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和分析湖南省首届80名“农村名中医”的基本情况和专业信息,为深入探求其学术思想提供基本数据,为湖南省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首届“湖南省农村名中医”的基本信息,采用网络查找,电话联系其单位或本人,检索 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其发表的论文和编著的著作等方法,总结其专业方向及诊疗特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有14名农村名中医资料不详细,暂不纳入该研究结果。另66名农村名中医的专业方向涵盖中医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康复、不孕不育等临床各科,以内科(51名,占77.27%)、儿科(16名,占24.24%)、妇科(10名,占15.16%)、骨伤(7名,占10.61%)为主,且多内、外、妇、儿兼治,而不专于一科。 在中医内科的下属专业学科中,治疗肝脏疾病的人数最多,有19名(37.25%);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16名(31.37%)、消化系统疾病14名(27.45%)、呼吸系统疾病10名(19.61%)、肾病8名(15.69%)、风湿病6名(11.76%)、疑难杂症6名(11.76%)等;中医骨伤科专业中以治脊椎疾病及骨折为主,且在该领域民族医药具有较明显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尝试用知识图谱的技术将名老中医医案的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予以形象的表现,用可视化的方式剖析中医医案中蕴含的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方法:基于中医药行业术语规范标准将文本形式的医案转换为符合图谱要求的结构化数据;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定义图谱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XML的三层模型实现系统架构;采用ECharts作为可视化工具,将中医医案知识结构化、层次化的关联予以呈现。结论:通过知识图谱将“平面化”的中医医案进行“多维度”呈现,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临床病案中所包含的疾病、证型、治法、处方、药物之间的关系,并基于知识图谱进行渐进式的学术思想发现,可为更好地研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临床知识总结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江苏自古中医流派众多,皆推崇张仲景学说。本文简要概述江苏中医流派(虞山医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金陵医派、龙砂医派)的学术特点:刊刻《仲景全书》、秉承寒温一体发展温病学说及促进经典教育等,并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人才培养、发展经方等角度探析苏派中医对张仲景学说的古今传承,在此基础上围绕医派学术思想的临床验证、影像记录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现代名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用药规律,以期传承其学术经验。方法:将湖南中医药大学线上图书馆中的读秀数据库作为检索来源,收集整理现代名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用药规律研究。结果:共收集处方220首,涉及中药.213味,总用药频次2513次,用药以补气、收敛、补阳为主,药性多温、平,药味多甘、辛、苦味,主归肾、脾经。根据病机分证论治,下元虚寒证的高频用药为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乌药、覆盆子、补骨脂、石菖蒲、茯苓;肺脾气虚证的高频用药为益智仁、桑螵蛸、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心肾不交证的高频用药为益智仁、桑螵蛸、山药、山茱萸、茯苓;肝经湿热证的高频用药为柴胡、黄芩、生地黄、甘草。基于平台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20条,得出新方10首。结论:治疗小儿遗尿症,现代名中医重视脏腑辨证和虚实辨证,虚证温补肾阳,多选用益智仁和桑螵蛸温肾止遗;实证则喜用柴胡、黄芩疏肝清热。  相似文献   

5.
