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针对近年来昆明的城市建设、地下水抽取以及降雨量的变化对昆明地区的地面沉降造成巨大影响的问题,该文利用32景Sentinel-1ATOPS SAR影像基于短基线集技术获取2014-2017年昆明地表沉降信息,并结合城市建设资料、地质及水文资料以及气象资料对昆明沉降区的成因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地表沉降空间特征明显不均匀,西山区和官渡区多处出现沉降,沉降最严重的是位于昆明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地区。其沉降原因为地铁施工和大型建筑物和商业区建设造成土层变形引发地面沉降;地下水抽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以及第四系土体固结诱发地面沉降;6—11月丰富的降雨量有效地补充昆明地下水,使昆明地面沉降伴随降雨量呈现明显的季节非线性沉降。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面沉降长期作用将会对城市建筑物、防洪排汛系统、地下线性管道,以及地铁、铁路等线性城市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直接威胁人民生活及工业生产安全的问题,该文联合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和短基线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基于郑州市2012年至2013年的15景TerraSAR-X影像,提取了郑州市地面沉降场,并分析了郑州市地面沉降的原因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区发现了4个沉降较显著的区域,均处于大型地表地下建设以及建筑物密集区,最大沉降量达到-48.66mm。结合研究区地质条件、地表环境以及已有研究成果分析表明,监测出的郑州市沉降区域是合理的。该监测成果同时验证了联合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与短基线干涉测量方法监测城市地面沉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如何提高小基线集地面沉降监测精度的问题,该文在小基线集时序分析中使用了基于通用大气校正在线服务(GACOS)的大气相位去除方法,改进了一种基于GACOS的小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对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了地面沉降监测。选取了覆盖研究区的上下30期共60景Sentinel-1A的SLC数据,获取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黄河三角洲地区(约1.5万km~2)的沉降速率,监测结果与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数据基本保持一致。结果表明:东营市广饶县、潍坊市寿光市、滨州市博兴县局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沉降,其中最大的地面沉降速率可达-126 mm/a,位于石油化工业发达的广饶县石村镇;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和地下水过度抽取可能对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天津地区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现象严重,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分析其地面沉降机理及相关因素非常必要。本文以天津南郊为试验区,基于短基线集干涉技术实施地面沉降监测,并根据误差源的空间相关性采用干涉图的半变异值检测误差是否有效剔除,实现了短基线集处理结果的内部验证,减少了对水准结果检校的依赖。结果表明,相对于比较稳定的天津城区,天津南郊出现了大面积的沉降漏斗。最后结合水文地质数据分析了地面沉降区域与地下水系关联。  相似文献   

5.
吴文豪 《测绘通报》2014,(11):11-15
天津地区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现象严重,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分析其地面沉降机理及相关因素非常必要。本文以天津南郊为试验区,基于短基线集干涉技术实施地面沉降监测,并根据误差源的空间相关性采用干涉图的半变异值检测误差是否有效剔除,实现了短基线集处理结果的内部验证,减少了对水准结果检校的依赖。结果表明,相对于比较稳定的天津城区,天津南郊出现了大面积的沉降漏斗。最后结合水文地质数据分析了地面沉降区域与地下水系关联。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京雄城际铁路河北段固安站至雄安站沿线作为研究区,利用2018—2020年共34景Sentinel-1B影像,基于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获取京雄城际铁路河北段沿线的地面沉降时空分布信息,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沉降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雄城际铁路河北段沿线地面沉降发展由北向南存在一定的差异。北部年均沉降速率小于10 mm/a,南部沉降较为严重,最大年均沉降速率达-105.6 mm/a,且沿线西部年均沉降速率高于东部区域。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得知,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埋深值存在相关性,地下水埋深高的地区地面沉降量较高。同时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发现,城市化建设所产生的静载荷对京雄城际铁路沿线的地面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6年8月—2017年8月的14景Sentinel-1雷达影像,采用小基线集(SBAS)技术,提取了鲁西南地区地面沉降信息,并结合公路和铁路等专题数据开展了沉降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地面沉降严重且覆盖范围较大,最大沉降漏斗位于郓城县主城区,沉降速率达-134.06 mm/a;同时地面沉降对铁路有一定影响,特别对公路影响较大;并与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SBAS用于沉降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8.
大同盆地是我国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之一。采用短基线InSAR方法对覆盖该地区的40景EnvisatSAR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取了大同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分析了典型沉降区的时间序列形变特征,研究了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断裂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大同市地面沉降受地下水开采影响明显,同时其走向受断裂带控制。此外,还分析了大同机车厂地裂缝的水平及垂直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南京河西地区是受长江和秦淮河淤积演化而成的漫滩地,由于河西新城大规模开发建设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地面沉降已成为该区域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Sentinel-1数据是目前在轨运行的免费SAR数据,其具有较短的重访周期和较大的幅宽,为实现大范围长时序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源。利用短基线集干涉(SBAS-InSAR)技术对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覆盖南京河西地区的19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研究区2015—2018年间的地面沉降结果,并结合城市开发、人口分布等信息深入分析了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和成因。  相似文献   

