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通过对榆树林油田压汞资料的分析,发现该油田的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大部分与中高渗透油层的特征相似,其相对分选系数和结构系数随着渗透率的降低而增大,结构特征参数和孔喉平均半径随着渗透率的降低而减小。在毛管压力曲线上,其排驱压力高,孔喉细小。由于油层的低孔、低渗特性,油、水在孔隙介质中流动,呈现了非线性渗流特征,而且随着孔隙半径和渗透率降低,非线性渗流特征越来越明显。油水两相共同渗流时,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以及共渗点饱和度均较高,而两相渗流范围较小,残余油下水相渗透率较低,最终驱油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2.
土石混合体是由块石、砾石与砂土、黏土等固体颗粒组成,以块石镶嵌在细粒土体中为结构特征的松散介质。由于其颗粒松散特性,细颗粒在渗流作用下易于流失而形成渗流侵蚀。采用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扩展渗流侵蚀模型在土石混合体渗透侵蚀研究中的应用。选取云南某滑坡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渗透侵蚀装置,模拟土体基质渗透侵蚀过程,获取土体基质侵蚀参数试验值。根据块石在土体基质中分布特征,建立不同块石含量特征的土石混合体计算模型。基于参数试验值及渗流侵蚀方程、耦合渗流控制方程及孔隙率控制方程,模拟土石混合体渗流侵蚀过程,分析块石含量对土石混合体渗透侵蚀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同等水力梯度及时间条件下,块石含量与土石混合体宏观平均流速初值、侵蚀颗粒密度值呈反比,与液化颗粒密度峰值呈正比;块石含量与渗流侵蚀方程中试验参数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块石含量作为土石混合体结构特征引入渗流侵蚀方程中,以构建适用于土石混合体的渗流侵蚀模型。  相似文献   

3.
降雨条件下岩土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建军  熊俊  何翔 《岩土力学》2004,25(Z2):559-563
基于Buckley-Leverett两相渗流方程,提出了新的岩土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隐式压力显示饱和度数值求解方法,编制了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模拟了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岩体渗流场孔隙压力变化和含水饱和度变化,模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对饱和-非饱和渗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非饱和带水气二相渗流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饱和带地下水运动实质上是一个水气二相渗流过程。本文以多相渗流理论为基础,从水气二相渗流的连续性方程和达西定律出发,推导了非饱和带水气二相渗流的耦合动力学模型,讨论了模型的IMPES和全隐式联立求解方法的原理和步骤,认为IMPES求解方法由于达西系数项的处理,饱和度的计算均采用显式,因此该解法具有稳定性差、精度低且要求计算时间步长小的局限性;而全隐式联立求解方法是联立求解气相、水相方程,同时求出压力和饱和度值,因此压力和饱和度值都是隐式求出,具有较高精度,且无条件稳定,应是今后模型求解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为认识特低渗透储层成岩相分布以及微观渗流特性,尤其是孔隙结构对岩石渗流能力的控制作用,以合水地区长6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油水相渗、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了不同成岩相储层的渗流特征,并结合恒速压汞、高压压汞实验测试结果及产油能力,探讨了不同成岩相孔隙结构与渗流规律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储层岩石孔隙中的油能否被驱出主要取决于连通孔隙的喉道参数,优势成岩相储层孔喉半径及有效喉道体积大,流体易于流动,驱油效率高;孔喉半径比大、孔喉分布范围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是不利成岩相储层渗流能力差和驱油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储层油、水两相渗透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认识、分析低渗透储层油、水两相渗流机理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开发油田的基础。本文在总结低渗透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对以火山岩、凝灰岩岩屑为主的岩屑砂岩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低渗透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碎屑颗粒的成份、结构,其表面的粗糙程度,及其粘土矿物的产状对相对渗透率曲线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对合理开发此类低渗透油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石油成藏理论适用于中高渗透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是达西渗流,主要作用力是浮力,油气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或砂体高部位,主要是寻找圈闭。但是在低超低渗透储层和致密储层中,流体的渗流特征是非达西渗流,传统理论不再适用,油水不能发生正常的重力分异,流体在超压作用下以幕式排烃方式发生初次运移,石油在储层中运移要以非达西渗流方式通过变形才能缓慢通过,这种运移必然降低流速产生滞留效应导致石油在低部位大量滞留并聚集成连续油藏。这种滞留油藏的产生,可以形成背斜区圈闭含油、斜坡区相对高部位含水、而相对低部位却连续含油的油水倒置现象。由于滞留油藏无需构造和岩性边界圈闭,无需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边界,改变了传统上的圈闭找油模式,拓展了油气藏的概念,形成了低超低渗透储层、非常规、致密油等成藏研究的理论基础。向斜成藏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石油成藏理论的重要补充,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使油气勘探从构造高部位转向构造低部位,增大了石油资源量,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研究,将渗流空间划分为三类,并确定了三类渗流空间的流度调整范围。选择1口注水井进行现场试验,试验证明该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高渗透层的流度,调节低渗透层的流度,使不同渗流空间的流度趋于1,目标井组有效期内365天累计增油265.6t,综合含水下降了13.9%,堵水驱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储层参数对微观渗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军  王鑫  王晨晨  杨永飞  孙海 《地球科学》2013,38(5):1047-1052
