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对磁偶源频率测深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工作。Koefoed和Biewinga提出了Z/Z_0互耦合比公共点解释法;Daniels在确定冻土层深度时,应用该解释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Kaufman和Keller对垂直磁偶源产生的电磁场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特别是匈牙利物探研究所,在垂直磁偶源频率测深数据的处理方法方面有比较好的研究,地矿部河北物探大队刘振铎等对磁偶源频率测深解释方法也作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着重介绍两种简单易行的磁偶源频率测深解释方法—深度函数图解释法和解析解释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水平电偶源与垂直磁偶源的电磁场在半空间大地中的分布特点,指出观测各场分量的合适地面部位。为了定性解释,一般将场分量计算为单分量视电阻率或比值视电阻率;做定量解释时,可直接采用场强进行反演,以减小换算误差。基于当前电偶源与磁偶源的发射功率和电磁场衰减规律,在实际应用中,水平电偶源可探测更大深度(<3 000 m),垂直磁偶源探测浅部(<500 m)。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MAXI-PROBE磁偶源频率测深法的技术特点和工作原理,结合肥城煤田边界勘探的实例,将MAXI-PROBE磁偶源频率测深成果和矿井采探结果进行对比,显示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坑道电磁波透视中,用磁偶极发射天线代替电偶极发射天线后,测量工作速度快、效率高,经与电天线作对比观测,其效果几乎与电天线一样,同步及反射观测所获异常明显。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磁天线作为发射天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磁偶源频率测深法的基本理论及资料解释方法,较全面地介绍了和用EM-1型磁偶源频测仪在焦作和兖州煤矿几个测区试验本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磁异常总梯度模确定磁源边界位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磁异常总梯度模确定磁源边界位置的方法。根据理论证明与实际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磁异常总梯度模极大值与磁源边界位置的对应关系,从而,可利用微机自动搜索边界位置成图。该方法在区域磁异常解释中,可广泛用于划分构造单元、确定构造带的位置、区分不同岩性与地层分布。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磁性场源深度成像方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模型试验给出场源深度计算的精度,并应用此方法计算出引起雅鲁藏布江航磁异常的磁性体深度,为进一步探讨雅鲁藏布江航磁异常带的性质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精度磁测在某钨锡矿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岩、矿石物性测定表明,研究区内钨锡石英脉矿石磁化强度大于5000×10-3A.m-1,而正常围岩和热变质弱蚀变岩石为微磁性或弱磁性,这为在矿区进行高精度磁测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本次工作在研究区内进行了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探测地下钨锡矿化岩体引起的磁异常,并结合地质和钻探资料,对地下矿体进行磁异常人机交互反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位于河北省北部,区内断裂十分发育,并有较多的区域性背景磁异常.根据断裂构造在各种航磁△T图上的表现,本次共解译大小断裂构造100余条.通过对本区的变质岩、火山岩和沉积岩磁放性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对工作区各地质单元(沉积盖层)岩石野外实测磁性参数和侵入岩单元岩石野外实测磁性参教的统计结果,工作采取从已知到未知和磁异常高低比较的办法同,共预测隐伏、半隐伏岩体44个.其中强磁性侵入岩和非侵入岩强磁性体24个;半隐伏中性、中酸性、酸性及碱性岩体7个;突出的高值异常隐佚岩体7个;微弱磁异常隐佚岩体5个.  相似文献   

10.
航空磁测△T图上清楚显示出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具有南北两条航磁异常,地质研究确认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蛇绿岩体呈带状东西向延续近2000 km,但已知主要含铬蛇绿岩体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南岸。在罗布莎和泽当地表观测到断续分布着含铬蛇绿岩体,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岩体规模不大。向西地表有出露日喀则岩体,再西段有当穷、普兰、东坡等规模巨大的岩体。航空磁测图上显示出日喀则、东坡、普兰、当穷等岩体与清晰的航磁异常对应。对上述岩体进行的地面磁测准确地确定了已知岩体与航磁异常的关系,位于雅鲁藏布江东段的罗布莎与泽当岩体属于其南部强航磁异常北缘的负异常范围内的小岩体。西部沿江含铬蛇绿岩体是断续分布的,呈短条带状或较大的三度体;地面磁测异常突出反映出地表岩体磁铁矿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岩体边缘(包括近岩体围岩)的蛇纹石化较强,磁异常亦较强,并由此较准确地圈定出岩体范围。航磁异常反映出岩体内部有相对富积的磁性矿物和磁性体,它们可能来自深部含Fe O、Fe2O3等矿物在岩浆上涌到上地壳由于蛇纹石化而生成了Fe3O4,当温度低于480℃时形成较强的磁性。反演计算了磁性体位于3~5 km深度上,虽然蛇绿岩体及其围岩中存在的磁铁矿非直接来源于地幔物质,但含铬蛇绿岩体的岩浆物质是生成磁铁矿的主要物质贡献者。由此将航磁和地面磁测异常与大地电磁法、反射地震等方法结合可以给出岩体深部结构的地球物理特征,这有利于圈定找矿的远景地段。  相似文献   

