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编绘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数据之一。实际工作中,通常是以1:1万(1:2.5万)土地更新调查底图为基础,采用放大编绘法或等大编绘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制作的。总的来说,编绘主要是针对图内的点状要素(三角点、埋石点、高程点)、线状要素(河流、道路、境界等)和面状要素(各类用地)3个方面进行的。通过对点状要素的取舍、线状地物的弯曲、相互关系、移位和地物压盖以及面状地物的地类合并与综合等问题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易读、关系合理的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相似文献   

2.
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编绘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数据之一。实际工作中,通常是以1∶1万(1∶2.5万)土地更新调查底图为基础,采用放大编绘法或等大编绘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制作的。总的来说,编绘主要是针对图内的点状要素(三角点、埋石点、高程点)、线状要素(河流、道路、境界等)和面状要素(各类用地)3个方面进行的。通过对点状要素的取舍、线状地物的弯曲、相互关系、移位和地物压盖以及面状地物的地类合并与综合等问题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易读、关系合理的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国土资源和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被破坏的土地复垦率仅占2%左右的国情,文章以平顶山市郊区土地复垦为例,阐明了目前土地复垦研究概况及被破坏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编制方法及分类命名法;并以《河南省待复垦土地现状调查技术要点》为指导,进行了土地复垦的调查和现状图编绘研究。最后论述了平顶山市郊区土地复垦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908专项海岛土地利用调查对全省l321个面积在500m。以上海岛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统计,将土地资源划分为12个一级类,采取多源信息相互印证及3s结合的工作方法,基本查明了海岛土地分布范围、面积和开发利用现状.经调查与测算,福建省海岛土地总面积为1628389432m^2。(包含海岛岸线外侧沿海滩涂面积474076929m^2),即海岛陆域土地总面积为1154312503m^2,其中有居民海岛陆域土地面积1106414004m^2,无居民海岛陆域土地面积47898499m^2.与1988年福建省海岛调查的14个海岛的土地利用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确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选取14个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多元回归驱动力模型,对江苏省17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闲置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首要限制性因素,依据产出指标影响程度高于土地、资金的投入指标可知,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处于土地利用转换期;(2)苏南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编制县(市)政区图之浅见郭晓红(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在各类地图中,县(市)政区图是非常重要的图种之一。它的用途广泛、政治性强、现势性要求高。县(市)政区图是以反映行政区划、政治、行政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地图。在经济改革中,行政体制也有了很大的改革,比如福建...  相似文献   

