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云南边疆、民族,山区三位一体的农村区域特征,在已完成全省农村经济一级区划分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时序战略,区域战略、地带战略及其相配套的若干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汉文化深刻影响着各少数民族文化,但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其影响的程度、内容与机制均有不同表现。从空间角度出发,在民族文化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与定性解释相结合,概括得出汉文化与云南沿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与冲突的总体程度倾向于融合、文化冲突与融合点相对集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文化冲融的具体文化特性等四大特点,并从历史的、文化发展水平、民族空间分布格局、地理区位因素及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等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山区是我国的水源地及生态屏障,它们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内容。研究归纳出山地发展的“巴音布鲁克模式”:(1)天鹅及其生境的绝对保护(核心);(2)建立可持续牧业(主体);(3)规范和发展旅游业(突破口);(4)西蒙古土尔扈特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国西部山区的发展模式都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自然保护)三个圈层(与当地主要土地资源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与当地特有资源相联系的新兴产业,当地民族文化保护)。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的思想,同时考虑到促进地区新老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云南热带地区是我国热带森林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利用和保护热带森林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经验。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云南我传统的新发展的利用热带森林的方法并对它们的经济,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怒江州地处横断山高山峡谷区,山高坡陡,大于25°陡坡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6.6%,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落后,人口素质差。该州是一个以傈僳族、怒族、独龙族为主体的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4%。同时又是一个极其贫困的地区,全州所辖四个县都是贫困县,其中贡山和福贡县为国家级扶贫县,全州有近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是该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笔者从云南的地质地理背景出发,详细调查了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根据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即将旅游地质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从景区边缘发展起步,突出农家特色,提高乡村生态旅游民族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利益分配是矿产资源开发相关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实现利益的共享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云南兰坪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益主体的重新认识,提出建立共享机制的措施,从而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共享机制,最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述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态体系,它是民族地区长期历史环境淀积的结果,是民族区域开发的基础和参照系,对民族区域开发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化生态学与民族区域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态体系,它是民族地区长期历史环境淀积的结果,是民族区域开发的基础和参照系,对民族区域开发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3.4%,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在优势。在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得知:云南省具有和谐的乡村旅游景观、乡村人文景观风貌独特、乡村文化多样性等资源优势;在发展中存在乡村旅游分散且规模小、经营水平低、产品单一、旅游大环境差、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消失等问题。因此,今后的发展中要考虑乡村旅游的统一协调发展,在政府指导下支持乡村旅游的规模性开发,逐步健全法规体系,深化乡村旅游的产品,突出民族文化、气候、生态特色,提高经营者的素质,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大环境。  相似文献   

11.
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危机与反贫困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反思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地理科学》2004,24(2):157-162
西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贫困人口集中。文章探讨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在岩溶山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力图寻找岩溶山区生态恶化和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指出岩溶山区存在的山地文化封闭性和典型的贫困文化特性及不合理的现代性转换导致区域生态恶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滞后。岩溶山区应通过生态恢复模式示范建设、开展参与式社区资源管理、改善居民聚居点环境来实现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深层次互动与接纳,拓宽现代性生长的内在精神空间,变外源性的“输血”机制为内源性的“造血”机制,从而使岩溶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依据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以及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设计出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社会发展状况,以德宏州为例,建立了由经济水平、社会结构、社会稳定、社会管理与服务、生活质量、民主法治环境6项一级指标27项二级指标组成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对和谐指标赋权,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德宏州社会和谐度进行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反映的结构性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又对自然环境具有改造作用。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是文化与环境持续存在的原因。本文通过深入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地区的元阳县哈尼族地区的调查,提出和分析了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一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并探讨了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两者梯田景观的关系,证实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化石。中国少 数民族语地名中不但蕴藏了大量历史文化的内涵,而且很多少数民族语地名都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 一、少数民族语属及分布 中国目前已确定的少数民族有 55个,其中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有53 个。回族(Hui)、满族(Man)使用汉 语。这些民族语言分属五大语系。 1、属于汉藏语系的有:藏 (Zang)、门巴(Monba)、壮(Zhuang)、 布依(Bouyei)、傣(Dai)、侗(Dong)、仫 佬(Mulam)、水(Shui)、毛难 (Maonan)、黎(Li)、彝(Yi)、傈僳 (Lisu)、纳西(Naxi)、哈尼(Hani)、拉 祜(Lahu)、基诺(Jino)、白(Bai)、景颇 (Jingpo)、独龙(Derung)、羌(Qiang)、  相似文献   

