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揭示我国南方地区暴雨洪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以东南沿海晋江西溪流域为例,基于1956-2011年历年最大一次洪水及其相应暴雨实测资料,以及东南沿海台风资料,将暴雨洪水区分为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洪水两类,分别统计分析反映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的一系列指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洪水洪峰流量与暴雨特征要素的多元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西溪流域的非台风暴雨洪水主要发生在前汛期,其中81%分布在4-6月;台风暴雨洪水主要发生在后汛期,70%集中发生在7-9月份,其数量为非台风暴雨的两倍之多。暴雨类型的不同,其前期降水、次降雨量、降雨强度、暴雨中心位置、暴雨的空间分布和时程分配特点也相应变化,非台风暴雨通常降雨强度小,历时长,降雨时间上分布不均,暴雨前期流域下垫面含水量大;而台风暴雨降雨量较大,降雨强度明显较高,具有明显的降雨中心,空间分布较不均匀导致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洪水时空变化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利用自动雨量站及水文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8月24日至25日发生在云南白水江流域的一次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次此灾害是一次由流域暴雨引发的单峰型洪水过程,"天鸽"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及其北侧的倒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低压外围来自南海的东南气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供应,台风倒槽为强烈的上升运动提供动力条件。影响天气系统深厚,流域内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导致白水江连续17个小时出现超警戒水位并引发严重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过程期间,垂直速度特征、卫星云图上螺旋云带分布及对流云团的监测情况有助于解决台风低压外围暴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李莹  高歌  程驰 《地理科学》2021,41(10):1843-1851
利用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时降水数据,对影响中国高速铁路运行的暴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影响高铁运行的暴雨主要发生在中国中东部大部以及东北中部,该区域与高速铁路网高度重叠,高铁运行的暴雨风险加大。不利运行的暴雨5~10月多年平均发生小时数分布总体由南向北向西递减,华南地区普遍有5 h,东南沿海和海南地区超过10 h。不利运行的暴雨7月最多,峰值月份空间变化与中国雨带进程基本一致,个别月份还受到台风影响。不利运行的暴雨多发于清晨和傍晚,以17时最多,以14~21时分布范围最广,主要集中在华南、江南、华北大部、东北大部以及海南、四川西部等地。历史最长连续不利运行暴雨以3 h出现的范围最广,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和海南等地最长连续不利运行在6 h以上。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为暴雨中危险等级易发区;华北东部以及秦岭?黄河下游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为较高危险等级易发区;广东西部、广西、海南以及东南部沿海部分地区则为高危险等级易发区。  相似文献   

4.
张溪滑坡--台风诱发滑坡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彭社琴  陈明东 《山地学报》2005,23(6):725-728
14号台风“云娜”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生多处滑坡地质灾害,张溪滑坡便是其中个案。通过对张溪滑坡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了张溪滑坡是在一定厚度覆盖层、特定地形条件、植被条件下,台风风力加载作用及暴雨的淘蚀、软化、增重等一系列过程共同作用下滑动失稳的滑坡。它与暴雨型滑坡的形成机理有显著不同,这一分析成果对类似滑坡的研究和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研究BP神经网络模型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同类型暴雨洪水模拟的适用性,基于1956—2011年东南沿海西溪流域暴雨洪水实测资料,将洪水划分为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洪水两类,选取并统计影响洪峰流量的7个要素,采用灰色关联法,分别分析洪水、台风暴雨洪水、非台风暴雨洪水的洪峰流量与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三种系列洪水进行分类模拟。