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志 《地质科学》1983,(3):279-285
岩体内存在有许多直接看不到的隐微裂隙,其微小程度有时可达到只切割一个或半切割一个微小矿物颗粒。这些微小裂隙,直接影响着岩体的力学特性。因此,对岩体力学特性研究,不仅要从宏观上做大型岩体力学试验,也应从微观上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岩体的力学特性,这样将有利于宏观岩体力学性质指标的选择和工程处理措施的方案选择。笔者取霓石正长岩为试样,进行岩体力学试验。本文试图把宏观试验和微观观察结合起来研究岩体的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岩体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广忠 《地质科学》1984,(4):423-428
岩体力学是研究现状的地质体受力条件改变时产生变形、破坏及其力学性质形成规律的科学。地质体与一般材料不同,由于其成因和经历的历史过程不同,致使其成分、结构及其形成条件不同。故现状的地质体当受力条件改变时,其力学作用,即变形和破坏机理亦不同。在进行岩体力学研究时,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当前岩体力学研究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注意地质体这一特点,在进行岩体力学研究时,不加分析地把地质体一律做为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加载速度对强度和破坏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体力学实验中,加载速度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许多岩体力学工作者,利用岩块和模型材料,进行了大量有关室内加载速度对岩体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为室内岩块力学试验和野外原位岩体力学试验选取合理加载速度提供了依据。目前,基本上从应变速率和应力速率两方面去研究加载速度对岩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这两方面的研究都认为随着应变速率和应力速率的增加,岩块和岩体的强度、变形模量也相应增加,不同的是峰值强度以后的破坏后效不同。  相似文献   

4.
论岩体力学介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广忠 《地质科学》1980,15(2):177-185
岩体力学为工程建设和地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它的基础性课题有两个:(1)在各种条件下岩体受力时的变形和破坏规律;(2)岩体中应力传播规律。不论土木工程、矿山工程及地学研究等工作向岩体力学提出的课题怎样多,归根到底都是受这两个课题所控制。现在对这两个中心课题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性课题不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而且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大量的综合和总结,出版了许多岩体力学方面的专著。尽管如此,目前岩体力学体系还没有形成,主要是由于对岩体力学介质特点缺乏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思敬 《地质科学》1966,7(1):64-78
岩体力学是近年来应生产实践需耍而开始形成,井有所发展的学科。从它的应用中提出了若干重要的课题,首先是岩体力学属性问题,即从力学观点看来,岩体究竟是何种介质,具有什么特性:是弹性体或塑性体,是均一体或非均一体,是各向异性体或同性体,是连续体或不连续体等。它们决定岩体力学分析途径,因而是目前着重研究以求阐明的基本问题。限于水平,本文仅作粗浅探讨,谬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构造变形与热液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沂南金厂金铜矿田为例,提出本区热液成矿物质的迁移、聚集主要受成矿期构造形变的控制。成矿元素富集于构造变形强烈的部位,并且在变形构造的不同部位存在有不同类型的矿体。另外通过室内岩石力学实验,测取岩石的力学参数,进行应力场的反演,并以渗流力学理论来模拟矿液运移势的分布,从而定量的评价构造的控矿性。  相似文献   

7.
馬宗晉 《地质科学》1964,5(1):76-90
鄂西地区广泛分布着古生代及中生代的沉积岩系,它们的构造形态较为复杂,但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本文试图综合不同分区的构造特点并加以力学分析,然后再对它们的空间变化从力学上予以说明,以供区域找矿和对掩盖区进行构造预测时参考。工作中除进行野外观察和对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和力学分析而外,还做了部分的室内模拟实验,以求定性的对比。  相似文献   

8.
林宝钦 《地质科学》1975,10(4):380-385
天然变形体结构面或构造面的中心问题是它们的力学属性,当我们研究天然变形体结构面或构造面力学性质的时候,很自然追溯到岩石变形瞬间的立体应力状态(三维)与平面应力状态(二维)。  相似文献   

9.
锯齿状结构面力学效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构面在三度空间展布的形状称结构面形态。结构面形态是地质体发生变形和破坏后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原位大型岩体力学实验中,结构面形态常常引起实验数据分散和产生不同的破坏机制;在岩体稳定性分析中,结构面形态又是影响结构面整体强度的重要方面,并涉及到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合理与否。因此有必要对结构面形态的力学效应进行研究。本文以锯齿状结构面为例,采用力学模型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来讨论结构面的形态效应。  相似文献   

