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尹尽勇  李泽椿  杜秉玉 《气象》2009,35(8):16-26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对西北太平洋9617号热带风暴Tom转变温带气旋的变性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对其变性过程的模拟分析发现:热带风暴Tom与西风槽相互作用,风暴东侧低层暖湿气流与槽前正涡度平流发生耦合有利于气旋发展;槽前暖平流与槽后冷平流使风暴形成具有西冷东暖的热力分布结构,诱使风暴向斜压转变;高空急流入口处右侧的气旋式切变及出口处右侧的反气旋式切变有利于风暴右侧气流上升和左侧气流下沉运动,有利于风暴由正压向斜压性转变;来自风暴西北侧的干冷空气自700hPa附近向风暴中心侵入,使风暴中心暖柱体发生自低层向高层的西北一东南向的倾斜,其暖性特征遭到破坏;由于干冷空气的侵入,低层700hPa分为南北两个暖中心,北侧暖中心北侧出现了明显的暖锋锋生,西南侧另一个暖心附近有冷锋锋生迹象;平流层高值PV异常下传有利于变性后的热带风暴的再次加强.  相似文献   

2.
1994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共生成热带气旋37个(包括:台风、强热带风暴和热带风暴),其中19个发展成台风。有12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比常年(9.3个)偏多。9417号台风在浙江登陆,对浙江影响很大。另外,125°E以西近海北上的热带气旋有3个较常年略偏多,明显多于去年,对浙江沿海影响较大。热带气旋路径以中低纬西,西北行,中纬北上转向型为主。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位置比常年偏北。  相似文献   

3.
柳龙生  许映龙 《气象》2022,(2):245-253
利用1979—2018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的热带气旋数据和ERA-Interim提供的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印度洋秋季超级气旋风暴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998年以后,北印度洋秋季生成的超级气旋风暴数目显著增多;1999—2018年北印度洋平均最大潜在强度指数高于1979—1998年;与1979—1998年相比,1999—2018年更高的平均海面温度和海洋热含量为超级气旋风暴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更弱的垂直风切变、更强的水汽通量和低层气旋性涡度输送促进了热带风暴强度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1995年7~9月广东省主要天气特点是热带气旋登陆迟却集中、暴雨频繁且持续时间长。l热带气旋1.1实况7月31日、8月12、ZO、31日、9月8日分别为9504、9505号强热带风暴、95O6号热带风暴、9509号台风、9511号热带风暴在澄海~饶平、深圳~惠阳、雷州市、海丰~惠东、雷州~湛江登陆。另外在南海生成的9508号热带风暴、9514号台风分别袭击海南省(8月26日)和台湾省南部(9月22日)。9507号热带气旋8月25日袭击浙江省。1.2特点今年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特点:一是我省初旋比常年6月21日偏迟40天。二是西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个数偏少,至9…  相似文献   

5.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南海热带风暴频数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49—1987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热带气旋资料,分别分析了在南海形成的热带风暴频数和影响南海的热带风暴频数(包括南海形成和由西太平洋移入南海)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时滞相关关系,统计了海温暖期(El Nino)和冷期(反El Nino)与以上两类热带风暴频数的联系。初步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影响南海的热带风暴频数之间,同期为负相关(-0.30)风暴晚于海温17个月时出现正相关极大值(+0.29);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南海形成的热带风暴频数之间的相关有所不同,最大相关(+0.38)出现在热带风暴   相似文献   

6.
《浙江气象》2006,27(2):36-36
2006年6月2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新闻发布会”。《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重点规定了我国预报责任区内热带气旋的等级及其划分等级的原则,根据我国热带气旋监测、预警和服务以及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我国将责任区内的热带气旋划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6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的标准做出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7.
崔志强  蔡剑平  沙文钰 《气象》1992,18(6):31-33
本文统计了南海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发现热带气旋年活动时数最长的区域位于海南岛东南方海面。台风、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热带低压的年平均活动时间分别约为9天、15天和26天。本文还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展开的方法讨论了南海热带气旋时数场的特征,发现低阶切比雪夫系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卫星云图的出现,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使预报人员更直观地监视各类天气系统,对资料稀少的高原和海洋地区尤为重要,它向气象工作者提供了广泛的资料来源。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不断进展,分辨率不断提高,探测的时间尺度越来越小,对于分析和预报各类天气系统特别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大。用卫星云图资料,确定热带气旋的位置和强度以及预报其路径和强度变化是它的重要作用之一。气象学家们利用卫星云图监测热带气旋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1963年蒂姆查克(Timchalk)就提出一种用极轨卫星云图照片决定热带风暴风速强度的方法,由于当时卫星资料有限,每天仅一张可见光云图,所以方法比较粗糙。只是根据风暴的云型大小以及云带和风暴眼的外形来估计强度。以后由于  相似文献   

