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六苴砂岩铜矿是滇中中生代红层中的几种沉积铜矿床类型之一.滇中中生代红层为河湖交替相的沉积岩层,六苴矿床发育于白垩系马头山组红层所夹的浅色岩层中,而这浅色砂岩部分常具有明显的流动水沉积的特征.有关该矿床形成的岩相古地理分析,已有一些文章论述,这里试图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矿鉴定,着重从另一个侧面——岩石和矿石的胶结物方面,来讨论成矿作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成矿作用和矿床形成后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遵照毛主席关于抓主要矛盾的教导,我们认为六苴砂岩铜矿的岩石和矿石都是由碎屑和胶结物所组成,二者的区别主要不在于碎屑组分,而在于胶结物的组成.金属矿物就是岩石和矿石的胶结物成分之一,也由于金属矿物含量的差别而显示了岩石和矿石的不同,有时甚至是两者唯一的不同.因此,研究  相似文献   

2.
黔北仁怀-习水地区含铜砂岩型铜矿产于四川台拗边缘大型内陆盆地红层组合中,含矿岩石主要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浅灰绿色富含硅(碳)化木的长石砂岩.以习水县条台铜矿为例,对上沙溪庙组铜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其成矿作用过程经历了:①含铜砂岩层原生沉积;②表生氧化作用;③次生富集成矿3个阶段.该矿是一个含铜砂岩层原生沉积后经地下水渗滤再造的淋积矿床.  相似文献   

3.
滇中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如大姚六苴铜矿床,赋存于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下亚段(K2mml1)紫色砂岩与浅色砂岩过渡带靠近浅色一侧,铜矿化受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从紫色砂岩向浅色砂岩,金属矿物依次呈现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水平分带规律。以矿物分带中的金属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构建和绘制了大姚六苴铜矿床主要成矿温度下的pH-Eh相图,理论计算结果与宏观地质特征吻合。依据pH-Eh相图,阐述了主要金属矿物的沉淀条件及其分带机理,认为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金属矿物分带受pH和Eh双重控制;在373~523 K间温度变化对金属矿物沉淀的pH和Eh影响不大;S2-只能在低于473 K下的热液中稳定存在,辉铜矿(Cu2S)形成温度低于473 K。该研究为该类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代文 《福建地质》2012,31(3):233-239
云南景谷登海山铜矿5个含矿层呈层状贮存于"滇中红层"第三系始新统等黑组紫红色砂岩所夹白色砂岩中,矿石具层纹状原始沉积特征,无明显热液改造痕迹,矿体明显受层位控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元谋古陆。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认为景谷登海山铜矿为砂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主力产铀层位——姚下段红色砂体的成因是制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开展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红色砂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及时空特征的系统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的红色砂体宏微观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姚下段沉积期古气候、伴生红色泥岩、古河道、古水深等多因素耦合分析,认为姚下段红色砂体呈面状展布、砂体厚度中心严格受古河道控制、岩石孔隙间发育强烈赤铁矿化等一系列宏微观特征是姚下段沉积期受极热气候事件影响的炎热干旱古气候背景中的震荡变热旋回的陆上河流相沉积的地质记录,提出松辽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红色砂体主体以极热古气候控制下的原生河流相沉积成因为主。在此基础上提出盆地西南部钱家店断陷、龙湾筒断陷等深部富铀建造之上红杂色建造中原色红色砂岩断裂附近的灰色砂岩透镜体,姚下段红色砂岩中夹的薄层灰色泥岩附近的灰色砂岩集中区,均是有利的渗出成矿目标地质体。该研究明确了盆地西南部主力产铀层位红杂色建造的原生性,指出姚下段具备渗出成矿的先决条件,进而为区内利用渗出找矿新思路开展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郝家河砂岩型铜矿产于滇中中生代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中是滇中砂岩铜矿的一个中型铜矿床.本文以矿区宏观地质特征和微观分析数据为基础,论述了有机质参与成矿过程的事实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方一些古岩溶洞穴沉积铅锌矿床的成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岩溶洞穴沉积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成矿元素经初步富集的矿源层.古大陆风化剥蚀作用是岩溶洞穴沉积成矿的重要地质事件. 古岩溶沉积矿床的主要特征是:岩溶洞穴沉积体(即矿体)位于不整合面下的可溶性良好的岩石中。其物质成分取决于剥蚀区;形态、产状取决于岩溶系统;结构。构造取决于沉积特征;硫同位素δS~(?)取决于沉积时间及Eh值;矿物中气液包裹体少而小,盐度高,生成温度低.围岩具硅化. 成矿阶段模式:洞穴形成阶段→沉积成矿阶段→掩埋成岩阶段→地质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8.
