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然重砂测量是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往的自然重砂测量工作主要侧重于目标矿物量的研究,圈定的异常仅有矿物含量的意义,忽视了矿物迁移、富集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找矿效果。以溧阳永坞头地区为例,从重矿物剥蚀、迁移、富集规律出发,对自然重砂数据进行整理,重新圈定重砂异常,并利用重矿物组合特征、稳定系数及特征指数(ZTR)对异常源区进行判断。研究表明,圈定的2处锡石自然重砂异常源区分别为永坞头404.60高地—413.10高地一带以及387.60高地一带。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中,以四川省1∶20万自然重砂测量数据为基础,简要介绍了自然重砂数据库系统(ZSAPS2.0)平台下自然重砂铁矿物的选择、异常下限的确定、异常圈定及异常的分级原则。通过对四川省省级及预测工作区铁矿物自然重砂异常的分析认为,自然重砂铁矿物异常对某些地区及某种成矿类型的铁矿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并可作为综合找矿信息因子参与铁矿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3.
张素荣  张琳  张大可  贺福清  聂仁祥 《地质通报》2014,33(12):1956-1960
自然重砂测量是矿产勘查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近年的找矿工作中,自然重砂测量陷入了一种逐步淡出常规找矿的尴尬境地。原因在于:1重砂找矿依靠矿体露头的自然剥蚀,而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找矿工作向寻找隐伏矿体和深部找矿方向发展;2在以往的工作中,自然重砂测量主要侧重于目标矿物量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与化探相比又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呈现出逐渐被化探所取代的趋势。从成因矿物学角度分析自然重砂测量在今后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中的作用,探讨自然重砂测量找矿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依托于"北京市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自然重砂和化探专题,结合北京黄松峪地区的金矿分布特征,对已有的1:20万自然重砂和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后,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松峪地区金矿物自然重砂异常与地球化学异常,两者的吻合程度高,自然重砂异常完全在地球化学异常的范围内,且93%的范围存在于地球化学异常II级与III级富集带中,所圈出的自然重砂和地球化学异常能直接指示相应地质体的含矿性。同时,自然重砂异常亦表明,在一级异常点密集的区域,是寻找金矿的最有利部位。从而验证了,利用自然重砂对寻找金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莫春虎  吴滔 《地质通报》2014,33(12):1999-2004
黔西南地区是中国西南低温成矿域中卡林型金矿最重要的矿化集中区,由于该地区金的粒径极小,难以构成自然重砂异常,故不能直接运用自然金矿物来指示寻找黔西南的卡林型金矿。在贵州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对黔西南地区的自然重砂矿物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采用细粒黄铁矿(载金矿物)、砷矿物(伴生矿物)、锑矿物和汞矿物的自然重砂组(综)合异常对寻找黔西南地区的卡林型金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娟  张福神  晏俊灵  丁少辉  徐平  李凯 《地质通报》2014,33(12):1968-1974
南岭成矿带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是该省重要的钨、锡、稀土自然重砂异常带。带内单矿物重砂异常形态复杂,受自然地理条件控制显著,与花岗岩体和已知矿产地之间关系密切,组合异常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及自然重砂组合异常特征,进一步划分出2个次级自然重砂异常带和14个自然重砂异常集中区。区内自然重砂异常充分展现了矿产资源潜在前景,为开展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提供了重要的重砂异常信息标志。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重砂测量是利用矿床或含矿岩石中某些矿物在风化、搬运、沉积和富集的地质作用过程中,由于物理性质(硬度、比重、解理等)和化学性质的差异,在残坡积层或水系沉积物(冲积层)中沉积并被鉴定出的密度较大(密度一般大于2.9g/cm~3)、相对硬度高、耐风化的自然矿物进行找矿的一种地质矿物找矿方法。自然重砂可作为指示性矿物,追索原岩产出位置,研究原岩成因,因此具有找矿指示意义。中国自然重砂测量工作是在20世纪50—80年代伴随1:20万(包括部分1:5万)区域地  相似文献   

8.
自然重砂测量是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充分提取自然重砂测量数据所蕴涵的矿化信息,发挥其在矿产资源调查中的作用是一个现实问题。重矿物的被剥蚀、再沉积是自然重砂异常形成的重要过程。在充分考虑自然降水的汇集路径的前提下,以汇水区域边界确定范围是对自然重砂异常客观的解释。区域成矿模式研究、地球化学和人工重砂资料对自然重砂测量数据应用是重要的补充。笔者通过蔚县地区1∶20万自然重砂测量数据的分析,对其中有关全面认识异常、合理确定异常、勘查方法的综合应用、软件平台的使用及在矿产开发程度较高地区寻找未知资源的途径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在湘西地区勘查金刚石矿的自然重砂和人工重砂样中,发现了较多的铂族矿物,且铂族矿物与金刚石及砂金紧密共生。湘西地区共发现铂族矿物出土点7个,为寻找潜在矿产资源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10.
