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奴隶社会是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第一站 ,从此人类社会的性质发生了质变 ,氏族社会消亡了 ,阶级和阶级压迫出现了 ,并且以国家的政权来保护这种阶级关系。奇怪的是这种人剥削人的社会 ,却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也就是改变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 ,取得了进一步的主动权。但自然环境反过来也给奴隶社会打上印记。这就是说 ,同样是奴隶社会却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各具特色。过去有人认为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是典型的 ,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就不那么典型。其实谁也不是典型 ,只不过是各具特色罢了。假如把中国…  相似文献   

2.
金伟 《中国地名》2011,(3):58-59
马克思认为: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它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是随着手工业的出现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而逐渐形成的,它出现后便成为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了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城市文化的本质来自城市,没有文化的城市足没有灵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陈镘  黄柏石  刘晔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6):1028-104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强调切实治理影响人口健康的环境问题,建设健康人居环境。论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05年和2015年各省级行政单元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资料,论文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空间回归方法,揭示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PM2.5—人口死亡率关联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异质性,高死亡率地区早期集聚分布于西南地区,2005年后在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呈现逐渐集聚分布态势。低死亡率地区长期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两市。② 人口死亡率的分布存在空间关联性,高—高类型地区早期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后期向东扩展;低—低类型地区主要分布于北疆、内蒙古西部和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③ 城市PM2.5浓度对人口死亡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邻近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④ 中国城市PM2.5浓度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存在学历差异和城乡差异,地区高学历人群集聚可降低PM2.5的健康风险,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则会加重PM2.5的健康风险。研究旨在为防范空气污染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建设健康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鉴于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城市规模分布形态的规模差异性和城市规模分布演化与城市增长模式之间的关联,论文基于1953—2010年中国6次人口普查数据,选择了全部城市(包含地级市市区和县级市)和地级市(地级市市区)2种样本组,对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形态特征、演变趋势及其与Gibrat定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主体符合Zipf定律的线性分布,但两端即小城市和超大城市因规模不足而偏离线性分布,这一现象也得到全球各国证据的支持;从演化角度来看,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在早期逐渐分散化并偏离Zipf定律,但从2000年开始转而向符合Zipf定律的方向回归,其中大城市率先在1990年就开始了转向,与这一阶段城市人口随机增长表现出耦合性,从而验证了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的逻辑一致性。该发现对于促进中国城市规模分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由中国市长协会主办、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承办,"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5)》(简称《报告》)于2016年6月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5)》按综论篇、论坛篇、观察篇、专题篇、案例篇、附录篇等六部分编写。《报告》全书共38份文稿,近63万字。"综论篇"是全面反映2015年中国城市发展的主体部分,包括:清华大学毛其智教  相似文献   

6.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1世纪以来城市蔓延国际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①城市蔓延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发表在城市类或地理类期刊上;②城市蔓延研究的国家合作较为密切,但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较为分散,最活跃的国家、机构和作者分别是美国、中国科学院和萨尔瓦蒂(Salvati);③以城市、增长、土地利用、城市化、美国、格局、中国、影响、区域、GIS等高频关键词为主线,大致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研究阶段;④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蔓延单个领域,近期则开始与其他领域(如景观生态、人类健康、土地财政等)相结合。未来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和合作网络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多尺度研究的增多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环线道路间距模型与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文毓 《地理学报》2007,62(6):571-578
通过对中国16 座城市环路的分析, 总结出了中国城市环路间距原理: 中国城市环路由外而内的间距之比符合黄金分割数(ω= 0.618033988?) 或其倒数(1/ω = 1.618033988?)。 根据间距比值可将中国环路分为A、B、C 三种类型: A 型标准比值为1/ω; B 型标准比值为 ω; C 型在纵(横) 向上标准比值为1/ω, 在横(纵) 向上标准比值为ω。通过实证分析, 中国城市环路间距之比基本符合这一原理。该原理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性质和不同形态的城市环路。运用该原理可对中国城市环路进行规划建议和合理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刘乐  盛科荣  张杰  王传阳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2):2244-2257
