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PS共视资料的处理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正明 《天文学报》2001,42(2):184-191
由不同地点的时间实验室的原子钟组成的时间尺度(例如TAI),要求这些时间实验室之间的时间对比手段的稳定性与所用的原子钟的稳定性相匹配,GPSCV是目前国际上最广泛采用的时间对比手段,它的数据处理和误分析是提高这种技术的精度和准确度所必不可少的,CLR-CSAO的GPS CV资料处理与分析作为一个例子说明GPSCV时间对比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和所达到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天体力学的不确定的特性,并探讨了它同稳定性研究的关系。当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未知的动力学影响以及不可积性同动力系统固有的不稳定性联接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不确定性,结果,轨迹的集合就代替了单一轨迹,可靠的长期预报变成了不切实际的期望。确定性的问题成为使用经典的或数学的动力学模型的课堂练习,同时所有实际的问题却表现出不确定性来,而拉普拉斯的精神就不再适用了。木文首先定义了所使用的概念,列举了几个例子以说明不确定性的原因;然后讨论了与确定性有联系的稳定性。接着又探讨了不确定性的作用和几个重要的时间尺度。动力学系统的积分和变换的存在看来对确定性是有利的,但事实上它们仅仅延迟了剧烈变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研究太阳的意义现代关於原子能的极端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包含氢在内的熟核子反应的概念,首先就是研究了太阳内部的产能机构而得来的。太阳和恒星的演化问题,不但是天体物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而且也是整个自然科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及演化的根本问题曾天闢解决的途径。太阳可以说是某种巨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脉冲星磁层的探针脉冲星磁层是一个包含了极端相对论性带电粒子、超强的等离子体波和极强的磁场的奇异的混合物。这些条件是其他天体所不具备的。脉冲星为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以往,我们只能从接收到的辐射信息中分析在磁层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双脉冲星系统的发现,获得了对脉冲星磁层直接探测的手段,开创了研究脉冲星磁层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关于银河系发射单色电波辐射的可能性首先是由方·特·胡尔斯特指出的。这种辐射可由原子或分子的极相近而分立的能级之间的电子跃迁产生。因为星际空间的条件影响,最大多数的原子和分子都处于基态,所以就需要考虑在同一基态中的各能级之间的跃迁。这篇文章就是研究星际原子和分子的一切可能的上述跃迁。由原子的精细结构的分量间的跃迁所引起的辐射以及星际分子—氢化物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探究类星体对的Lyman-α的吸收线和发射线的等值宽度,研究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来自SDSS巡天的12对中等分辨率的类星体对.发现Lyman-α的发射线和吸收线的等值宽度没有任何的相关性.它支持了前人的建议,即背景类星体的Lyman-α吸收线来自前景类星体附近的光学厚吸收体,而Lyman-α的发射线来自前景类星体本身.  相似文献   

7.
地球上不同地点的经度变化,对于研究地壳的水平运动,有很重要的作用.1926年和1933年的两次世界经度联测,其中的一个课题就是用经度的结果来验证魏恪纳的大陆飘移说.从相隔7年间的分布在各大洲的一些台站的经度相对变化,虽然显示出欧美两洲可能有逐渐靠近的迹象,但是由于测量的误差很大,结果的可靠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李友平  甘为群 《天文学报》2004,45(2):158-167
通过对比分析TRACE195A和RHESSI的X射线及Ha的图像,发现2002年7月23日的X4.8级耀斑的主体是一个典型的双带耀斑,它的Ha及TRACE195A的图像都显现出明显的双带耀斑特征,TRACE195A的像还呈现一个环拱结构,其环拱的足点与TRACE的亮带并不重合,但TRACE的亮带与X射线像的位置对应很好.在耀斑极大时刻附近,大于38keV的X射线像呈现一个低的环跨在TRACE的双带上,X射线环的顶点及两足点尤其明显,在这个低的环上方,还存在一个在低能量段明显的X射线日冕源,对该耀斑的空间结构及演化特征作了描述,还简单地讨论了一个可能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陈永军 《天文学进展》2003,21(2):122-138
对microquaLsar(微类星体)最新的一些研究结果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具有相对论性喷流的microquaLsar在很多现象上类似于极小尺度上的类星体。对X波段的观测可以探测到吸积盘内区甚至接近黑洞的区域。结合低波段上的观测和研究,人们在吸积盘的动力学模型、物质吸积与喷流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喷流的超光速运动等方面的认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发现了黑洞存在的新证据。对它们的研究为更好地理解河外天体的相对论性喷流和黑洞吸积方面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射电干涉成图观测通过若干台射电望远镜的信号相关来实现天体射电图像的高角分辨率的观测.它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最近几年,大干涉阵正在筹建,如平方公里阵(SKA)、下一代甚大干涉阵(ng VLA).新的望远镜阵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或分辨率,能测得更弱的射电源、揭示更多的细节以呈现射电源辐射的物理特征,推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观测数据中天体的信息需要大量的像素以图像的方式来表示.然而,对于大图像的重建,现存算法的性能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本论文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1.