结果表明:(1)各个要素分别与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洪水的洪峰流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明显不同,不同类型洪水的洪峰流量与影响要素的之间相关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2)构建的多种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都较为满意,可用于西溪流域洪峰流量的模拟预测,且进行台风与非台风暴雨洪水分类后的模型性能更优;(3)分别选取4个主要影响要素建立的台风与非台风暴雨洪水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和预测的精度同样较高,能够有效地预测洪峰流量。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平原夏季降水特征和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广大地区夏季降水与季风关系密切,每年5月,季风开始出现在华南,然后从南向北先后形成华南,江淮和华北的雨带。由于季风来临的迟早和强弱每年都有变化,因而雨带形成的迟早和强弱每年也有变化,从而使该区夏季降水分布形成不同的降水类型。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广西锋前暖区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TBB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8-13日持续性暖区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在高层200hPa出现环流型调整、500hPa贝加尔湖至新疆地区为弱阻高形势和地面锋面低槽的环境下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有低层切变线和低涡;低空急流迅速建立、北抬,使低层风速辐合加强是产生锋前暖区暴雨的有利因素;广西的中尺度环境存在南北明显差异,可能是形成双雨带的主要原因;在切变线和低涡切变锋区上垂直运动结构有明显差异,低涡切变上低层辐合高层强辐散,上升运动更强烈;暴雨前相对湿度明显增大,湿层深厚,中高层相对湿度在降水减弱时率先出现下降趋势;水汽通量中心的出现与暴雨发生时段和暴雨落区较为对应;夏季风向北推进,华南地区发生经向风扰动,出现了季风涌,使南海的水汽和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华南地区,为这次持续性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王勇  丁治英  陈明诚 《地理科学》2013,(9):1132-1137
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1数值模拟结果、FNL再分析资料以及实况降水资料对一次梅雨锋暴雨其雨带演变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借鉴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技术,揭示对此次降水过程雨带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的低层风场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垂直涡度倾向变化方程,对雨带上中尺度涡旋演变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雨带的演变与低空急流的形成、发展有关,雨带在此次降水阶段后期沿着新生成的低空急流不断向东移动、发展。②对流层中低层涡度平流项、垂直输送项演变过程对于雨团移动具有指示作用。③低空风垂直切变加强以后,涡度方程中扭转项对局地涡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次强天气过程天山地形方案的敏感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芬  赵玲  赵勇 《中国沙漠》2012,32(4):1127-1134
为定量研究天山山脉地形对新疆强降水天气的影响作用,用WRFV3.1模式对2009年5月24日夜间至26日夜间新疆地区自西向东出现的降水、大风、降温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改变天山山脉的地形高度设计了一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①天山山脉的地形作用是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在天山山区形成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地形的升高,降水分布更不对称,更不均匀,雨带在天山迎风坡一侧的带状分布特征越明显,迎风坡一侧的降水量极值越大;地形的抬升作用对暴雨在山脉迎风坡一侧的降雨量有明显的增幅作用,对其雨带分布也有显著影响\.②天山山脉对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西南暖湿气流有明显的分流与阻挡作用;天山山脉将西南暖湿气流分为南北两支,使北支的水汽混合比极大值减小,湿区范围增大;使南支的水汽混合比极大值增大,湿区范围增大。③天山山脉的地形抬升作用为“5·25”强降水过程在天山山区发生暴雨天气创造了水汽的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对昆仑山北坡暖湿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也有一定的贡献作用。④天山山脉地形对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直至天山山脉北侧的气流有明显的阻挡与减缓作用,对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汗腾格里峰北坡强风带的形成有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地形高度越高,产生垂直运动的地形抬升机制越强,地形强迫抬升作用产生的垂直上升运动越剧烈\.⑤天山山脉明显地减轻了寒潮天气过程中南疆塔里木盆地的降温幅度,对准噶尔盆地北部的寒潮降温幅度也有一定的减缓作用,对塔里木盆地的“保温”作用较准噶尔盆地明显。  相似文献   

10.