金融网络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城市的资源获取能力并进一步影响着城市创业活力,金融网络外部性及其传导机制已成为金融地理学的研究热点。论文基于中国金融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和链锁网络模型构建中国城市金融网络,以新增企业数量表征城市创业活力,综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在金融网络中的嵌入特征对于城市创业活力的多维度影响。研究发现:① 金融网络嵌入对中国城市创业活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更高的网络链接规模、可达性和权力地位意味着更高的城市创业水平;② 金融网络充当起沟通不同节点城市的管道,节点城市可通过网络链接提升金融资本可得性和知识生产水平2条路径显著改善城市创业活力;③ 金融网络嵌入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具有多维度异质性特征,一方面,随着城市创业水平的提升,金融网络嵌入对城市创业活力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影响;另一方面,相较于东部地区城市,金融网络嵌入更多地影响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的创业绩效。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流动空间环境下创业中心发育规律的理解,并为中国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学界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空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自2013年初实施新的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PM_(2.5),O_3,CO,PM_(10),SO_2,NO_2等六种污染物被列入监测指标,并由环保部信息发布平台公布污染物浓度数据。本文收集了中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2014、2015年六种污染物浓度数据,基于核密度分析法、空间热点分析法来刻画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演变格局和集聚形势。通过熵值评价系统,构建了综合空气质量(CAQI)指标,并解析六种污染物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体上,CO和SO_2是中国大部分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但在不同类型城市表现出明显差异。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主要位于华北和华中地区,其中京津冀地区尤为严重。利用一般回归模型、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因子与城市空气综合质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空间滞后模型结果显示城市空气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临近城市之间的空气质量相互影响程度较高。因此,本研究建议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深度合作,共同治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和空间重塑的关键时期,探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对于破解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与土地低效利用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15座地级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层次指数与基于DEA的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刻画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面板Tobit模型探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渠道。结果表明:(1)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再生型、煤炭型和钢铁型城市升级效果更为明显。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高值城市数量显著增加,以经济基础较好的再生型和成长型城市为主。(2)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尚未形成普遍的驱动效应,其影响机制在不同类型城市中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仅再生型城市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3)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经济产出提升、要素配置优化与环境污染控制等渠道驱动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化。现阶段,土地经济产出偏低、用地结构失调、环境污染负外部性过高是制约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症结。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特征,应...  相似文献   

11.
《西部资源》2011,(2):44-45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的期,生产普遍获得了发展,其中酿造、制、采矿、冶金等工业都迅速发展起来。由生产的发展,统治阶级不仅希望提高物享受,而且希望长生不死。在这样的时背景下,炼丹术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2.
刘玉  蒋治  张可云 《地理学报》2023,(4):840-858
探讨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优化中国制造业空间布局、提高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改进的偏离—份额法测算制造业相对区位优势的变化程度,揭示了中国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格局与制造业劳动力空间流动特征,运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 2007—2013年中国城市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总体上有利于吸引劳动力流入。(2)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就业报酬促进了劳动力流入,而对城市生态宜居性的负向效应则抑制了劳动力流入。(3)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因行业、城市、劳动力个体而异。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优势区位上升有利于吸引劳动力流入,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则相反;中西部城市、城市群外围城市、大中城市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能够促进劳动力流入,东部和东北城市、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特大超大和小城市则相反;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省内流动、农业户口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入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择了中国52个主要城市,使用智慧低碳强度商数(SLSQ)这一创新量化模型探讨城市智慧低碳发展的水平和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智慧低碳城市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即具有高SLSQ的领导型,具有平均SLSQ的稳定发展型和具有低SLSQ的滞后发展型;(2)中国主要城市的SLSQ水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区域间存在差异"的空间变化趋势;(3)中国主要城市的SLSQ在城市规模上表现出"从大到小递减,规模内存在差异"的变化趋势;(4)中国主要城市的SLSQ水平在行政等级上表现出"从高向低递减,等级内存在差异"的变化趋势;(5)基于SLSQ水平,中国主要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动态模式:领导模式,稳定模式和准备模式,其中稳定模式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4.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16,(11):F0002-F0002
