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过程、揭示该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选取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进行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然后,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率指数和环境经济协调指数评估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以及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48%,这主要得益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使得区域植被覆盖度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应增强;草地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率最大,为13. 45;监测期间,黄土高原的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为0. 115 3,处于低度协调水平。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基于ICESat/GLA14测高数据对黄土高原重要水库水位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该文首先利用Landsat 8遥感影像提取黄土高原的水体边界,并参考ICESat/GLA14数据的分布状况在黄土高原东部选取了册田水库,中部选取了文峪河和王窑水库,西部选取了刘家峡、寺口子和沈家河水库;然后以10cm为阈值对ICESat/GLA14数据进行筛选,从而获得了所选水库水位长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最后将册田和文峪河水库的ICESat/GLA14测量水位与实测水位进行比较,验证ICESat/GLA14监测水库水位变化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东部水库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中部水库水位在2005年5月明显下降,其后逐渐恢复,整体呈下降趋势;西部水库水位变化不大;ICESat/GLA14测量的水库水位变化与实测水位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马利群  李理  刘俊杰  孙九林  秦奋 《测绘科学》2021,46(3):80-86,95
针对GLAS地学激光测高系统是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Sat)的唯一监测工具,能够记录地表光斑内的地物信息,是否能应用于黄土高原土地覆盖分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粒子群和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的方法对GLAS波形数据进行高斯分解,获取高斯波个数、波形总能量、波形信号起始和信号结束位置4个波形参数;基于波形自动分类方法对黄土高原水体、森林、城市用地、其他地类(裸地、低矮植被等)进行分类。通过基于覆盖相同研究区域的30 m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验证分类的准确性。结果表明,GLAS大光斑波形数据对黄土高原的4种地类能够很好地进行区分,总分类精度高达87.68%,Kappa系数为65.79%。研究表明,GLAS波形数据可以作为获取土地覆盖信息的有效数据源,为研究黄土高原土地覆盖变化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D-InSAR的黄土高原矿区地表形变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nSAR技术已在数字高程建模、地表微小变形、地壳形变等方面显示出广阔前景,但其对黄土高原矿区复杂、剧烈、动态的地表形变监测能否有效,目前仍存在争议。针对此问题,该文以大同市南郊区采煤沉陷地为研究区域,利用两轨法D-InSAR技术,采用ALOS PALSAR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域2008年1月1日至2月16日间的沉陷面积和最大沉降值。然后以晋华宫矿某工作面为例,利用开采沉陷预计方法进行验证,预计结果显示该工作面的最大沉陷值与D-InSAR测量值相差达24.04mm,并分析差异主要来源于SAR数据、地形、预计参数选取的限制。实验结果表明,D-InSAR技术能够比较准确且有效地监测黄土高原矿区地表形变。  相似文献   

5.
《地图》1990,(4)
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区,黄土堆积厚度大,经流水强烈侵蚀,地面切割破碎,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地区;黄土高原土地和矿产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是我国主要能源和化工基地之一。为了综合治理和开发黄土高原,对测绘高质量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历来受到水利、测绘和地学等部门的重视,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编制出版了《中国黄土高原地貌图集》是对中国黄土高原地貌研究的成果之一,是一本地貌遥感图像判读与测绘紧  相似文献   

6.
代文 《测绘学报》2023,(5):863-863
黄土高原是地表物质交换最频繁、形态变化最剧烈的区域之一。小流域既是天然的地理单元,又是流域管理的基本单元,更是水沙治理等工程措施的重点试验单元。前人在黄土小流域侵蚀产沙机制与建模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是受研究数据和方法的限制,目前仍没有提出一套从小流域侵蚀监测到反演输沙过程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为黄土高原环境脆弱区旅游开发提供产品开发、项目选址、旅游分区等方面的决策依据,从而有效降低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根据黄土高原区域特征及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论文构建了黄土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因子和模型。并基于RS、GIS空间信息技术,实现了地形、植被、黄土地貌等6个评价因子的信息采集与评价结果的空间显示,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方法。以山西省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南川河河谷为该县生态旅游最适宜区、吴家峁黄土地貌等为中适宜区以及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根据评价结果,论文最后提出了该县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宋建军  艾蒿  刘通  李军 《今日国土》2023,(Z1):35-39
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导致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症结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提高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功能提出了新要求,要把黄土高原治理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分区精准施策,提高治理成效。本文建议: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综合保护试点,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有计划地推进淤地坝系扩面升级,根治黄河水沙不协调的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生态共保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工程对国家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质量评价及构建生态网络是识别生态修复区域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构建2000、201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网络,并分析其演变特征,识别不同时期生态关键修复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空间上呈西北差东南优的分布特征。2000—2010年,生态质量改善趋势明显,占总面积的53.55%。(2)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廊道数量增加,总长度减少。生态廊道主要景观类型为草地、林地、耕地。重要廊道多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生态源地附近,数量占比逐年增加;西北部廊道数量少、距离远、重要性低、连通性较差。(3)黄土高原生态关键修复区中,生态夹点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东部,障碍点分散在东部和南部,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耕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生态断裂点分布广泛,在黄土高原东部省会城市周边较集聚。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防灾胜于救险,是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形态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据调查显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86个县(市、区)中,有62个县(市、区)位于山区丘陵,9个城市、30座县城、165个乡镇、1万多个村庄受滑坡、泥石流灾害威胁。目前,全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4591处,直接威胁226.26万人、622.5亿元财产的安全。从救险到防灾,再到相应应急体系的逐步完善,让人欣喜地看到,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新理念带来的新变化,全面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进一步加强,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日趋完善,健全了信息共享、预警联动机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准确度大幅度提升。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已有坡度相关研究多选取黄土高原等特殊地貌,且基于单一分辨率,缺乏普遍适用性。该文以德宏州地区的大起伏山地、平原的多分辨率DEM为数据源,采用排序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LSD、对比分析等6种坡度算法提取样区坡度,以比较不同地貌类型在不同分辨率下的坡度平均值、中误差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地貌类型及分辨率均应作为坡度算法选择的重要依据,这为地理国情监测中地形地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集以陕西省安塞试验区为实例,介绍了黄土高原(重点产沙区)信息系统LPIS及其主要的分系统LP-ARC/INFO——以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基础的黄土高原(量点产沙区)地理信息系统,KGIS——智能地理信息系统,MCGIS——微机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工作。讨论了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地形模型(DTM)的建立方法和应用问题。探讨建立了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建造区域分析模型的方法和研制黄土地区土地评价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编制的《中国黄土高原地貌图集》已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举世闻名的我国黄土高原范围广阔、地貌类型复杂,是世界黄土地貌之典型。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其中91%来自黄土高原、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面积约为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大量的水土流失使这里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象,又给黄河下游造成严重的地貌形变。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息  相似文献   

