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黄淮海平原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开发潜力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16  
吴凯  黄荣金 《地理科学》2001,21(5):390-395
黄淮海平原耕地顷均水资源量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4,目前缺水率为19.3%,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为我国较为严重的缺水区,尤其是海河低平原区。土地资源利用对种植业而言,属于临界可持续状态,山前平原区指数值最低,有使耕地进一步向非农用方面转化的可能。2010年,本区水资源可供水量将比2000年增长22.4%,耕地面积仍能维持1998年水平。本区水土资源的区域匹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山前平原区与海河低平原区水资源开发潜力不大,土地利用受缺水制约,水资源利用率已超过86%,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不足2500m^3/hm^2;但黄淮平原区和滨海低平原区水土资源均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水资源利用率低于50%,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分别为3330m^3/hm^2和7020m^3/hm^2。本区水土资源利用的对策应为:积极开辟灌溉新水源(2010年外流域调水量和污水处理回用与微咸水利用量分别占可供水量的20.2%和4.9%),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新技术,加快中低产地改造与高产农田的建设(中低产地改造后每公顷可增产粮食1950kg)以及实施稳定北部、提高中部、发展南部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发展布局,以促进其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羊河流域分为径流形成区(山区)和散失区(平原区),由河流联接成为统一的水资源系统和完整的生态单元。全流域出山地表水资源15.82亿立方米,平原区纯地下水天然资源1.54亿立方米,合计7.36亿立方米。地表径流主要形成于高山区,面积占30%的高山区(3400米以上),产流量占74%。山区河流有连续丰、枯水年,丰水年持续期为10年,枯水年持续期达20年。本流域山前平原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水资源主要来自山区,地下水是地表水的渗漏,泉水是出露的地下水。水资源转化为重复利用和提高利用率创造了条件,但不能增加数量。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在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丰富,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近5年,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西部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从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入手,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并据此提出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1)加大地下水资源勘查力度,查清水资源储量;(2)综合利用,科学规划,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调控;(3)开源与节流并举,尤其要重视节流;(4)充分利用天然地下库容调蓄水资源;(5)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的严重匮缺问题。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平原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地下水资源在全省水资源中的重要地位及开发利用现状,通过对地下水开采利用中存在的超采严重,局部污染,管理混乱等问题的剖析,提出了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GIS支撑下的干旱区水资源及其利用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王永兴  陈曦 《干旱区地理》2003,26(2):110-115
干旱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是一种普遍情况。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方便的进行干旱区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的空间分析与评价。本文用新方法对新疆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的分析表明,新疆大部分流域水资源丰度较差,水资源总体比较紧张;水资源利用上,除天山北坡各流域已超采或高度开发,不宜进一步开发外,其它流域均有一定开发潜力.尤其是地下水开发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
海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10年来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严重,急需加强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耦合模拟研究是实现流域地表与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支撑。本文探讨了当前3种不同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方式,基于现有数据条件和应用管理的需求,提出了将成熟的流域地表水SWAT与地下水MODFLOW模型进行松散耦合的技术框架,并构建了海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在流域地表空间上,根据流域特性和管理需求,划分了283个子流域和2100个水文响应单元(HRU);在平原区地下空间上,基于15个大的岩性分区剖分出若干个4km×4km网格。通过GIS平台,建立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计算单元的转换关系。并利用1995.2004年水文气象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取得较好模拟精度。该耦合模型不仅能够支撑流域现状管理,而且可用于气候变化与南水北调工程对流域水资源影响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地下水危机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章光新  邓伟  何岩 《干旱区地理》2004,27(3):437-441
我国北方地区大约70%的地下水资源开采量用来灌溉农业。超采地下水资源,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四大战略性对策与措施:(1)发展节水型农业,持续高效利用水资源;(2)南水北调和区域管理是解决北方地下水危机的重要途径;(3)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4)开展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研究,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来解决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保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山东高青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青平原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基地。长期以来,引黄灌溉为其水资源开发重点,而当地地下水则主要消耗于潜水蒸发。选种不合理的取水结构不但导致土地沙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环境效应.而且由于近年来黄河断流,使其用水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本文在定性分析地下水朴、排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将无用的潜水蒸发转化为有用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同时根据实际资料选用合理的参数,用有限单元法定量地预铡了不同开采方案的地下水水位及埋深。同时在保证水量平衡的前提下,着重对开采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分析。本文对于改良高青平原的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以及缓解现今用水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同类的平原区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夏军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6):517-526