10.
大同盆地是汾渭盆地北端一个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区域,地下水开采是该区域地面沉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地下水活动与地面沉降在空间和时间的相关性却鲜有研究。为了掌握该地区地下水活动与地面沉降的内在联系,该文基于Envisat ASAR数据,利用短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In SAR技术对大同盆地地面沉降形变特征进行监测;同时利用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研究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位漏斗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定量分析2处地下水位波动与地表形变的关系。研究表明,地下水开采是大同盆地水源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所有的地下水位漏斗都存在地面沉降。该研究成果对指导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及控制地面沉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易受时空失相关、大气相位延迟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小基线集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对13景TerraSAR-X数据进行时序处理,估算并去除了残余数字高程模型误差、大气延迟误差和轨道误差,分析了研究区域2012-2013年沉降速率,发现2310和1301两工作面最大下沉速率分别为40 mm/a和50 mm/a;分析时序累计沉降值发现,2306、2308、2310这3个工作面在2012年11月15日之前地面沉降并不明显;在2310和1301工作面分别提取3个失相干现象表现较为缓慢的候选点进行时序分析,发现沉降值和时间成线性变化关系,且开采时间越早,其沉降特性越符合线性变化;将SBAS和DInSAR两种方法获得的累计沉降值进行差值分析,发现两种方法的差值在5 mm以内;在2310工作面走向方向和倾向方向选取若干观测点,并提取各观测点的时序沉降值对工作面时序沉降进行量化分析,实验表明SBAS-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利用短基线集InSAR技术监测抚顺市地面沉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抚顺市是一座因煤而兴起的综合型重工业城市,矿产的大量开采导致了大范围的地面沉降。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有效监测抚顺市的地表形变,本文利用短基线集(SBAS)技术对覆盖抚顺市部分地区的12景COSMO-SkyMed高分辨率SAR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该研究区域的地面沉降分布和沉降速率图。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呈现出沉降的趋势,沉降速率大部分在-25~-45 mm/a的范围内。其中新抚区沉降最为严重,有2个沉降严重的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达到了-186 mm/a。该试验结果为抚顺市露天矿采矿导致的地面沉降与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切实有利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A large agricultural area located in 20 km north of the city of Mashhad in the north-east of Iran is subject to land subsidence. The subsidence rate was achieved in a couple of sparse points by precise leveling between 1995 and 2005, and continuous GPS measurements obtained from 2005 to 2006. In order to study the temporal behavior of the deformation in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the small baseline subset (SBAS) algorithm was used to generate the interferometric SAR time series analysis. Time series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19 interferograms calculated from 12 ENVISAT ASAR data spanning between 2003 and 2006. The time series results exhibited that the area is subsiding continuously without a significant seasonal effect. Mean LOS deformation velocity map obtained from time series analysis demonstrated a considerable subsidence rate up to 24 (cm/yr).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results, continuous GPS measurements as a geodetic approach were applied. The comparisons showed a great agreement between interferometry results and geodetic technique. Moreover, the information of various piezometric wells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corresponding to 1995 to 2005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water table up to 20 meter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iezometric information and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at well’s locations showed that the subsidence occurrence in Mashhad is due to the excess groundwater withdrawal.  相似文献   

14.
利用ALOS-1(2007-2010)、Sentinel-1A(2017-2018)存档数据对山西交城-清徐地区的地面沉降进行监测。结合小基线和永久散射体技术优点,在增加时间采样密度的基础上利用二维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研究区域的形变速率和时间序列。经同期GPS观测结果校核表明:交城-清徐地区持续发生地面沉降,但山区和平原区域形变的空间分布、量级不同,引起形变原因也不同。平原地带沉降空间分布受构造断裂控制,断裂带两侧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形变,且最大沉降速率为-200 mm/a,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超采,但经治理后地面沉降灾害有所缓解,表现为沉降速率小于-30 mm/a。山区主要由于矿产资源的长期开采,沉降中心不断向南移动,最大形变速率为-462 mm/a。  相似文献   