14.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日益剧烈的背景下,为评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本文基于GEE平台,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选用2000—2020年MODIS产品数据构建RSEI指数,采用趋势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法、残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过去21年间,黄土高原RSEI呈升高趋势,其增长速率为0.005/a(p<0.01);(2)空间上,RSEI以增长趋势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92.78%,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改善趋势;(3)迁移上,差等级迁移距离最大,为85.67 km,其次是良等级,为49.05 km,迁移距离最小的是中等级,为30.18 km;(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对黄土高原RSEI产生正面影响,且人类活动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首次联合Topex/Poseidon(T/P)与Envisat高度计数据,提取了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两高度计Ku波段的后向散射系数,采用连续张力曲线样条格网化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数据稀疏区容易出现极值以及对数据密集区进行格网化时不平滑的问题,得到了格网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T/P与Envisat两高度计后向散射系数的统计差异,进而讨论了我国陆地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定性地研究了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后向散射系数的成因机制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因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而导致地表覆盖变化的监测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典型区土壤保持服务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当地居民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同时也对黄河中下游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土壤侵蚀量为评估指标,应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利用2000—2010年间土地覆被、气象站点和泥沙站点等多源数据,定量评估了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的土壤保持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尽管黄土高原降雨量明显增多,降雨侵蚀力在增强,但研究区以退耕还草为主,退耕还草面积达到3 287. 01 km2,研究区植被覆盖在以1. 29%/a速率递增;土壤侵蚀状况发生明显改善,土壤侵蚀模数由2000年的6 579. 55 t·km-2·a-1降低到了2010年的1 986. 66 t·km-2·a-1,土壤侵蚀等级由剧烈侵蚀向微度侵蚀转变,侵蚀等级在逐渐降低,低覆盖度-烈度土壤侵蚀面积在大幅度降低,而高覆盖度-微度土壤侵蚀类型面积在大幅度提升;并且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与相关站点含沙量和输沙量呈正相关,黄土高原生态屏障效应在不断加强。该研究对加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陕西省米脂县为试验区,用TM磁带、TM假彩色合成影像、SPOT多光谱影像和彩色红外航空像片同时对试区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制图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TM图像计算机增强处理与自动分类、TM最佳波段组合、三种影像的目视判读与制图、以及遥感信息源的综合评价等多方面的试验研究,为遥感技术在黄土高原1:5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制图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套技术数据及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RS的黄土高原USLE模型改进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探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在我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应用中的改进方法。USLE属于因子分析模型,由于USLE考虑因素全面,因子具有物理意义,形式简单,所用资料广泛,统一了土壤侵蚀模型形式,故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流失严重,影响流失的因素极其多样,使得USLE模型不能很好的应用于该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基于此,采用GIS方法探讨USLE模型在黄土高原改进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陕西黄土高原沟壑地貌矿区的特殊地形,应用D-In SAR技术,可以有效地提供最新的矿区沉陷信息,真实地反映了矿区地表发生的形变动态信息,并能够准确获得矿区沉陷的位置和下沉程度。  相似文献   

20.
初夏时节,我们来到甘肃省中部黄土高原采访,时常可以看到,纵横沟壑之间推土机轰鸣往返,杂草丛生的坡地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块块梯田,山上山下整齐排列,极为壮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