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屋山断隆带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来运  王纪中 《华北地质》2006,29(3):185-192
王屋山断隆带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系中条山铜成矿带的东延部分。区内有与铜矿化关系密切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构造窗200余平方千米;断隆带内分布有以铜为主的综合地球化学异常数十处;区域重磁异常还显示带内隐伏—半隐伏岩体、与铜矿化有关的矿化蚀变比较发育。由于已发现的铜矿床与遥感异常分布十分吻合,但王屋山遥感异常区内还未发现成型铜矿床。根据该区良好的铜成矿地质条件并结合本区矿床类型和矿点分布规律,确定出的找矿方向为:清虚宫—虎岭地区寻找变斑岩型铜矿;石板道地区寻找热液型—变斑岩型铜矿;软枣角沟—小沟—柳行沟铜矿化带及其东西延伸方向是寻找变基性火山岩型铜矿床的有利地段;西端是变斑岩型铜矿床和热液型铜矿床分布的有利地段;瓦庙坡地区主要寻找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2.
筏子坝铜矿矿体与围岩磁性差异显著,各矿体均有明显的磁异常反映,说明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是寻找碧口群中火山岩型铜矿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磁异常特征分析研究,建立了该区火山岩型铜矿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提出了碧口—阳坝铜矿带火山岩型铜普查应按综合研究圈定成矿远景区,地质测量和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异常检查验证三步进行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面高精度磁测在筏子坝铜矿勘查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筏子坝铜矿矿体与围岩磁性差异显著,各矿体均有明显的磁异常反映,说明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是寻找碧口群中火山岩型铜矿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磁异常特征分析研究,建立了该区火山岩型铜矿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提出了碧口—阳坝铜矿带火山岩型铜普查应按综合研究圈定成矿远景区,地质测量和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异常检查验证三步进行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鹤 《地质与勘探》2013,49(4):654-664
内蒙古陈台屯铜矿区是一个以斑岩型铜矿为主要目标的勘查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目前在矿区发现了斑岩型铜矿化和脉状铜矿化两种矿化类型。斑岩型铜矿化主要形成于陈台斑岩体顶部与二叠系大石寨组安山质火山岩的内、外接触带上,围岩蚀变作用强烈,并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自下而上、由内到外可分为钾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泥化带和青磐岩化带,斑岩型铜矿化主要集中于黄铁-绢英岩化带中。脉状铜矿主要充填于万宝组沉积地层和大石寨组火山岩的裂隙中,围岩蚀变仅发育黄铁-绢英岩化和弱青磐岩化。通过对矿区开展激电中梯测量和CSAMT电阻率测深并施工钻探验证,发现高极化率异常与斑岩型铜矿体和脉状铜矿体均具有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可以作为下一步铜矿勘查的重要目标;低电阻率异常既可以由斑岩型铜矿化作用所引起,又可以由孔隙度较高的万宝组砂岩所引起,因此首先需要区分异常形成的原因,进而用低电阻率异常指导找矿,但高电阻率异常通常代表了致密的、不含矿的地质体。  相似文献   

5.
新疆阿勒泰地区多拉纳勒铜矿地质特征与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舍勒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发现揭示了阿舍勒-冲乎尔盆地有色金属找矿的巨大潜力.多拉纳勒铜矿与阿舍勒铜矿均位于玛尔卡库里剪切带北,出露地层为下泥盆统阿舍勒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建造,海西晚期哈巴河岩体侵入至阿舍勒组,接触带上发育矽卡岩化、高岭土化、硅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TEM测深工作显示矿区存在3处中-低阻异常带,异常沿构造线方向展布与地表矿化体出露部位相吻合,推测为矿致异常.综合地质、物探特征,认为多拉纳勒地区深部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铜矿床具产地分散、类型多样、储量集中的特点。以八个典型铜矿床为例,探讨铜异常及其元素组合特征,得出:1铜富集部位对已知矿的反映较好;2规模相似的不同类型铜矿床,其铜异常面积相近,但铜平均含量差异较大;3斑岩型铜矿的Cu、Mo、Sb组合,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复成因型铜矿的Cu、Pb、Zn、Ag、Cd、Bi、Mo、W、Sn、Mn组合,火山岩型铜矿的Cu、Pb、Zn、Cd、Ag、As组合较稳定。这些结论为进一步了解广东省铜矿的成矿规律及开展地质勘查、地质评价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得荣地区顺达贡铜矿的地质特征、矿化特征,初步总结了研究区火山岩型铜矿成矿地质条件,根据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及矿石矿物组合,探索本地区研究区系火山岩型铜矿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
