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妇人规·经脉类》为中国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受后世医家推崇,为中医妇科学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该书在论述月经病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中尤具特色,张氏从肝脾肾三脏立论,症证结合,灵活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协调各脏腑关系,对临证治疗月经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末魏晋时期瘟疫流行,晋代道教医家葛洪提出了瘟疫“毒邪”“疠气”病因说,并将“毒”与多种传染性疾病相联系,拓宽了疫病的内涵;同时创特异症或征、病因、实验、流行病学诊断模式;提出了养生强体、消毒隔离、针灸、药物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强调药物防治当循日辨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相结合,倡综合防治,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防治疫病的经验,为温病及疫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对艾滋病的研究尚属探索阶段。艾滋病病因是“外毒”;病位在“髓”;病机为毒、郁、瘀、虚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本文从“外毒伏髓”认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以丰富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启发后学。  相似文献   

4.
近代天津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较为兴盛的地域之一,其代表医家、医著不胜枚举。津沽中西医结合医学承袭传统中医学术之本,兼采“西学中用”的治学思路,推动了中医汇通学派的发展。本文以津门名医杨达夫温病学术思想及其辨治常见内科疾病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其西学中用、精研温病的学术贡献,其中包括三焦辨证的理论内涵、三焦辨证的诊疗原则与西医治疗的对应性。并明辨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寒温一体”的理论特色,将历代伤寒与温病之争合二为一。同时以喘病为例,本于中医寒热、虚实、痰的辨证纲领,融合西医病理机制,体现其中西汇通辨识疾病的思辨模式,以期为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本文就“肺之脾胃虚”论从理论来源、辨治思路、临证用方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总结其代表方升阳益胃汤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扩张症是呼吸科常见疾病,临床医家对其著述颇丰。笔者结合方约之治崩三法及支气管扩张咯血临床诊治经验,认为“塞流”“澄源”“复旧”可作为支气管扩张咯血的基本治则和根本大法。急性出血期当截留止血,以防亡脱;止血过程中寓“澄源”于“塞流”,辨证审因,或清或补或消;血止之后,补虚固本以复其旧,三法同施,塞流不离澄源,澄源不忘复旧。此外,“塞流”“澄源”“复旧”可作为一切血证治疗大法,关键之处在于把握病证,随症而治,如此便可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7.
综合历代医家对失眠的认识,阐述张永臣教授对于失眠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总结其运用针刺拔罐配合按摩治疗失眠的经验。张教授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失眠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关键在于阴阳失和、脏腑失调,故治疗应以调和阴阳脏腑为本。临床运用针刺、拔罐配合按摩的治疗方法,标本兼顾,值得临床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8.
桂枝汤临床应用广泛,并有“群方之魁”的美誉。本文探讨桂枝汤的立方之基,从阴阳的角度去认识疾病的本质,辨病求本,本在阴阳,并提出桂枝汤的立方依据为基于阴阳。张仲景以桂枝汤为基础,衍生出一系列加减方。通过对桂枝汤系列方在调节人体表里、上下、左右、脏腑之阴阳进行简要分析,并基于中医学“治未病”理念,对桂枝汤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进行阐述。桂枝汤药少方精,在现代临床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被后世医家称为“群方之魁”乃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9.
介绍庞鹤教授治疗雷诺氏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庞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辨本病基本病机为阳虚寒凝、血瘀、气郁,治疗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行气解郁为法。其认为治疗本病时应综合认识“痹证”及“脱疽”的病因病机特点,“顾实”不“忘虚”,整体辨证,随症加减,内服外用结合,辨证选用经方进行治疗,灵活选用活血化瘀药,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介绍刘新祥教授基于“病-证-症-势”辨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刘老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血瘀,治当补益脾肾、淡渗利湿、活血化瘀、标本同治,并自拟肾安汤经验方。中医学论治水肿重视辨证,而较少辨病、辨势。刘老通过“病-证-症-势”四位一体辨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注重病名、病理与辨证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在治疗过程中把握病势发展,以求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1.