针对碳酸盐岩油藏孔隙大小的双峰分布特征,首先利用计算机模拟建立了描述不同孔隙特征的大孔隙网络模型和微孔隙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耦合算法构建出的同时描述大孔隙和微孔隙特征的碳酸盐岩双孔隙网络模型;然后,基于侵入-逾渗理论,模拟双孔隙网络模型中油水两相流体的一次驱替和二次吸吮过程,并建立了毛细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的求解模型;最后,通过调整双孔隙网络结构参数,模拟水湿油藏条件下碳酸盐岩储层参数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微孔隙比例因子和平均配位数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升高;随着双孔隙半径比的增加,油相和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下降,这对碳酸盐岩油藏渗流机理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联波 《地质科学》2004,39(1):11-17
综合分析了不同地区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的发育规律、渗流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发现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裂缝的间距一般呈对数正态函数分布,并与岩层厚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裂缝的发育受岩性、岩层厚度、沉积微相、构造和应力等因素控制。裂缝渗透性受现应力场的影响,通常与现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近平行裂缝的渗透性最好,但其它方向裂缝的渗流作用不容忽视。裂缝提高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可动油饱和度,同时又影响井网部署和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储层岩石物性应力敏感研究主要停留在实验测试与数据处理方法上,无法通过单一形状孔隙的理论模型从机理上得到解释;因此,本研究基于随机孔隙网络模型实现渗透率应力敏感感机理解释。以逾渗理论、水电相似原理、Kirchoff定律为理论基础,采用迭代法,基于QT Creator平台编程生成了三维随机孔隙网络模型,并对无因次半径与有效应力的关系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纵横比越小,无因次半径受到有效应力的影响越明显。因此,通过网络模型建立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关系,能够实现渗透率应力敏感的机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吴永彬  张运军  段文标 《现代地质》2014,28(6):1315-1321
以长庆某致密油井区取心样品、注入水与地层水、优选的空气泡沫体系等为基础,利用一维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开展了致密油储层基质与裂缝岩心分别注入纯泡沫液、空气与空气泡沫的注入能力实验,揭示在实际储层条件下,空气泡沫体系无法直接进入致密油基质岩心,但由于泡沫剂受到储层吸附,消泡后的纯泡沫液与气体可以顺利注入致密油基质岩心实现稳定驱替。设计并开展了基质渗透率级差为10、基质与裂缝双重发育的三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明确了空气泡沫封堵裂缝调驱机理。泡沫流体主要进入裂缝岩心并有效封堵裂缝,部分泡沫消泡后形成的泡沫液与空气进入并驱替基质中的剩余油,最终空气泡沫驱残余油饱和度比水驱降低了21.12%,驱油效率提高了32.89%,改善水驱后开发效果明显;为避免暴性水淹的低效阶段,应在含水90%以前尽早转入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油速度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毛伟  杜朋举 《现代地质》2012,26(3):575-580
针对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注水效果差、产能低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确立了合理的喉道分类标准,将细喉道和吸附喉道之间的界限定为0.1μm。从孔隙分布特征、喉道大小、喉道分布范围及形态、渗透率贡献、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流动喉道下限、贾敏效应、可动流体饱和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区块喉道大小及分布差别很大,以双峰型为主。储层物性受喉道控制,渗透率贡献率分布呈单峰且峰值在右。兴安岭油层平均喉道半径小,流动喉道下限低,储集空间与渗流通道不对应,贾敏效应阻力大,可动流体饱和度低是造成注水效果差、产能低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正方形井网中心加密油井的调整方式,见到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低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是杏北油田的重要储层类型,深入研究其储层构型特征对于油田调整挖潜意义重大。综合密井网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指导”的方法,分“复合河道和溢岸砂体、单期河道及其相互接触关系”两个主要层次开展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构建了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基于密闭取心井、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并通过基于三维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模式进行验证,最终总结出不同储层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在河道内,剩余油在顶部、边部、河道间夹层控制部位以下以及仅与低渗溢岸砂连通造成注采不完善的河道内部富集;在河道外,剩余油在河间物性较差的溢岸砂内、注采不完善的溢岸砂末端和孤立砂体内富集。  相似文献   

15.
