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雨季的起始、结束时间,雨季长度、降水强度和变率等。并通过对典型多雨年和少雨年环流特征分析,提出了雨季降水量预报的着眼点。一、河西走廊的雨季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干旱沙漠气候,除雨季外,降水量少。利用河西各地降水资料,用旬降水相对系数累年平均某旬降水量/累年平均旬降水量大于等于2为雨季。按照上述  相似文献   

2.
张仙凤 《内蒙古气象》1996,(3):F004-F004
1996年冬季我区气候影响评价张仙凤(内蒙古气候中心)1气侯概况今年冬季全区气温普遍偏高,属于暖冬。降水量偏少,部分地区无降水。大部牧区无白灾,部分地区有黑灾,但影响不大。大风日数偏少。1.1气温冬季平均气温普遍偏高,呼盟岭西大部地区及莫力达瓦旗偏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沿海地区降水量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永康  毛秀凤 《气象科学》1990,10(3):295-303
本文利用月降水资料讨论了我国沿海地区降水量的年变化、年际变化以及各地相关性等气侯学特征。分析了各地汛期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关联,得出汛期降水与前期海温的相关场的三类代表型式。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4年12月-2015年12月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常年值得出2015年囊谦县气候特征,并统计出2015年囊谦县主要气候事件。结果表明:囊谦县2015年气候特征概况为全年年平均气温略偏高,但四季气温升高幅度不同,其中夏季(6-8月)气温接近常年,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2月)和春季(3-5月)气温正常略偏高,秋季(9-11月)气温偏高;本年降水量略偏少,属正常年份,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冬、春、秋季降水偏多,夏季降水偏少;年内平均日照时数较往年偏多,属于显著偏多年份。2015年出现的主要气候事件为:1月初强降雪天气过程,5月大风、冰雹天气频发,7月降水显著偏少,9月降水偏多、出现连阴雨天气。2015年没有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事故,灾害天气以局部为主,总体属于偏轻年份。  相似文献   

5.
利用潮州1957—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其年、季降水气候特征及暴雨气候特征;应用MHF小波方法分析年降水量及暴雨日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潮州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前汛期降水量对全年雨量的贡献逐渐下降,后汛期则相反;汛期开始月份及汛期降水强弱的年际变化明显,汛期结束月份年际变化不显著;降水偏多异常,各月差别不大,偏少异常,各月差别很大;4—8月最易发生降水异常。(2)暴雨主要发生在4—9月,暴雨气候事件初发时间有提前趋势,但近51 a暴雨日数总体上无明显增加。(3)年降水量存在3.5 a、18.4 a的主要时间尺度;暴雨日数存在4.6 a、12.1 a主要时间尺度。(4)整个时间域上,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尺度和时期这种对应特征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利用紫金县1965-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汛期降水气候特征,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前、后汛期降水量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前汛期降水量呈总体减少的趋势,对全年雨量的贡献在下降,而后汛期则相反,前、后汛期降水量都具有年代际特征;前汛期主要存在1.7和18.4年的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尤其以1.7a最为显著;后汛期降水量主要存在2.6和21.1a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其中2.6a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商丘1961-2005年6-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和总降水量资料,分析了相当暴雨日数与总降水量及降水等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当暴雨日数概念的引入可以把汛期总降水量中暴雨过程降水与非暴雨过程降水分开;相当暴雨日数是一个气候统计量,其年际变率比总降水量更显著;与降水等级比较,相当暴雨日数与总降水量的相关性更好,且有利于研究形成汛期洪涝灾害的暴雨过程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郑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郑市气象站1961~2000年的降水资料,对近40年来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和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郑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6~9月,峰值出现在7月。随着年际变化,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克拉玛依市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克拉玛依市年降水量有准7年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大陆或次大陆尺度日降水长期趋势变化规律,对于检测、理解区域气候和陆地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十分重要。