10.
确定流变岩体的参数及地应力的位移反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隧道设计和施工中,工程师需要确定岩体的力学参数和地应力场。对于软弱地层,我们还将遇到流变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在作工程设计前就需要确定地应力分量、岩体的弹性模量以及反映岩体流变特性的粘滞系数等重要参数。一般而言,这需要在野外作相应的岩体力学试验来确定。  相似文献   

11.
孙殿卿  吴磊伯 《地质科学》1960,3(6):282-285
一地貭力学是一門新建立的学科,它和其他許多学科一样,經常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也得到各方面的注意和重視。地貭力學是用力学的观点,从事地貭构造现象的研究。这门科学自李四光教授开始倡导以来,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地貭力学的研究,一方面为解决大地构造和地壳运动問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另一方面在于进一步掌握大地构造形态发展的規律,从而研究构造对矿床的控制作用并确定矿带和矿体展布的方式,作为地貭普查和矿产勘探計划的一种依据。年青的地貭力学正在努力开展有关的研究工作,迅速培养新生力量,爭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中作出更大的成績。大家都知道,大地构造問題和地壳运动問題在現代地貭学中意見最为分歧,爭論最为激烈。各个学派都在寻求自己解决問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苏南宁镇地区,震旦系至第四系出露完整,研究程度颇深,诸地层的不同特征,以作为华南各地区地层对比之标准而著称。近几年来,随着大规模勘探工作的进行,宁镇地区地层的物性参数、电性参数和力学参数等各种资料,均在不断完善之中。本文试以该区震旦系至白垩系地层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等的系统测试数据,对其有关的岩石力学特性进行粗浅地分析。  相似文献   

13.
殷有泉  曲圣年  刘钧 《地质科学》1979,14(3):236-251
使用有限单元法对岩石基础、边坡和巷道等问题进行稳定分析在国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以平面问题的位移法为例,介绍物理上非线性物体的有限单元分析的基本原理,并对某些具有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岩体介质以及诸如节理、断层等间断面提出一些简单的力学模型。此外,还介绍几个和这些力学模型有关的通用程序以及使用它们得到的某些工程的计算成果。  相似文献   

14.
赵庆生 《地质科学》1980,15(4):377-385
地质力学在工程地质学上的应用有着广阔前景。本文在分析温家山莲花状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方法,分析和讨论了该体系内岩体结构的形成、分布和力学特征及其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王继倫 《地质科学》1959,2(11):342-344
前些日子,笔者读到了高旭征在地质科学1958年第3期上发表的“含矿溶液上升的力学性质(充填型)及其对若干内生铅锌矿床空间分布的影响”一文。  相似文献   

16.
破裂压性面力学性质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岩 《地质科学》1978,13(3):265-274
破裂压性面力学性质之转化这一课题,由于在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广大的地质工作者所重视。本文试图根据野外观察的资料,对这一题课,阐述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高旭征 《地质科学》1958,1(3):19-23
含矿溶液上昇的力学性质及共意义,久为矿床学家们所讨论,直到现在,仍无共同论点。在塔塔林诺夫“矿床成因论”的著作中,对各家意见有所简介,特别是别杰赫余的见解是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8.
姚宝魁 《地质科学》1986,(3):300-310
岩心裂饼是钻探过程中特有的岩石力学现象。1958年哈斯特首先报道过岩心裂饼现象,且发现岩饼的厚度与其直径的比值随初始应力的增加而减少,其后,库克则利用钻孔岩心饼化的程度评价岩体中的初始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9.
新丰江水库区微震震源力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丰江水库位于广东省河源县境内。1959年水库蓄水后连续发生地震,1962年3月19日发生6.1级强震,十几年来记录到1级以上测定参数的地震二万多次。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丰江水库区微震震源力学的研究,探讨该区发生地震的应力场和地壳变形。  相似文献   

20.
郑開鄂 《地质科学》1960,3(5):264-268
为了闡明大地构造特征的成因,必須从地貭力学观点結合地貭发展史对大地构造特征的机理加以深入的研究。在作这些問題的研究时,必須以詳尽的地貭資料为基础,用力學观点进行分析。因此大地构造的野外研究具有首要的意义。但是野外的研究还不免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野外我們只能观察到地壳上岩石受到形变后的最終的靜止的結果,即我們所看到的岩层的产状、节理、断裂及其他构造形态;我們也只能凭这些所看到的岩石产状、节理、构造形态及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各方面的对比来論証各阶段的发育情况(即变形过程),从而作出形成这一形态的某些力学条件。但是这些結論是带有假定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