帷幕灌浆扩散半径及数值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磊  陈建生  陈亮 《岩土力学》2012,33(7):2235-2240
从连续性方程出发,考虑浆液压力对土体孔隙率的影响,分析推导了浆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并给出了扩散半径的简单近似计算公式;然后将二相流理论应用到注浆研究中,假设孔隙由水和浆液完全充填,且二者不相混溶,建立了浆液驱水的非稳定渗流模型。根据某大坝的实际情况,用FLAC软件中的二相流模块对大坝灌浆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推导公式相比较。由于二相流理论考虑了毛细压力的作用,模拟得到的浆液扩散速率递减得更快。模拟结果表明,浆液和水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带,浆液的饱和度在不同时间和位置上是变化的。随着时间的延长,浆液扩散得越远,但其速率逐渐减小。扩散半径不仅与渗透系数有关,还与孔隙度有关,而且孔隙度较渗透系数对扩散半径有着更大的影响。二相流理论可以更好地模拟帷幕灌浆的浆液扩散情况。  相似文献   

16.
平推式滑坡启动判据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平推式滑坡启动判据的传统研究往往忽略滑块后缘的静水压力沿滑面法向的分力及承压水作用的具体范围,因而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通过对平推式滑坡进行全面的受力分析,同时引入了承压水作用范围的概念,最终推导出修正后的平推式滑坡启动判据公式。将所得的修正判据应用于模型试验的结果分析,发现修正方法计算结果比传统方法大6.0%~15.5%,更加接近于试验观测值,验证了修正判据的准确性。同时对平推式滑坡启动临界水头的模型试验结果和修正计算值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机理分析:当边坡模型滑动面倾角小于等于8°时,渗流的时滞性和渗透层的不均匀性导致启动临界水头实测值大于修正计算结果;当倾角大于8°时,模型稳定性随试验时间增加而逐步降低,导致启动临界水头实测值小于修正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任以发  胡俊  樊兆聚  彭柳 《物探与化探》2006,30(2):129-132,140
油田区位于东北腰英台区域性隆起带,属构造复合性圈闭,岩性多为致密砂岩、细砂岩。油储层岩石孔隙度、渗透率普遍较低,属于低孔渗储层,储层为油水同层、含油水层。虽然在地质录井和气测录井中很难发现油水同层的低孔渗油气层,但是在井中化探录井中能发现它的特殊性,通过实践、研究、应用相结合,形成了如何判别油水同层的低孔渗油气层的井中化探录井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When characterizing geologic natural hazards, specifically granular flows including pyroclastic flows, debris avalanches and debris flows,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consider is the area of inundation. One of the key parameters demarcating the leading edge of inundation is the run-out distance. To define the run-out distance,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when the flow stops.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presented for determining a stopping criterion and exploring the suitability of the Savage-Hutter theory for computing inundation areas of granular flows. The stopping criterion is a function of dimensionless average velocity, pile aspect ratio and internal and bed friction angle and can be implemented on either a global (entire flow) or local (small areas of the flow) level. Slumping piles on a horizontal surface, and geophysical flows over complex topography were simulated. Mountainous areas, such as Colima volcano, Mexico; Casita, Nicaragua; Little Tahoma Peak, USA, and the San Bernardino Mountains, USA, were used as test regions. These areas have combinations of steep, open slopes and sinuous channels.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topography and physical scaling, slumping piles in the laboratory and geophysical flows in natural terrain must be scaled differently to determine a reasonable dimensionless relationship for the stopping criterion.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渤海油田低阻储层评价及识别技术的不断成熟,在馆陶组陆续发现一批非常规低阻油藏,成为新的储量增长点。由于该类型油藏物性差、束缚水饱和度高、油水分布复杂,开发难度整体较大。认清储层含油分布模式并准确预测高渗、高产甜点已是低阻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基于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岩芯、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渤海W油田辫状河低阻储层含油分布主控因素开展研究,实现了辫状河低阻大井距下的储层构型精细描述。研究表明,该区辫状河低阻储层呈差异化含油分布模式,具有沉积微相控制物性、物性决定含油性的规律,其高渗透率心滩坝是油气富集区和高产甜点区。利用此研究成果在心滩坝甜点区先后部署实施7口水平井,均取得较好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multiscale technique for the simulation of porous media flows in a flow-based coordinate system. A flow-based coordinate system allows us to simplify the scale interaction and derive the upscaled equations for purely hyperbolic transport equations. We discuss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method to two-phase flows in heterogeneous porous media. For two-phase flow simulations, the use of a flow-based coordinate system requires limited global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solution of single-phase flow.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one can achieve accurate upscaling results using a flow-based coordinat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