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河北坝上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采用集沙仪、风速廓线仪和土壤紧实度仪对河北坝上地区多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风蚀因子和输沙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与输沙量相关性最大,是影响风蚀量的关键性因子。回归拟合显示,风蚀因子与输沙量均符合三次函数方程。在各土地利用方式中,退耕地的地表粗糙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硬度最大,其次为东西向莜麦留茬地、小麦留茬地、南北向莜麦留茬地,再次为油菜留茬地和弃耕地,最小为翻耕地。输沙量退耕地最小,其次为东西向莜麦留茬地、南北向莜麦留茬地、小麦留茬地,再次为油菜留茬地和弃耕地,最大为翻耕地;输沙量垂向分布随集沙高度增加呈幂函数减少。因此,适宜增加退耕地和留茬地的分布面积,减少翻耕地面积和垄向沿盛行风向分布的地块有利于降低农田土壤风蚀程度。  相似文献   

2.
半湿润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风洞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风洞模拟手段对地处半湿润区的北京市农田土壤风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农田的风蚀特征存在较大差距,秋季翻耕不耙平地风蚀强度最大,玉米留茬地次之,翻耕耙平地最弱,垄向和风速对农田风蚀特征影响显著。各类农田风蚀强度均随风速增大呈指数规律增加,初始风蚀强度与风蚀强度增幅之间具有反对应关系,低风速时风蚀强度越大的地类,其风蚀强度随风速增加的越慢。输沙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近地表减少较快,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减幅逐渐变缓。低风速时,风蚀物的垂向分布服从幂函数递减规律。随着风速增加,风蚀物粒径不断变粗,风蚀物的垂向分布在近地面服从指数函数递减规律,向上服从幂函数递减规律,并且风速越大,指数函数规律递减层的高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农田风蚀的野外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半湿润区农田风蚀较弱的特点,采用集沙仪加风速廓线仪和插杆黏捕加电镜分析两种手段对北京市农田的风蚀特征进行了野外观测。结果表明,3类主要风蚀农田中,耙平翻耕地风蚀强度最大,玉米留茬地次之,不耙平翻耕地最弱。随着风速增大,各类农田地表的风蚀强度均呈增加的趋势,并且都表现出较好的指数规律性。风蚀物含量垂向分布遵循幂函数递减规律,风蚀物最大粒径和平均粒径垂向分布亦遵循幂函数和指数函数递减规律,风蚀物粒度组成以粒径小于100 μm的悬移质为主。因此,本研究所得结果反映的是一种以悬移质为主的风沙流结构特征,而这可能是半湿润区最常态的一种的农田风蚀状况。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土壤风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土壤风蚀风洞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土壤风蚀强度随风力作用和下垫面因子不同而不同。净风对土壤风蚀作用较小,但在挟沙风作用下,风蚀强烈。地表类型不同风蚀强度变化很大,流动沙地是耕地(小麦留茬)的数百倍。土壤质地不同起沙风速不同,细沙和极细沙比例越高风蚀量越大。翻耕地与未翻耕地风蚀变化悬殊,翻耕地风蚀量是未翻耕地的10倍以上。自然植被和人为留茬均有抑制风蚀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田休闲期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防风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田土壤风蚀防治的必要措施\.通过野外试验,对深松、浅耕、翻耕覆盖、免耕油菜低茬和高茬、免耕小麦低茬和高茬等7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和传统翻耕、草地两种对照下0~4 m的风流场进行了观测,对各种下垫面上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速度、风速绝对脉动强度和相对脉动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降低风的侵蚀力,防治土壤风蚀的机制不同。留茬主要通过增加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速度,利用作物残茬和秸秆等粗糙元分解风对地表的剪切应力,降低风蚀强度。而深松、浅耕、翻耕覆盖等措施在增加地表粗糙度和摩阻速度上效果不如留茬,但近地表0\^05 m处风速脉动较弱,相同风速下对地表的剪切应力较小,土壤风蚀速率降低。此外,作物残茬、秸秆和牧草等粗糙元的高度、密度及直立性均对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速度及风速脉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适用于河北坝上地区的农田风蚀经验模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仁德  常春平  郭中领  李庆 《中国沙漠》2017,37(6):1071-1078
目前,中国缺少一种被广泛认可、普遍适用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农田风蚀模型。本研究利用多年的野外风沙观测数据和风洞模拟实验结果,建立了一种基于河北坝上地区自然环境的农田风蚀经验模型。该模型涵盖风力侵蚀因子、粗糙干扰因子和土壤抗蚀因子三大风蚀影响因子,包括起沙风速、地表粗糙度、土壤可蚀性和土壤含水率四大风蚀影响要素,可对各种农田地表的风蚀量进行定量计算和预测。应用该模型对坝上地区2013年风蚀季农田风蚀量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翻耕耙平地的平均风蚀量为39.45 t·hm-2·a-1,莜麦留茬地的平均风蚀量为14.08 t·hm-2·a-1,与采用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在更广泛地区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修订,促进该风蚀模型与“3S”技术融合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7.
