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山赛里木湖—博罗霍洛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分区及成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赛里木湖—博罗霍洛地区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元古代前地槽阶段、中元古代至古生代地槽阶段、三叠纪至侏罗纪地台阶段和白垩纪至新生代地洼阶段。本区经历二次造山作用 ,晚石炭世末的因尼卡拉运动使全区隆起褶皱成山 ,形成本区第一代山脉 ;第四纪强烈的断块运动造成本区今日所见的第二世代山脉——地洼断褶带山脉及断陷湖泊——赛里木湖。由北至南可分为 10个 级构造单元。中元古代的热水沉积、泥盆纪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溢、石炭纪的火山作用为本区主要的成矿热事件  相似文献   

2.
稳定同位素在山脉隆升历史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现今山脉隆升历史研究方法的现状 ,指出可以利用同位素作为气候变化的指数 ,以气候变化为桥梁来推断山脉隆升历史。目前 ,该方法主要有两种发展趋势。笔者利用了该方法来推测青藏高原北缘山脉的隆升。结果显示 ,高原北缘山脉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早期都曾出现了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3.
文章列举了安第斯型山脉,弗兰西斯科型山脉,阿尔卑斯型山脉,喜马拉雅型山脉的特征,提出了造山带值得注意的几个地质构造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列举了安第斯型山脉、弗兰西斯科型山脉、阿尔卑斯型山脉、喜马拉雅型山脉的特征.提出了造山带值得注意的几个地质构造问题.  相似文献   

5.
“上山”找金铜, “下山”找钨锡及其理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铜和钨锡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 金铜经常伴生, 钨锡经常伴生, 金铜和钨锡通常不在一起.研究表明, 金铜主要与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关, 产于加厚的地壳底部, 地表相应的出现高原或山脉; 钨锡主要与南岭型花岗岩有关, 代表减薄的陆壳, 产于平原区, 地势较低.因此, 从找矿的角度来说, 应当“上山”找金铜, “下山”找钨锡.文中识别出中国三叠纪以来可能存在过的7个山脉(华北北部山脉、西秦岭-东昆仑山脉、额尔古纳山脉、松潘-中甸山脉、湘赣山脉、浙闽山脉和哀牢山-羌塘山脉) 和2个高原(中国东部高原和湖南山地) 以及现存的青藏高原, 建议在上述高原和山脉上去找金铜矿, 指出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与金矿的密切关系, 是今后找金矿的一个重要目标.认为钨锡成矿目前仍然以华南为最佳, 但应注意在其他地块寻找钨锡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宁镇山脉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与镇江市间,该地段滨邻长江南岸是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山体的总称。宁镇山脉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质工作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矿产基地。本世纪初,中外学者就开始在该区进行地质调查。1935年,李毓尧等在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基础上,发表了闻名中外的“宁镇山脉地质”专著。解放以来,不但全区先后开展过1/20万和1/5万区测工作和为矿产普查勘探而投入了数以千计的钻探工作量,而且,不少教学、科研和生产部门还在区内进行过各种专题性的研究工作。因此,宁镇山脉可谓之是我国地质研究工作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7.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处,处在马尼拉海沟和琉球海沟两个方向相对的俯冲带的转换位置.由于从中新世以来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斜向碰撞(弧陆碰撞)形成了今日台湾构造格局,特有的构造地质环境和正在进行中的块体增生使其成为地质学家的研究热点.针对吕宋岛弧海岸山脉段对弧陆碰撞的响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岸山脉年代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和利吉混杂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海岸山脉的快速隆升和剥蚀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海岸山脉地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利吉混杂岩的形成机制、花东海盆洋壳性质和利用海岸山脉凝灰岩进行弧陆碰撞发展过程研究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1990年5月17日,应四川省地质学会的邀请,法国蒙贝利埃大学马托耶教授等4位学者在成都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马托耶教授在题为《山链的形成》的报告中指出:山脉的形成与板块活动直接相关,地球上某一地区发生板块碰撞形成山脉,与此同时在另一端则因板块受到拉张而形成海洋,因此山脉与海洋是板块活动同时形成的一对产物,只是形态与位置的不同而已。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地质构造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聚合带构造,已被列入今后10年国际地质构造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研究山脉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地  相似文献   