15.
内陆边境经济低谷现象,成因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边境地区是一块特殊的区域。它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和对邻国的强烈依赖性。开放可以使边疆的劣势变成优势,而封闭却把边疆的优势变成劣势。边疆具有两个市场的特殊区位,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具有特殊的地域效益和特殊的经济地理规律。由于历史和政治的种种原因,我国的内陆边疆与毗邻国家之间的双方边境地区形成内陆边境经济低谷的特殊地理现象。这是由于内陆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距离国家政治、经济中心远,加上历代封建王朝对边疆开发的忽视、边疆自身的封闭,历史上边疆又成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落后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内陆边境经济低谷。最后提出了消解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地名是一定地域的语言、文字标志,虽然一个地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却道尽了与人物事物,与历史的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地名是历史的精髓与见证。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记录了民族的变迁融合和疆域政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地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蕴涵着中国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少数民族地区地名由汉字表示的,是将少数民族语言用汉语拼…  相似文献   

17.
边疆安全是中国安全的重要组成,囿于历史累积和发展中新生矛盾,需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重塑中国边疆地缘安全.中国陆疆问题已由早期的勘界、民族与经济落后问题演进为民族自治、经济发展与跨国极端宗教势力渗透,这在西北边疆尤为突出;中国海疆问题始终被勘界、海洋资源利用与权益治辖以及个别强国(或其依附国)海军侵扰所困,这在东海与南海日益显著.日益趋向复杂化的中国陆疆与海疆问题,既使中国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日益脆弱,又离散边疆居民中华文化认同度,甚至使个别边疆问题转换内地稳定问题.研究认为边疆问题主要通过事件自身性质及其在互联网与新媒体传播的瞬时蝴蝶效应、周边邻国政局动荡/大国侵扰的边界效应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不信任效应等方式作用于国家安全,侵蚀中国发展的经济、社会、政治成效与国际形象等.  相似文献   

18.
霍仁龙  任柳 《地理研究》2022,41(4):1122-1135
南方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网络的重建与研究,有利于深化历史时期中国西南边疆各区域之间和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之间经济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认识。本文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理学等研究成果、田野调查资料、当代交通和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等,复原汉晋、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南方丝绸之路国内段的交通路线网络,分析影响古代西南山区交通路线走向的人文和自然因素,对比研究古代交通里程与实测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结果显示:① 南方丝绸之路川滇间的交通网络格局在汉晋时期即已基本形成,两千年来相对较为稳定;云南内部和经云南出境的交通路线网络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② 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力度的变化等人文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南方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整体格局及空间演变起到重要作用。③ 在影响南方丝绸之路交通路线具体走向的自然因素中,海拔2200 m、坡度20°是重要的阈值。④ 历史时期西南山区1古代里约可换算为实测距离0.45 km。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历史震害资料浅析的基础上,利用最近40年有现场调查的地震记录,分析了云南省各类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的一些特征,并结合云南地震时空活动特性,对云南有仪测地震资料近百年间的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反演,表明:(1)云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具有群体分区特征。(2)云南地区存在时间进程上连续的中强地震活跃背景:地震对资源环境的作用影响具有强度为2级的高背景值。(3)云南资源环境地震破坏影响具有多侧面、长时效和渐微影响的特征。地震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必将恶化人类生存条件,阻碍社会经济的长期与可持续发展。这是资源环境安全防震减灾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皖南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分析皖南山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皖南山区的5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3)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4)山区综合开发模式;(5)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文章最后对皖南山区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