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武汉市实际的公路交通网,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和可达性模型,参考武汉市公路网结构,定量分析了武汉旅游景点的可达性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景点分布空间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武汉市旅游景区可达性呈现由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圈层分布;区域内景点平均通行时间在0.723 8~3.003 5 h之间,景点可达性系数极差为1.766 6;受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公路网结构及景点知名度的影响,旅游景区可达性空间格局不平衡分布较显著。最后,提出武汉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烟威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GIS技术,对烟威地区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以烟台、威海、蓬莱三个主要旅游城市为中心,以30km为最大缓冲半径,以5km为间隔距离做缓冲分析,揭示以三市为驻足地进行旅游的旅游景点空间分布信息及距可达景点的空间距离。基于区域内三条主要交通线路,以8km为最大缓冲半径,以2km为间隔距离做缓冲分析,为自驾车旅游者提供可达景点的空间信息。最后总结了该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提出了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理念及旅游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杨雯  刘洪利  赵文吉 《测绘科学》2010,35(3):129-131,128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延庆县村镇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定量确定主要景点的可开发潜力值。然后借助GIS技术,对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和综合评价分值,以开发潜力值作为分级指标,将延庆县村镇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为5个开发潜力区,并结合各个区的自身优势提出其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运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河南省5A和4A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首先以河南省各省辖市为主要旅游城市,建立点缓冲区,分析以各省辖市为驻足地进行旅游的旅游景区分布信息及可达景点的空间距离;然后以河南省主要国道干线为基轴线,建立线缓冲区,分析旅游景区与国道的关系,为自驾车旅游者提供可达景点的空间信息;最后结合基于点、线的缓冲区分析,总结了该地区旅游景区沿国道密集分布的线状特征与以城市为中心密集分布的点状特征相结合的特征,为旅游者选择线路提供参考,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白山地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侧,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之分布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本文依据国家标准对白山地区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将其划分为8个主类,20个亚类,29个基本类型。同时运用基于GIS的定量评价方法对白山地区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对旅游资源划分等级。  相似文献   

6.
王小攀  胡艳 《北京测绘》2018,32(6):650-653
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能够反映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动态运行情况。本文以地理国情普查及动态监测成果数据为依托,综合考虑了人口、社会经济、城市扩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对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构建了城市空间格局动态监测框架和指标体系。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框架,包含了5个一级类,16个二级类和93个三级类指标,对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及实施评估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7.
夏琳康  金志玲 《测绘科学》2016,41(3):175-180,113
针对滇西北民族地区资源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导致了身处滇西北旅游圈腹地的剑川县民俗文化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该文在分析剑川县民俗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挖掘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采用德尔菲法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剑川县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价,并借助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剑川县民俗旅游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对剑川县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规划与开发,以改善民俗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的现状,为县域旅游资源规划者和开发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曲建光  王帅 《测绘科学》2021,46(2):171-177
为了揭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该文以黑龙江省1980、1990、2000、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重心模型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发展不平衡,4个时期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增长的趋势;耕地非农化等级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等级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的重心曲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从中心向边缘延伸的特点;耕地非农化围绕中心地区进行,其空间扩散路径在图形上呈现出一个回旋状。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总收入占东北各省市GDP总量的比例逐年升高。为了更好地了解东北旅游资源,发展东北旅游业,本文利用从旅游网站爬取的景点和评论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莫兰指数、热点分析、词云分析和文本情感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东北三省的旅游资源分布进行了分析,以便为东北三省之间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拉萨POI信息、图片点集以及拉萨游记、签到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拉萨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方面,拉萨旅游资源类型多样,集中分布在城关区;在旅游设施空间结构方面,旅游设施以购物设施和餐饮设施为主,城关区及其周边设施类型较为多样化;在旅游热点的空间结构方面,旅游热点除在城关区内密集分布外,沿道路线也有少量分布;在旅游流的空间结构方面,拉萨附近周边省市及国内经济发达区域与拉萨联系较为紧密,川藏线、青藏线上的地名景点次之,具有明显的区域旅游联动性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城际轨道等高速交通方式对旅游的影响日益显现。本文以珠三角地区运营和规划城际轨道为例,基于GIS网络分析技术和通达性指标,探讨了城际轨道通车前后对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城轨开通将会产生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旅游景点总通达时间降幅达32.87%,旅游景点平均通达时间减少0.7 h;不同区域通达性水平提升具有差异性,城际轨道站点及其周边地区成为通达性水平提升最大的地区,随着与站点距离逐渐增加,通达性变化程度逐渐降低;城轨开通后各地区通达性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并趋于均衡;城轨影响下的旅游景点通达性的影响具有"廊道效应"与"隧道效应"相结合的特征,空间格局由开通前的"中心-外围"态势向面状均衡分布格局转变。城际轨道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在扩大了旅游景点市场范围的同时,由于通行时间成本降低,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出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5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最邻近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对5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空间结构呈集聚型分布,且人文旅游景区分布的集中程度要高于自然旅游景区;借助相关性计算,研究了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对其空间分布结构的影响,提出了更合理地布局5A级旅游景区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探讨四川省221个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聚型,且区域间差异较大,空间分布均匀度较低,不均衡性显著;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规模等级结构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中端的市场供给占据上风;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地理区位、交通条件、景区地域组合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线旅游服务模式和海量网络文本的出现为旅游产业规划和用户出游推荐提供了新的信息支撑。然而实时更新的网络文本语义模糊、信噪比低,难以利用,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本体和迁移学习的旅游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首先,基于行业规范定义了旅游景点特征体系,建立了以旅游景点为核心的旅游知识图谱,支持景点语义特征的全方位刻画;然后,通过迁移学习方法将预训练语言模型改造为定制化知识抽取器,从网络文本中获取知识三元组,并融合游客足迹、兴趣点语义等信息将分散的相关信息整合为系统性的旅游景点知识图谱。知识抽取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常用的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定制化知识抽取器获取的景点语义知识,其精度与完整性分别提升了50.7%和670%。所构建的旅游景点知识图谱可全面表达现实中的旅游场景,支撑不同尺度下游客行为与市场需求的深入解析,为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数字东莞三维旅游在线系统的建模技术分析、数据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展示需求分析等研究,以及系统总体设计和特色亮点研究,实现了基于在线B/S端的三维旅游在线系统,为东莞市城市形象展示和旅游景点宣传提供了便利的信息化手段。  相似文献   