11.
半坡地区地面高精度磁测成果发现正磁异常与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关系比较密切。随即开展△T异常圈定镁铁—超镁铁岩体范围,推断岩体的大大致形态,为在岩体中寻找岩浆岩型镍铜铂钯矿提供深部岩体形态资料。  相似文献   

12.
王伟  汪青松 《安徽地质》2014,(4):268-271
杨桥孜铜金矿是皖北覆盖区以地质理论为指导通过综合物探手段发现的一处中型矽卡岩型矿床。该矿床是皖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金矿床,对三铺岩体成矿预测、皖北地区找矿、研究华北陆块找金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为覆盖区综合找矿方法提供了成功经验。重磁勘探在该矿床的发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磁组合异常特征倍受关注。杨桥孜金铜矿位于重力梯级带的次级鼻状重力高异常区,重力二阶导数异常与矿体分布相吻合;地磁场以正异常为背景,局部叠加明显的强磁异常,强磁异常与铁矿体分布一致,铜金矿体对应于磁力梯级带。重高磁高、重高磁梯组合异常在矿床普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解释引起上坪子铜镍矿磁异常的地质原因,推断磁异常性质和磁性体埋深,圈定1个找矿靶区和3个异常区,为高精度磁测间接寻找铜镍多金属矿产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和沉积变质铁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控制条件,矿体形态特点和经济利用价值,通过平台磁异常Za-Ha双分量参量图研究,拟合反演,提出平台磁异常可能对应陡立接触带形态的磁性体。在重磁相关分析中,由相关系数的大小判断出平台磁异常重磁不同源,说明平台磁异常主体部分对应的磁性体不是沉积变质铁矿床。在CSAMT测深法探测结果分析中,提出平台磁异常深部可能存在岩浆岩侵入活动的物探证据。从而说明平台磁异常区具备形成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的可能性和几个必要条件,综合地质、物探资料推测平台磁异常成矿类型可能是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15.
喀拉通克铜镍矿物化探方法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20万航空磁测中仅发现小而弱的磁异常,在地表发现了铁帽,并在铁帽下发现了铜矿化的基性岩后,通过地表磁测,发现磁异常,经钻探发现了致密块状铜镍矿.选用重力、磁测、激发极化法及化探土壤测量等方法进行工作,获得明显的综合异常,指导了钻探工程的正确部署,钻到了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16.
庐江小包庄铁矿床是在庐枞矿集区内2012年发现的大型磁铁矿床。地面和井中磁异常在矿床的发现和追索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总结矿床磁异常特征及其与铁矿体分布内在关系,深化磁异常认识,预测矿体的分布,具重要的找矿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疆哈拉奇地区位于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接触部位,属于航空磁法测量的边缘区,未开展过地面物探工作。此次开展地面高精度磁测工作,划分了6个区域磁异常区,圈定了3处次级高磁异常和1处局部高磁异常。推断区域磁异常由隐伏基性侵入岩、基底引起,次级高磁异常由构造引起,局部异常由矿体引起。磁异常解释为地质研究、寻找磁性矿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疆哈拉奇地区位于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接触部位,属于航空磁法测量的边缘区,未开展过地面物探工作。此次开展地面高精度磁测工作,划分了6个区域磁异常区,圈定了3处次级高磁异常和1处局部高磁异常。推断区域磁异常由隐伏基性侵入岩、基底引起,次级高磁异常由构造引起,局部异常由矿体引起。磁异常解释为地质研究、寻找磁性矿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是南拉萨微陆块中新发现的铜(金)矿,具有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明显的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含矿斑岩为晚三叠世石英二长斑岩。通过1∶50000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磁法扫描和水系沉积物测量发现了鲁尔玛地区铜金矿化线索,为进一步查明异常源属性和铜矿地质特征,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实施大比例尺磁法、电法测量等物探工作,同时利用钻探和槽探施工进行异常查证,进而发现了铜(金)矿体。大比例尺激电、磁测和测深结果显示,发现矿化区域的北东部和深部存在低磁、低阻、高极化等有利异常,认为该异常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可望提高铜金的资源量,扩大矿床规模。同时,对矿床发现和评价过程中找矿技术手段选择的实践表明,在高海拔地区采用高精度磁法和激电测量是快速圈定斑岩型铜矿靶区的有效勘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安徽凤凰山岩体岩浆侵位过程的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徽省铜陵地区凤凰山岩体25个采样点302件岩石样品的磁性分析,认为研究区内所得的岩石磁组构能代表岩浆侵位时的流动型磁组构,它受岩浆形成之后的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小;岩浆侵位过程是准静态过程,岩浆流动性较弱、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强烈;岩浆侵位过程的早期可能受北北东方向的最大主压应力的控制,后期受西南方向最大主压应力场的控制;凤凰山岩体的西南部(药园山矿床所在地段)是岩体的上盘,北东部(仙人冲矿床所在地)是岩体的下盘,即凤凰山岩体向西南方向倾伏;凤凰山岩体的西南部附近地区(如来龙山等地),可能有与凤凰山岩体侵位同时期形成的小岩株,是找矿的远景区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