关于对虾的“黑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黑鳃病”的名称,最早是1968年日本石川雄介在养殖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eus)的病虾上发现了镰刀菌,因病虾鳃丝变黑而命名的。以后江草周三等人又以此名称陆续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Johnsoll(1974)和Lightrier(1975)等报告了得克萨斯州的桃红对虾(P.duorarum)、褐对虾(P.aztecus)、加州对虾(P.californiensis)、中美白对虾(P.occidentalis)和蓝对虾(P.stylirostris)等因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使虾鳃变黑的病例,他们也用“黑鳃病”这个名称。我国近几年来有些养虾地区也说有黑鳃病发生。作者根据三年来对我国的东方对虾(P.orientali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和墨吉对虾(P.merguiensis)等疾病的调查,参考国外的报道对这问题进行综述,并对“黑鳃病”名称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湖湘地区古代中医文献系统总结了历代湖湘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湖湘地区人们数千年医疗实践经验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古代(公元前202—1911年)湖湘中医为研究对象,《中医人名辞典》《中国分省医籍考·湖南省》《湖南中医源流》为主要数据来源,对湖湘中医药文献进行整理,从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的思路出发,探讨湖湘中医药文献的数字化创新研究。将湖湘中医药文献的古籍文本智能化转化、智慧化利用,不仅能提高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能力和利用效率,而且对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提升中医传承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桂枝汤的加减方,主要应用于治疗喘证,近现代医家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将其应用于心系疾病、汗证、痞证的治疗,且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了药理研究,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诊疗思想。  相似文献   

14.
“和法”属于中医治则八法之一,是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在中医辨证治疗中的体现,为其提供了辨病辨证思路,并指导临床用药。现代中医“和法”,多侧重于其理论和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半表半里、脏腑气血失和、寒热往来、虚实夹杂的病证。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心脏病作为糖尿病独立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多种并发症中危害生命最严重的一种。大多数医家多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血阴阳不足、痰凝血瘀以及肝肾阴虚等密切相关。岳仁宋教授提出糖尿病心脏病主要病机可高度概括为“阳微阴弦”四字,强调阳气不足乃该病发病之根本,并设立了扶阳与益阴并举、通阳与活络兼调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我国中医医保支付方式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改革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30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与中医医保支付方式相关的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46篇,年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研究者与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程薇,发文量最多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高频关键词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中医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药”等,生成了9个聚类标签,未来的研究趋势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中医优势”“支付方式改革”及“医院管理”。结论:目前我国中医医保支付方式的相关研究发展较快,但作者与机构之间合作仍需加强,研究热点聚焦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临床路径”“中医优势病种”“医疗费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深入研究高血压病病因病机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根据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而准确地确定其中医证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血压测值为诊断标准,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共识意见,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望”“闻”“问”“切”4个方面收集患者症状、体征等信息,通过信息整合设计问卷的整体理论结构和具体内容。结果:系统分析整理出由封面信、《高血压门诊中医病历表格》、指导语构成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其核心内容是由14个模块及两百余条症状构成的《高血压门诊中医病历表格》,此外还增加了健康教育处方,在临床诊疗的同时,亦重视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结论:本研究完成了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便于临床医师对高血压病相关中医证型特点作出分析总结,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提高防治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以肩周炎的局部病理变化为特点,根据临床症状从中医病位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以五体痹理论将其分为皮痹、脉痹、肌痹、筋痹、骨痹5种类型,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皮痹宣散祛邪以通经””脉痹活通血络以止痛”“肌痹通行揉肌以解肌”“筋痹松解经筋以缓筋”和“骨痹温通气血以止痹”的中医外治理念,将肩周炎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中医认识与西医挂钩,以期为临床外治法提供新思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根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中医学临床基础,尤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学经典,做临床”成为无数中医学子的座右铭。然而,现代高校中医经典教学却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本文试从中医学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中医经典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诊断治疗杂病的医学专著,书中所提“百合病”仅有9条,内容却涵盖了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主症、治则等诸多方面,为后世医家诊断和治疗情志内伤疾病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思路。本文对《金匮要略》所提百合病及该病治法进行简单分析探讨,以期进一步领悟张仲景辨证施治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