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2.16m望远镜及其卡焦光谱仪对NovaOph1994进行了一系列的光谱观测,其早期光谱中出现的大量FeII线表明它是一颗FeI型新星,而它的发射线的多峰结构在其他FeII型新星中是不多见的.我们根据得到的光谱和从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得到的测光资料,讨论了它的光谱特征和演化.  相似文献   

2.
1997年11月21日在作超新星巡天时,在仙女座星系NGC250中发现了一颗新星。它的光谱中有强的巴尔末线,Feii,HeI和OI等发现线。谱线的蓝移与NGC250的近似;根据NGC205的距离模数得到的其极大附近时的绝对星等为-6.3,是典型的新星在极大附近的光度值,可以肯定发生在NGC205中。光谱显示它是铁属新星。  相似文献   

3.
1997年11月21日在作超新星巡天时,在仙女座星系NGC205中发现了一颗新星.它的光谱中有强的巴尔末线,FeII,HeI和OI等发射线.谱线的蓝移与NGC205的近似;根据NGC205的距离模数得到的其极大附近时的绝对星等为-63,是典型的新星在极大附近的光度值.可以肯定它发生在NGC205中.光谱显示它是铁属新星.  相似文献   

4.
朱镇熹  杭恒荣 《天文学报》1999,40(3):247-255
在1995 年至1997 年,用2 .16 米望远镜,50?/m m 色散观测了仙后座1995 新星的光谱.1995 年的光谱以Fe Ⅱ及H Ⅰ的发射线为主要特征,所有发射线呈PCyg 轮廓,1996 年光谱主要是H Ⅰ及He Ⅰ的发射,1997 年光谱呈现很强的[Fe X] 、[Fe VⅡ] 、[O Ⅲ] 发射,表明新星已进入星云阶段.以观测谱的连续谱估算了抛射物质的有效温度,算得1995 年10 月14 日温度为21300K、1996 年10 月26 日为9700K、1997 年12 月16 日为10200K.以测量谱线的流量估算抛射物质总质量约4 .7 ×10 - 5 M⊙,氦的丰度为NHe/NH= 0 .047 .  相似文献   

5.
我们从1981年9月至1983年12月对PU Vul进行了光谱观测,本文描述了其主要光谱特征及其变化。1981年9月PU Vul的光谱上只有吸收线,1982年10月出现很强的H_α发射线,1983年9月1日又出现H_β发射线,1983年10月H_α和H_β变得更强,11月发射线开始变弱,12月H_β发射线似已消失,但H-α发射线还是很强。整个观测期间该星光谱型基本与F型巨星相近。 这颗星很可能是一颗变化特别慢的慢新星,而且可能是由一颗M型巨星和一颗低光度的热子星组成的双星。  相似文献   

6.
1995 至1998 四年内用2 .16 米望远镜、50A/m m 色散进行了仙后座1995 新星的光谱观测。对取得的资料作了谱线证认、连续谱和谱线的流量、气壳膨胀速度、温度等测定,确定了新星气壳的电子密度和温度、估算了新星的抛射质量。指出该新星的若干特点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7.
1976年11月11日-12月16日我们用60/90-厘米施密特卡氏反射光栅摄谱仪对狐狸座新星(NQ Vul)进行了照相光谱观测。在3400—6700A的波长范围内新星主要光谱成份为HI,Fell,NaI,Call,NII,Till,[OI],[NII]等,大多数谱线呈现PCyg型轮廓,根据吸收分量测得的膨胀速度是500—2200km/s。光致电离温度比色温度高,它们都随新星亮度的下降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1995至1998四川内用2.16米望远镜、50A/mm色散进行了仙后座1995新星的光谱观测。对取得的资料作了谱线证认、连续谱和谱线的流量、气壳膨胀速度、温度等测定,确定了新星气壳的电子密度和温度、估算了新星的抛射质量。指出该新星的若干特点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1975年8月30日晚上,我国许多天文爱好者和北京天文台兴隆站独立发现了这颗新星.从8月30日北京天文台所拍底片估计该新星的坐标为赤经21~h10~m,赤纬 48°.0(1950.0).自8月31日起,北京天文台用90厘米折反射式镜的光栅摄谱仪对它进行了系统的光谱观测.8月31日所拍色散50(?)/mm 的光谱中呈现强而宽的氢巴尔末发射线、星际 NaI 的 D 和 CaII 的 H 和 K 的锐吸收线,红区连续谱很强.由 H_β粗略估算壳层膨胀速  相似文献   

10.
Ia超新星作为测量遥远星距离(从而测定宇宙膨胀速率)的“标准烛光”,已经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天体,主要介绍当前Ia超新星研究的理论和观测进展,光谱分光及测光证据表明,Ia超新星是由吸积碳氧白短星热核爆炸产生,但有关Ia超新星前身星双星系统及流体动力学模型仍是有争议的,蓝Ia超新星具有相对均匀的峰值光度,它是天文学家已的校准得最好的示距天体,近年来,人们在利用Ia超新星测量时空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展。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天文台自1975年8月30日起至1976年1月24日止对天鹅座1975年新星进行了照相光谱观测。本文给出该新星主要光谱的证认结果,简述了光谱的特征和演化。极大刚过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宽的H Ⅰ和Fe Ⅱ发射线,在10月9日看到[Fe Ⅶ]6086和3760A,可见这颗新星的电离度是非常高的。根据光谱的吸收分量测得的膨胀速度在8月31日-9月3日约为2000km/S。光谱的吸收分量较弥漫,未看出表征一般新星的弥漫加强吸收系和猎户吸收系。 1975年9月2日在H_β,H_r,H_δ发射带上可看到叠加在上面的四子峰结构,以后陆续地在其他发射带上也发现四子峰结构。我们还对新星进行了目视星等估计,并绘出了光变曲线。从光变曲线可看出,该新星星等上升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极大后下降3~m的速度之快都是新星纪录史上空前的。我们得到M_v=-10.~m0,这是光度最强的一颗银河新星。  相似文献   