快中子过程(r-过程)发生在富中子的环境中.但是它所在的具体天体物理环境并不是很清楚.随着观测的进展,近年发现了很多的极贫金属的晕星.它们有两个特征:一是快中子元素超丰,并且相对丰度与太阳上的一致.另一个特征是当金属丰度一样时,星体中快中子元素的含量有大的弥散性.这为研究r-过程起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途径.模拟计算的方法,用于研究星系演化的过程,以及相伴发生的恒星的快中子核素含量的弥散性,可用来了解快中子元素的起源这样得出的星系演化模型,不仅包含了气体区域自发的恒星形成,而且考虑了超新星爆发激发的恒星形成.结果显示,低质量端的超新星应是快中子核素的产生地.同时,超新星引起的星系演化的不均匀性不足以解释观测到的晕星快中子元素含量的弥散,因此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利用宽波段能谱结构讨论了四个PG类星体的红外辐射机制,结果表明,在产生红外连续辐射的可能机制中,非热的,具有幂律特征的辐射和被核光度加热的“核尘埃”的热再循辐射是红外辐射的主要来源,对于高光度的活动星系核,它的主星系的红外辐射及恒星形成区的红外辐射是可民义忽略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铯原子频标中铯束管噪声产生的原因.探索了它的物理机制。对铯束噪声的测量表明,在无其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铯束噪声值与理论计算的散弹噪声值符合得较好.提出了降低非散弹噪声的措施和要求。改进后的铯束管的噪声值约是未改进的铯束管噪声值的1/3,给出了它们的噪声谱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叙述和介绍了太阳爆发的磁通量绳灾变理论和模型的发展过程,强调了建立这样的模型所需要的观测基础。讨论了由模型所预言的爆发磁结构的几个重要特征以及观测结果对这种预言的证实。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一个典型的爆发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现象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介绍了作者的一项最新尝试:将太阳爆发的灾变理论和模型应用到对黑洞吸积盘间歇性喷流的理论研究当中,以及研究所取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增加了最近四年的资料后,我们重新检验了过去的结果,得到: 1.旋涡黑子的经度分布与面积Sp≥400的黑子群的分布大致相同,并且活动经度效应更突出一些。 2.太阳表面的较差自转对黑子磁力管的扭绞结构的形成有较明显的影响,而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较小。 3.所定义的浮出磁力管的扭转矢量方向在太阳南、北半球面有同步的周期振荡现象,它与某些太阳物理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恩培多克勒:物质不灭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凭着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苦思冥想,对万物的起源作出了生动的描绘,但从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大师到埃菲斯的赫拉克利特,他们所提出的都是单一的元素论,即万物的本原只是一种元素,这种元素的运动和演化形成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7.
李国亮 《天文学进展》2007,25(3):262-269
该文利用高精度的大尺度N体数值模拟,研究了WMAP(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第3年的观测结果对星系团中的巨弧数目的影响,发现预言的巨弧数目比主流的ACDM模型预言的要低80%多。加入绝热气体几乎不会改变巨弧的发生概率,而引入恒星形成和超新星反馈后得到的概率不会大于原来的1.3倍。如此小的贡献是因为虽然有恒星的数值模拟得到的星系团具有更高的中心密度,但同时星系团的形状更趋球对称,这是影响巨弧概率的2个相反的因素。以前基于ACDM模型预言的巨弧概率还不能很好地与观测相符,WMAP第3年的观测结果将更难以解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椭圆星系的观测研究结果(包括对椭圆星系个体的研究和一系列的统计工作)揭示出一些以前尚不为人们所知的性质,使得关于椭圆星系的形态、动力学状态、形成及演化过程等的研究工作逐步深化。本文介绍的有关椭圆星系的观测结果主要包括:椭圆星系表面光度的径向分布和角向分布;通过光谱观测得到的椭圆星系自转速度和速度弥散度方面的结果。这些均和椭圆星系的动力学状态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是研究椭圆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依据。理论工作的介绍,重点在讲述几种椭圆星系的动力学模型和三种流行的关于椭圆星系形成、演化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1979年3月5日宇宙γ射线爆发事件的光变曲线和能谱。得到:(1)爆发初始阶段(0—4秒)的能谱可用一个kT≈50KeV的热轫致辐射谱,一个等效罗仑兹因子γ=3.3的相对论性电子的轫致辐射和一条能量为430KeV的宽线来拟合;(2)脉动相的平均谱可用一个kT≈40KeV的热轫致辐射谱来拟合;(3)脉动相的光变曲线可以用一个温度正逐渐下降的辐射区域的热轫致辐射拟合。基于这些结果,本文提出了如下的唯象模型:由于某种原因,大量的物质突然向一个中子星的极区表面注入。电子的引力能通过电子的轫致辐射转化为爆发相的辐射能。质子的引力能先转化为辐射区域(以及与之相邻接区域)内的热能,然后再通过电子的热轫致辐射给出脉动相的硬X射线辐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相对论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及最近的进展作了统一的和连贯的叙述,以便为射电天文研 究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基础材料。 在类星体和星系核的射电天文的观测研究中,已经揭示出那里存在着相对论运动效应(在0.1—10pc尺度范围内)。而在更大尺度上,例如最近在天鹅座A的西北射电瓣内测到了~60kpc长的射电喷流中,流动也可能是相对论性的。因此不论在小尺度还是大尺度的射电现象的研究中,都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这些年来,在河外射电天文学中经常要利用相对论流体力学的研究结果,有些工作直接是为射电天文而进行的。本文的目的就是根据这种需要(特别是什对射电喷流的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相对论流体力学研究的基本结果,加以统一的和连贯的叙述,以便为射电天文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