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勇 《岩土力学》2012,33(6):1919-1920
首先,非常感谢林宇亮博士对2012年第1期"地震条件下挡土墙主动土压力及其分布的统一解("以下简称"原文")一文的关注。讨论稿中关于针对原文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现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永刚  孙建生 《岩土力学》2003,24(5):848-848
本刊2003年第3期的《涵洞顶填土压力的计算分析》[1]一文(以下简称原文),拜读后有几点不明之处,愿与作者探讨。 (1) 原文的计算假定②以洞顶宽度为基础,在洞顶填土内形成一楔体,且楔体顶点的夹角为土体破裂角24jb-=。实际上,由于洞顶两侧填土的水平约束,洞顶土体的水平位移很小,远不能达到主动极限状态,楔体难以形成,土体破裂角也不会出现。 (2) 原文以其三个计算假定为前提进行公式推导,取一单元进行分析时,仅考虑了垂直土压力,而不考虑侧向土压力。此处的侧向土压力与垂直土压力属同一量级,不宜忽略。 (3) 在进行洞顶土压力求解时,原文的…  相似文献   

3.
周勇  朱彦鹏 《岩土力学》2012,33(9):2878-2880
1 引言 首先,非常感谢廖军博士对笔者撰写的发表在《岩土力学》2012年第33卷第2期上的论文"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体系的锚杆抗拔力研究[1]"(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并进行有益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同时对学报编辑部给予笔者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邵生俊 《岩土力学》2011,32(1):318-320
"黄土的构度指标及其确定方法[1]"一文发表于《岩土力学》2010年第1期,以下简称"原文"。现就焦五一先生对原文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5.
涂兵雄 《岩土力学》2012,33(1):319-319
笔者拜读了发表在《岩土力学》2011年第32卷第6期上的论文"考虑土拱效应预应力锚拉桩土压力研究"(以下简称文献[1]),现有以下几点望与文献[1]作者商榷。(1)文献[1]在建立应力分析模型前假定"作用在桩板上的土压力q沿纵横方向呈均匀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6.
余文龙 《岩土力学》2011,32(4):1278
笔者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读了张常光博士等发表在2010年第31卷第6期上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及土压力统一解》一文[1](以下简称原文)。统一强度理论自从问世以来,被应用到许多学科。将其于非饱和土体,是研究非饱和土的一种新的突破。笔者对原文有几个疑问,望得到张博士的释疑和解答。  相似文献   

7.
焦五一 《岩土力学》2011,32(1):316-317
贵刊2010年第1期发表了邵生俊教授"黄土的构度指标及其确定方法"一文(以下称为原文)[1],文中回顾了黏性土结构性研究的历史和不同结构性指标以后,依据4个黄土土样①、②、③、④的试  相似文献   

8.
赵琦  朱建明  王佳 《岩土力学》2013,34(9):2733-2734
笔者拜读了发表在《岩土力学》2013年第34卷第2期上的论文“基于强度参数演化行为的岩石峰后应力-应变关系研究”[1](以下简称原文),现有以下3点望与原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9.
夏唐代  黄睿 《岩土力学》2013,34(7):2127-2128
首先,非常感谢朱建明副教授对笔者撰写的发表于《岩土力学》2012年第33卷第10期的论文《基于土拱效应原理求解挡土墙被动土压力》[1](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同时非常感谢《岩土力学》编辑部给予笔者这样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现针对讨论稿提出的问题做出以下答复:
  1滑裂面倾角是否合适
  讨论稿中提到,当时,按照原文公式计算会得到滑裂面倾角?趋近于90°,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但按照原文的计算假设条件来看的情况是略有不同的,根据计算可知,墙土间的外摩擦角?是土拱效应存在的前提条件,其值与墙背面的摩擦情况和排水条件有关,根据《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表 A.0.1[2],外摩擦角?与内摩擦角?的比值范围如表1。  相似文献   

10.
吴明  鲁立  王超然  方慧 《岩土力学》2018,(1):393-394
<正>贵刊2017年第38卷第7期刊出的文章"曲线滑裂面下有限宽度填土主动土压力计算"~([1])是一篇试验和理论相结合的优秀文章(以下简称"原文")。笔者拜读后深受启发,并且对原文作者的研究水平和科研素养非常赞赏。通读原文后笔者有2点不明,希望原文作者指教。(1)原文试验填砂的工艺过程不明,参数不详。模型试验中砂土试样如何达到预定的特性(孔隙比、相对密度、重度及密实度分类),对于试验结果存在  相似文献   