7.
平潭县土地利用现状与合理开发利用方祖光(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土地总体规划的中心环节。为了搞好土地总体规划工作,必须掌握现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对目前的土地利用状况做出分析评价,指出现有利用方式是否合理,分析其经济效益,然后根据...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在西安市土地资源调查(详查)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地域差异、利用现状及其历史发展特点,从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及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出发,对全市土地利用进行分已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制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福建省土地利用背景与现状,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法对福建省1997—2007年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7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速越来越快,各分项效益中,经济效益、社会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1:400万沼泽图的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群 《湿地科学》2004,2(1):15-20
中国1:400万沼泽图是我幽第一幅大范围的沼泽图件。本图及其附图以地图图像的形式,形象地、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我国有关单位近40年来在沼泽方面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我国及主要典型区的沼泽及诏泽化土地的类型、特征、形成及其分布规律。重点反映适合我国沼泽特点并具有新观点的分类体系和分区体系。全国沼泽分类体系被分为四级:类(第一级)、亚类(第二级)、型(第三级)、组(第四级)。全国沼泽化土地的分类系统也相应分为四级。主图表示沼泽和沼泽化土地的前三级类型,在作为插图(2幅)和附图(4幅)的典型区沼泽图(1:20万~1:150万)上侧重表示第四级类型。另一幅插图为《中国沼泽分区图》(1:2500万),全国被分为8个沼泽区和40个沼泽亚区。中国1:400万沼泽图采用综合图型,范围法与符号法(分级定位符号)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室内制图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与野外验正和缩编相结合的编绘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开封市黄河滩区土地资源规避洪水风险的安全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ArcGIS与ERDAS遥感影像制图软件,利用2007年SPOT2.5m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详细编绘了开封市段黄河河道边界、开封段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采用1992~2007年最大洪峰时期的TM影像与沿河水文站点的观测资料,提取1992~2007年7个典型日期的河道行洪边缘线,与本底数据叠加,编制了开封段不同常遇洪水流量下滩区淹没范围。按照黄河下游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采用2004年汛后河道大断面资料,计算生成不同流量级大洪水在滩区的可能淹没范围图(淹没区边界)。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与河道行洪安全性的要求,总结当前黄河下游滩区利用开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制订土地安全利用规避洪险的原则,规划土地安全利用分区,分为临河风险缓冲带、近河宜耕地带、相对稳定利用带(中风险带)和稳定利用带。提出了黄河滩区土地资源合理安全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建省土地利用背景与现状,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法对福建省1997—2007年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7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速越来越快,各分项效益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综合效益趋势一致,生态效益则是在波动中上升.最后,提出了基于用地效益优化的土地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佛山南海区为例,采用遥感、土地利用调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多种数据,运用遥感影像人机交互解译、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7年以来南海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土地产权变革的响应。结果发现,南海区土地产权变化分为3个阶段:即土地有偿投包制阶段(1987-1992年)、土地股份合作制阶段(1993-2002年)和土地紧缩及“三旧”改造政策下的政府主导模式阶段(2003-2013年),这3个阶段土地产权的演化具有以土地的“所有”为中心向以“利用”为其中心转变的趋势,这是市场需求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土地由资源转变为资产及资本的过程。南海区土地产权变化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关联性及规律性。土地利用在不同时段变化的速度、强度和结构等对土地产权变化的响应明显,其空间格局也同样呈现“农用地集聚-乡村工业化破碎格局-集聚与破碎化共存”3个阶段性变化特征。南海区土地利用变化是众多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诱致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及调节机制。宏观上,土地股份制改革和分散的管理体系导致了土地利用的粗放扩张和破碎化格局;微观上,不同土地利用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及产权割裂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未来经济转型与土地再开发过程中,如何针对土地产权变化新趋势,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空间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国土地理院1971年开始编绘日本国家地图集,于1977年3月出版了《日本国势地图集》,1984年9月出版了《区域规划图集》。后者是将陆续出版的专题系列图之一,包括64幅图和有关资料,主要为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服务。从内容上可分为六个部分: 1.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及其进行情况。用文字和图表说明二次大战前后,区域规划的编制及各种公共事业的进展;2.国土自然与利用。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土地  相似文献   

15.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本图件,在GIS支持下编制了福州市土地利用景现图,进而选取几种主要指数,通过Excel软件计算,定量分析了福州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及破碎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为基质景观,优势度指数最高,分离度指数最低;耕地、园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水域的均匀度较高,多样性指数较大,但破碎化程度较深;未利用地破碎度最低。从总体上看,土地利用的景观比较单调、多样性指数较小、破碎化程度也较低,景观异质性不高。  相似文献   

16.
包东妍  李淑敏 《西部资源》2013,(3):83-83,86
第二次土地调查坡度图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底图,对耕地图斑赋予确定的耕地坡度级,生成耕地坡度分级图。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土地结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许学工 《地理学报》1997,52(1):18-26
本文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对黄三角洲的土地结构(包括土地类型土地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大农业发展方向,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促进土地顺向演替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以南非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10和2020年3期TM、OLI遥感影像提取6类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土地利用开发强度模型,分析了南非海岸带2000—2020年土地开发利用的结构、程度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南非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式主要以草地萎缩和林地扩张为主,其次是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扩张,最后是耕地和水体萎缩(;2)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草地与林地相互转化、耕地与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土地变化的主要类型;(3)南非海岸带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呈现空间聚集状态,形成了以开普敦、伊丽莎白港、东伦敦和德班等为中心的高聚集地区。20年间,南非海岸带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整体变化不明显,但2010—2020年以来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规划中用地平衡表自动化生成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得志  王杰臣 《热带地理》2002,22(3):257-26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是国家,各省(市)全面,统一,合理利用区域土地资源的宏观措施,而用地平衡方案的确定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快速而合理地进行用地平衡是规划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前提,文中提出一套用地平衡方案编制的方法,并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这一过程的自动化,取代传统的手工编制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也为进一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核心工具。  相似文献   

20.
1988—200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凤  陈文惠 《福建地理》2003,18(2):12-15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土地利用变化日新月异,本文在对福建省1988年和2000年2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判读分析的基础上,以GIS技术为支撑,对12年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为本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以及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