9.
王嘉琦  施炜  李宗星  钟畅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23-2023030023
随着印度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的持续碰撞,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发生了强烈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一系列北西西走向山脉。由于缺乏系统的沉积学研究,盆地东北缘一系列山脉隆升过程存在不同认识。笔者等选取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怀头他拉剖面,对中新统下油砂山组、上油砂山组及中新统—上新统狮子沟组采集碎屑锆石样品,开展碎屑锆石U- Pb年代学测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山脉隆升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碎屑锆石Th/U值介于0. 03~3. 3之间,以岩浆锆石为主。碎屑锆石年龄具有200~300 Ma、400~500 Ma、750~950 Ma、1. 6~2. 0 Ga以及2. 2~2. 5 Ga共5个年龄段。结合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图分析表明:上油砂山组沉积中期(14. 8~12. 5 Ma),研究区发生一次物源转换,指示研究区南边的埃姆尼克山发生隆升,成为研究区物源地。狮子沟组沉积早期(8. 6~7. 0 Ma),研究区物源再次发生变化,表明南祁连山发生快速隆升,为研究区提供物源。据此,笔者等提出青藏高原北东向生长导致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构造隆升依次向北东传递。  相似文献   

10.
王嘉琦  施炜  李宗星  钟畅 《地质论评》2023,69(6):2391-2406
随着印度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的持续碰撞,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发生了强烈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一系列北西西走向山脉。由于缺乏系统的沉积学研究,盆地东北缘一系列山脉隆升过程存在不同认识。笔者等选取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怀头他拉剖面,对中新统下油砂山组、上油砂山组及中新统—上新统狮子沟组采集碎屑锆石样品,开展碎屑锆石U- Pb年代学测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山脉隆升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碎屑锆石Th/U值介于0. 03~3. 3之间,以岩浆锆石为主。碎屑锆石年龄具有200~300 Ma、400~500 Ma、750~950 Ma、1. 6~2. 0 Ga以及2. 2~2. 5 Ga共5个年龄段。结合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图分析表明:上油砂山组沉积中期(14. 8~12. 5 Ma),研究区发生一次物源转换,指示研究区南边的埃姆尼克山发生隆升,成为研究区物源地。狮子沟组沉积早期(8. 6~7. 0 Ma),研究区物源再次发生变化,表明南祁连山发生快速隆升,为研究区提供物源。据此,笔者等提出青藏高原北东向生长导致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构造隆升依次向北东传递。  相似文献   

11.
苏联地质队员在里海东岸空曠平坦的乌斯秋尔特高原发现了地下山脉。这个山脉是莫斯科地质勘探队发现的。在这次勘探工作中,运用了苏联地震学专家尤·格拉切夫研究成功的新方法。地质队员对仪表的指示的数据进行一番研究后得出结论:在这  相似文献   

12.
地质晚近时期山脉地区隆升及剥露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国灿  杨巍然 《地学前缘》1998,5(1):151-156
对地质晚近时期,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山脉隆升剥蚀历程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十分关注。文中介绍了几种有关研究方法的一些新进展:(1)利用宇宙核素估算山体表面剥蚀速率和表面隆升速率;(2)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山脉地区岩石的隆升剥露;(3)利用地貌有关参数判断因侵蚀作用引起的均衡抬升和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抬升在山脉地区高峰形成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狼山屬陰山东西褶皺帶的西延部分,在东經107度附近地区。山脉走向,自东西轉为南北,并向南延伸,隔磴口(或为古称之賀蘭山闕)与賀蘭山遙相呼应,構成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屏障。过去,德日進及李士林兩氏曾先后分别涉及狼山以北的烏尼烏素及南部兩狼山等地,并均著有地質报告,惜語焉不詳。1953年秋,作者曾同陸万元同志,在內蒙古陝垻鎮以北的中段狼山,乘汽車進行路线地質踏勘,歷时九  相似文献   

