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南极长城站(62°13′S,58°58′W)频高图和磁照图研究了1989年3月13日磁暴的亚极光区电离层效应。在紧接着磁暴急始后F层的虚高h′F急剧上升,临频f0F2急剧下降,然后出现扩展F并持续几小时。在磁暴主相,电离层出现严重的吸收,但有时仍能观测到h′F的增加和伴随着的f0F2的降低。在磁暴急始后的第二和第三个晚上观测到极光型Es和夜间E层,其峰值电子浓度高达7.5×105el/cm3,文中讨论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同一经度扇区的4个电离层站的h′F和f0F2的行为表明,观测站的纬度越高出现的吸收越严重,f0F2呈下降的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1991年太阳活动峰年南极中山站地磁静日Sq变化,结果表明:1)地磁静日Sq变化叠加有很多扰动。Sq场是由S0q场和Spq场所组成。2)S0q场变化比较规则,其极昼月(夏季)的变幅比极夜月(冬季)大很多。在极昼月S0q(H)变化出现有双峰图象。S0q场主要是由高纬度极区电离层Sq电流体系所控制。3)Spq场的变化形态没有昼夜之分;它的变化强度为冬季小、夏季大。Spq场源主要是依赖于场向电流和电离层电导率。4)S0q(Z)变化比S0q(H)变化要大,特别是在极夜的冬季,S0q(Z)的变幅比S0q(H)大2/3倍。本文对北京地磁中心台磁静日资料也一并进行了分析。Sq变化主要是由北半球中、低纬电离层Sq电流体系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了分析1991年太阳活动峰年南极中山站地磁静日Sq变化,结果表明:1)地磁静日Sq变化叠加很多扰动。Sq场是由S0q场和Spq场所组成。2)Sop场变化比较规则,其极昼月的变幅比极夜月大很多。在极昼月S0q(H)变化出现有双峰图象。Sop场主要是由高结局度极区电离层Sq电流体系所控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三元体系MgSO4—CH3CONHCONH2—H2O(Ⅰ)和Mg(NO3)2─CH3CONHCONH2—H2O(Ⅱ)在30℃的相平衡,测定了饱和溶液溶解度及其折光指数,绘制了相应的溶度图和折光指数─组成关系图。两个体系均为简单共饱型。溶度曲线及折光指数曲线均由两支组成,分别与MgSO4·7H2O(Ⅰ)或Mg(NO2)2·6H2O(Ⅱ)和CH2CONHCONH2相对应。共饱点的组成分别为(Ⅰ)中MgSo427.35%,CH3CONHCONH2 4.7%;(Ⅰ)中Mg(NO3)242.75%,CH3CONHCONH212.24%。这项工作对开发缓释肥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86年南极长城站的哨声观测资料,对磁暴期间的哨声活动、哨声发生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磁静日和磁扰日色散值的变化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磁暴开始后20~27小时哨声发生率开始增加,逐渐达到最大值,持续5~15小时后下降到正常值。哨声发生率有着明显的日变化(有两个活动高峰)和季节变化(活动高峰期为地方冬季6~8月份)。色散值的日变化与地磁活动性有密切关系,在磁静日,色散值日变幅很小,在磁扰日色散值较大,其分布较分散。  相似文献   

6.
崔斌  张逢星 《盐湖研究》1995,3(3):54-57
本文研究了三元体系MgSo4-CH3CONHCONH2-H2O(I)和Mg(NO3)2-CH3CONHCONH2-H2O(Ⅱ)在30℃的相平衡,测定了饱和溶液溶解及其折光指数,绘制了相应了溶度力和折光指数一组成关系图。两个体系为简单截饱型。溶度曲线及折光指数曲线均由两支组成,分别与MgSO4.7H2O(I)或Mg(NO2)2.6H2O和CH2CONHCONH2相对应。共饱点的组成分别为(I)中Mg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南极海冰分为4个区:SPI1(0°-120°E),东南极海冰;SPI2(120°E-120°W),以罗斯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3(120°W-0°),以威德尔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4,全南极海冰区。北极海冰区分为3个区:NPI1(90°E-180°-90°W),太平洋侧冰区;NPI2(90°W-0°-90°E),大西洋侧冰区;NPI3,全北极冰区。本文使用了WDC-A的SIGRID海冰资料,以分析南极和北极各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两极各冰区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两极海冰之间相互作用的振源是NPI2。SPI3是影响南极海冰的正反馈中心。SPI2则是南北两极海冰的负反馈中心。NPI2,SPI3和SPI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形成涛动关系。这种涛动关系不是同时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滞后时间差。两极海冰形成周期变化,其周期为5-6年,正与NPI2和SPI3自身变化周期一致。另外还有更长的循环周期9-11年  相似文献   

8.
利用南极地磁资料研究了地磁扰日变化SD场特征。1)SD场变化不如Sq场变化规则,无明显的昼夜差异;太阳活动高年(1991年)比下降年(1994年)SD场变化更强烈。2)极隙区中山站SD场变幅比亚极光区长城站和北半球低纬区北京台的SD场变幅大10倍以上。3)中山站S0D(H)变化呈“正弦波”形态,与长城站和北京台S0D(H)变化形态相反。4)中山站S0D等效电流矢量在早晨-下午(02~15h)矢量方向为反时针西向,下午-夜间(15~02h)矢量方向为顺时针东向,这是由极区东向、西向电射流和极区电流涡旋所引起;长城站与北京台S0D等效电流矢量很小,这是由极区东向和西向电射流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
对流电场产生电离层扰动的典型事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欧空局EISCAT极光区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资料,南极中山站电离层垂测站和我国130°E电离层链f0F2资料,分析了1991年5月2-3日一次主要由磁层对流引起的电离层扰动过程。从形态特征上看,它与热层中性大气参与动力耦合过程明显地不同。对照比较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事例。  相似文献   

