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区域稳定性评价中,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地震稳定性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多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作为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首要问题是确定区域潜在震源,但至今尚缺乏完整、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作者认为有必要从地震地质角度进行一次深刻的地质反思。 本文从构造变形的动力源、区域及局部应力场、地震断裂活动带的地震重复周期,地震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区域地震强度衰减规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若干看法,作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地震地质工作加以考虑。至于常见的非发震断裂在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为中所起的作用,则需对这些断裂的地质特征与周围地质体的介质特征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才能判定其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
依据地震活动资料研究龙陵—澜沧地震带分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强震的震害影响场及构造能流图象分析结果,提出了龙陵-澜沧构造带的分段结果,并通过带内地震迁移规律,对1988年耿马7.2级地震后未来地震活动趋势作了初步估计:永德及北西地区和澜沧及其南东地区存在发生7级及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下次大震可能将发生于永德地区或其北西更远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简要地回顾了中国东部,中部地区的煤矿采区地震勘探发展状况及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然后针对东,中部地区在地震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地震勘探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这个地区今后几年内应该着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折射波法及反射波法介绍了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柱槽隧道及大桠隧道探测断裂破碎带、断层中的应用情况,包括观测系统、处理方法及解释依据。结果表明地震技术在隧道工程勘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实例说明,在隧道工程勘探中,因地震波能量衰减较快,除了选择合适的地震勘探方法、观测系统及工作参数外,还应特别注意选择较小的偏移距及道距。  相似文献   

5.
潘孝荣  褚志贤 《福建地质》1992,11(4):283-287
本文通过62个地震数据的资料计算结果.得到上地壳(20km以上)及下地壳(20km以下)的Q值,并结合福建省地壳结构,探讨我省Q值分布与地震活动规律。永定—德化—福州构造带是低Q值带,恰为地震活动带;在云霄—金门有—高Q值(大于1000)区,轴向NEE,推断为地幔隆起区,而在高Q值与低Q值过渡带上(即介质突变带)为地震活动区。  相似文献   

6.
将东南沿海地区划分成七个地震区带,利用历史及现代地震资料,运用混合极值理论及最大似然法分析了各个地震区带的地震危险性.并采用预测检验的方法确定了各个地震区带的危险阈值,对各地震区未来三年的中小地震及未来五年的中强地震的危险性分别给出了定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7.
断层带中超压流体及其在地震和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震断层带中的局部存在对其力学和化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的超压流体,对这种超压流本的证据。超压机制及其在地震活动和成矿中的作用等进行了探讨。流体超压是在断层带中渗透性的构造发生强烈时空变化的前提下产生的,其主要原因是构造加压及深源高压流体的注入,当流体压力升至一临界值时,断层发生灾难性破裂,即地震,增加断层的渗透性,超压流体快速向低压带(室或域)流动,同时因减压流体所携载水溶物各(包括成矿物质)大量沉淀析出,降低断层带的渗透性,地震泵吸和流体超压机制的交替作用使得这一过程得以周期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简要地回顾了中国东部、中部地区的煤矿采区地震勘探发展状况及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然后针对东、中部地区在地震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地震勘探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这个地区今后几年内应该着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塔中地区中及上奥陶统沉积相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及上奥陶统是塔中地区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系之一。在综合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塔中地区不同沉积相的分布规律。礁滩沉积和斜坡沉积构成了台地边缘相的主体。碳酸盐台地上不同期次发育的边缘相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它们主要分布于塔中I号断裂构造带和TZ10井构造带和塔中南缘断裂构造带上,沉积厚度相对较大。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分布状况代表了塔中地区构造对沉积相带的控制作用。通过大量二维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发现在塔中广泛分布的丘状隆起地震相、楔状前积反射地震相和杂乱反射地震相相同样多沿主要构造线延伸,内部反射杂乱,成乱岗状反射。把已经认识的沉积相类型和这些地震相的分布特征相比较,可以确定这种地震相就是碳酸盐台地边缘相沉积体。这样,就有可能利用丰富的地震资料,预测有利油气富集的储集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在英国附近海域的深部地震剖面揭示了地幔最上部的地震反射带。地震反射带的存在,其地球物理特征,及有关的主要地壳断裂,可以用地幔剪切带来解释。尤其在北海,地幔反射带表现为伸展趋势,且在被解释为伸展剪切带时有助于解释盆地中的区域地层分布,苏格兰西部的反射带与大格兰棱走滑断层(GreatGlanFatult)的交切关系,表明地幔结构晚于大格兰棱断层,因此可能与后来的伸展作用有关。如果Flannan地幔反射是伸展剪切带,那么,苏格兰北部岩石圈变形的动力学分析与在地震资料基础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二叠纪以前的伸展岩石圈的再造,把Flannan断裂恢复到Rockail槽的边缘,其在石炭纪可能是一个裂谷。因此,Flannan断层可能是在石炭纪裂谷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得出大多数地幔反射是地幔伸展剪切带的某种表现形式。在岩石圈伸展过程中,这种结构是是值得考虑的。  相似文献   