近代天津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较为兴盛的地域之一,其代表医家、医著不胜枚举。津沽中西医结合医学承袭传统中医学术之本,兼采“西学中用”的治学思路,推动了中医汇通学派的发展。本文以津门名医杨达夫温病学术思想及其辨治常见内科疾病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其西学中用、精研温病的学术贡献,其中包括三焦辨证的理论内涵、三焦辨证的诊疗原则与西医治疗的对应性。并明辨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寒温一体”的理论特色,将历代伤寒与温病之争合二为一。同时以喘病为例,本于中医寒热、虚实、痰的辨证纲领,融合西医病理机制,体现其中西汇通辨识疾病的思辨模式,以期为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湖南省名中医治疗胃脘部病证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对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评选出的四批共174位“湖南省名中医”的专科方向进行统计,选取专业方向为“中医内科学”的名中医,收集其治疗胃脘部病证的文献,筛选相关处方,建立数据库。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药物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因子分析及复杂网络构建。结果:174位湖南省名中医中有84位专业方向为“中医内科学”。通过中国知网(CNKI)收集到相关文献60篇,处方137首;相关书籍10本,处方87首。删除重复处方22首,共纳入处方202首,包含中药237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甘草、法半夏、陈皮、茯苓、柴胡,药性多为温、平、微寒,药味多为辛、甘、苦,多归脾、胃、肺经,功效以燥湿化痰、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疏肝解郁、补脾益气为主。药物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物均由陈皮、法半夏、茯苓组成,其共现度均为35;疾病-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到38条关联规则。对高频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9个公因子和6个类方。复杂网络分析分别提取到治疗胃脘痛、痞满与呕吐的核心组方各1个。结论:湖南省名中医治疗胃脘部病证的用药特点为寒温并用,消补兼施,肝脾同调,将健运脾胃与疏肝理气相结合,并注重身心同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取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可视化的方法分析骨伤科手法流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核心学术团队,并总结其学术思想。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公开发表的骨伤科手法流派治疗LDH的研究文献,检索日期为自建库至2022年6月1日。数据信息的提取使用NoteExpress V3.0软件,核心作者和学术团队的评定采用普赖斯定律(Price Law)和综合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挖掘的结果采用Netdraw 2.14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讨各团队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方向。结果:共纳入5170篇文献,确定综合指数>150的核心作者115名,可研究的学术团队6个,分别是张军团队、李义凯团队、房敏团队、吕立江团队、黄锦军团队、张晓刚团队。结论:6个学术团队基本反映了当前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LDH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各团队治疗LDH的手法方式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大部分传承于特定的传统骨伤手法流派,且注重中医相关理论。骨伤手法治疗LDH在当代虽是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如何更好地发展骨伤手法,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8.
湖湘地区古代中医文献系统总结了历代湖湘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湖湘地区人们数千年医疗实践经验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古代(公元前202—1911年)湖湘中医为研究对象,《中医人名辞典》《中国分省医籍考·湖南省》《湖南中医源流》为主要数据来源,对湖湘中医药文献进行整理,从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的思路出发,探讨湖湘中医药文献的数字化创新研究。将湖湘中医药文献的古籍文本智能化转化、智慧化利用,不仅能提高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能力和利用效率,而且对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提升中医传承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规培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诸多困境与因素的影响,包括培养理念严重弱化、学习模式趋向西化和考核评价流于形式化等,根源在于规培医师中医思维尚未有效构建。中医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关键在于经典医籍的“学”与“考”。中医经典是学习、体悟与应用辨证论治诊疗思维的源泉,而辨证论治的主观性、个体性、差异性特点,成为限制中医诊疗传承与创新的瓶颈。突破关键在于提升诊疗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规范性。迎合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进行中医规培经典数字化转型探索,提出重塑经典教育共识的新理念,经典数字化学习的新模式以及经典数字化考核的新导向,为培养中医特色的临床人才提供新的对策与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医临床护理“障碍性”路径教学法在肾内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护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观察组采取中医临床护理“障碍性”路径教学法,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情景教学方案。比较2组教学满意度及业务能力、教学效果。结果:教学满意度观察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业务能力合格情况及教学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临床护理“障碍性”路径教学法提升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中医师承教育是独具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中医师承教育的核心特征为基础,从师承教育是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重要形式、师承教育是提升中医教育质量的现代模式、师承名医是中医成才的捷径三个方面综合阐述中医师承教育的时代价值。本文围绕如何传承发展中医文化,对当前师承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要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院校教育资源的建设、守正创新、强化科学验证和现代研究等方面发展中医师承教育。