陆相红层型铜铅锌矿床与红层盆地热卤水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兵 《中国地质》2018,45(3):441-455
新疆乌恰县乌拉根超大型铅锌矿是中国发现的首个产于陆相红层盆地中的红层型铅锌矿床,对其成矿作用及成因有多种不同认识,但都将其归入现有的一些矿床类型,如喷流沉积型、砂岩型等,却均不能反映其独特的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为此,在广泛收集和研究全国陆相红层盆地及其矿产的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含矿建造、矿床特征、控矿因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等方面对比分析,认为乌拉根铅锌矿与中国大量产于陆相盆地内红色建造中的红层铜矿,在矿床特征、控矿条件、矿床成因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均为陆相红层盆地热卤水作用的结果,是同一类型的矿床。红层型矿床是地洼区的特有矿产,是地球地质演化到地洼阶段才出现的新的矿床类型,陆相红层盆地热卤水作用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成矿系统,因此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矿床类型——红层型矿床是合理的,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铅锌矿找矿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9.
甘肃天鹿砂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系统总结天鹿铜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并建立了成矿模式。结果表明,天鹿铜矿床赋存于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杂色岩层中,其成矿物质来自陆源,主成矿期为中志留世,属沉积砂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阐述浦市铜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赋存于下白垩统紫红色碎屑岩夹灰白-灰绿色砂岩中,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陆缘;矿床形成于氧化态向还原态过渡的沉积环境,在其沉积成岩和成矿过程中都有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属沉积砂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1.
云南砂岩铜矿主要集中分布于滇中、滇西地区的中生代红层中,储量居国内同类矿床之首。金都铜矿地处滇西地区宁蒗县与攀西地区盐源县交界部位,矿区大面积出露峨眉山玄武岩,为砂岩铜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后期的造山运动形成了低洼盆地(向斜)等有利地势。表生作用下,含铜物质挟带泥沙被搬运至内陆盆地汇聚,形成铜矿床或含矿层位。形成隔绝氧气和阻断水力联系的泥质盖层后,含铜溶液在孔隙度大且水力联系好的砂岩中持续迁移,铜离子叠加富集,形成砂岩型工业铜矿体。本文在野外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对金都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该区铜矿勘查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永进地区齐古组红层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对该区齐古组红层成因研究,有着切实的理论和经济意义,且能弥补齐古组陆相红层研究的不足。在前人对陆相红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永进地区齐古组泥岩全岩测试分析、镜下(扫描电镜)特征及岩心观察,探讨该地区红层成因及地质意义。结果显示,永进地区齐古组泥岩主要以石英、钠长石和白云母为主,未见菱锰矿,其中钾长石在红/绿色泥岩样品中均有出现,赤铁矿仅出现在红色样品中。泥岩中粘土矿物组合呈高伊利石、较高伊蒙混层、少量绿泥石和蒙脱石,缺失高岭石的特点。认为永进地区齐古组下部红层为沉积暴露氧化成因,顶部红层是在沉积期发育局部红层基础上再次叠加潜水氧化作用的结果,主要致色矿物为赤铁矿。永进地区-天山北缘中段齐古组发育大量红层,可能是全球气候循环和构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重庆巫山桃花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矿区岩相古地理条件、成矿主要物质来源、赤铁矿鲕粒的形成机制等对重庆巫山桃花铁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描述,探讨铁矿床的成因,认为其属于“宁乡式”铁矿床,赤铁矿鲕粒以胶体化学方式沉积,成因类型系同生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4.
兰坪—思茅盆地红层铜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兰坪—思茅地洼盆地中新生代红层铜矿可分为三个成因类型:沉积型,沉积-改造型和改造型。它们呈“层—梯”式产出。在成因上与热卤水活动有关。在分布上受澜沧江断裂和中轴断裂控制。微量和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成矿热动力与成矿期区域性幔热异常和强烈的构造活动有关。矿床形成于两个时期,即地洼初动期的沉积—成岩矿化期(T_3-E_1)和地洼激烈期的改造成矿期(E_2)。其中,改造成矿是本区铜矿最重要的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15.