《辽宁地质》2014,(4):61-61
随着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自然重砂资料应用项目的结题,我国首次完成了自然重砂资料的系统研究工作。日前,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海南、湖南、浙江、云南、西藏等地已经利用这一成果找到20多处新矿产地。 自然重砂资料应用专题通过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首创性成果,为利用矿物指示信息进行找矿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海南、江西、湖北、河南、新疆、浙江、山东、辽宁等27个省185个典型金矿床的自然重砂矿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然重砂矿物对金矿具有良好的响应,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白铅矿、辰砂等对寻找金矿具有指示意义。不同成因类型的金矿床反映出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不同,斑岩型金矿床的标型指示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重晶石+闪锌矿+白铅矿+金红石,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的标型指示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辉锑矿+毒砂+雄(雌)黄,而造山型+矽卡岩型+热液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标型指示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辰砂。不同区域的金矿床反映出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也各有差异,闪锌矿为南方各省金矿床的特征矿物,辰砂和白钨矿为北方地区金矿床的特征矿物,重晶石和白铅矿为西部地区金矿的特征矿物。综合研究认为,自然重砂具有直接找矿和指导找矿的作用,按照特定成因类型和区域金矿床所建立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对建立矿床找矿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复顶  李任时  张红红 《地质通报》2014,33(12):1992-1998
通过对吉林夹皮沟金矿带自然重砂矿物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成矿带内自然重砂异常的分布特征,优选出具有重要找矿指示作用的重砂矿物,并确定标型矿物组合,结合地质特征建立夹皮沟成矿带的自然重砂找矿模式,为找矿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自然重砂异常在云南西邑铅锌矿找矿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聂飞  范文玉  刘书生  王霞  崔子良  朱华平 《地质通报》2014,33(12):2019-2022
自然重砂测量是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取自然重砂异常中的矿化信息与区域地质、成矿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揭示区域成矿规律和预测潜在矿床具有重要的意义。云南西邑铅锌矿床是全国资源潜力评价中,通过自然重砂异常并结合其他找矿方法实现找矿突破的成功案例。报道了西邑铅锌矿床自然重砂异常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矿床有关自然重砂异常特征及其在西邑铅锌矿找矿突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然重砂是地质体经自然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而分离出的单矿物(或矿物组合)。自然重砂矿物晶体由于仍然保留有许多矿物成因信息,包括颜色、形态、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矿物组合等特征,因此常用于追溯源区地质体或者找矿勘查。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找矿方法——自然重砂测量。本文基于全国自然重砂找矿的数据资料,系统梳理了自然重砂的矿物类型、出现频率及其分布等特点,分析了自然重砂的矿物组合和成因矿物学特征,研究了自然重砂矿物的源区烙印、搬运距离及标型指示矿物组合特征,探讨了自然重砂成因矿物学研究意义及其找矿应用前景。自然重砂矿物的颜色、形态及内部结构依然保留着明确的成因矿物学信息:其颜色和晶体形态具有继承性而与其源区母体联系起来,体现源区母体的特性;其矿物组成可分出残余原生重矿物(包括造岩矿物、副矿物、矿石矿物等)和新生重砂矿物两个部分,如赤铜矿、孔雀石等反映着源区岩性体的成分或者赋存状态特征,其矿物组合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原生共生矿物而体现诸如有无矿化等意义;重砂颗粒的磨圆度、边界光滑性等表面特征反映搬运距离,有利于明确响应源区母体或者物源,而具有良好的找矿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薄海军  申俊峰  董国臣  张翔  韦少港 《地质通报》2014,33(12):1878-1889
根据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对全国177个铜矿床的自然重砂矿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然重砂矿物对于铜矿床成因类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不同成因类型铜矿床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不同,尤其是岩浆型、斑岩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铜矿床均具有特征自然重砂指示矿物。除了铜矿物、铅锌矿物、黄铁矿、白钨矿等各类型铜矿床共有自然重砂矿物外,铬铁矿、镍黄铁矿、辉石、橄榄石等为岩浆型铜矿床的特征指示矿物,自然金、辉钼矿、磷灰石、磷钇矿等可以指示斑岩型铜矿床;锆石、锡石和石榴子石是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特征指示矿物;火山岩型铜矿床则以雄黄、雌黄作为特征指示矿物。这些研究对于建立不同成因类型铜矿的自然重砂找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翔  董国臣  薄海军  韦少港  王鹏  张虹 《地质通报》2014,33(12):1918-1928
统计浙江、湖南、江西、湖北、新疆、青海、云南、广西、福建、河南、贵州、安徽、广东共计13个省(自治区)61个典型钨矿床(矿区)的自然重砂矿物报出情况,计算各重砂矿物的报出频率,分析得出矽卡岩型、热液型和斑岩型3种类型钨矿床所对应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及标型矿物组合。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矿物组合既有相似处也有各自的代表标型。如此按照矿床类型建立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及其含量变化,对建立自然重砂找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苏宁芜北段自然重砂异常特征及其对铜金矿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芜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铁、硫、铜、金成矿区。基于宁芜北段自然重砂建库数据,通过ZSAPS2.0软件GIS平台,选择与火山热液充填型铜金矿相关的特征矿物,圈定了自然重砂组合异常。通过自然重砂组合异常特征发现,铜矿物(黄铜矿、斑铜矿、蓝铜矿、辉铜矿、孔雀石)、自然金、黄铁矿、重晶石等重矿物组合对火山热液充填型铜金矿响应明显。在组合异常的基础上,圈定自然重砂综合异常,以成矿地质条件、与已知矿床的对应关系、异常强度、异常规模、重砂异常套合程度等为指标,对综合异常进行评价,从而为宁芜火山岩盆地北段铜金矿找矿远景区的划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董国臣  李景朝  文辉  冯济舟  王季顺  张雄 《地质通报》2014,33(12):1861-1868
通过全国资源潜力评价,结合各省自然重砂资料和全国重砂资料汇总成果,对85个常见自然重砂矿物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自然重砂矿物复杂多样,重砂矿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造山带中自然重砂矿物产出数量相对较多且密度较大,而稳定地区重砂矿物相对较少。不同的自然重砂矿物及其组合具有明显的找矿信息,单矿物自然重砂可能来源于相对单一的矿石或岩石,其异常范围表明与其相关的矿产可能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矿物组合常显示出有关矿床的成因信息。自然重砂矿物与源区岩石或矿石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对指导矿产勘查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