RWEQ模型在河北坝上地区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坝上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地段,是典型风蚀治理区。本研究实测了2015年(翻耕地)和2016年(莜麦留茬地)13个单次风暴风蚀和8个时段风蚀距离上风向(不可蚀边界)50 m 和100 m输沙通量,并根据RWEQ模型预测出距离上风向50 m 和100 m处的输沙通量。通过对比预测和实测输沙通量对RWEQ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单次风暴风蚀事件,RWEQ模型对莜麦留茬地的预测效果要好于翻耕地,距离上风向100 m处的输沙通量好于50 m处;对于时段风蚀事件,对翻耕地的预测效果要好于莜麦留茬地,距离上风向100 m处的输沙通量好于50 m处;虽然两种时间尺度对于小风蚀事件的预测效果较差,但是预测和实测风蚀通量总体相关性较好。RWEQ模型的预测结果具有参考性,对河北坝上地区的风蚀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是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参数修订才能取得更精确的风蚀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8.
坝上高原土壤不可蚀性颗粒与耕作方式对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哈斯 《中国沙漠》1994,14(4):92-97
对河北省坝上高原农田土壤风蚀及其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土壤不可蚀性颗粒、土壤微地形和作物残余物)的野外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棵露平坦的秋翻地,土壤风蚀量随不可蚀性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少;春翻地土垄高度(犁沟深度)和留茬地作物残余物盖度的增加使土壤风蚀量大大减少,而且土壤微地形作物残余物和土壤不可蚀性颗粒的综合影响,对降低土壤风蚀量更为有效。据此认为,在防护林体系很不完善的坝上高原,只要实行合理的耕作方式,即秋季留茬、增加作物残余物,春季深翻,增高土垄(或加深犁沟深度)可有效地控制土壤风蚀、减轻风蚀危害。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间尺度下农田土壤风蚀可蚀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风蚀可蚀性(简称土壤可蚀性)作为风蚀模型的必要输入参数之一,会随风蚀事件过程、耕作措施以及气象气候等因素发生显著变化,但目前对其变化趋势尚认识不足。本文采用野外观测、采样分析与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就次风蚀事件、风蚀月、风蚀季、多年4个时间尺度下坝上地区农田土壤可蚀性变化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严重风蚀事件过程中,地表土壤中粒径<0.85 mm干团聚体颗粒的含量明显降低,临界起沙摩阻风速明显升高,输沙率明显减弱,三者均显示土壤可蚀性出现明显降低的趋势。风蚀月、风蚀季和多年3个时间尺度下,农田特别是翻耕农田土壤可蚀性均呈下降的趋势,并且时间尺度越长,土壤可蚀性的下降幅度越大。强烈的风蚀搬运作用可能是造成各时间尺度下坝上地区农田土壤可蚀性普遍下降的主因。为了降低坝上地区农田风蚀的危害,应减少新农田的开垦并尽量避免在风蚀事件高发期进行农田翻耕。  相似文献   

10.