16.
运用GIS空间和统计分析方法对青岛市旅游资源群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整体分析,并对各地区开发潜力值进行了估算,为青岛市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估算结果表明:青岛市旅游资源群中开发潜力较大的是市南区(16.7623)、市北区(13.8572);崂山区(3.566)、李沧区(3.2324)、黄岛区(2.7804)次之。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应以主城区为主,崂山区、平度市为辅的一体化旅游资源群开发,建筑设施与地文景观资源群方面应作为重点开发对象。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movement is essential for tourist behavior studies since the characteristics underpin how the tourist industry management selects strategies for attraction planning to commercial product development. However, conventional tourism research methods are not either scalable or cost-efficient to discover underlying movement patterns due to the massive datasets. With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ocial media platforms provide big data sets generat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ll of which can be harvested cost efficien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graph-based method to detect tourist movement patterns from Twitter data. First, collected tweets with geo-tags are cleaned to filter those not published by tourists. Second, a DBSCAN-based clustering method is adapted to construct tourist graphs consisting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 vertices and edges. Third, network analytical methods (e.g. betweenness centrality, Markov clustering algorithm) are applied to detect tourist movement patterns, including popular attractions, centric attractions, and popular tour routes. New York 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selected to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The detected tourist movement patterns assist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activities whose mission is tour product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oth shopping and accommodation centers.  相似文献   

18.
旅游流网络分析对理解游客的目的地选择以及目的地在旅游流网络中承担的角色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云南省为例,基于网络游记数据挖掘游客的多维度偏好,并以此对游客聚类,进而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游客群体。针对各类游客游记中的旅游目的地序列建立旅游流网络,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各类游客旅游流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各目的地节点的角色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别游客的旅游流网络在整体结构上各有特点,反映出旅游目的地不同的空间交互模式和网络中心化程度。此外,部分旅游目的地在不同类别旅游流网络中承担截然相反的角色。上述分析有助于优化旅游流网络中各节点的协作机制,辅助旅游目的地制定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利用多时域遥感影象分析技术研究汉阳工业发展,对风景旅游资源影响的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建设发展很快,但风景旅游资源质量日趋下降。周围景观变差,景区面积大大缩小,昔日“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汉阳旅游环境已是每况愈下。必须针对现状实际,提出挽救和开发措施,才能创造出现代的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滁州市旅游资源功能分区及旅游线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滁州市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类,分析得出其总体特征,提出了滁州市旅游功能分区,结合GIS相关技术,利用MapInfo软件制成旅游功能分区图。同时,为了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扩大滁州市旅游业的影响力,进行了旅游线路设计并绘制成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