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在传统上,浮游有孔虫Globorotalia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面一直被用来作为划定海相地层更新统下界的可靠依据。然而,此一初现面(2.0MaB.P.)所界定的更新统下界与超微化石Gaphyrocopsaoceanicas.l.初现面(1.67~1.7MaB.P.)所界定的并不一致。这一现象对大陆边缘的沉积地层尤为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大陆边缘的高沉积速率会导致两个基面有很的层位间距。本研究证明台湾西南部二仁溪剖面之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最后一次的旋向变化(由左至右),几乎与超微化石G.oceanicas.l.的初现面同一时间。因此,就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的观点看,此一族向变化是辨识更新统下界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基面。  相似文献   

2.
徐钰林  孙镇城 《现代地质》1998,12(1):49-55,T002
报导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陆相第四纪盐湖沉积中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它们主要是:Gephyrocapsaoceanica,Cocolithuspelagicus,Calcidiscusleptoporus,C.macintyrei,Reticulofenestraminutula等。上述钙质超微化石群具有以下特征:(1)化石丰度中等,属、种分异度低,化石保存差;(2)赋存化石的层位均为富含石膏盐层的微咸水咸水的沉积物,或为盐湖沉积;(3)产出化石地点远距该地质时期时的古海岸线。它们与古海域既无通道相连,亦非残留海。中国西北地区盐湖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中国东部地区第三纪沙河街组某些层位中的钙质超微化石不能作为“海相生物”的标志,否定了这些化石层位与“海侵”或“海泛”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新疆巴楚县巴楚组底部的牙形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巴楚县小海子水库东侧巴楚剖面的巴楚组底部灰岩中见有牙形刺化石,这些化石表明,可以将该组划归下石炭统。对生物地层上较为重要的Bispthodusaculeatusaculeatus、pseudoplygnathusdentilineatus、P.Primus等3个属种的特征作了较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4.
南海西北陆架的海相更新统下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生物事件的观点论述和探讨了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在南海北部的划分。南海北部陆架有跨越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的海相地层,其中莺歌海一琼东南盆地的海相第四系厚达2000m左右,是我国除台湾省外研究海相更新统下界的最佳地点。该盆地钻孔中的浮游有孔虫与钙质超微化石群的垂向序列,与意大利Vrica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国际层型剖面可以对比,得出1.64Ma的界线值,但在界线上下岩性和化石群均无明显变化,难以在实践中使用。相反,界线下的Globorotalia multicamerata sensu lato末现面上下,浮游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例和壳体保存状况发生剧变,地震剖面上亦显示下削上超的接触关系,代表着大约2.00—2.50Ma前一个重要的沉积间断面,此面还可追索到珠江口盆地和北部湾盆地。西太平洋等地海相地层中与此期相应也有明显的沉积环境变化。为此,建议以此面作为划分南海北部上新统一更新统的界线。  相似文献   

