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据报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工程将在 2 0 0 2年底开工 ,其预计在 2 0 10年前后完工 ,届时可实现每年从丹江口水库调水80~ 90亿m3的计划 ;其二期工程在 2 0 30年左右完成 ,届时每年将有 130~ 14 0亿m3的水从丹江口水库被调北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旦全面实施 ,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将大大减少 ,据估计 ,汉江水位将平均下降 0 .6~ 1.3m ,汉江襄樊段枯水期将比目前延长 5~ 6个月 ,这无疑会加剧该地区居民饮用水与农田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尽管国家出台了以大型综合开发治理措施补偿汉江中下游地区来水减少的规划 ,但缺水问题仍将在较…  相似文献   

2.
陈乾  田清鉴 《干旱气象》2013,(1):163-173
由于气候变化,加之过度开发,使三江源和汉江上游湿地锐减,生态恶化。致使丹江口水库径流在1991年发生突变,汉江水量由丰变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源无法满足受水区的最低需水量。为解决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不足,必须大力开发长江上游丰富的空中云水资源。长江流域水汽充足,年输入水汽总量约67 800亿m3,仅有28.5%转化成降水量。在汉江上游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则丹江口水库年径流最大可增加17.5亿m3。实际可调水量将达90.2亿m3,仍无法满足受水区2030年城市缺水量128亿m3的需要。为此需要在长江上游特别是在四川盆地进行人工增雨试验,以增加三峡水库来水量。长江上游可开发的空中云水资源较多,年均总量约5 590.7亿m3,占流域降水年总量的63%。根据云水资源人工增雨开发潜力评估,四川盆地为人工增雨的最佳作业区之一,汉江上游也是理想作业区。如在这2个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机率(Pe)取30%,增雨效率(EW)按流域年降水量10%的保守估算,年总降水量将分别增加162.1亿m3和23.7亿m3,三峡库区和丹江口水库年入库径流量将分别增加83亿m3和11.6亿m3。加上三峡库区的蓄水,能满足受水区2030年缺水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预测评价工作.是长江水资源保护局主持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完成后,丹江口水库的水库面积由目前的745km^2扩大到1050km^2,科学地评价和预测水库对库周的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和雾日的影响是该工程可行性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1935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使江汉平原大泽汪洋,8万余人丧生.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决定兴建丹江口水利工程.同年九月,凝结着我国人民伟大力量和无畏精神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群炮,震惊了鄂西北群山,震憾了八百里武当!弹指一挥间、昔日肆虐的蛟龙,今日正按着人们的意志造福于人民.丹江口水利枢纽下闸蓄水二十四年来,发生入库洪峰流量大于10000m~3/s的洪水就达49次之多,其中1983年发生特大洪水,为四十三年来所罕见.如果不是丹江口水库的拦蓄,这场1935年以来最大的洪水,会再次重演最严重的水灾.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气象软科学》2007,(4):1-1
到本期为止,关于“气象服务”的主题征文将告一段落。征文中包括的2006年中国气象局开展的“气象服务效益调查”专项研究成果,是这次征文活动的亮点,也特别值得读者关注。关于这次调查的总体研究,每年气象服务中公益服务效益535-亿元(2007年第3期5—13页)、行业服务效益2793.1亿元(本期,5—14页)和气象服务成本47.6亿元(2007年第3期14—20页)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各段干旱的分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近500年旱涝等级史料和新中国40多年实测雨量资料,采用天气、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各段区域性干旱、插花(局地)干旱及持续性干旱等3类干旱进行了分型研究,提出了其地理分布特点,为提高南水北调的效益、合理使用水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5年12月20—26日滨海新区出现持续性重度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指数AQI持续5 d大于200。利用大气观测、探测及污染物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此次重度雾霾成因。结果表明,持续的纬向性环流及地面弱气压场,使逆温层建立;近地面切变线使污染物、水汽汇聚结合形成持续雾霾。逆温层接地后,当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350μg/m~3时,相对湿度即使小到45%,也会出现能见度2 km的重度霾;当PM_(2.5)浓度300μg/m~3、相对湿度90%时,会出现能见度0.1 km的严重雾霾。逆温层不接地,当PM_(2.5)浓度65μg/m~3时,即使相对湿度90%,能见度也会6 km,不能形成雾霾。