根据福建省气象台和宁德市气象台提供的超强台风"桑美"的风情、雨情、水情、潮情和灾情资料,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对"桑美"的致灾机制和灾情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桑美"的致灾因子强度超强,最大风力超过"卡特里娜"飓风,主要通过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及其引发的灾害链致灾;灾情特重,主要以人员伤亡和船只沉毁、房屋损毁为主.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与台风致灾因子强且"三碰头"有关外,还与福建东北部多山、港湾地形潮水上涨巨大、山地性河流短促、人们防灾意识薄弱、防灾工程水平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等有关.为此,提出若干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与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解明恩  程建刚  范菠 《山地学报》2005,23(5):571-578
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分析了其形成环境与分布特征,给出了典型降水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研究了滑坡泥石流灾害与气象环境的关系。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出现在盛夏7~8月,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有切变线、冷锋、西风槽、西南涡、孟加拉湾风暴、南海西行台风和两高辐合区。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前期降水类型有3种,即暴雨型,中~大雨型和连阴雨型。得出了云南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区域临界雨量指标,提出了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气象监测预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广西汛期暴雨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建立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06年共47年广西88个气象测站逐日降雨量资料,分析了广西汛期暴雨站次、日数等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和可能的成因,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南海夏季风建立期与广西汛期暴雨日数、洪涝站次、受灾面积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期与广西汛期暴雨总日数等降水特征相关显著,当南海夏季风建立偏早(晚)时,广西汛期暴雨日数偏多(少),发生洪涝的可能性增大(减少),并且这种相关关系在近22年来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沿海城市社区暴雨洪水风险评价——以温州龙湾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风险角度探讨了基于GIS空间网格的沿海城市社区空间尺度暴雨洪水淹没情景模拟方法。通过对温州龙湾区暴雨降水量的频率计算,得到不同频率下的降水量及其对应的径流深度。根据"雨量体积法"原理,利用编制的程序得到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水水面高程和不同淹没水深区间对应的淹没面积,并进行暴雨洪水淹没情景模拟和洪水风险评价。最后,根据2005年龙湾区"海棠"台风暴雨实测资料进行典型历史台风暴雨洪水事件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四川与云南两省水文手册和水文年鉴,及攀枝花水文站、金阳气象站、雷波气象站等资料,分析论述了该区降雨、径流、洪水等的水文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联合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红师  练继建  宾零陵  徐奎 《地理科学》2018,38(12):2118-2124
以沿海城市海口为例,运用三维Copula函数构建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联合分布模型,开展多元致灾因子相互作用下的台风灾害事件联合重现期和失效概率的分析,提出全面评估台风灾害影响的研究思路。结果表明:三维Gumbel Copula函数能够合理描述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之间的联合分布,以单变量作为设计依据会低估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台风灾害发生频次,相对于单变量重现期和二维联合重现期,三变量联合重现期的计算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情况。防台措施设计标准的制定应全面考虑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且应充分考虑各致灾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设计期内的失效概率。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沿海省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减灾、防灾政策的制定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暴雨中心的空间分布是影响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模拟精度的关键要素。不同模型构建方式对降雨空间异质性的响应差异很大,选择恰当的水文模型构建方式对提高模型计算效率,减少降雨空间异质性对模型的影响从而提高预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刘昌明提出的适用于黄土高原超渗产流机制的LCM (Liu Changming Model)模型,分别构建了集总式、半分布式和全分布式的暴雨—径流模型,旨在比较分析不同模型构建方式对于降雨空间异质性的响应及其对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布式构建模拟精度最高,纳什效率系数达到0.81,相关系数达到0.82;集总式构建计算时间最短;相比较而言,半分布式构建方法纳什效率系数达到0.78,主峰值模拟精度分别达到76.1%和65.8%。总体上,全分布式构建方法模拟精度最高,集总式计算耗时最短效率最高,半分布式在保持较高模拟精度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M ICAPS资料,对临沧市2007年7月20日的暴雨天气从环流特征、物理量场、卫星云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压脊前的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印度北部低压东侧和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配合造成的;(2)临沧上空水汽条件充沛,不但有水汽向暴雨区上空输送,而且有水汽在该区辐合;(3)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有利于对流发展,形成比较深厚的对流;(4)临沧上空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此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福建地貌基本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昭Bing 《地理学报》1993,48(2):143-151
本文首先从发展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分析了福建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继而论述了地貌与农业自然灾害的关系,指出了坡度陡、降水强度大和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三者相结合的部位是农业生态脆弱的地段。最后,根据福建山河分布格局,提出改善福建农业生态的根本性措施——建立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