华北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水资源,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加深、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与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与思考。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是城市经济高效发展的保障.该文基于气象、土地利用及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法,考虑新造林区植被覆盖度,结合GEE云平台和GIS技术,评估2010年和2018年北京平原新造林区造林前后各植被类型的生态需水定额和需水量,并分析平原造林工程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是平原造林的主要方式,约占新造林区面积的78.51%;林地各月份的需水定额低于耕地,春季尤为明显,说明植树造林极大减轻了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新造林区2018年最小生态需水量比2010年减少8884万m3(减少47.22%),适宜生态需水量增加4382.6万m3(增加22.34%);以2018年气象条件为基准,由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新造林区最小生态需水量减少11676.4万m3(减少54.05%),适宜生态需水量仅增加1496万m3(增加6.65%).降水可满足林地基本生长需求,无须充分灌溉,因此北京平原区造林工程缓解了需水压力.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水分耗散特性与农业节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凯  陈建耀 《地理学报》1997,52(5):455-460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1986年-1996年蒸渗仪农田水分模拟试验资料统计;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可达482.5mm,缺水率可达69.3%;冬小麦全生育不分耗散过程有两个明显的需水峰区和3个关键需水期,为实施节水灌溉提供了实验依据;冬小麦耗水量与环境因子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统计规律可供地下水浅埋区区域灌溉预测参照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的水问题和水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介绍了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的水问题及其变化规律。沧州—衡水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严重匮乏、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以及风暴潮影响严重。文中估算了该区的缺水损失 ,并建立了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与地下水超采的经验关系。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尚嫌不足、黄河断流影响大以及地下水超采有所发展。文中提出了黄河断流的开源对策。安阳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不足与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加剧。文中亦建立了该区地下水水位与地下水超采量的经验关系。此外 ,本文还预测了各典型区引黄、引江灌溉的发展前景 ,2 0 1 0水平年外流域调水可望占可供水量的 32 %以上。  相似文献   

13.
河西地区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调查计算,评述了河西地区水、土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变化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建议和意见:1.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布局,2.以水定地、搞好水土平衡,3.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适当扩大灌溉面积,4.合理利用和改良草场,5.种草种树,保护植被,6.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平原河道基本环境需水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王西琴  刘昌明  张远 《地理研究》2003,22(2):169-176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水环境中最突出的污染问题,以满足河流最基本的稀释自净功能为目的,提出了一种计算河道基本环境需水量的方法,即月(年)保证率设定法,并以黄淮海平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是黄淮海平原总的河道环境需水最小为2176亿m3,约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5%,其中海河流域309亿m3、黄河下游52亿m3、淮河流域片1347亿m3。通过Tennant法验证,说明计算结果可靠。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生态(环境)需水的理论内涵,为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研究区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益和粮食增产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凯  谢明 《地理研究》1996,15(3):70-76
黄淮海平原经过1988-1993年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改造中低产田409万ha,开发区粮食年平均增长率达4.0%,其增产量占全区增产总量的42.5%,农业开发的贡献几乎与传统农业的贡献相等。预测1995-2000年,即使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与前六年相同,但是,由于水利工程效益更充分地发挥和农业的科技含量持续增长,开发区粮食完全可能增产达90亿kg.  相似文献   

16.
东北区农业气候土壤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马树庆  白亚梅 《地理科学》1995,15(3):243-252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农业水问题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君  谢小立 《热带地理》2001,21(1):32-35,80
湖南省雨水丰沛,农业水资源总量完全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支持其持续发展。但时空分布不均带来了一系列水问题:山丘区的季节性干旱和洪灾,平原区的涝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农田水分生产率低以及工业和城市用水压力等。解决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首先是强化雨水资源化过程,加强原有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的修缮和配套建设,努力建设新的农田灌溉设施;改革农业水管理体制和制度,逐步实现农业水管理的“用水有偿化、投资多元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法制化”;另外要立足省情,推进农业科学用水研究,提高水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刘东  付强 《地理科学》2008,28(3):380-384
近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导致三江平原低湿地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吊泵"、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三江平原的地下水资源平衡急需恢复。为解决上述问题,以853农场为例,应用小波理论对853农场实测年降水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突变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该区年降水变化的主要周期及旱涝变化趋势,为853农场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地下水资源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郑连生 《地理研究》1985,4(2):18-25
水利工程设施对防治旱涝及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对环境不良影响的环境水利问题并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棉花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棉花生产基本特征和布局现状,将我国棉区划分为五个一级棉区(大棉区)和十二个二级棉区(亚区),并对各棉区的条件、基础、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评价。同时,还按照自然生态因素的地域组合,将各棉区的宜棉程度分为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三个等级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