因此逆温层形成后接地和污染物浓度是滨海新区持续重度雾霾产生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研究流域,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61—2000年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资料,研究了SWAT模型在研究流域的适用性;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多模式结果,分析了IPCC SRES A2和A1B情景下2011—2050年的降水、气温、径流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961—200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降水量无显著变化趋势,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径流量呈缓慢减少趋势。与基准期(1961—1990年)相比,未来40年A2和A1B两种气候情景下水源区降水量、气温和径流量都呈现出增加趋势,A2情景下增加趋势明显,但径流量增幅小于降水量的增幅,这可能与蒸发量的增加有关。未来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径流变化影响不大,总体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林业系统、草原站、生态能源站、牧医研究院、三角城种羊场等十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及高级工程师以上人员对气象服务项目的敏感度、需求度和满意度进行调查,计算了气象服务效益。青海省农(林、牧、渔)业的专家对气象灾害预警最为敏感,其次为3天以内的天气预报服务。但从满意度来看,最满意的为气象灾害预警和4—7天的天气预报服务,最不满意的为雷电防护服务。从气象服务效益结果分析,五年中共产生的气象服务效益值为8.0217亿元,平均每年为1.60434亿元。2005年气象服务效益值比2001年多0.6765亿元。  相似文献   

10.
近75年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时间变化特征与气候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元顺 《湖北气象》2005,24(4):21-23
使用近75年(1930-2004年)丹江口水库年平均入库流量资料和近45年(1960~2004年)丹江口水库流域100个气象(或水文)站点08-08时平均面雨量资料,对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的时间变化特征与气候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30、50-60年代丹江口水库流量相对偏大,而40、70、90年代其流量相对偏少,90年代后丹江口水库来水偏少特别明显,这与汛期(5~10月)气候背景、强降水时空分布及走向存在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赣江上兴建的万安水利枢纽工程已一次建成,目前按初期水位运行,未充分发挥防洪综合效益,应抓紧利用万安水库10亿m~3防洪库容,以提高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12.
于达人 《气象》1976,2(9):22-23
每年秋季,正值江淮地区晚稻,棉花、山芋、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的成熟、收获期,又是秋季播种的关键期。多数年份,这一时期以“秋高气爽”天气为主,但少数年份也会遇上长时期的连绵阴雨,影响秋收秋种,对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首先用二次函数建立了企业用水量与其用水效益的关系,然后根据这种关系,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来确定该地区最优化水资源分配方案,并得到了该地区总的用水量与用水效益的关系,最终建立了区域调水中各地区间的调水总量的分配模型。此时原问题转化为一个典型的二次规划问题,结合各个地区的用水效益情况,可实现对各地区、各行业分水。利用假设的理想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对南水北调的实际情况,根据北方6个缺水地区基本的水资源及工农业用水情况进行了实际数据模拟,提出了南水北调的简单分配方案。该模型不仅可以用于区域间调水的优化控制,而且还可应用到其他水资源分配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该文根据CloudSat卫星搭载的毫米波雷达(CPR)和CALIPSO卫星搭载的激光雷达(CALIOP)联合探测反演2007—2010年南京地区的冰云物理特性,并通过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冰云变化趋势随年份先增加后减少,且春夏季发生概率均大于秋冬季;云底高度主要分布在7~8 km之间,云顶高度主要分布在8~12 km之间,云底和云顶高度的最大平均值均出现在2009年,分别为10.07 km、11.69 km,平均值均随年份呈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冰云冰水含量值主要分布在0~0.005 0 g/m~3内,其值大小与出现的概率呈负相关,平均值随年份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粒子有效半径主要集中在20.0~50.0μm内,均值随年份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0 ̄1989年9 ̄10月丹江口水库流域50个雨量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常规的统计方法,对该流域持续性降水的气候特点,候雨量变化特征以及降雨与入库洪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客观分析。