11.
韩建新  汪雷  杨为民 《岩土力学》2013,34(9):2735-2736
1引言
  笔者撰写的论文“基于强度参数演化行为的岩石峰后应力-应变关系研究”(以下简称“原文”)在《岩土力学》2013年第34卷第2期发表后,受到一些读者的关注,赵琦硕士等还针对原文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以下简称“讨论稿”)。在此对他们的关注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对《岩土力学》编辑部给笔者提供这样一个交流渠道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2.
祝云华  刘新荣  舒志乐 《岩土力学》2009,30(10):3215-3216
首先,非常感谢潘岳、戚云松、李爱武老师对2009年第3期"深埋隧道开挖围岩失稳突变模型研究"(以下简称"原文")一文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多级重力式挡土墙土压力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瑛  雷洋  章光 《岩土力学》2010,31(10):3125-3129
对某高填方路基挡土墙的现场实测水平土压力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挡墙墙后土压力呈曲线分布,类似字母"R",土压力最大值出现在挡墙底部,而下部的值略小于底部值,最小值出现在挡墙中部。在本级挡墙施工时,墙后第1、2层土压力值接近静止土压力值,大于主动土压力值,第3、4层土压力值小于主动土压力值;在其上若干级挡墙或边坡施工时墙后各点土压力值均小于主动土压力值,即随着填土深度的变化挡墙后各点的土压力系数是在不断变动着的,土压力系数与土压力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一致。同时,土压力作用点介于(0.4~0.5)H,且随填土深度增加作用点位置上移;每级挡土墙之间的平台宽度越小,上级挡土墙对下级挡土墙的影响就越大,土压力作用点就越高。研究结论对高填方多级挡土墙的设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均海  梁文彪  张常光  李艳 《岩土力学》2013,34(8):2431-2432
非常感谢汪丁建先生对作者稿件细致的阅读和讨论,这些意见对笔者今后的研究工作和论文撰写帮助很大。以下将对汪丁建先生对《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1](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所提问题,逐一谈一些笔者的浅显认识和释疑。  相似文献   

15.
朱建明  赵琦 《岩土力学》2013,34(6):1822-1823
笔者拜读了发表在《岩土力学》2012年第33卷第10期上的论文《基于土拱效应原理求解挡土墙被动土压力》[1](以下简称原文),现有以下几处疑问与作者商榷. 1 滑裂面倾角是否合适 原文作者提出了滑裂面倾角可以同时满足滑裂面处应力状态及水平静力法平衡,这一思想无疑是很巧妙的.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大问题,用该法计算得出的滑裂面倾角是否合适.如图1所示,当δ=(φ),此时β趋于90°,即墙体沿着竖向滑动,其求出的挡土墙土压力趋于无穷,这与现有的试验不符,从图1可看出,在2/3(φ)≤δ≤(φ)采用此法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杨明辉 《岩土力学》2018,(1):395-396
<正>十分感谢吴明副教授等对笔者刊发在《岩土力学》2017年第38卷第7期的文章"曲线滑裂面下有限宽度填土主动土压力计算"~([1])(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以及对文中的细节问题开展的有益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对于讨论中涉及的问题,笔者按顺序进行答复。(1)讨论稿中,吴明副教授提出,原文对试验中砂土的填筑过程未有详尽描述,而该填筑过程对砂体的特性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此做进一步的说明。由于室内试验存在很多不可控制因素,为了保证每  相似文献   

17.
正袁小清等的论文《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1],(以下称为原文)于2015年10月刊发在《岩土力学》第36卷第10期上。原文对耦合损伤理论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笔者有几点疑问,故提出与作者袁小清商榷。笔者采用符号参数如无说明,则其含义与原文相同。以下是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张尚根  杨延军 《岩土力学》2013,34(10):3039-3040
岩土力学2012年第2期刊登了题为“预应力锚杆支护体系的锚杆抗拔力研究”[1]的文章(以下称之为原文)。  相似文献   

19.
廖军 《岩土力学》2012,33(9):2875-2877
笔者拜读了贵刊2012年第33卷第2期由周勇和朱彦鹏撰写的《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体系的锚杆抗拔力研究》[1](以下简称文献[1])一文.现有以下几点望与文献[1]作者商讨.  相似文献   

20.
潘岳  戚云松  李爱武 《岩土力学》2009,30(10):3210-3214
岩土力学2009年3期刊登了题为"深埋隧道开挖围岩失稳突变模型研究"[1]的文章,以下称之为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