广东丹霞山作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和命名地,对于其独具特色的红色成因至今仍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对丹霞山红色地层石英砂岩开展了矿物学研究.结果 表明,该石英砂岩中含有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红色物质主要呈团簇状、串珠状和浸染状3种状态,分布于胶结物和基质中,并在矿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使岩石宏观上呈红色.Fe元素是致红色的关键,其来源可能是非晶态的铁氧化物,属于赤铁矿的无定形早期形态或铁络合物的形式.铁镁硅酸岩等母体矿物的继承,以及被地下水机械渗透的碎屑和粘土矿物,都能够为染色提供直接的铁来源.丹霞山的红色是在沉积后改造形成的,地下水的参与促进了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导致次生孔隙的发育和含铁物质的沉淀.含氧水环境的持续更新有利于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的进行,促使蚀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铁和溶液中的铁不断沉淀,导致红色加深,最终形成丹霞山广泛分布的红色地层.对于丹霞山红色成因的研究,有利于为以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红色成因和致色机理研究提供新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白垩纪大洋红层的致色机制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白垩纪大洋红层的致色矿物及其赋存状态,并探讨白垩纪大洋红层可能的制约因素及成因模式,本文以中国西藏床得剖面红色页岩、意大利Vispi Quarry剖面红色灰岩以及北大西洋ODP1049C孔12X岩芯段Aptian-Albian期高频旋回红色泥灰岩为研究对象,对各剖面(或岩芯)中的红色和非红色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衍射和漫反射光谱测试,同时对配制的含赤铁矿的标样进行了同样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红色页岩、红色灰岩,还是红色泥灰岩,赤铁矿都是主要的致色矿物,其中西藏床得剖面红色页岩由结晶较好的碎屑状赤铁矿和结晶较差的细分散状的赤铁矿共同致色。在意大利Vispi Quarry剖面红色泥岩中,结晶程度相近的赤铁矿是唯一的致色铁氧化物,而在ODP1049C孔红色泥灰岩中,结晶差的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出现是泥灰岩呈红色的矿物学根源。赤铁矿的形成主要受铁的来源、沉积时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成岩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成为制约红层形成的关键因素。本课题组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从矿物学的角度深化了大洋红层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地质学中,红色岩石或称红层通常是指被少量细分散的铁的氧化物染成各种红色色调的沉积物或土壤残积物。红层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它有不同的成因、不同的成分、含各种矿产,因此一向受到地质工作者的注意,并从不同角度得到调查。但是,红层中所含生物化石数量少,剖面往往不太稳定,又缺乏标志层,因此研究程度较低,这往往给区测人员造成困难。尽管如此,广大地质工作者还是对红层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对红层进行分类,研究红层的形成环境及成因,调查红层的古地磁,对红层的野外和室内研究进行总结。总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主要类型铜矿成矿和分布的某些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放前,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铜的国家。新中国诞生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铜矿地质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现了许多矿产地和一些重要类型。铜矿床的地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东川式”铜矿成因有了新的认识,扩大了远景;较深入地探讨了中生代红色盆地中砂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条件和远景;特别是对矽卡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条件、成矿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用以指导找矿,使这类铜矿储量迅猛增长,成为我国主要的类型。近年来,斑岩铜矿发展甚快。目前已知斑岩铜矿探明储量之多、矿床规模之大、分布之广以及其发展前景均已跃居各类铜矿之首。  相似文献   

19.
张东红 《地质与勘探》2013,49(3):577-588
沉积型铜矿作为重要的铜矿类型之一,一直是工业界找矿和开发的重点。中非铜(-钴)矿带是世界著名的巨型沉积型铜矿带之一。赞比亚谦比希铜矿是我国企业在非洲矿业开发的成功典范项目,其矿体分布和产状严格受新元古代加丹加超群的下罗恩组地层控制,含矿岩石为下罗恩组下部的含矿泥质页岩、砂岩。本文通过对谦比希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背景、成岩-成矿规律的详细研究,揭示了其含矿地层和矿体明显受古沉积环境、基底形态的控制;成岩-成矿过程经历了海侵-海退过程,沉积古地理环境为滨浅海蒸发背景。赞比亚铜带省和西北省拥有巨大的资源和找矿潜力,未来必将吸引更多投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20多年地质工作实践资料,总结了九曲湾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富集规律。着重叙述了与同类型矿床的不同之处。探讨了矿床的形成环境、物质来源、成矿作用过程,提出了九曲湾砂岩铜矿是沉积热液改造型铜矿床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