由此得出的有关结论对丹江口水库流域秋季短、中期降水预报业务和水库合理调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9年4月18日三架飞机联合探测层积混合云资料,结合MICAPS再分析资料、雷达、卫星及地面台站资料等,在准确区分自然云区与催化响应区的基础上,对这次降水性层积混合云的微结构和催化物理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云上部(4 800 m层,距云顶1 700 m,距云底3 000 m)累积了云中大部分的过冷水,是云内发展强盛区;云上部嵌入式积云区温度低于周围层云区2℃,积云区含水量分布不均,最大值为1.5 g/m~3,标准差为0.4 g/m~3,而层云区含水量最大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6 g/m~3和0.15 g/m~3,积云区和层云区的云滴谱峰值直径分别为25μm和15μm,云滴数浓度的量级分别为102cm-3和101cm-3。对催化云而言,此次联合探测在4 800 m层捕捉到嵌入式积云区的催化响应,人工播撒Ag I会促进该层云的消散过程,催化后1 h内云区占比由71%降至13%,云中液态含水量持续减少且趋于均匀分布,催化后10 min与20 min云中含水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0 g/m~3和1.5 g/m~3,标准差为0.3 g/m~3和0.15 g/m~3,凇附与聚合增长为主要冰相微物理过程,云滴谱先变窄,后因H-M冰晶凇附繁生而拓宽;在云的中下层则受上层催化影响而产生旺盛云区,10 min内该层云区范围显著扩大,云滴及冰相粒子尺度均增加一倍,同时旺盛云区自上而下扩展。  相似文献   

17.
据最近民政部会同国家防讯抗旱办、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核定.1993年我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属中等偏重年份。全国全年有7.3亿亩农作物受灾,其中减产30%以上的达3.4亿亩,减产80%以上的近8200万亩;倒塌房屋271万间.损坏933万间;因灾死亡6000多人,伤1万多人,300多万人遭洪水围困。各类直接经济损失达993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8.
南瑞  张宏伟  王吉贤  吕非 《黑龙江气象》2010,27(4):23-23,32
为了解掌握气象服务对农业行业发挥的作用、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气象部门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为农业行业专门气象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组织了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调查分析,调查分析认为,2006年该省农业气象服务贡献率为0.0351,农业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48.708亿元,农业行业对农业气象年景分析等气象服务比较敏感,也非常需求。这些结果对于社会各界认识气象服务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淮梅雨的天气气候和环流形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江苏省梅雨期实况资料,500hPa逐日形势图,候平均图,亚洲范围地转风急流剖面图,波谱分析等方法较全面地分析,总结了27年来江淮梅雨的天气气候概念和环流形势的特征,得出了某些新的统计事实和观点。指出梅期中由于天气过程的更迭,绝大多数年份会出现降水间断的晴好天气。而梅期暴雨,尤其是连续暴雨过程的出现才是梅雨期的主要天气特色,出梅后转入高温盛夏也並非普遍的气候规律,不少年份在出梅后只维持2—3个晴好天气又转阴雨,且气温偏低,出现冷夏。总结27年梅期环流形势特征,副高脊线(120°E)的北进位置及其演变规律直接决定入梅的迟早与梅长。而东亚地区南支急流的消失只是部分年份入梅前的征兆。发现大多数年份南支急流在入梅前5候已经消失或北移,但梅期间西风急流的维持和北移纬度与梅长有密切关系。对梅期进行的波谱分析指出:在入、出梅前后中纬度西风带确实存在优势波的调整。入、出梅既具有天气气候概念,又具有环流转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准确的对我国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和分析,对政府和企业正确决策,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结合农业气象服务的特点,采用剂量-反应分析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提出了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以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的实际测定值为参考值,运用专家评估法,由农业专家估测出气象服务在该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以此为基础分析评估出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应用这一评估模式,对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估。结果表明,种植业气象服务贡献率为6.90 %,而后依次是牧业4.20 %、林业3.93 %、农林牧渔服务业3.36 %和渔业2.90 %。同时,分析研究了2007年以来,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气象服务效益值随着农业产值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从2007年128.27亿元攀升至2010年191.65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4.32 %。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均贡献率保持在5.60 %-5.90 %之间,这一比率远高于全国,由此也说明了农业气象服务对河南省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