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讨论了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相关因素,分析了地震强度、建筑物抗震性能、人口密度、发震时间、地震引起发生灾害及地震预报与地震人员伤亡的相关性。按照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阐述了国内外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方法,分析了它们的适用条件。并用确定性方法中的建筑物破坏程度与人员伤亡关系法对鲁南地区进行了地震人员伤亡预测。  相似文献   

2.
傅征祥 《中国地震》1993,9(3):205-210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M_S=6.8)震害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损失程度遵从正态的概率分布,据此初步建立起土坯墙房的生命地震易损性概率矩阵P(D_0|I)。该矩阵将可应用在地震灾害生命损失的概率预测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易损性分析是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多层砌体房屋结构、排架结构和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等3种城市典型建筑,首先给出了该类单体建筑的地震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然后对群体建筑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及群体建筑的易损性分类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城市典型建筑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和评估提供参考,并为宁波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地震损失预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评估地震人员伤亡的软件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家喻  杨哲 《地震地质》1996,18(4):462-470
设计了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系统软件包,并利用该系统对北京地区假定地震发生后的人员伤亡进行了预测。为设计该系统,建立了北京地区的人口数据库、唐山和邢台地震人员伤亡数据库,对一天中人在不同时间段逗留在房屋内部的概率进行了讨论,从而建立了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的数学模型。该系统作为地震灾害评估系统的子系统,主要用于地震人员伤亡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5.
地震是造成我国巨大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之一,震后人员伤亡的快速评估对于应急抗震救援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调查统计不同使用功能建筑物中人员密度、不同时间段人员在室率及不同结构破坏状态下的伤亡率,建立地震人员伤亡计算模型。基于实验数据所得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对建筑物进行结构易损性分析,用研发的中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软件(CEDLAS),对西安市灞桥区进行震后人员伤亡评估,并与汶川地震实际震害数据和其他经验模型对比,验证了该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为震后政府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和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西藏东南部各县的建筑类型、数量、易损性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建立了模式类向量,使用三维图像模式识别技术估计了各类型建筑在西藏东南部各县市的数量分布,建立了不同建筑物的结构易损性和人口易损性模型,并且估算了西藏东南部各县在遭遇一次设定地震时的损失分布和基于危险性的未来50年可能的损失分布情况.本文研究表明,若曲松—桑日发生7.5级地震,可能造成拉萨、山南两市较重的人员伤亡,其中曲松县和乃东区伤亡最重.西藏东南部未来50年建筑地震风险最高的地区是拉萨市区、林芝市区和错那县,其中拉萨市区的建筑财产损失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文[1]的基础上,给出城市典型建筑地震损失估计方法。首先,给出砖砌体结构、排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分级描述;其次,介绍城市地震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估计方法。结合文[1]的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以宁波市为例,给出了市区典型建筑的震害矩阵,并对地震作用下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8.
在对忻州市现有房屋建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房屋建筑按结构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类房屋进行了抗震分析,进而建立了相应的易损性矩阵,最终结果得到以小区为单元遭遇不同强度地震作用的地震损失和人员伤亡,以及50年地震期望损失。  相似文献   