9.
9403号热带气旋于1994年6月3日在南海北部生成。当日20时正式编号,其位置在20.2°N、114.5°E。之后向东北偏东方向移动,逐渐由热带风暴加强为强热带风暴。6月5日在海上打转,然后转向西移动。7日14时减弱为热带风暴。8日11时半到12时在本省徐闻县东部沿海登陆,之后向北移动,进入雷州湾。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于历时左右又一次在湛江一带沿海登陆,并继续北移,经过遂溪、廉江进入广西境内(图1),以后逐渐减弱消失。本文主要讨论9403号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降水特点。19403号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分析l.l天气形势特征94…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本文是研究热带风暴发展的一组论文之一。这个研究中选择两个热带地区,即西北太平洋和西北大西洋,每个区域的天气系统有加强成为热带风暴的,有不加强的,以及热带气旋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合成资料组。分析这些资料组各组周围的动力学和物理量场,以求辨别其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没有理论能描述热带气旋的初始发展是如何从它的初期的云团发生的,能够陈述这种现象的理论必须是事前能够描述这种现象。Riehl(1948)、Fett(1968)和 Yanai(1961,1968)在这方面开始迈出了最初的几步。研究提供这些气旋形成的单独例子的全部情况。他们提供了关于早期扰动结构的大量有用资料,以及关于气旋开始发展时所发生的变化。然而,有两种因素严重限制了这种实例研究方法不能作为热带气旋生成理论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影响广西沿海钦州风电场场址区域热带气旋的频数分布、强度特征、影响分类以及湍流强度的变化特征和等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5a间进入钦州风电场影响区域的热带气旋共有69个,平均每年1.06个,多集中出现在7~9月;进入影响区域时热带气旋的强度以热带低压的频数最多,其次为强热带风暴和热带风暴,没有超强台风出现;其中有78%的热带气旋为效益型,16%的热带气旋为防御型,6%的热带气旋为破坏型。当热带气旋中心经过风电场附近时,风向由北风转为南风,风速急剧减小,湍流强度出现突增现象;热带气旋影响期间风电场的湍流强度大于A级,建议风电场选择湍流强度为A级的风电机组。  相似文献   

12.
吕爱民 《山东气象》2017,37(2):13-21
活动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的热带气旋称为气旋性风暴,约占全球热带气旋年均生成总数的10%,其中活跃于孟加拉湾的气旋性风暴是造成中国西南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在孟加拉湾风暴生成源地、发生频数、移动路径和生命史等方面的活动特征以及结构特征、活动机理,及其对中国天气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孟湾风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CINRAD/SA中气旋产品与强对流天气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君鉴  王令  黄秀韶  刁秀广 《气象》2005,31(2):38-42
分析了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2002年观测到的14次中气旋产品和滨州新一代天气雷达2001年1次风暴过程的中气旋产品。产生这些中气旋的风暴中有一次超级单体风暴和一次小型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在这两次风暴中都维持了较长的时间。风暴产生了冰雹和雷雨大风天气。其余几次中气旋维持时间很短,产生这些中气旋的风暴不一定产生冰雹等强天气,预报时可在中气旋强度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条件和雷达的其它产品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4.
2002年第3季度,广东省各地降水偏多,部分地区降水特多,各月降水分布较均匀.季平均气温东南部地区偏高,北部地区及中部偏西地区偏低,季日照时数普遍偏少.今年登陆我省的初台出现时间较晚,8月和9月各有2个热带气旋登陆我省,它们是12号强热带风暴"北冕"、14号强热带风暴"黄蜂"、18号强热带风暴"黑格比"、20号热带风暴"米克拉".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热带风暴理想模式。该模式由一个从地面垂直伸展到某一未确定高度(在此高度以上,径向质量平流可以忽略不计)的圆柱形气柱构成。气柱分成两个相等的层,两层中都有平均径向速度产生。上层为反气旋性出流,下层为气旋性人流。假定,在拉格朗日极坐标中的这两层内穿过任一选定半径为r的圆周的水平气流都处于稳态。可以认为,入流和出流是对平衡梯度风(它由摩擦引起)的一种偏差,且可以用易于进行数学运算的Guldberg-Mohn公式对之进行参数化处理。同时还假定,当上层出流大于下层人流时,风暴的整个环境环流就增强或说是加强,反之亦然;而当上层出流与下层入流相等时,风暴的增强是保持稳态。结果表明,在模式运行当中,风暴增强或减弱的程度随柯氏力参数(f)和摩擦耗散(k)而变化。特别是在f,k作用范围内有一窄带,在那里不会有风暴增强的稳态出现,而风暴内气旋性气压梯度多大是无关紧要的。这正是热带风暴中发展为台风的区域。风暴在其环境f,k作用范围内的平移将决定它是增强还是减弱。  相似文献   

