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京广路以东广大平原区第四纪以来构造运动是活跃的,一直处于沉降过程。沉降幅度山前一带小于100米,淮河平原150—250米,黄河平原250—350米,最大400余米。隆起和坳陷多属平缓过渡,局部有断裂。其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差异性和振荡性。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三纪末第四纪初为火龙岗期,中更新世初定名为黄河期,晚更新世中期的构造运动叫淮河期。新构造运动是控制本平原第四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貌的内在因素。地震是它的主要属性之一,主要和北北东、北西向等活动性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蛋化石产地之一,具有含蛋层位多、数量大、类型全、原始状态保存好以及可供研究的K/T界线等特点。据初步统计,已有7科、10属、19种之多,且与霸王龙、鸭咀龙、蜥脚类及轮藻、孢粉、痕迹化石等共生。本文评述了恐龙蛋化石的分类系统、地层划分与时代、古生态特征及古气候等,并论述了恐龙绝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陕西南郑福成奥陶系—志留系界线上下沉积相、沉积旋回、事件地层、海水淡化程度以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特征的研究,佐证了将本剖面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置于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之底或Diplograptus bohemicus带之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西宁-民和盆地上第三系十分发育,皆为中新统陆相红层。该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谢家组、车头沟组、咸水河组和“临夏组”,每组分为二个岩性段。含哺乳动物化石28属37种,介形虫化石15属43种,轮藻化石7属10种及3个孢粉组合;最大出露厚度1595.85m。该统与渐新统马哈拉沟组整合接触,其上被第四系不整合覆盖。哺乳动物呈草原型鼠兔类为主→草原型鼠类与森林型长鼻类、鹿类混生→森林型长鼻类等大量出现并伴生鼠兔类→草原型三趾马动物群的群体演化特征。介形虫为古中国大陆生物区中新世常见属种,轮藻为我国第三纪常见组合;孢粉为草原—森林型组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柳州市1:5万区调工作中所获得石炭系较多的地层古生物新资料,对柳州市石炭系划分进行探讨。文中较详细论述了泥盆系与石炭系界线、下石炭统内部界线、上下石炭统界线和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划分的新证据和认识。指出位于柳州市东郊马鹿山剖面产出较丰富的(?)类、珊瑚、牙形刺化石,为当前广西碳酸盐台地相区发育良好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剖面之一。  相似文献   

6.
湖南中部长沙、宁乡、益阳、安化、涟源、邵东等县,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和棋子桥组产丰富的轮藻化石,以宁乡县崔坪峡塘剖面为代表,有3属7种1型1新种,并首次发现了轮藻植物节部化石.建立了2个化石带(1)Trochiliscus ingricus-Eochara changshaensis组合带,分布在跳马涧组,时代为中泥盆世早期;(2)Sycidium顶峰带,分布在棋子桥纽,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并对轮藻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义县组为含热河生物群地层的最下面的一个组,该组的地质时代是确定其上覆地层时代的关键,也是确定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关键。义县组的时代问题,是属于晚侏罗世、还是隶属于早白垩世,目前争议仍比较大。本文从古生物、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古地磁,构造运动、岩石组合、岩石化学特征及演化方面讨论义县组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似应放在义县组底部。  相似文献   

8.
辽宁侏罗系—白垩系的界限有五种以上的划法。同位素年龄料资提供了以义县组底部为白垩系底界的时代依据,而焦点仍是热河生物群的时代归属问题。其中植物、孢粉、轮藻、介形虫及昆虫等群类都支持热河群属早白垩世。一些有争议的鱼、叶肢介、瓣腮,腹足等动物化石,从国内外的分布看,可以进入早白垩世,故本文将含热河生物群的义县组以上层位归于白垩系,即侏罗—白垩系的界限应置于上侏侏罗统土城子组与下白垩统义县组之间。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1977年对挡阳山—安坡山登封群剖面的地层、岩性、构造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首次发现登封群中有两个不整合存在;并将登封群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青羊沟组、郭家窑组、金家门组及老羊淘组。前者置下太古界,次者置上太古界,后两者置下元古界。登封群中两个不整合,即青羊沟组与郭家窑组之间不整合(下不整合)和郭家窑组与金家门组之间不整合(上不整合),其依据是:(1)不整合上下两套岩系地层岩石组合有明显差异;(2)上下两套地层岩石变质程度有较大差别。并由此引起斜长石结构状态及角闪石光学常数不同;(3)上下两套岩石混合岩化程度不同;(4)构造形态和构造格局明显不同;(5)青羊沟组上部有类古风化壳物质存在;(6)接触带处(不整合附近)岩脉发育;(7)上下地层在时代上有明显差异等。  相似文献   

10.
辽北吉中晚中生代地层发育,植物化石丰富,并赋存重要煤层。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本区晚中生代植物群的性质及组合序列特征。辽北吉中晚中生代植物群与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相一致。由于辽北吉中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本区可能成为华北、西北的陆相中生代地层与黑龙江东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地层对比的纽带。辽北吉中晚中生代植物群具有明显的晚侏罗-早白垩世色彩。本区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期组合,早期组合大体相当于晚侏罗世;中期组合为早白垩世早期;晚期组合可能相当于早白垩世中晚期。根据植物化石组合特征,笔者将辽北吉中侏罗—白垩系界线暂置于火石岭组与沙河子纽之间。  相似文献   

