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震群活动时,短时间发生大量地震,不同地震事件的记录波形相互交叠影响,易造成地震目录的遗漏,对震群发震构造分析等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2013年3月3日至5日在河北涿鹿发生的微震震群,利用匹配滤波技术,以地震台网观测目录所记录地震事件的波形为模板,在连续波形记录中搜索与模板相似的信号,从而检测台网目录遗漏的地震.利用波形互相关标定新检测到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进而对其震中位置和震级做出估计.计算结果显示,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52个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约为地震目录给出的45个事件的1.16倍.检测到的遗漏地震震级估算为ML0.1~0.9,通过震级-频次统计分析,加入遗漏地震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在ML0.3~0.8范围内有较明显的改善.根据地震事件精定位结果,推测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西走向倾角较大的断层,施庄断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正本研究利用小孔径乳山台阵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以模板匹配法识别了乳山震群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的遗漏地震,又利用波形互相关法对检测出的遗漏地震进行震相检测,重新校正了震相到时,并去除了误检测地震。1遗漏地震检测乳山震群自2013年10月开始,持续发展至今,共发生小震1万多次,其中M≥1.0地震1 500多次,震级最大为M4.6,震群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次M5.3地震。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测震台网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为基础,采用模板匹配滤波方法,检测2017年9月4日—6日河北临城震群遗漏地震。利用波形互相关扫描,检测到19次被测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震级范围为M_(L )0.0—1.2,并标定新检测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估计其震中位置及震级。通过地震精定位和最大地震震源机制解,认为此次临城地震序列的主要发震构造应为近EW向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近年来小震群活动频繁, 在有数字波形记录的中强地震相对缺乏的背景下, 小震群发震构造精细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趋势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利用匹配滤波技术对2013年8月22—25日河北蔚县小震群遗漏地震事件进行检测, 并通过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分析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 计算结果显示, 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18次被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 约为地震目录给出的13次地震事件的1.38倍. 该震群发震构造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 震群活动前期以北东向构造活动为主, 后期地震主要发生在北西向构造, 北西向构造在此次震群活动中地震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北东向构造. 震源机制计算结果显示北西向构造发震机制以正断拉张为主.   相似文献   

5.
2015年河北滦县震群发震机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群发震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基于观测现象对不同发震机理模型的分析和讨论是研究焦点.本文以2015年河北滦县震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地震事件,得到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再通过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地震事件在记录台站的震相到时,依据标定的震相到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群进行精定位,基于地震精定位结果分析震群的震中扩展特征.最后通过波形互相关系数和破裂面重合程度检测震群中是否存在重复地震活动.通过计算共检测到目录遗漏地震事件103个.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发震构造为北东向断层,震中扩展表现出迁移速率先快后慢的两阶段线性扩展特征.震群活动期间共检测到两组重复地震活动,其中第一组发生在震中扩展的第一阶段,第二组发生在震中扩展的第二阶段.在三种常见的震群发震机理模型——级联触发模型、断层慢滑动模型和流体侵入模型中,断层慢滑动模型能够解释我们观测到的重复地震活动和震中线性扩展现象,因此认为此次滦县震群活动可能伴随断层的慢滑动,断层慢滑动可能对滦县震群的触发和持续活动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无为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共识别出5次遗漏地震事件,震级为ML0.5~1.2,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然后基于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震相到时,进而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精定位,精定位后震群分布更加集中,未见明显的优势方位分布;采用Snoke方法计算震级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震群为NEE向的水平挤压与NNE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具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活动,严家桥-枫沙湖断裂可能为其发震构造;最后,计算了震群序列的视应力,结果显示,视应力和扣除震级影响后的差视应力随着震群序列的衰减逐渐恢复,因此,分析认为,随着无为震群序列的衰减,震源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模板识别匹配滤波方法检测2016年1月9日河北怀来ML3.4震群序列目录中遗漏的地震事件,并加入波形互相关信息对震相到时进行校正,采用盖革法进行精确定位。重新定位后震群震中呈NEE向分布,与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走向一致,并主要集中在该断裂的小水峪-黄土窑段。震群中最大地震ML3.4的P波初动解的一个节面走向与精定位后震中展布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可推测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可能为怀来ML3.4震群的发震构造。震中集中分布的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的小水峪-黄土窑段属5个分段中滑动速率最大的段落,分析认为该震群可能是由断层慢滑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在严重干旱背景下,2010年6月27日—30日广西西北部出现大暴雨,28日凌云—凤山交界发生3级(ML)震群活动,采用多台法计算主震30 km范围内震群前后及期间2.0级以上地震波速比,并利用单台法计算甲龙、平果地震台波速比,发现震群波速比高于震群发生前后数值,靠近震区的流动台、甲龙地震台波速比高于平果地震台。利用波速比判别震群是否由降水触发,对震情趋势判定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互相关系数法,计算了2009 年“霍山窗”地区小震群S 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S波分裂现象明显,快S 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EE,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延迟时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发现延迟时间在几次较大地震前呈现增加的趋势,并且在临震前短时间内出现减小的现象。这一现象符合震前应力长时间积累和短时间应力释放的地震孕育发生机制,而时间延迟在强震前出现下降则可能具有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珂  张帆  张晖  王鑫  郝美仙  翟浩 《地震学报》2022,44(4):594-607
内蒙古敖汉旗地区在2018—2019年间曾发生多次小震丛集活动,不同地震事件的波形记录易相互交叠,导致地震目录缺失。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匹配定位(Match&Locate)方法,对台网遗漏地震进行识别、检测与定位,并通过CAP方法反演敖汉旗震群最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匹配定位后的小震分布定量地拟合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判定敖汉旗震群的发震断层面几何形态和发震构造。结果显示:通过匹配定位方法共识别、定位405个小震事件,是原有地震目录事件的5.4倍,震群主体沿NW-SE向展布于红山—八里罕断裂与赤峰—开源断裂相交区域的东侧,震源深度集中于8—10 km。断层拟合结果和最大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敖汉旗震群的发震构造应是一条左旋走滑型隐伏正断层,断层面走向为157°,倾角为84°。综合分析红山—八里罕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的断层性质和活动特征,认为敖汉旗震群的发震断层可能是这两条深大断裂在不断活动中相互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11.
马婷  邓莉  王晓山  宋程  谭毅培 《中国地震》2021,37(2):415-429
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研究是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2017年3月渤海海域发生地震序列活动,该序列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区域构造较为复杂.然而在渤海海域,连续运行的固定地震监测仪器难以布设,导致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较弱.本文首先采用模板匹配方法对序列遗漏地震进行检测,再使用波形互...  相似文献   