利用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NCDC)和中国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网降水观测资料,在对该站点资料进行基本质量控制基础上,选取东亚地区619个站1951~2009年日降水数据,按照百分位阈值对降水进行分级,共分为弱、中、强、极强4个级别,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方法构建区域平均的时间序列,分析了各类降水事件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近59年平均总降水量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日数没有出现趋势性变化,平均日降水强度略有减小;区域平均的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降水强度在中国北方大部、蒙古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和日本列岛多呈减少趋势,而在俄罗斯中西伯利亚南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表现为增加。从季节上看,近59年东亚区域平均的冬、春季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而夏、秋季一般呈减少趋势,仅夏季日降水强度略有增加。降水的年内分配出现均匀化趋势。从不同级别降水事件看,近59年来东亚区域平均的各级别降水量均为下降趋势,中降水、强降水和极强降水日数也呈现下降趋势,弱降水日数表现出较明显增加;仅有全区秋季强降水量、日数减少趋势和冬季中降水量、日数增加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析还发现,近30年(1980~2009年)东亚地区日降水趋势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增加,日降水强度减少,45°N以南多数台站降水量也增加,全区降水有向非极端化方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1979—2017年3 h降水资料,分析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年降水量为232.4 mm,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4.7 mm·(10 a)~(-1),其中半湿润区增加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45.9 mm·(10 a)~(-1);研究区降水量于1996—1997年之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在2000年后显著增多;季节降水量夏季最大,占年降水的54.08%,冬季最小,占年降水的3.88%;月降水量7月最大,为45.1 mm,12月最小,仅为2.7 mm;日降水量有2个峰值,最大峰值出现在14:00—20:00,次峰值出现在05:00—08:00。年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均与地形高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最大值出现在祁连山中部的高海拔地区;年降水量场多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中部和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大。  相似文献   

12.
崇左市半个世纪的气温及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崇左市气象观测站1957~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对崇左市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基本气候特征、年际变化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崇左市半个世纪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减少趋势;气温变化包含了27a、14a、3 a的振荡周期,其降水具有25a、14a、5a、3a的周期变化特征。同时气温偏高的时期,降水量偏少。近10年崇左市气温升高趋势非常突出,经气候突变的分析检验,崇左市的气温及降水在同一时间尺度下具有不同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13.
未来极端降水对气候平均变暖敏感性的蒙特卡罗模拟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江志红  丁裕国  蔡敏 《气象学报》2009,67(2):272-279
利用Weibull分布拟合逐日降水的原始分布模式,并基于统计降尺度和蒙特卡罗随机模拟方法,对中国东部区域各站逐日极端降水量在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的响应特征进行统计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平均温度的改变即可导致区域极端降水概率分布特征的变动.从两个典型代表区域的预估结果中可见,长江中下游南部平均降水量对平均温度升高有正响应,模拟得到的区域极端降水概率分布曲线有明显的向右平移,导致大量级的极端降水的再现期缩短即概率增大.山东及渤海湾区域平均降水量对平均温度升高有负响应,模拟得到的区域极端降水概率密度分布尺度参数变小更明显,即方差增大,表现为左右两侧概率密度增加,同样导致大量级的极端降水再现期缩短即概率增大.本文仅考察了气候均值改变条件下,未来区域气候极端值的概率预估的可行性方案.对于未来气候方差的变化并未作试验,但理论上已经证明,未来气候极端值的概率对于气候方差变化的敏感性可能更大.由于目前尚未整卵出考察方差变化的较为完整的实际观测资料,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广东省8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近50年广东省降水气候特征,探讨不同等级降水空间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多为1 500~2 000 mm;降水气候特征的区域差异较大,不同区域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分布差异显著;各月的降水日数差异没有降水量月分布的差异明显,非汛期的日降水量较小,而汛期降水日数多且日降水量大;小雨日和中雨日的区域差异小,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的大值中心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三大暴雨中心地区 (清远中心、阳江中心、海陆丰中心),雨日量级分布大致由北向南逐渐增强,且随着降水等级的增加降雨日数迅速减少;小雨、中雨和大雨的降水贡献率均由粤北地区向沿海地区递减,暴雨和大暴雨的贡献率由粤北向沿海递增;小雨日数显著减少、大雨以上日数略有增多,总降水日数也呈减少趋势;小雨和中雨的贡献率呈减少趋势,大雨以上贡献率增多,使年均降水量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5.