11.
在淮南新庄孜选煤厂厂址地基稳定性论证中,选用了浅层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目的是查明采空区及冒落带边界。由于该厂址是设在一个采掘了几十年的老矿区,查明厂区内的地基状况,为选煤厂厂址提供可靠的论证数据及范围是十分重要的。本区投入浅层地震勘探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断层系的分维及储层裂缝发育带的预测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勘探和开发碳酸盐岩气藏中,如何寻找和划定断裂及缝洞发育带是一重要研究课题。不同强度、不同受力方式的褶皱,它们的断裂及裂缝发育带的分布不同。要加深对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别是控制油气聚集的断层、裂缝带的认识,仅靠现有地震勘探技术是很难实现的,用分形分维原理预测储层裂缝发育带可望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震属性解释煤层冲刷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地震属性技术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应用于煤层冲刷带的解释工作中。首先从煤层反射波中提取了多种地震属性;然后分析对比地震属性与煤层冲刷带的响应特征;最后利用响应特征明显的地震属性对煤层冲刷带进行了综合解释,确定了煤层冲刷带的范围。与传统钻探解释方法相比,地震属性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圈定煤层冲刷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震区断层破碎带段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结合震区公路隧道断层破碎带段震害调查资料,对隧道断层破碎带段震害机理及抗减震对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非活动性断层段震害类型与普通段无异,仅需采取抗震措施进行加固即可,震害主要由地震惯性力造成,强制位移影响很小。隧道活动性断层段震害严重,须进行抗震设防,造成严重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断层错动,地震惯性力次之。隧道活动性断层段须采取抗震措施与减震措施相结合的对策共同应对。  相似文献   

15.
前言全球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巨大构造板块接合处:它们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东侧的中脊地带以及大陆裂谷系。  相似文献   

16.
前言 在伸展构造区确定与地表破裂事件相关的地震过程和时间的几个关键问题是:(1)辨别大于50公里长的断层;(2)确定特征地震的发生及其实质;(3)确定强震复发间隔及其变化,这些地震可能使该区成为一片废墟.通过古地震调查,包括横跨犹他州瓦萨奇断层带的详细地质填图和探槽工作,我们对这些问题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地震表层研究主要为地震勘野外静校正提供低降速带厚度及速度参数。本文根据地震表层研究中所做的若干试验结果,分析了在应用地震小板射及各种测井方法确定表层参数时的内在关系;讨论了地震记录近炮点道与远炮点道波初至方向相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粤港地震的分布规律及防范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超群 《广东地质》1999,14(4):1-11
广东及香港的地震与板块构造背景息息相关,并可划分为东,西,中三个地震带,东带位于大埔-海丰断裂南京的粤东沿海一带,属西环太平洋地震带主带西侧的影响带,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有关;西分布于广西灵山至广东阳江北西西向连线南西侧的粤西沿海一带,属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印度尼西亚地震带主带北东侧的影响带,与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9.
张家口台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钻孔应变观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家口地震台是国家基本台,地处京西北,是监测首都圈地震活动的骨干前兆台站之一。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陵园路东500m处山脚下,系阴山东西向构造带与山西地震带北段、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北段的交汇部位。见图1。  相似文献   

20.
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带东段几何学与运动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脉的西部发生Ms8.1级地震,地表形成的地震破裂带沿袭衔存东昆仑断层从西向东延伸350km左右,直至昆仑山口以东逐渐消失。地震破裂带东段(即昆仑山口段)长约90km左右,破裂带宽度10-30m,根据不同地段地表破裂带几何轨迹结构、位移和变形差异,昆仑山口段地震破裂带可划分为4个次级段。其几何轨迹结构样式可分为3类:(1)双重主破裂连接结构;(2)单主破裂弧形扩展连接结构;(3)无破裂连接结构。根据主断面擦痕、破裂带两侧横向冲沟位移标志和分支破裂变形组合关系判断,主破裂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而大多数分支破裂(R断层)则表现为左旋走滑兼张性;破裂带最大左旋位移4m左右,破裂带表现为脆性变形、以破裂扩展、块体位移为主,从西向东变形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表现为地震破裂东延扩展前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