10.
刘长发  张平 《南极研究》1996,8(3):54-60
利用南极地磁资料研究了地磁扰日变化SD场特征。1.SD场变化不如Sq场变化规则,无明显的昼夜差异;太阳活动高年比下降年SD场变化更强烈。2.极隙区中山站SD场变幅比亚极光区长城站和北半球低纬区北京台的SD场变幅大10倍以上。3.中山站S^-D变化呈“正弦波”形态,与长城站和北京台S^-D变化形态相反。4.中山站S^-D等效电流矢量在早晨-下午矢量方向为反时针西向,下午-夜音矢量方向为顺时针东向,这  相似文献   

11.
2000年7月重大太阳事件的极隙区纬度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0年 7月 ,太阳表面发生了一系列的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最大耀斑能级达X5 .7/3 B。地球表面发生相应特大磁暴 ,Dst指数最大负偏达 - 3 0 0 n T。中国南极中山站地处极隙区纬度 ,白天位于磁层极隙区 ,夜间位于极盖区 ,以多种高空大气物理观测设备详细记录了该磁暴过程。对有关数据的分析表明 ,高能粒子引起电离层吸收急剧增加 ,测高仪数据两天多信号空白 ,宇宙噪声吸收显著增加 ;地磁 Pc3 /5脉动增加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密切对应 ,显示行星际磁流体波对激发磁层脉动的贡献 ;磁暴主相期间 ,Pc3 /5脉动大幅度增加 ;极区地磁水平分量随南向行星际磁场变化 ,但滞后近 8小时 ;Dst指数与南向行星际磁场密切相关 ,磁暴受控于高度负偏的南向行星际磁场  相似文献   

12.
岱海湖泊沉积物频率磁化率对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反映*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在探讨封闭湖泊沉积物频率磁化率的环境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岱海DH32孔湖泊沉积物磁化率的测量结果,结合粒度、孢粉、历史资料和硅藻分析结果,对岱海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历史时期内陆封闭湖泊沉积物频率磁化率高值段指示气候偏湿阶段;低值段指示气候干旱阶段;DH32孔湖泊沉积物频率磁化率反映的近300年来岱海气候变化可划分七个阶段,并与粒度、孢粉、硅藻和历史资料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湖泊沉积物频率磁化率是恢复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要环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表土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环境磁学研究方法研究了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表土的磁学特征,结果表明,松华坝上游地区表土未受或很少受到污染,土壤磁化率偏低,土壤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另外还含有少量弱磁性的磁黄铁矿和针铁矿。松华坝下游坝区土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表土的磁学特征表现为:高磁化率,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呈现较强的负相关,污染土壤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强磁性的磁铁矿。松华坝下游土壤污染主要局限于距水面2m的范围之内.污染物主兽来源干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影响沙尘暴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通过对2002年3月18—22日沙尘暴过程进行的数值模拟及针对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源地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内蒙古中西部荒漠化草原生态的迅速恶化是2001年前后沙尘天气的频繁发生的部分原因。由于沙源地海拔高度的不同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在沙尘远距离输送过程中可能出现两个不同高度而相互孤立的优势沙尘输送带,分别位于对流层和地面附近。其传输距离、传输速度、影响地区、影响时间存在巨大差异。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的起沙主要通过地面附近的沙尘输送带向东、向南传输。其通过对流层的传输随沙尘区的不断扩展而越来越弱,进而被其他更高海拔高度的沙源地起沙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长岛沉积物采样和磁性测试,分析和讨论了长岛黄土沉积物的磁性特征:该剖面磁性矿物的含量并不是很高,且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磁性矿物的粒度主要以细粒为主,亚铁磁性矿物的变化在沉积物磁性变化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对沉积物磁性特征和碳酸盐特征的对比发现:该剖面沉积物磁化率和碳酸盐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明显表现出4个阶段的主要变化,对应了暖湿和冷干的气候旋回.根据沉积物的磁化率与古气候环境的内在联系,结合碳酸盐含量变化情况,对该地区风成沉积物的物源变迁及环境演变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北干旱区区域性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利用1954-2001年131个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 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天气过程特征及变化趋势, 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1954-2001年, 中国西北地区共出现了1974次区域沙尘暴天气过程, 平均每年42次, 共出现了247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平均每年5次。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地理分布比较一致, 有两个高发区: 一个位于南疆盆地; 另一个位于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3~7月, 强沙尘暴天气过程集中发生在3~5月。近48a来区域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都呈波动下降趋势, 且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比沙尘暴天气过程下降趋势更为剧烈。1956-1987年是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多发时期, 1988年后无论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均大幅减少。2月的北极涛动指数对当年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发生多少具有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山区,幅员面积1321平方公里,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低温、暴雨、大风、冰雹、洪水、水力侵蚀、地裂缝、蠕变体、滑坡、泥石流等。夏旱频率高达93.8%;低温频率3月上旬为50%,9月下旬为45%,暴雨集中于5—9月;水土流失面积达882.9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6.8%),地质地貌灾害严重,大量石块泥砂阻塞河道,造成洪水暴涨成灾。本文在分析上述灾情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生态农业;强化工程改造;以林为主,农为主导多层次设防。  相似文献   

18.
早全新世石羊河流域沙尘暴活动记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施祺  陈发虎 《地理科学》2001,21(3):257-261
位于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廓东段石羊河流域尾闾地区湖泊沉积中记录到了多层快速风成沉积,通过剖面样品粒度、石英砂表面特征和磁化率、有机碳等多指标的分析表明为沙尘暴的堆积,推断在早全新世10000-6700aB.P.石头号河流域气候最湿润阶段仍存在周期性的沙尘暴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