西准噶尔塔尔巴哈台-谢米斯台地区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十分薄弱,近年来随着谢米斯台铜矿的发现,本项目组陆续发现了喀因德、乌兰浩特、阿依德、巴汗等铜矿点,指示该区具有与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铜成矿作用有的潜力。本文对这些矿床(点)开展了地质特征、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区内发育的阿尔木强、谢米斯台铜矿床以及喀因德、乌兰浩特、阿依德、巴汗等铜矿点与火山岩地层密切相关,矿化主要表现为黄铁矿化、孔雀石化,发育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碳酸岩化等蚀变,具有火山热液型铜矿特点。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喀因德铜矿点火山岩年龄为455.1±5.4Ma,乌兰浩特铜矿点火山岩年龄为428.6±4.6Ma,阿依德铜矿点火山岩年龄为428.8±7.2Ma,谢米斯台铜矿床火山岩年龄为424.3±4.3Ma,阿尔木强铜矿床火山岩年龄为426.7Ma,巴汗铜矿点火山岩年龄为411.7±4.7Ma,可分为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早泥盆世三个阶段,以中志留世为主。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早泥盆世三个阶段的火山岩均形成于岛弧环境;且具有类似的岩浆源区和演化过程;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受到外来物质混染。综合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塔尔巴哈台-谢米斯台地区与火山热液有关的铜矿床(点)主要受控于构造背景、地层组合、岩石类型、蚀变、控矿构造等因素,其中中志留世中基性火山岩、与火山机构相关的深部可能存在的次火山岩或浅成侵入岩分布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
邹平火山岩盆地是山东省重要的铜矿产地,深入认识其铜矿成矿规律,对于有序地推进战略性铜矿远景调查以及新的铜矿矿产地的发现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着手,探讨了铜矿的赋存与青山群八亩地组、方格庄组火山岩地层,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岩、辉长岩等岩体,以及放射状、环形断裂构造之间的空间关系。该区铜矿的赋存部位具有磁力低、电阻率低、激化率低,重力值高等物探异常的特征,空间上具有沿岩浆岩构造带展布、次火山岩内裂隙充填、空间等距、深部尖灭再现等特点。认为在王家庄岩体为中心的王家庄-大临池岩浆岩带,环形二长岩墙的内、外侧以及火山岩盆地深部收缩的"颈部",具有较大的铜矿找矿潜力。大上口—夫村、大临池、于兹山—黄山、黄花山—西窝陀、老人峰—贺家庄地区位于火山岩盆地赋存铜矿的内部构造上,也具备铜矿成矿的地层、断裂构造、岩浆岩、物化探等异常条件,应是今后铜矿勘查工作的远景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东疆雅西KB-7化探异常与371-西北坡(金)铜矿化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东疆雅西KB-7化探异常特征、雅西371-西北坡(金)铜矿化带发现过程与特征,认为东疆地区下石炭统雅满苏组(C1γ)中的Cu—Zn—Ag—Pb异常是寻找热水沉积型和岛弧带次火山岩型铜矿重要的新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郑忠林  刘凯  任涛  张西社 《江苏地质》2014,38(4):550-555
池沟斑岩型铜钼矿(化)体产于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内外接触带中,成岩与成矿年龄一致。区内物化探异常及矿化均围绕斑岩体呈(环)带状分布,构成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成矿系列。近年来,池沟地区采用高磁扫面+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钻探等组合方法,显示物化探异常特征与池沟出露岩体相吻合,经钻探,在池沟斑岩体接触带深部发现了厚大低品位铜钼矿体。在总结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区内物化探异常特征为依据,认为地表物化探异常与深部矿体位置形态有对应性关系,找矿潜力巨大,具有寻找斑岩型铜矿床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内部额勒根乌兰乌拉和乌珠尔嘎顺是两处极富地质找矿前景的铜矿预查区,物探测量发现多处激电和磁法异常,有些异常沿走向尚未封闭,少量槽探及钻孔均见不同程度矿化和硫化矿体。地质-物探综合研究认为,物探异常中多为矿致异常,说明激电、高精度磁法在该预查区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中是有效的。同时表明,该预查区具有良好的地质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乱泥沟金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乱泥沟矿区第四系砂金矿产丰富,是寻找岩金的有利靶区。区内出露的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地层的原岩为泥质粉砂岩和中基性海底火山岩,其Au含量高,是金矿成矿的初始矿源层。区内NE,NW向构造发育,所发现的矿体均受控于NW向断裂,呈脉和复脉状产于构造蚀变带及其次一级的层间破碎带中,成矿物质简单,矿体品位和厚度变化系数较小,为中—低温蚀变岩型金矿床。利用物化探测量手段,圈出具找矿意义的组合异常,通过工程查证发现金矿体。在综合研究矿区地质特征及物化探异常的基础上总结了找矿标志,并指出下一步有利的找矿区段。  相似文献   

14.
中塔吉克斯坦贵金属矿床大多与古生代浅变质沉积岩系关系密切,矿化富集多产于不同岩性层间的裂隙、滑动带及破碎带等部位,具有较明显的层控特征。上库马尔克金矿床位于中塔吉克斯坦贵金属成矿带中,从矿床成矿控矿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特征来看,金矿体与花岗质脉岩紧密伴生,矿床成因与晚古生代黑色岩系沉积变形、变质及热液萃取改造作用有关,含碳浅变质碎屑岩带尤其是碳质-黏土片岩层的金含量相对较高,属于含碳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床。矿床激电异常特征显示,高极化率、相对低电阻的物探异常是金矿化蚀变带的反映,该套组合异常往往是矿区寻找金矿或相关地质体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  相似文献   

15.
