionally. The governing equation on groundwater seepage is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mass conservation law and the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The land subsidence calculation method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following assumptions: (1) displacements occur only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2) in vertical direction the total stresses do not change. The governing equation is solved by numerical method, i.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n spatial discretization an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DM) in time series discretization. In FEM Galerkin method is adopted and in FDM, lumped matrix method is employed. The proposed method is calibrated via analyzing 1-D consolidation problem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erzaghi's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theory and oedometer tes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consolidation of a soft layer due to withdrawal of groundwater from an aquifer under it. Moreover, this method is also applied to a field case of land subsidence due to groundwater pumping in a gas production field in Japa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field observed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approach simulates the field case well.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面收集有关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方面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含水层、地下水水质、地下水循环和地下水年内动态变化4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并将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划分为3个大的水文单元,提出了地下水以河道为分水岭呈扇形向海排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黄河三角洲各岸段滩涂资源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滩涂的定义出发,结合黄河口三角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对三角洲各岸段的滩涂范围进行了界定,给出了三角洲地区滩涂资源数量及其分布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生态脆弱, 地面沉降使得海水入侵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弄清该区域地面沉降驱动因素, 对油田安全生产和湿地生态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以20 m 地层为界, 将地面沉降驱动因素分为浅地层和深地层因素。分析了地表荷载增加、地下水和油气开采、沉积物固结压实、新构造运动等对该区地面沉降的驱动作用。此外, 探讨了海平面上升和地震灾害对该区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主要为沉积物固结和地下水开采, 但控制范围存在区域性差异;1969 年地震使该区产生明显地面沉降, 海平面上升使该区地面沉降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黄河三角洲地区3个站位的1小时一次的浅层地下水位连续观测记录,将浅层地下水位与同时期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实际蒸发量数据结合,并联合潮位、降水量和径流量等数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序分析等方法,分析并阐明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的沉积环境导致了浅层地下水位整体变化的差异。表层沉积物渗透性相对较强区域,浅层地下水位波动剧烈;而表层沉积物透水性较差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在6月中上旬存在低谷,但总体相对稳定;(2)潮汐对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在水平方向的影响范围至少可达7km,但不超过15km。在其影响区域内,浅层地下水位波动滞后于潮汐的时间存在年内变化,分为两个时间上持续各6个月的区间,二者数值相差约12h;(3)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是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升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农业活动也对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有一定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规律研究,能够为本地区土地盐碱化、海水入侵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