12.
王鹏  郑建常 《中国地震》2021,37(2):400-414
对震群活动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活动趋势判断提供有效的依据,但受台网布局和震群位置的影响,地震目录中往往会遗漏一些地震,而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将会影响震群活动特征分析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利用基于GPU加速的模板匹配方法对山东乳山震群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固定台站和流动台阵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匹配滤波技术,通过SEPD(Seismic Events and Phase Detection)对2018年11月25日新疆博乐MS4.9地震序列进行检测,检测出遗漏地震32条,84.4%地震为ML0.0—1.0,9.4%地震小于ML0.0,较地震目录中原有15条地震多213%,检测出的遗漏地震事件使地震目录更加完整。检测后的最小完整性震级由检测前的ML1.6减至ML0.8,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的减小有利于地震工作者对区域地震活动性作出更准确全面的结论,并使地震危险性分析更可靠。  相似文献   

14.
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2015年11月23日青海省祁连县M_S5.2地震进行遗漏地震检测研究,由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中遗漏事件较多,故对主震后1天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主震后1天内青海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个数(包括单台)共62个,选取主震后M_L1.0以上余震30个作为模板事件,通过匹配滤波的方式扫描出遗漏地震31个,约为台网目录给出的0.5倍。基于包络差峰值振幅与震级的线性关系估测检测事件的震级参数,最后将检测后的余震目录与台网余震目录在主震后1天内的最小完备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检测后最小完备震级从M_L1.2降到了M_L0.7,得到青海测震台网在祁连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_L0.7。  相似文献   

15.
张晖  谭毅培  马婷  翟浩  张珂  李娟 《中国地震》2021,37(2):430-441
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处鄂尔多斯块体北缘阴山地震带内,历史上6级以上强震频发.2020年3月30日和林格尔发生ML4.5地震,打破了自2005年以来阴山地震带ML4.0以上地震的长期平静.研究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对区域应力状态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有重要作用,然而内蒙古地震台网台站较为稀疏,相对于华北其他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低,对...  相似文献   

1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o-temporal seismicity evolution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mainly involve in the trend abnormal feature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western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adjacent area has been in the seismically active period since 2001, while the seismic activity shows the obvious quiescence of M≥?7.0, M≥?6.0 and M?≥5.0 earthquakes in Chinese mainland. A quiescence area with M?≥7.0 has been formed in the middle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zone since 1988, and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just within this area. There are a background seismicity gap of M?≥5.0 earthquakes and a seismogenic gap of ML?≥4.0 earthquakes in the area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its vicinity prior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seismic activity obviously strengthened and a doughnut-shape pattern of M?≥4.6 earthquakes is formed in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zone after the 2003 Dayao, Yunnan, earthquake. Sichuan and its vicinity in the middle of the doughnut-shape pattern show abnormal quiesc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eismicity of earthquake swarms is significant and shows heterogeneity i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A swarm gap appears in the M4.6 seismically quiet area, and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just on the margin of the gap. In addition, in the short term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quiescence of earthquake with ML≥?4.0 appears in Qinghai-Tibet block and a seismic belt of ML?≥3.0 earthquakes, with NW striking and oblique with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s formed.  相似文献   

17.
2014年9月12日至2014年10月31日,在浙江文成-泰顺交界的珊溪水库区域发生了最大震级M4.2地震。珊溪水库地区曾在2002、2006年分别发生过最大震级为ML3.9、ML4.6的地震序列,受这2次地震作用影响,震区房屋已经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2014年地震现场调查发现,震区震感明显,房屋受损现象较为普遍,震害具有叠加效应,出现了"小震致灾"的现象。另外,在震中附近的一些道路边坡上,地震还引发了规模较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于GPU加速的匹配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江苏盐城及邻区18个台站记录的2009~2018年共10年的连续地震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台网目录中挑选211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使用匹配定位技术对江苏盐城附近连续10年的地震进行检测和识别,共识别出1349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地震事件的3倍,最小完备震级由台网目录的ML1.9降为ML1.2。然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检测到的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精定位的结果揭示:建湖地区的地震密集带与洪泽-沟墩断裂有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5~20km,断裂两侧震源深度有显著差异,断裂带倾向NW;射阳震群震源深度比建湖震群有所加深,优势分布为10~25km,震源深度由南东向西北逐渐变浅;宝应地区地震丛集分布;东台地区由于模板事件相对较少,扫描定位后,地震事件在陈家堡-小海断裂带附近零星分布。研究结果为研究盐城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发震断层的深部构造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