高密度电法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方便解译等特点,它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具有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地质环境复杂、地下水资源缺乏地区。大别山地区是变质岩集中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有着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是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大别山连片贫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中的找水为实例,采用高密度电法,解译出目标找水靶区的电阻率剖面和地质断面,并结合地球物理特征、工区布置、钻探验证等,说明高密度电法在变质岩山区寻找富水构造效果显著,能作为变质岩山区找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甲全  钟莉  邓刚 《新疆地质》2002,20(3):214-218
简述了坡北1号、10号基性-超基性岩体地质特征,从总结求取哈密黄山 岩带(黄山东、黄山南、黄山)基性-超基性岩成矿富集系数入手,对坡北1号、10号岩体的Cu、Ni、Co资源量及硫化相资源量进行预测及对岩体的找矿方向作了简单分析,对北山裂谷带中基性-超基性岩体部署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冀西北坝上地区石墨矿地质背景、含矿带、矿体、含矿建造、变质变形及混合岩化特征,总结得出该区石墨矿的成矿特征。通过对比区域典型石墨矿床与同一成矿带相邻石墨矿床的地质特征,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规律,总结了石墨矿的成矿模式。按照“三位一体”找矿理论,总结了石墨矿的成矿地质体及构造特征,构建了石墨矿综合找矿模型。该区石墨矿呈似层状赋存于红旗营子岩群含石墨变粒岩中,矿带分布受大型复式褶皱控制,含矿建造的沉积时代为古元古代早期,变质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成因类型为区域变质型。该区为浅覆盖区,“低阻-高极化”物探异常是重要的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地质-物探-钻探相结合是石墨找矿快速、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冀西北坝上地区石墨矿地质背景、含矿带、矿体、含矿建造、变质变形及混合岩化特征,总结得出该区石墨矿的成矿特征。通过对比区域典型石墨矿床与同一成矿带相邻石墨矿床的地质特征,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规律,总结了石墨矿的成矿模式。按照“三位一体”找矿理论,总结了石墨矿的成矿地质体及构造特征,构建了石墨矿综合找矿模型。该区石墨矿呈似层状赋存于红旗营子岩群含石墨变粒岩中,矿带分布受大型复式褶皱控制,含矿建造的沉积时代为古元古代早期,变质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成因类型为区域变质型。该区为浅覆盖区,“低阻-高极化”物探异常是重要的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地质-物探-钻探相结合是石墨找矿快速、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那西郭勒铁-石墨矿床位于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铅、锌(铜、稀有、稀土)成矿带(Ⅲ12)的西端。铁、石墨矿体主要赋存于金水口岩群地层中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中。矿体产出受地层岩性控制,成矿经历了热水喷流沉积期、变质作用期和构造-岩浆变形-改造期三个阶段,矿区地磁异常明显,并具带状分布特征,同时分布有规模较大的激电异常,槽探揭露和钻探验证表明,激电异常与石墨矿带具有一定的对应性,铁、石墨矿体表现为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特征。在矿床发现及勘查过程中,磁法测量、激电测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东昆仑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石墨矿床有效的勘查方法组合为:①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模型的研究,确定找矿远景区;②开展1∶50 000高精度磁测圈定磁异常并划分成矿有利地段;③进行1∶10 000地面高精度磁测和激电剖面测量工作,进一步缩小靶区;④进一步开展1∶2 000磁电剖面测量,详细了解异常特征,进行磁异常的2.5D反演解释;⑤利用钻探进行验证,确定矿体或矿床。该方法组合经济有效并能够提高找矿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Integrated gravitational, electrical-magnetic surveys and data processing carried out in the Sanshandao–Jiaojia area,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aim to illuminat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hallow-covered area and delineate deep-seated gold prospecting targets. In this region, altogether 12 faults exert critical control on distribution of three types of Early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rock series, i.e. those in the metamorphic rock area, in the granitic rock area underlying the metamorphic rock, and in the remnant metamorphic rock area in granites,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the faults have major effects on distribution of four Mesozoic Linglong rock bodies of granite, i.e. the Cangshang, Liangguo, Zhuqiao-Miaojia and Jincheng granites. The Sanshandao and Jiaojia Faults are two well-known regional ore-controlling faults; they have opposite dip direction, and intersect at a depth of 4500 m. Fracture alteration zones have striking geophysical differences relative to the surrounding county rocks. The two faults extend down along dip direction in a gentle wave form, and appear at some steps with different dips. These steps comprise favorable gold prospecting areas, consistent with a step metallogenic model. Six deep-seated gold-prospecting targets are delineated, i.e. Jincheng-Qianchenjia, Xiaoxizhuang-Zhaoxian, Xiyou-Wujiazhuangzi, Xiangyangling-Xinlicun, Panjiawuzi and Miaojia-Pinglid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