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向学禹 《地理教学》2012,(19):10-10
陈尔寿先生是陈毅市长亲自委任的上海市格致中学建国后的首任校长,我是该校的地理老师。1983年,陈先生和一批地理教育专家在市教研员陪同下听我上了一节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自然带),这套书的主编就是陈先生。课后陈先生对学校地理教育的发展前景和我本人都寄予极大的期望。首次见面至今已整整三十年。  相似文献   

2.
褚绍唐先生是我国地理教育界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1985年我有幸成为先生的关门弟子之一,师从先生整整三年。先生知识渊博、学富五车。他的研究领域广泛,编写了《新中国地理》、《地理教学法》、《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徐霞客游记选  相似文献   

3.
访吴传钧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初一个温暖如春的冬日,在京郊中关村的高楼宿舍里,有幸专访了我钦慕的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付理事长吴传钧先生。先生虽已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思想活跃。当我谈到先生总不见老,别人称他是老地理学家中的少壮派时,他哑然一笑,说道:“我确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养身之道。如果说有常保青春的秘决的话,那就是几十年来自己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精神。”为了想全面了解吴先生的工作经历、治学方向,学术活动以及对发展地理事业的看法,这次访问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先生的健谈,使我的这次访问十分满意,难忘。我问道:“您为什么对地理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以致终  相似文献   

4.
2008年4月2日,是世界人文地理学大师、中国人文地理学泰斗吴传钧先生90华诞.吴传钧先生是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卓越开拓者,为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和中国地理科学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先生90华诞,我这个在地理学界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谨撰此文以示衷心景仰和庆贺.  相似文献   

5.
黄秉维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在国外被接纳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通讯院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会员。 1953年春我调到地理研究所,即受派跟黄先生学习自然地理学,当时他还在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我去上海拜见他,这是彼此相识的开始。此后三十多年来,我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在他领导下工作。现就以下方面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6.
师恩难忘     
1985年秋,我有幸成为了褚绍唐先生的学生。初次拜见,是在先生家,那间堆满了书籍的房间(后来便是我们几个学生的"教室")。先生高高的个子,满头银发,一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一张清瘦而慈祥的笑脸,一口"宜兴上海话"。先生话语不多,问的、谈的都是极家常、极具关怀的话,加上热情的师  相似文献   

7.
1991年的某一天,我下班后在食堂吃过晚饭,在回宿舍途中,顺道拜访浙江省地理学会秘书长毛必林老师。在毛老师家,我看到中国地理学会的《通讯》,意外发现钱学森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建设地理科学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沉痛悼念我刊特邀主编陈传康先生《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杂志社著名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特邀主编陈传康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10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陈传康先生不幸逝世,震动了地理学界,无不使人震惊与痛惜。他的先逝是地...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恩师,著名地理科学及地理教育学家、地貌学家、我国冰缘地貌学创始人、叶良辅大师1)九大弟子之一的丁锡祉先生,辞世已有7载。今年适逢先生诞辰百年,幸与诸学者聚会蓉城,追忆流逝岁月,重温亲切教诲,赞美他高尚的品德,继承他严谨治学又锐意开拓的学风,与我的人生,更有一番特殊的意义。东师邂逅,定向人生我于1958年走进名校东师(东北师范大学),这时的丁先生已卸地理系主任之职,担任校长助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1,(3):78-78
“《塞外新天府》是我所写的地名类书籍中最满意的一本,它的圆满完成了结了我这几年的鼠愿,算是给自己、也给对伊犁地名感兴趣的读者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近日,王克之先生高兴地对记者说。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刘慎谔先生离开我们十年了。我失去严父,更失去一位良师。在他的教导下,1953年我走上了治沙科研的岗位。我刚进沙区,对沙漠一无所知。今天,我能为治沙科研尽些力量,这与党的领导和老师们的教导、培养分不开。回忆我们治沙科研所走过的道路,缅怀我的父亲对治沙方面的讲述,记忆犹新,言犹在耳,多少年来他的学术思想指引着我们植物治沙科研工作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尤联元 《地理学报》2008,63(3):F0003
1999年秋,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在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召开,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对于嶂石岩地貌,我原来仅知其名,不知其实,通过会间的实地考察和会上由郭康先生等所作的报告,使我逐渐由感知到认知,并产生了兴趣。现在由郭康、邸明慧教授等撰写的《嶂石岩地貌》正式出版了,这是一本凝集  相似文献   

13.
在褚绍唐先生诞辰百岁的日子里,作为他的学生十分怀念自己的导师。褚先生不仅学问渊博、著作丰厚令人高山仰之,而且为人宽厚、品行高尚更如碧水长流。我在1978年考入华东师大地理系后,就知道了褚  相似文献   

14.
蔡太源先生是我刊创刊时的编辑部主任,为本刊的发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此蔡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本刊登载其硕士研究生董金社同志撰写的纪念文章,以表达我们对蔡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相似文献   

15.
我赴中国驻巴西圣保罗总领事馆任职前,就听说张大千在巴西蛰居17年,在圣保罗市郊遗下一座名园——八德园。到圣保罗后,我邀请大千先生的“关门弟子”孙家勤教授陪我同往。孙教授在八德园受业多年,熟知大师当年的情况和八德园的一草一木,应是最理想的“导游”。可是孙教授苦  相似文献   

16.
在划分中国自然区域的工作上,我们最近又得到了兰璋先生提示意见。这里,首先让我向丁先生致谢!他对“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一文作了详细的分析,所提出的意见,很能促进今後的区划工作。他的意见对我很有启发,下面附带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17.
在划分中国自然区域的工作上,我们最近又得到了兰璋先生提示意见。这里,首先让我向丁先生致谢!他对“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一文作了详细的分析,所提出的意见,很能促进今後的区划工作。他的意见对我很有启发,下面附带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18.
周一星 《地理学报》2012,67(7):992-996
北京大学地理系资深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 张景哲先生于2011 年8 月25 日在美国芝加哥仙逝, 享年92 岁。作为他的学生和共事多年的忘年之交, 我愿意与朋友们分享张先生的生前业绩, 让历史记住这位爱国的地理学家。  相似文献   

19.
周一星 《地理学报》2007,62(12):1335-1336
1977年由马润潮先生创意,由Allen Noble教授率团的美国地理学家代表团首访中国,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从此中国地理研究在中美两国都开始了一个新纪元.1977-2007,这30年和我从事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30年几乎是完全重叠的.我作为从这一事件中获益最多的中国地理学家中的一员,愿意谈几点亲身的经历和体验.  相似文献   

20.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高鹗的祖籍问题,是胡适先生最早提出来的。1921年春,胡适先生在《致顾颉刚托查高鹗之履历书》的信中说:“我想一考高鹗。此人在嘉庆辛酉己为‘侍读’不知有法子考出他的籍贯与中进士翰林的年月吗?”顾先生在《答胡适查得关于高鹗及曹寅的材料书》的回信中写道:“高鹗的名字,在国子监见到了。他是镶黄旗汉军人,乾隆六十年乙卯科进士,殿试第三甲第一名。这与先生所设‘他中进士在乾隆庚戌与嘉庆辛西之间’的假定相合。又可见先生藏的程排本红楼梦高鹗名字上模糊的一字,是‘岭’字,铁岭是奉天府的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