北京是拥有3000余年建城史和860余年建都史的世界著名古都,北京的城市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化深深根植于不同时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网络,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首都北京的人口和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国际化。然而,急剧变革的经济社会活动也驱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蔓延,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职住空间错位等一系列困扰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问题,这也成为中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CAS的复杂城市地理系统的SOC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继生  陈彦光 《地理科学》2007,27(2):129-135
将城市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研究其自组织临界性(SOC)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方面的探索工作刚刚开始。本文从城市的地理空间角度出发,论证城市是一种复杂适应性系统。城市在本质上是不可还原的,我们可以根据积木的机制将城市分解,但分解的结果对解释城市的复杂行为丝毫没有帮助。由于城市和城市体系都具有分形结构、服从Z ipf定律,且具有1/f噪声的特征,由此判断城市地理系统具有自组织临界性质。自组织临界性与复杂性适应性立论的视角不同,但可以统一于“混沌的边缘”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6.
正"第十二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讨会"于2016年11月26-27日在北京联合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网络(UCSB)主办,由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联合承办。会议以"时空间行为与城市社会规划研究"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同济大学、北京联合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DEA和Malmquist的中国城市代谢效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运用物质流、数据包络分析(DEA)及Malmquist指数对中国31个案例城市进行了城市代谢效率的研究。通过将城市代谢系统社会经济产出、环境非期望产出及水、电、化石能源、金属矿物、建筑材料、食物等投入部分纳入进DEA和Malmquist指数中,测得了案例城市的2000年、2010年代谢效率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城市代谢系统效率总体相对较高,尤其是东中部地区城市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要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大城市的代谢综合效率高于巨型、超大和特大城市。2000~2010年,城市代谢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等所有效率指标的均值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却呈改善趋势,并且特大和超大城市的综合效率高于巨型城市。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对中国城镇流动人口城市认同度与感知接受度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度和感知接受度空间格局相似,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但总体上流动人口的感知接受度低于其城市认同度。(2)城市认同度和感知接受度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城市认同度的影响因素较少,高学历人才占比、在婚比重、跨省流动比例具有全局显著影响,感知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更多,除主要流动因素(跨省流动比例、来源城市群比例)的影响具有全局性外,其他变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局部异质性。(3)城市认同度受“个体成长—来源城市—劳力水平”三重影响,而感知接受度受“个体内部特征—流动状态—外部经济产业”三重影响。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度与感知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浩  马琳  李国平 《地理研究》2020,39(4):880-891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以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为生产要素,非农GDP为经济产出,以中国县级市及其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定量评估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布局及其波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城市技术效率总体呈东高西低、有一定空间外溢的地域性特征。不过,近年来中国城市规模效率较高城市主要为大城市周边临近小城镇,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尤为显著。同时,近年来中国城市技术效率变化与城市经济效率变化都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经济落后地区优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区域好于大中城市区域。不过,近年来中国城市规模效率变化的高值区域主要集聚于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等主要城镇化区域,而大中城市规模效率增长状况整体上也好于中小城市。另外,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效率波动受制于城镇产业模式、政府经济策略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城镇化进程,而城市规模也有非线性的影响作用,而地方政府大力依赖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并不能有效推动城市经济效率趋于提高态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人口增长过程及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84—2003年中国所有设市城市完整的人口规模数据,揭示该阶段中国城市人口增长过程的总体特征、等级差异特征及空间差异特征。分析认为:中国城市人口增长过程具有持续性和波动性的总体特征;在等级差异方面则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前以中小城市增长为主,之后则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增长为主;人口增长过程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最突出的是以东北三省为主的北方城市人口增长明显慢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新城市的人口增长明显快于原有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