北方强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最近30—40年的资料,分析了北方强降水的气候特征。文中指出:北方暴雨日数明显少于南方,但强度大。我国大陆上的不同历时降水极值均出现在北方;降水时间集中在盛夏;最大一日降水量的强度对年降水量多寡有显著影响,且最大一日降水量的年际变差明显;北方的强降水常伴有强烈雷暴活动、历时短、降水覆盖面积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61-2015年上海降水观测数据和8个全球气候模式GCMs模拟的日降水量数据,采用累计概率分布函数构建转换模型CDF-T建立了站点尺度日降水量的统计降尺度模型。结果表明,降尺度模型显著改善了GCMs对降水日数偏多、降水强度偏低和降水量偏少的模拟结果。与利用全年日降水序列建模结果相比,利用汛期日降水序列建模更好地刻画了汛期降水的累计概率分布曲线,同时提高了汛期总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年平均暴雨日数、暴雨量、暴雨强度的均值和变化趋势的降尺度效果。模型对较长年份的暴雨重现期订正效果更佳。与当代(2006-2015年)气候相比,2016-2095年上海降水呈现以下特征:全年和汛期总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增加,降水日数减少,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旱涝年;汛期降水极端性增强,暴雨降水均值和极端值均增加;50年以上重现期的年最大日降水量未来呈前40年减少后40年增加的变化。CDF-T模型为站点尺度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未来预估提供降尺度技术和基础气候数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59-2016年峨眉山、峨眉市、乐山市及夹江县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和1964-2016年6-9月逐时降水数据,应用统计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降水量、雨日和降水频次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年代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随海拔具有一定差异性,高海拔峨眉山趋势更明显。峨眉山与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减少,且峨眉山年雨日比其周边地区减少更快。汛期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降水量、雨日变化均强于其年代和年降水量、雨日变化,较其他时段更突出;高海拔峨眉山冬季、秋季和夏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显著,而周边地区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四季雨日都呈减少趋势,但峨眉山减少程度大于其周边地区。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月降水量和雨日都呈减少趋势,但峨眉山更明显。峨眉山降水量日变化呈单峰单谷结构,而峨眉市则在清晨出现次峰值,两地夜雨特征突出,夜间降水量远大于白天,且两地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都存在提前的变化特征;峨眉山小时降水频次最大值出现时间存在提前的变化特征,但峨眉市相反,具有延后的变化特征。在全球气候变暖下,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响应主要为降水减少,高海拔地区降水减少的趋势大于低海拔地区。峨眉山及其周边地区这种区域气候响应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可能与区域温度响应与水汽状况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8.
湿地锐减下三江平原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1961~2001年三江平原18个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揭示了三江平原的气候特征和气侯变化的基本事实,得出三江平原在随大背景场气候整体变化的形势下,大规模开垦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而加剧了当地干热化程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近3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信息化资料中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个站点所记录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资料,采用曼-肯德尔检验分析方法(MK检验)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对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日数和降水量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并对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1980-2013年之间,我国青藏高原的年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即:年降水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年降水日数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从1980-2013年以来的34年间,青藏高原降水日数的波动变化存在8年的周期,其年降水量存在5年和11年的波动周期;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且降水日数与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降水量多的地方降水日数也大。此外,西藏地区年均降水日数与青海地区相比较大,其年均降水量也大于青海地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气象异常年表”规定的统计项目,对广西近三十年(1961—1990年)气候极值进行了分析,得出气温、降水、日照等要素气侯极值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