秋免耕是中国北方风蚀区农田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措施,对土壤风蚀的抑制作用已得到普遍验证,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还缺乏足够认识,是否具有保墒作用还存在争议.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河北坝上地区康保县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手段,通过比较秋免耕地与邻近秋翻耕地风蚀前后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差异,研究秋免耕对土壤...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风沙活动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49-1984年的降水和蒸发资料,本文分析北京地区风沙活动的气候原因,阐明风沙活动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用扬沙能力表示风沙活动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乌兰布和沙漠农田沙害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沙严重威胁着乌兰布和沙漠农田的健康运行。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田沙害形式、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流沙入侵和土壤风蚀是危害农田的主要形式,其沙源主要为绿洲内部土壤风蚀和零星分布的流动沙丘及绿洲外部的流沙前移和风沙流活动;②农田沙害具有普遍性、季节性、各向异性、累积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等特性;③绿洲内农田土壤风蚀由绿洲边缘向绿洲中心逐渐减弱,风蚀深度和强度下降。同一林网内,则由边缘向中心增加,防护林及地埂后一定距离内表现为沉积,其余地段表现为风蚀;沙质农田较黏质农田的风蚀深度和强度大。时间变化上,表现为秋季弱,春季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风沙活动的监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贺大良 《中国沙漠》1992,12(2):27-33
1990-1991年北京风沙整治研究试验站又对北京市东南部沙质土壤地区做了风沙活动的监测,以判断近五年来沙荒地改造利用的效果。监测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风沙日数继续下降,由1981-1985年的平均每年19.8次下降为1986-1990年的12.4次。扬沙天气日数有所增加,由1951-1985年平均占71.6%,增加为1986-1990年的77.4%。今后防治的重点仍应以防治本地沙源为主,风沙日数下降与当地植被覆盖增加相关。2、风沙天气日数/大风天气日数的比值由前35年的1.40下降为近5年的0.82,说明近五年的防治风沙是有成绩的,风沙日数的减少不单纯是因为大风日数减少所致。3、对典型地段起沙量的观测表明:同样风速下的起沙量大幅度降低,原因是植被保护增加和耕作面形成土壤结壳。4、对沙壤质农田的降尘进行了连续观测,1990年4月-1991年3月年降尘总量267.9 吨/平方公里.年,月平均降尘22.31 吨/平方公里.月,此值略大于北京全市平均值。对今后风沙的防治也提出了原则意见。  相似文献   

14.
敦煌-格尔木铁路沿线地形复杂、起沙因素多变、沙源丰富,沙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对其风沙活动规律还未有研究,不利于防沙工作的开展。为此,通过对自北向南的5个观测点(S1、S2、S3、S4、S5)风速和风向的观测、计算和分析,利用平均风速、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对敦格铁路沿线的风动力环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5、S4和S3的风况对铁路风沙灾害防治意义较大。S5年平均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最大,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风力强劲,风沙运动方向基本与铁路垂直,沙粒易在铁路附近堆积。S4夏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S3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S4和S3的风沙运动方向与铁路夹角小于90°,附近沙源广阔,铁路易受风沙侵蚀,阻碍交通运营。  相似文献   

15.
