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防脱育发液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脂溢性脱发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予以防脱育发液治疗,对照组予以外用祛脂生发液治疗。治疗4个月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主要症状体征积分。结果:2组均脱落病例2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35%,对照组为64.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用防脱育发液治疗脂溢性脱发疗效肯定,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用生发酊联合梅花针、毫针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 例脂溢性脱发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5 例。治疗组采用外涂生发酊联合梅花针及毫针综合治疗,对照Ⅰ组单用生发酊治疗,对照Ⅱ组单用梅花针、毫针治疗。3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3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24/25),对照Ⅰ组为68.0%(17/25),对照Ⅱ组为76.0%(19/25),治疗组与对照Ⅰ、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Ⅰ、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外用生发酊联合针刺法综合治疗脂溢性脱发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梅花针叩刺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临床综合疗效。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CNKI、WanFang Date、VIP数据库和读秀学术搜索中国内医学期刊发表的关于梅花针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文献资料。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结合Jadad量表记分法,评价纳入每个实验的质量,用Review Manager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共计866例脂溢性脱发患者。Meta分析显示,在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效应量OR合并(固定效应模型)=5.42,95%可信区间为(3.59,8.20),P<0.00001,说明梅花针叩刺治疗脂溢性脱发临床综合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梅花针叩刺能够有效治疗脂溢性脱发,在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且毒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但由于纳入分析的研究质量普遍不高以及潜在的发表偏倚等因素,且缺乏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RCT文献,因此上述结论还需要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桑芎胶囊治疗肺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痤疮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桑芎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丹参酮胶囊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和痤疮皮损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64.29%,对照组为37.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皮损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桑芎胶囊治疗肺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优于丹参酮胶囊。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 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 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电针、灸法综合治疗,对照组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胶囊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75.76%(25/33),高于对照组的39.39%(1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PSQI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花针、电针、灸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颇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叩刺阿是穴加体穴电针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采用阿是穴叩刺加体穴电针治疗,对照组38例口服首乌片、胱胺酸片、维生素B6,结合维生素E涂于脱发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6%,对照组为7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是穴叩刺加体穴电针治疗斑秃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合辛桂温通酊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辛桂温通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57%,对照组为65.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皮损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合辛桂温通酊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面部五脏分区对应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根据面部五脏分区理论和痤疮皮损部位选择对应的背俞穴进行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观察皮损积分,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对照组为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皮损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痤疮生长部位与对应的五脏背俞穴关系密切,根据面部五脏分区理论选择相应背俞穴刺络拔罐是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脂胶囊联合电针治疗高脂血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脂血症(脾肾两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调脂胶囊配合电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6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脂各项指标、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脂胶囊联合电针对高脂血症(脾肾两虚型)有较好的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克癀胶囊联合火针治疗湿热夹瘀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湿热夹瘀型痤疮患者64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 例。对照组予火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克癀胶囊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皮损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7%(29/32),高于对照组的68.7%(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2组的皮损积分均有下降,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癀胶囊联合火针治疗湿热夹瘀型痤疮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锋勾针排脓放血结合中药内服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对照组采用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锋勾针排脓放血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各类型皮损的数量变化,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0%(45/45),对照组为68.89%(31/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类型皮损数量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粉刺、丘疹、脓疱、囊肿数量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各类型皮损数量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锋勾针治疗过程中,患者面部出现持续红晕、轻度灼热及疼痛,经休息后在24 h之内消失。结论:锋勾针排脓放血结合中药内服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效果明显,对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及结节各类型痤疮皮损修复能力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伴抑郁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2例脑卒中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为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汉密尔顿量表(HAMD)评分、Balthel(BI)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3%,对照组为6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NIHSS、HAMD、BI指数、FMA评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伴抑郁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合柴胡舒肝散治疗伴抑郁焦虑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伴抑郁焦虑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半夏泻心汤合柴胡舒肝散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3%,对照组为8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镜分级、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合柴胡舒肝散治疗伴抑郁焦虑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四物消风散加减联合肤痔清软膏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予内服四物消风散加减,外用肤痔清软膏治疗,对照组30例予内服氯雷他定片,外用肤痔清软膏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2组治疗前后皮损症状、体征进行积分,计算疗效指数,评定综合疗效。对痊愈患者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复发率。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皮损积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皮损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治疗组为18.18%,对照组为3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物消风散加减联合肤痔清软膏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阳益气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痰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痰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2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通阳益气方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血脂等指标。结果: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7.27%,对照组为59.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VEF、LEVDD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DL-C、TG、TC及对照组LDL-C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阳益气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痰阻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降压调脂汤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降压调脂汤治疗,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血脂、中医证候积分、血流变学指标变化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收缩压、舒张压、血脂、中医证候积分、血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压调脂汤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痰浊内阻证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90例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0例。对照1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2组服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皮损与症状积分、皮疹分级情况、VAS评分。结果:愈显率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93.34%、73.33%、50.00%,治疗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96.67%、93.33%、86.67%,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皮损、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高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皮疹分级情况、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药结合能有效治疗轻中度痤疮,改善皮损类型及数量、症状,降低痤疮严重等级,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益气强心颗粒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对照组为8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DNN、SDANN、RMSSD、BNP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NN50、LVDd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生柴汤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稳定型心绞痛(肝郁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生柴汤治疗。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8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3%,对照组为6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脂及血流变相关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血浆黏度除外)及治疗后组间比较(TC除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生柴汤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肝郁气滞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穴位埋线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穴位埋线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予奇正消痛贴膏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评定症状、体征积分,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与体征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3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络病”理论的指导,2组的近期疗效相当,但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穴位埋线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疗效更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