12.
对于快速自转的恒星,谱线的等值宽度(EW)受引力昏暗效应的影响,即使自转速度达到临界也是很小的;而谱线半宽(FWHM)受引力昏暗效应影响相对较大,在(ω≈0.99)时,相对变化达到8%.对于光谱型在B0~B9范围内的主序星,谱线半宽的相对变化在自转速度较小时(ω<0.8)与光谱型无关;在自转速度较大时(ω≈0.99),谱线半宽的相对变化随光谱次型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对于快速自转的恒星,谱线的等值宽度(EW)受引力昏暗效应的影响,即使自转速度达到临界也是很小的,而谱线半宽(FWHM)受引力昏暗效应影响相对较大,在(w=0.99)时,相对变化达到8%。对于光谱型在B0 ̄B9范围内的主序星,谱线半宽的相对变化在自转速度较小时(w〈0.8)与光谱型无关,在自转速度较大时(w=0.99),谱线半宽的相对变化随光谱次型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4.
  李昕 《天文爱好者》2020,(2):92-94
1.新星海豚座2013的测光与光谱2013年8月14日1401 UT(MJD=56518.584)Koichi hagaki发现了星等为6.8的经典新星海豚座V339(海豚座新星 2013)。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很快开始了新星的测光和光谱测量消息发出后不到10小时,当匈牙利夜幕降临时,当地天文学家使用1m望远镜接eShel echelle光谱仪拍摄了该新星的第—条光谱。根据图1.1和12回答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新星极大后的照相星等m_(og)光谱成份、发射带结构、发射带相对强度比和核星温度。由10月11日至30日在3500—6700波长范围内它的主要光谱成份为H,FeII,NIITiII,[OI],[NII],NIII。从11月10日开始,陆续出现[OIII],HeI和HeII等谱线。H_a发射带由3个子峰构成,红移最大的子峰强度最大,每个子峰又各分成几个小子峰。核星温度随新星亮度的下降而升高,其温度上限可能为120000K左右。  相似文献   

16.
朱镇熹 Fried.  M 《天文学报》1998,39(4):412-423
在近工外波段,对10颗共生星,27颗K-M型比较星进行了分辨本领对晚于M2的晚型星,出现了TiO三重头吸收带,发现吸收带深度对温度很敏感而对重力不敏感,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光谱型对TiO吸收带深度的曲一,拟合曲线的标准方差为0.22光谱分型,并由此给出6颗含晚于M2巨星的共生星光谱型。另外还测量了该波段上的CaⅡDG TGJ 线,FeⅠ,TiⅠ,NaⅠ等众谱线的等值宽度。发现CaⅡ三重线对光度级很咸  相似文献   

17.
依据观测获得的5颗晚型星:λAnd,κCet,61CygA,αCas和βCet的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光谱,采用谱线塞曼致宽的谱线轮廓叠加法和利用大量FeI的多重线统计分析方法,成功地测定了这些星的磁场和磁场覆盖因子,并对这两种磁场测定方法做了简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陈培生  张品 《天文学报》2003,44(4):350-354
IRAS 17213-3841作为富碳星列于新版碳星星表中.然而该星的IRAS低分辨率光谱显示富氧的硅酸盐发射特征;光谱观测结果表明,该星是一个接近零龄主序的,光谱型为O9/B0的早型发射线星,而不是碳星,因此应从碳星星表中剔除.此外,将它证认为碳星的近红外-IRAS双色图方法并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方法,用这一方法来证认碳星必须十分小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色球Hα单色光序列照相资料,Hα光谱扫描资料,黑子精细结构照相资料和日面纵向磁场观测资料,分析了1989年1月18日WLF所在活动区NOAA/USAF:5312的磁场结构,黑子结构及该WLF的演化特征,求出了视向速度场,并以理论计算的Hα谱线轮廓作为诊断工具,探讨了该WLF可能的能量传输机制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1998年4月初步确认GRB 980425/SN 1998bw成协,至2013年9月确认GRB130831A/SN 2013fu成协,共有11对伽玛暴与超新星成协事件通过光谱学方法得到确认。对伽玛暴-超新星成协的详细研究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伽玛暴与Ic型超新星的认识,并推进了人们对大质量恒星演化、死亡以及爆发机制的研究:对它们的多波段余辉的性质以及超新星光谱的观测与分析间接地揭示出伽玛暴-超新星中心引擎的性质。这些事件中,GRB 130427A/SN 2013cq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近距离宇宙中唯一的高能、高亮度的伽玛暴,它的GeV辐射挑战了当前的伽玛暴辐射机制,伴随它的明亮光学闪提供了爆炸本性的有用线索,伴随它的SN 2013cq是伽玛暴成协的超新星中动能最大的超新星之一,对伴随它的中微子探测的零结果也对伽玛暴的瞬时辐射模型给出了有用的限制。总结了GRB 130427A/SN 2013cq的重要观测结果,这对于探索伽玛暴-超新星成协的本质及伽玛暴瞬时辐射和余辉的细节性质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