9.
以各类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各类房屋平均造价、室内固定资产和 室内停留人数的调查资料。用地震造成经济损失预测方法和人员伤亡经验公式,进行经济损 失预测和人员伤亡评估.最终给出在地震烈度VI至X度下的经济损失值和人员伤亡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大,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变得越来越大,做好建筑物震害预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合肥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合肥市中市区底层框架砖房的抗震调查资料,用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对该类房屋的未来震害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1.
1DEFINITIONOFSEDIMENTHAZARDHazardsaredefinedasthenaturaleventsthatcauselossesofhumanlifeandproperty.Reasonably,thesedimenthazardsarethehazardsoccasionedbythenatUralphenomenonandprocessesthatarerelatedwithsedimenterosion,transport,andaccumulation.Thelandslideandsoilerosionarethedirectresultsofsedimentmovement.Theoccurrenceofsomeotherhazardsisnotthedirectresultofbutrelatedtosedimentmovement.Forexample,inadditiontometeorolog.icalconditions,somekindsoflandformsarefavorabletoformationoff…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层砌体房屋震害预测专家系统,对山东潍坊地区182栋多层砖房逐栋进行了单体房屋的震害预测,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多层砖房的地震易损性特征,并进行了初步震害预测研究,给出了该类房屋的易损性矩阵,各破坏等级的损失参数矩阵和对应不同地震烈度的相对损失预测,为进一步开展震害预测和采取地对性的防震减灾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论述南海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在今后数十年内本区正处于地震活跃时期,有可能发生多次强烈地震,这将对广东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震害威胁.提出在制定广东海洋开发计划和在海洋经济工作中,应充分重视防震减灾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了3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地震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我国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内容,包括系统的目标、总体框架、内容和工作流程。该系统以全国地震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支撑环境,以GIS软件为应用开发平台,可以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短临预测信息跟踪与处理,对大震速报信息进行快速响应,并可进行灾害损失快速评估、震后地震活动趋势判断、防震减灾应急对策信息服务、应急指挥综合信息显示等。该系统作为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的地裂缝灾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大玉  李忠生 《地震学报》2000,22(4):433-441
无震地裂现象常与地面沉降相伴生,在中国的7个省、美国的6个州致灾严重.中国现代地裂灾害观察研究滞后于美国约半个世纪.两国地裂的形成、演化、致灾及对策诸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地裂灾害属自然与人类活动因素相叠加而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构造因素决定了地裂出现的位置,而人类活动因素,即过量开采地下水、石油等,决定了地裂致灾的强度.因而,相应的减灾措施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也有社会管理方面的.本文给出的两国减灾实例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众所周知,水库是可能产生灾难性地震灾害的工程之一,广东省现有大中型水库近三百座(图1),其中土坝占93%,这些水库大多已建成数十年;建库当时也未充分考虑地震影响,为了响应“国际减灾十年”的号召,有关部门要求对这些水库的土坝进行震害预测,以便进行科学的工程决策,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显然,这项任务既重要又繁重。为此,提出两步评估方法:第一步为初评(或称速评),初评认为地震危害性不高的土坝,原则上可不再进行第二步--详评,这样,大大减少了详评的工作量,已完成的初评结果表明,需进行详评的土坝占全部土坝的12%。  相似文献   

18.
徐锡伟  钱瑞华 《地震地质》1994,16(4):355-364
通过实地考察、槽探和浅层地震探测等手段以及对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超采环境的分析,详细地研究了大同铁路分局地裂缝带的三维构造特征,指出现今处于发展中的地裂缝带是由东向西扩展的,扩展速率为260~520m/a,地裂缝带两侧的差异升降运动速率达22.1~24.4mm/a,主地裂缝带的水平拉张速率约1.11~11.6mm/a,垂直错动速率0.2~8.57mm/a,左旋错动速率1.87~3.57mm/a。地裂缝带的活动方式为无震蠕滑型,扩展中的地裂缝是一种无震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9.
赵晋明  阚荣举 《地震研究》1992,15(4):392-400
本文以澜沧耿马地震时昆明震害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史料,研究了昆明市区震害的不均匀分布,烈度有两度的差别。相对高烈度区与历史强震破坏的重震害点大部分重合。据此分析了震害重复特点及其与地质构造和沉积盖层的关系。本文可用于研究昆明市区及邻区强震对市区可能造成震害的大致分布,为震害预测、防震抗震和城市规划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灾害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7月22日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地区(34.5°N,104.2°E)发生MS6.6地震,造成95人死亡,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应急Ⅱ级响应.根据现场调查,这次地震最高烈度为Ⅷ度.震区建筑90%以上为土木结构和木结构,且多为老旧房屋,抗震性能差.加之震前灾区持续降雨,造成房屋地基和生土墙体支撑强度降低.与其他地震区相比,相同烈度下土木结构和木结构破坏比例偏大,砖结构和砖混结构破坏明显偏轻.降雨加上巨厚的黄土沉积,导致地震滑坡比较严重.由于这些原因,Ⅷ度区范围偏大,Ⅵ区也相对较大.甘肃定西是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土木结构和抗震性能较差的木结构房屋比例过大.震后重建中,建议以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为主重建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