11.
大连—旅顺地区桥头组分布广泛。桥头组可划分为5个岩性段,各段的上下界线清楚,岩性组合特征明显且分布稳定。通过对桥头组沉积构造、岩性组合的分析,判断桥头组的沉积环境总体为潮坪相,古流向分析表明,桥头组沉积时的古陆位于测区北部,古海岸走向近东西。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合奇地区石炭系巴什索贡组研究程度较低,鲜有古生物化石的报道,其精确时代一直没有确定。在该套地层中发现四射珊瑚化石共计10属13种,床板珊瑚5属8种。其中四射珊瑚中主要分子有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Arachnolasma,Lithostrotion,根据珊瑚的垂向分布,建立了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组合带,该组合带可与前人在华南地区早石炭世地层中建立的Yuanophyllum带进行对比,也能与邻区及中国其他地方相同时期的珊瑚组合对比,进而确定其精确时代为石炭纪密西西比亚纪维宪期至德坞期早期。对该珊瑚动物群的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该动物群具明显的特提斯生物大区和中国北方大区的珊瑚分子特征,属二者的混生带。   相似文献   

13.
在测制甘肃文县地区石坊群地层剖面中发现了孢子化石,共计14个属,56个种,将其与贵州独山、都匀地区的早、中泥盆世孢子化石组合对比,发现组合特征基本一致。因而确定了石坊群地层时代属早、中泥盆世,为石坊群地层划分、时代确定及地质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下限》一文未从第四纪下限划分原则和标准出发讨论问题,所确定的“下限”,实际上是更新世各期地层与下伏前第四纪地层的接触界线,并非第四纪下限。文中列举的哺乳动物化石都与泥河湾动物群无法对比,也不能作为确定第四纪下限的生物依据。根据河南平原区孢粉分析和古地磁测试资料,笔者认为,下限暂定在高斯正向期的马莫斯事件底部,即距今215万年,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15.
山东淄博晚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好,发育较全,植物化石较为丰富,是研究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地层最好的地区之一。本文对该区晚古生代植物群做了初步研究。根据植物的演替和组合特征,共建立七个化石组合带,用以解决本地区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与时代问题。同时,从植物群角度,着重对当前分歧较大的华北石炭、二叠系分界和二叠系上、下统分界的确定以及界线划分原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系统研究浙江下白垩统“永康群”、“横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古生物,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浙江永康群中火山岩成岩时间在距今115~100Ma之间,属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具双峰式特征。大致以江山—上虞和景宁—宁海一线为界,分成衢州—诸暨、永康—宁波、文成—临海3个火山活动带,自西向东火山活动渐次增强,火山活动起始时间稍有后移。根据火山—沉积岩系岩石组合,古生物群特征,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及古地磁资料,提出横山组、中截组、永康群和文成群是早白垩世晚期同一构造发展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沁水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地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层分区上来看,沁水盆地隶属于山西地层分区,沁水盆地北部属太行山中段地层小区,沁水盆地南部属太行山南段地层小区。两个小区在划分下石盒子和上石盒子组地层时采用的方案一样,以岩石地层划分标准为依据,以下石盒子组顶部出现"桃花泥岩"为特征来划分上下石盒子组。左权和和顺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上石盒子组总体以紫色为主,其次为黄绿色。其中,阳泉、盂县一带含有一定数量的杏黄色岩层。从颜色反映出,左权和和顺一线以北地区在晚二叠世气候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并且潮湿气候居多。和顺—左权—襄垣往南至长治—晋城—阳城—沁水,这一带岩层以醒目的杏黄色为主,黄绿色次之,紫色较少。说明晚二叠世这一带气候环境多变,主要介于弱氧化—弱还原过渡环境,气候相对干旱。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郑州市董寨村发现的纳玛象化石的地质时代,提出了与考古界不同的看法。通过对纳玛象化石的地史分布和伴生动物组合特征的分析,以及化石产出岩石与附近相关地层的对比,确认董寨村出土的纳玛象的地质时代,并非“距今40~50万年”的中更新世,而是介于晚更新世早期丁村动物群与晚更新世中期萨拉乌苏动物群之间,距今约10万年。通过对化石动物生态习性的分析,认为当时郑州一带的气候条件同目前我国北亚热带北界,淮河~秦岭蒂相近似,但比现在稍干燥;该时期郑州一带的自然景观,西部丘陵山区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东部平原区为稀树草原,郑州处在林缘地带。  相似文献   

19.
由地科联地层委员会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主席、西德女地质学家帕普罗特,泥盆—石炭系工作组秘书长、比利时著名孢粉专家斯台尔教授,比利时著名有孔虫专家康尼尔教授和比利时地理教员斯台尔夫人等组成的地科联地层委员会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一行四人,应地矿部的邀请,在帕普罗特率领下,于8月12日在中国地科院侯鸿飞、季强,中国科学院南古所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锡林浩特煤矿侏罗纪红旗组下部首次发现了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孢粉化石26属39种。根据孢粉化石组
合特征及地层分布将其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时代属早侏罗世晚期,与华北区、东北区及西北区
同时期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能很好地对应。此外,通过孢粉化石组分研究,确定该区早侏罗世古植物主要为掌鳞杉科、松柏类、苏铁
科、桫椤科、双扇蕨科等,古植被类主要为针、阔混交林,进而推断该期为亚热带半干旱—半湿润、偏湿润的古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