15.
哨兵一号(Sentinel-1)数据是目前现势性较好的免费SAR数据,且因其6天的重访周期,非常适合In SAR地表形变监测。本文以西安市城区及周边为研究区,开展基于多期Sentinel-1数据和短基线集干涉(SBAS-In SAR)技术的时序地表沉降监测方法的探索,研究形成了详细的数据处理流程,利用已有研究资料佐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监测表明:2015—2016年,绝大部分区域地表形变速率位于[-33~30]mm/a区间内,228 d监测期内累积沉降量最大约75 mm,发生在目前西安最大沉降中心鱼化寨;相比20世纪末,沉降强度大幅减弱,沉降严重区域由西安市东郊向南郊转移,且沉降范围减小。  相似文献   

16.
针对短基线集形变模型反演中法方程系数矩阵呈病态的问题,提出一种正则化稳健解算方法。该方法基于Tikhonov正则化理论,将形变速率求解问题转化为极小化问题,根据L-曲线法选取正则化参数,考虑最小二乘残差各个分量间的关系选取正则化矩阵,实现短基线集形变模型反演的稳健解算。分别采用LS法、岭估计法和Tikhonov正则化法对覆盖北京地区的29景ENVISAT ASAR数据进行处理,反演出研究区沉降速率图。通过对代表不同沉降情况的21个点的均方误差值和时间相干值、整个研究区的均方误差图等的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短基线集形变模型反演的正则化稳健解算方法可获取更可靠的形变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17.
With the recent progress in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new generation of SAR satellites (Sentinel-1 and TerraSAR-X), our ability to assess slope stability in open-pit mines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map ground displacement and slope instability over three open-pit mines, namely, Hambach, Garzweiler and Inden, in the Rhenish coalfields of Germany to provide long-term monitoring solutions for open-pit mining operation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Three SAR datasets, including Sentinel-1A data i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rbits and TerraSAR-X data in a descending orbit, were processed by a modified small baseline subset (SBAS) algorithm, called coherence-based SBAS, to retrieve ground displacement related to the three open-pit mine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Despite the continuously changing topography over these active open-pit mines, the small perpendicular baselines of both Sentinel-1A and TerraSAR-X data were not affected by DEM errors and hence could yield accurate estimates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Significant land subsidence was observed over reclaimed areas, with rates exceeding 500 mm/yr, 380 mm/yr, and 310 mm/yr for the Hambach, Garzweiler and Inden mine, respectively. The compaction process of waste materials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land subsidence. Land uplift was found over the areas near the active working parts of the mines, which was probably due to excavation activities.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retriev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data was analysed, revealing an eastward movement with a maximum rate of ∼120 mm/yr on the western flank and a westward movement with a maximum rate of ∼ 60 mm/yr on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pit. Former open-pit mines Fortuna-Garsdorf and Berghei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Rhenish coalfields, already reclaimed for agriculture, also show subsidence, at locations reaching 150 mm/yr. The interferometric results were compared, whenever possible, with groundwater information to analyse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ground deformation over the mine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相似文献   

18.
根据坡度分析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工作上的应用,提出了以IPTA技术获取的地面沉降速率图为数据源,利用地面沉降坡度分析开展地裂缝遥感识别;以郑州市为研究区,根据地面沉降坡度分析识别出的目标区,在郑州市区首次发现因差异性地面沉降造成的地裂缝,实地调查发现该地裂缝东西长约2 000 m,已经造成附近10余处建筑物受损,监测结果表明该地裂缝存在明显的三维形变;实地调查和监测结果证明,地面沉降坡度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地裂缝的识别,也能用于地面沉降危险性分区,对地质灾害防治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Sentinel-1A SAR影像,通过小基线集(SBAS-InSAR)技术获取了马村区2016年10月26日至2019年3月9日地面沉降的年平均形变速率。监测结果表明,由于土地整治政策、人工开采以及矿区长期排水等因素的影响,马村区内存在多个沉降中心,其中最大沉降量达到-200 mm,最大形变速率达到-88 mm/a。通过建立剖面,提取并分析了张白河村、亮马村和新村附近沉降中心的沉降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