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红楼梦》中包含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容与专业知识,是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学习基础,也为中医护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从中医护理的特点、基本理论、评估方法、方药基础知识等方面探索整理《红楼梦》中的中医护理学术思想与内容,探究其深层的中医护理内涵及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方面的护理方法,期望能够在中医护理教学中援引举例提高教学效果,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培育护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湖南省中医专科护士科研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本地区中医专科护士的准入、培训、考核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对120名中医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医专科护士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中医专科护士科研能力总分为(31.66±19.65)分,处于较低水平;不同职务、不同工作年限、是否参加了科研培训的中医专科护士科研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湖南省中医专科护士科研水平仍有待提高,医院管理部门需重视专科护士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中医护理专业的特点及对专科护士科研能力的要求,广泛开展科研培训,全面提升专科护士科研水平,促进中医护理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湖南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收录的中医医疗机构制剂治疗骨折病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并整理《湖南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收录的治疗骨折病的医疗机构制剂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并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湖南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中治疗骨折病的医疗机构制剂处方高频使用的中药有当归、红花、川芎、赤芍、续断等。中药因子分析得出6个公因子,F1:桃仁、续断、香附、赤芍;F2:自然铜、骨碎补;F3:丹参、当归、川芎;F4:泽兰、延胡索、红花;F5:大黄、白芷、?虫;F6:三七。中药性味以温、苦类居于首位,归经以入肝经为多,功效以活血化瘀为主,治则治法以消肿止痛、活血祛瘀、接骨续筋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当支持度为15、置信度为0.9时,药物组合排名前3位的为“当归,红花”“当归,川芎”“红花,川芎”。聚类处方有3类:1)当归,川芎,红花,续断,骨碎补;2)红花,大黄,乳香,没药,当归;3)丹参,红花,当归,?虫,骨碎补。高频药物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性较高的药对有“乳香、没药”“香附、黄柏”“香附、栀子”等。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总结了《湖南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中骨折病处方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骨折病提供了一定的用药参考,也为医疗机构制剂向创新药的转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典学说是中医之根,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诊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目前的教学模式现状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笔者建议在教学方法上开展多学科合作模式,包括采取中医经典教学理论与中医内科学具体病证相融合加深学生对具体病证的中医学认识、以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教学中围绕病案组合病因、病机、证候、治则、处方、施药、调护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具体病证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6.
总结钟以泽教授治疗皮肤病的经验。三黄固本汤是在钟教授临证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成,是其扶正理念的代表方剂,体现出其“气阴双补,重在养阴”的学术思想。该方广泛运用于结缔组织疾病、黄褐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银屑病等疾病的治疗,其学术思想经过学术传承人的整理与运用,已成为川内中医外科学重要的学术流派。钟教授扶正思想是其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但并非临证皆用补法。其临证的关键在于抓准病机,合理切入,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继承的基础在于思辨,通过前人的学术思想,挖掘其内在组方技巧,才能活学活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组方用药进行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相关文献中的经验方,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对纳入方剂和相关证型进行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6首方剂,对其中的药物及证型进行分析后,发现核心组合10首,形成新方组合5首。结论:慢性肾衰竭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兼以浊毒、血瘀,治疗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化湿降浊为主。“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于中医传承及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仍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背景下肺癌患者中医科普知识的调查现状与策略研究。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600 例肺癌患者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42份,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肺癌中医科普知识的关注、知晓、认同程度及获取中医科普知识的途径。结果:主动关注157 例(28.97%),低于被动关注的385 例(71.03%)。肺癌患者在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就诊情况及有无使用中医药治疗方面的肺癌中医科普知识知晓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获取肺癌中医科普知识的途径以科普视频219 例(40.41%)与音频142 例(26.20%)为主。患者在有必要进行肺癌中医科普知识学习,肺癌中医科普知识难以理解,获取肺癌中医科普知识的途径困难,科普形式、科普途径、科普专业人员、科普服务点较少,能缓解负面情绪,能和谐医患关系方面认同程度较高,达70%以上。结论:肺癌中医科普知识的传播与推广存在诸多问题,建设新路径能提高患者对肺癌中医科普知识的认知水平,促进肺癌的防治与康复。  相似文献   

19.
《韩氏医通》系明代四川名医韩懋所著,共二卷,包含医论、医案及处方用药,为综合性医书。韩氏精通易理,擅长以易释医;临证三因制宜,辨证施治,遵古而不泥古;重视辨证及记录诊疗信息,创新中医病案规格;药有专攻,注重炮制,善用血肉有情之品;组方精当,剂型丰富,创制交泰丸、三子养亲汤等名方。此外,该书蕴含鲜明的医学人文精神,体现韩氏的独到见解。《韩氏医通》理论精湛,求真务实,其学术思想值得后世研究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相关文献,对处方药物进行提取、规范,构建数据库,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方剂115首,涉及中药132味,高频用药主要以补虚药、补气药为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为白术(80次);最终演化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4组(火麻仁、郁李仁、厚朴;黄芩、半夏、香附;北沙参、山药、玉竹等),新处方7首(火麻仁、郁李仁、厚朴、炒槟榔;黄芩、半夏、香附、人参等)。结论: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以益气养血、滋阴润肠、温阳通便为基本原则,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