5.
钱建兴 《沉积学报》1994,12(3):21-28
通过对南中国海重力活塞岩芯8KL的4个浮游有孔虫种和2个底栖有孔虫的δ18O和δ13C则定,发现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种的氧同位素记录可清晰地划分出186Ka以来的氧同位素的1-6期。浮游有孔虫的碳同位素记录了氧同位素1/2和5/6期界限处两个明显变轻的事件。反映了由冰期向间冰期过渡时存在着显著的中层水和底层水上涌现象。根据浮游有孔虫种的氧同位素组成判断,各浮游有孔虫种的生存深度由浅至深依次为,Globiderinoidesruber(pink),G·ruber和G.sacculifer。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表明,南中国海冰期时的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要明显大于间冰期。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位于西北太平洋黑潮主轴区MTD-02站的11个不同深度进行水平浮游拖网,并将采集到的活体浮游有孔虫(>125μm)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活体浮游有孔虫生存于100~200m以上的水体中,并集中分布于75m以上的水体。本站位8月份的最主要属种为:Globigerinoidesruber,G.sacculifer,Neogloboquadrtnadutertrei和Globigerinitaglutinata。次主要属种为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 globigerinabulloides,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Globorotaliatruncatulinoides,Orbulinauniversa和G.conglobatua。这些种在不同的深度其产出量大不相同,但绝大多数均在叶绿素最为丰富的25m处显示出最大值。这表明食物来源是控制浮游有孔虫在MTD-02站垂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另外,Globigerinellaaequilateralis和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两个种在温跃层的底部50m处显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口及其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和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笔者系统地研究了长江河口地区的晚第四纪地层。长江三角洲前缘区晚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上更新统上段中部、全新统下部、全新统中部和全新统上部。上更新统顶部地层缺失。前三角洲区晚第四纪地层齐全,无缺失。武木冰期晚期,现今的长江河口和大陆架均出露成陆,古长江在大陆架外缘入海。15000aB.P,海面上升,海水逐渐向大陆架上部侵入;12000—10000aB.P,海水沿谷地侵入;6000aB.P,长江人海口在扬州、镇江附近。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人海河口不断外移,并以南岸边滩推展,北岸沙岛并岸的形式使河口不断束狭,逐渐形成现今长江口三级分汉四口入海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中国北方5.30Ma以来含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典型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建立5.30Ma以来中国北方陆相哺乳动物群与磁性地层序列对比。中国黄土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黄土年龄约2.50MaB.P.,其中发现有午城动物群、公王岭动物群、阳郭动物群、陈家窝动物群与靖远动物群。三门组记录了Matuyama负极性带下段,年龄约1.20—2.50Ma,其中发现有三门动物群。静乐剖面的静乐红土对应于Gauss正极性带上段,年龄约2.50—3.00Ma,其中发现有静乐贺丰动物群。游河组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年龄约2.50—3.40Ma,其中发现游河动物群。泥河湾沉积对应于Brunhes正极性带、Matuyama负极性带、Gauss正极性带,年龄约0.13—3.40Ma。其中小长梁剖面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上段(含Jaramilo亚带),年龄约0.13—1.00Ma(其中含化石及石器地层年龄约0.90—1.00Ma)。榆社盆地麻则沟组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2.50—3.40Ma),高庄组记录了Gilbert负极性带(3.40—5.30Ma)。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第四系中统划分方案的回顾与讨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内地层规范中规定第四系划分为两个统,即全新统和更新统,后者又分为下、中、上3个阶。这3个阶大部分第四纪地质工作者习惯称为下、中、上更新统。本文仍暂用此名。下、中更新统的界线一般以B/M为界,年龄为0.78MaB.P,但从泥河湾组、午城组顶界看,可能要到100~1.20MaB.P.;中、上更新统界线,一般以0.128MaB,P为界,代表末次冰期的开始,但从黄土高原S1底界、萨拉乌苏组底界和小渡口组顶界看,其年龄为0.128MaB,P,或0.14MaB P或0.20MaB,P.;上更新统与全新统的界线,其年龄基本上集中在0.010~0.011MaB,P,代表冰期结束,温暖期开始。  相似文献   

10.
上新世末~更新世初西太平洋变冷事件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深海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化石群落,采用时间面与时间系列分析及目标转换函数方法,再造西太平洋近2.6Ma以来表层水温历史。结果表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西太平洋曾经历一大幅度、不可逆性质的温降。变冷事件集中发生于2.4~1.0MaB.P.间,主要体现在亚热带水团,冬、夏降温幅度达7~8℃和2—3℃,热带水团相对稳定。西太平洋温度场巨变表明其在北半球冰川发展过程中的正、负反馈作用,并由此奠定了中、晚更新世冰期旋回的全球气候模式。  相似文献   