16.
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路径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基于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海平面气压场和高度场,本文分别采用拉格朗日和欧拉方法研究分析了1958~2001年北半球的不同季节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路径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可能的原因.以客观判定和追踪温带气旋为基础的拉格朗日方法得到了北半球的两个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中心,即北太平洋地区和北大西洋/北美地区,同时以500 hPa位势高度天气尺度滤波方差为基础的欧拉方法得到了同主要气旋活动中心相吻合的两条风暴轴.研究表明,44年中北大西洋/北美地区温带气旋活动北移加强,以春季最为显著.风暴轴也同样存在着向极移动并加强的特征,并且温带气旋和风暴路径两者移动趋势的相关性很高.作为一个典型地区,北大西洋/北美地区的气旋活动体现了风暴路径的北移,以及温带地区向极地的扩展.但有意思的是北太平洋的情况完全不同,即北太平洋地区的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轴向低纬度偏移并加强,以春季的南移趋势最为显著.对于此结论,两种方法也有很高的统计相关性.虽然大量研究表明北半球整体上呈现出风暴路径北移的变化特征,但对于具体地区情况有明显差异.另外,400 hPa最大Eady增长率和气旋活动频率的经验正交展开函数 (EOF) 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非常相似,北太平洋地区和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路径相反的变化趋势很可能同其大气斜压性的同位相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本文对温带气旋和风暴路径年代际变化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日本模式FSAS图热带风暴预报与实况(中央气象台编发)进行对比检验,分析预报误差,找出应用着眼点。一、检验方法和标准对1987—1989年7—9月中央气象台编号的21个热带风暴,从逐日预报图中读取风暴中心所处的经纬度、中心气压和最大风速(浬/时转换为米/秒),检验该图对风暴中心位置、移向移速以及风暴强度、风暴生消的预报效果。统计范围为15°N以北、140°E以西区域(风暴生  相似文献   

18.
新一代天气雷达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级单体风暴常伴随着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最本质的特征是有一持久深厚的几千米尺度的涡旋——中气旋。利用2003--2009年福建龙岩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32次超级单体风暴,分析了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的时空分布、结构特征以及旋转速度大小、中气旋顶和底的高度、伸长厚度以及切变值等特征量。结果表明:90%以上的超级单体中尺度气旋是与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相联系的。统计8次有详细灾情的雷雨大风或冰雹天气过程发现,中气旋强度不断加强,中气旋厚度加大,最强切变中心突降时将产生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1949—2010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了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周期特征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多生成于5~25°N,110~170°E的海域。频数的年际变化存在三个阶段,月际变化明显,集中出现在7—10月。整个时域上10~15a的波动明显,并经历了三次突变过程。62a间强热带风暴生成最多,台风次之,热带风暴最少。热带气旋强度的年变化不明显。热带气旋强度越强,频数最大值的月份出现越晚。亚洲季风和西太平洋副高对热带气旋的产生起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印度洋热带风暴及其与西藏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友恒  王素贤 《气象》1989,15(11):38-42
本文利用1973—1987年北印度洋热带风暴资料,及近10年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北印度洋热带风暴与我国西藏地区降水的关系,指出了风暴是否影响西藏地区降水与风暴活动、登陆地区以及其环境流场有关。最后给出了一个判断北印度洋热带风暴是否影响西藏地区的流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