海岸横向沙脊表面风沙流结构粒度响应的野外观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董玉祥  Hesp P A  Namikas S L  马骏 《中国沙漠》2008,28(6):1022-1028
 风沙流中沙粒粒度组成的垂向变化及不同粒径沙粒的垂向分布特征等是风沙流结构粒度响应的基本研究内容,但一直较缺少野外观测实证证据。在我国海岸沙丘集中分布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选择规模高大、形态典型的横向沙脊,采用野外梯度风速仪和平口式积沙仪对其顶部风沙流结构的粒度响应进行了野外实地观测。结果表明,海岸沙丘表面风力的分选作用明显,与横向沙脊表面相比风沙流所含沙物质中细沙组分比例增多、粗沙组分比例降低;粒度构成的垂向变化是,在风沙流0—10 cm、10—40 cm和40—60 cm三个高程段内,分别是以中沙为主、中沙与细沙并重和以中沙为主,其中中沙含量在三个高程段内分别呈现出自地表向上逐渐降低、含量比较稳定、向上逐渐升高的垂向变化,细沙则呈现相应的反向变化,随之平均粒径也呈现为自下而上逐步变细、比较稳定到逐渐变粗的变化,但分选系数、偏度和峰态无明显差异;横向沙脊顶部的风沙流结构整体符合指数分布,但不同粒径沙粒的垂向分布特征并不相同,其中粗沙为幂函数分布,细沙遵循指数函数递减,中沙的指数函数和幂函数拟合均有较高相关系数,但在0—40 cm高度内更符合指数函数分布。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大塔-何家塔铁路风沙路基综合防护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文文 《中国沙漠》2019,39(4):129-138
内蒙古大塔-何家塔铁路全线风沙路基长61.5 km,占正线长度的48.7%,风沙危害已严重威胁到线路的正常运营,并制约了区域矿产资源的外运。通过对当地气候条件、植被类型、沙丘分布等因素的调查,确定了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选用沙柳、柠条、杨柴、胡杨多种植物,采取高立式沙障、HDPE网方格、沙柳活沙障树枝方格、水冲沙柳种植和灌木植物防护带多措施并举,在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区段,依据风沙路基的不同危害程度,采用不同层次的风沙防护措施,构建了具有严密性、整体性的防沙体系。实践证明,活沙障与植物防护林带等措施形成了完整的绿色防护体系,阻沙、固沙作用显著,大大降低了风沙上道等危害铁路的可能性,保障了铁路的安全运营,为同类地区沙漠铁路的风沙治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沙漠》1992,12(2):1-14
兰新铁路通过戈壁地区线路长达1050km,铁路营建后受到戈壁风沙流危害,兰铁玉门段向阳湖、垦场区间长约30公里,危害尤烈。产生的原因是戈壁铁路修建中,破坏地表使蕴藏的沙粒失去掩蔽,成为风沙的来源和加强风沙流活动,并在铁路上形成积沙。经二十多年努力,采取"以林养障(沙障)","林外截沙源,路内消积沙"的防护措施,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哈(尔盖)-格(尔木)段位于青藏高原,横穿柴达木沙漠,不少地段曾因沙害造成中断行车和机车掉道等事故,其中以客城最为突出。对青藏线客城区段气候、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研究表明:风大多风是该区段风沙猖獗的动力因素,分布广泛的洪积沙层则构成了风沙流的物质基础,不适当的人为活动加剧了当地的沙漠化,致使线路沙害日趋严重。在该锻铁路防沙中,采用的竹片栅栏与碎石方格相结合的机械措施取得较好的防沙效果,经过观测,阻沙措施降低了风速;固沙措施增加了地面的粗糙度,减少了沙面的流动性,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植物固沙试验表明,白刺是当地最佳的治沙植物种,它具有冠幅大,根系发达、固沙效果好等特点,虽然地下水矿化度高,但用它浇灌,可提高白刷成活率。防沙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沙效果和经济效益,确保了该段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顶戈壁偏东风作用下输沙率变化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通过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对莫高窟顶不同观测点戈壁风沙流结构和输沙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同步观测。观测表明,偏东风条件下,当风速为10 m·s-1时,水平观测方向上存在一个各点输沙率平衡的阶段,即崖顶戈壁至鸣沙山边缘戈壁各观测点的输沙率相当;当风速大于10 m·s-1时,戈壁地表以风蚀搬运作用为主,出现了戈壁向鸣沙山的长距离风沙搬运;当风速小于10 m·s-1时,戈壁沙物质的长距离搬运作用不明显。不同风况及沙源条件下,风沙流结构和输沙特征会发生显著变化。借鉴Lattau输沙率方程,运用风速和输沙率推算各观测点输沙率的时空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风速为10 m·s-1左右时,窟顶戈壁带的输送效率约为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