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     
《国土资源》2007,(1):46
中国首个“数字矿山”样板工程新鲜出炉;江苏破解冶炼废渣资源化利用难题;我国将在2007年5月首次钻取可燃冰实物;大庆突破油田油气勘探三大领域;南极洲发现幼年蛇颈龙化石;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其早期代表.该理论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那么,循环经济对于我国国土资源领域有什么特殊意义?循环经济在我国国土资源领域的发展,其重点、基本途径以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为此,本刊特请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王永生副研究员就此问题作一详谈.  相似文献   

3.
矿业开发的循环经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要求在资源利用全过程中遵循“3R”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资源;再使用(Reuse)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使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再循环(Recycle)原则,实现资源产品再循环,尽可能提高资源产品的循环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国土资源部肩负我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职责,在国土资源领域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粗放,浪费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大力倡导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是解决资源短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实现循环经济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发展我国铜资源循环经济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中国是世界铜资源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铜加工制造业基地与铜基础产品输出国.但是,基于资源禀赋关系,我国铜资源供需矛盾依然非常突出,铜资源依然是制约我国铜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快发展铜资源循环经济已是时代的要求.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余良晖、陈甲斌两位学者撰写的<发展我国铜资源循环经济的构想>一文,对如何发展我国铜资源循环经济有独到的见解,本刊特将全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蟹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水资源化处理利用方案,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工艺--好氧-生物氧化塘-沙滤系统及地热水资源利用,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研究,该方案实现了节能环保和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处理利用,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休闲度假有机结合的水循环模式,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是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和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央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到重要改革日程,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在全国推行.国土资源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国土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既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国土资源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2011,(2):3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特别强调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动、消费过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同时,胡锦涛同志还着重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下的水资源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缓解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求矛盾,提高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保障能力,根本出路在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原野上杏花、桃花竞相开放。在灵宝市西部豫灵产业园区,该市迄今为止建设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投资最多的金城黄金冶炼项目也开始了大规模施工。时间追溯到2012年9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这个时节,正是灵宝市黄金矿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调整时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城市转型、建设资源节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2月21日,国务院召开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纽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要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中央号召的一个强音,这也是当今时代需要的一个强音.发展是硬道理,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基础空间.面对土地资源空间越来越小,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缺,为使我市的经济社会较快、较好的发展,政府、部门、企业和单位,须牢牢把握国家宏观调控这一契机,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土地资源节流与开源并举,用好护好资源.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土地利用的新理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提出了土地利用中的循环经济理念:土地高效利用、土地循环利用、土地紧凑利用、土地适当混合利用和土地适度利用,以促进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应该考虑其利用的集约性。通过规划,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真正把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土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土地条件制定科学的规划,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是铁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的使用与管理已成为现代最为突出的矛盾.强化土地管理就是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使土地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严峻资源安全问题,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小康社会资源安全的最理想的选择。同时也对我国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小康社会资源安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节能降耗,任重道远——漫长的循环经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是,高能耗、高物耗、污染重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工业领域,能源消费超常规增长,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而生态农业建设虽然部分地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但其只是在低层次上实现了物质能量的循环,废弃物利用率较低,有机农业发展缓慢。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实现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难以持续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加强对太阳能的利用,重视多晶硅规模生产技术的自主研发;发展风力发电,培育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利用秸秆发电,发展可部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生物质能源;推动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为核心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节水与集雨;加强土壤污染监测与防治,通过人工方法修复天然的生态系统。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节能降耗的根本出路,在我国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又好又快促进区域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一种新“社会-经济”模式。本文探讨了对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共识,及其发展基础。同时,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开始萌发的循环经济新模式,评述国内外对循环经济普及开发的案例。指出循环经济是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