11.
南沙深水区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南沙深水区17957和17959两柱状样多门类的生物事件研究,发现9个生物事件。其中放射虫事件6个,有孔虫事件2个,钙质超微化石事件1个。这些生物事件直接与氧同位素和古地磁资料对比所得的年龄,与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年龄均相对应。这是中国海深海区第四纪地层第一次多门类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将为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地层学基础。这两个柱状样沉积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区为南海最低沉积速率区(1.0~19cm/10a).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   总被引:48,自引:9,他引:39  
夷平面、剥蚀面和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面是长周期地貌演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们不仅记录了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而且可以用来反演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等内动力过程的演变。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上这些地貌面的特征、变形、成因和形成时代,是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的重要途径。野外考察与室内制图表明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山地普遍存在两级夷平面(山顶面、主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多级河流阶地。主夷平面形成于7.0~3.6MaB.P.,形成时其高度在1000m以下。大约3.6MaB.P.前主夷平面开始大规模解体,标志着青藏高原强烈抬升的开始。剥蚀面和河流阶地揭示,1.8MaB.P.,1.2MaB.P.,0.8MaB.P.和0.15MaB.P.是青藏高原强隆升事件发生时期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山前磨拉石年代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山脉最晚一期,也是最强烈的隆升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0.9~0.8MaB.P.)。这是一次由于印度板块脉冲式陆内俯冲(A型)引起的“挤压隆升”,而不是重力均衡引起的“伸展隆升”。它对中亚及我国西部广袤区域盆-岭地貌的形成、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变形和大范围的干旱与沙漠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0.9~0.8MaB.P.期间发生在印度洋洋中脊三联点附近(67°E,20°S)的“亚澳”陨击事件,很可能是引起印度洋快速扩张、导致印度板块在锡瓦利克带强烈俯冲(A型),并引起了青藏高原0.9~0.8MaB.P.快速隆升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其影响不止于印度洋周边,而且还涉及西南太平洋。0.9MaB.P.前后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中更新世革命”(MPR)、“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以及0.78MaB.P.布容期与松山期地磁极性倒转(BM界限)的发生都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4.
新疆塔西河地区8Ma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山南北麓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记录着天山构造隆升与沉积环境演化的历史。在对新疆塔西河剖面进行磁性地层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沉积学分析,确定自8.1M a以来塔西河剖面存在4个沉积相组合,对应的沉积环境演化分为4个阶段:1)在8.105.75M aB.P.之前为浅湖沉积环境;2)在5.754.27M aB.P.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3)在4.273.44M aB.P.为滨浅湖沉积环境;4)在3.44M aB.P.之后为冲积扇沉积旋回期。塔西河剖面沉积环境演化、岩相与沉积速率的变化等共同揭示出天山自8.1M aB.P.以来先后经历了构造活动稳定期(>5.75M aB.P.)、过渡期(5.753.44M aB.P.)以及快速强烈间歇性隆升期(<3.44M aB.P.)等3个构造活动阶段,并且自3.44M aB.P.,构造活动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地表调查和初步的沉积物年代测试结果表明,晚第四纪期间,在安多-错那地堑中主要发育了分别形成于44.2kaB.P.和9~7kaB.P.左右的两套湖泊沉积物和约42kaB.P.以来的5套冲、洪积物。在安多-错那地堑的边界主要发育了包括安多南缘断裂、北缘断裂、错那湖东缘断裂和西缘断裂共4条第四纪正断层。其中活动强度最大的为安多北缘断裂,其第四纪最小垂直活动速率为0.24±0.02mm/a;其次为安多南缘断裂和错那湖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它们的最小垂直速率分别为0.19mm/a,0.12~0.16mm/a和0.10~0.12mm/a。晚第四纪以来的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41±0.22mm/a的安多北缘断裂带的西段。安多及邻区现今的地表构造格局及断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符合近南北向地壳缩短背景下由于近东西向伸展变形而引发的菱形断块发育模式。根据断层的活动速率估算结果,晚第四纪期间安多-错那地堑的平均伸展速率为0.25±0.15mm/a,而整个羌塘块体总的东西向伸展变形速率可能达到11±8mm/a。  相似文献   

16.
王律江 《第四纪研究》1996,16(4):300-309
依据深海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化石群落,采用时间面与时间系列分析及目标转换函数方法,再造西太平洋近2.6Ma以来表层水温历史。结果表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西太平洋曾经历一大幅度、不可逆性质的温降。变冷事件集中发生于2.4~1.0MaB.P.间,主要体现在亚热带水团,冬、夏降温幅度达7~8℃和2-3℃,热带水团相对稳定。西太平洋温度场巨变表明其在北半球冰川发展过程中的正、负反馈作用,并由此奠定了中、晚更新世冰期旋回的全球气候模式。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块体相对运动的黄土古地磁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景观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考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论述了玛纳斯湖群景观第四纪以来的迁移演化过程,分析了玛纳斯湖景观动态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评价了玛纳斯湖景观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从水资源合理利用角度提出了保护绿洲和荒漠生态环境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台江阶——我国寒武系一个新的年代地层单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台江阶是继湘西建立的 4个中 -上寒武统新阶之后在我国江南斜坡带黔东传统的中寒武统下部建立的又一个新阶 ,它的底界层型剖面位于贵州台江县革东镇八郎村 ,底界划在 Oryctocephalus indicus的首现位置 ,位于凯里组下部第 10层之底。  相似文献   

19.
全新世中国热带北界变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孢粉、动物群、石笋、珊瑚礁、红树林等约30个全新世古环境分析实例,认为年均气温变化2℃左右,就会引起热带界线的变动。热带北界的迁移过程可分3个阶段:全新世回暖期北返阶段(11000~8500aB.P.),热带北界北移1.5个纬度;升温期北进阶段(8500~5000aB.P.),向北推进3~5个纬度;降温期南归阶段(5000~3000aB.P.),向南回归1~4个纬度。热带北界的展布既有纬度地带性,也有经度地带性,这与东亚季风、寒潮、台风的影响以及地形格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