14.
晚中生代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使中国东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格局。关于白垩纪中国东部是否存在高原或山脉仍存在争议,故对高原或山脉的演化过程、古高程以及其延伸范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收集了白垩纪中国各地的双气囊花粉和喜干植物花粉的孢粉数据,通过它们百分含量的变化来分析中国东部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变,为白垩纪中国东部地形地貌的解读提供证据。孢粉分析表明,白垩纪中国大致分为3个气候区:东北地区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气候区;北方地区为半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过渡区;南方和西藏、新疆地区为炎热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在古气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孢粉数据对白垩纪中国东部地貌进行解读,结果显示: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北地区存在1个高海拔地貌区;早白垩世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存在1个较高海拔的山脉,范围大致在闽浙地区;晚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海岸山脉范围达到最大;晚白垩世最晚期至古新世最早期,中国东部山脉逐步垮塌。推测至古新世早期,中国东部山脉基本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5.
2017年5月22日,受500 hPa高空槽、850 hPa切变线、地面冷锋,以及中尺度辐合线的共同作用,一次较强的对流性降水过程发生在太行山东坡200~800 m海拔高度区域。利用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式,重点分析了太行山地形对对流系统触发、发展、移动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山脉—平原的陆面分布在日辐射的作用下,能够在特定的地形结构处形成气候场上的地形辐合区。此地形辐合区在冷锋系统的动力抬升作用下形成了更强的地形辐合带,从而促进了对流单体群在此地形辐合带中的触发。研究还发现,对流单体群均是沿着地形走向移动,其移动路径均在山脉坡度较大的位置。对流系统的强度变化与太行山东部的山脉—平原环流系统密切相关。一方面,山脉—平原环流系统的近地层东风异常与太行山脉东麓地形相耦,增强了太行山山脚附近对流发展的动力抬升作用;另一方面,东风气流增强了来自东部平原地区的水汽输送。暖湿气流在地形抬升和山脉—平原环流系统上升支的共同作用下,增强了对流单体的降水强度。研究认为太行山东坡上对流系统的触发、发展、移动均与局地地形的坡度、坡向存在密切关系。能够增进对太行山东坡强对流天气的理解,为其短时强降水预报提供理论参...  相似文献   

16.
赫英 《地质论评》1986,32(5):448-454
本文描述了西华山脉旁蚀变分带的20种排布特征及其与钼、钨、锡矿化的关系。根据对这20种排布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的综合分析,以及对单个石英脉脉旁蚀变的典型分析,作者认为,西华山脉旁蚀变带的推移方向和流体流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最后,文中提出了西华山脉旁蚀变的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六盤山在甘肃省的东部,是一条近南北向的狭长山脉。广义的六盤山区,就地质观点而论,包括了六盤山主脉以及和东西两侧与主脉平行的山脉。它在地理位置上,构成了中国著名的陕北含油盆地的西界;地貌上,六盤山是比高约600公尺的块状褶皱中等山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目前世界上地壳构造上升运动比较强烈的地区,主要集中在:(1)海岭地区;(2)岛弧—地槽地区;(3)年轻的山脉地带。近几年来,由于海底的广泛地球物理测量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出现以及板块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使得与前面二种区域上升有关的许多重要问题变得清楚一些。而对后一种区域即山脉地带形成的上升力量,则了解的较少。山脉地带地壳上升的力源问题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开始研究了,但取得的成果却是很微弱  相似文献   

19.
辽西区巫闾山的隆升历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 ,结合其他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通过构造热演化的定量分析 ,认为医巫闾山山脉的隆升历史经历了 118~ 81Ma期间的第 1个快速隆升阶段、81~ 14Ma期间的缓慢隆升阶段和 14Ma以来的第 2个快速隆升阶段。医巫闾山的隆升历史与两侧盆地的沉降历史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山脉隆升相对盆地沉降有一个滞后期 ,山脉的快速隆升阶段对应盆地快速沉降的后期和消亡阶段。现今的医巫闾山山脉是 14Ma以来第 2个快速隆升阶段的产物 ,其隆起时间距今大约有 4~ 5Ma。  相似文献   

20.
北山陆内优地槽的建造及构造演化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山在地理上并无确切的界线,一般习惯将河西走廊以北、直至中蒙边境的诸山脉统称北山。这个范围在地质构造上包括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库鲁克塔格—马宗山台缘隆起带及北山优地槽褶皱带等三个单元。本文所指北山在地理上仅限于新疆东部和甘肃西部的穹塔格—马宗山以南和河西走廊以北的低山丘陵地区。大致范围:东起于北山煤窑、双堡塘以东,向西经红柳园、古堡泉、白山、依格孜塔格、因尼卡拉塔格,西止于罗布泊凹地东缘。东西长约750公里,南北宽约80—100公里的峡长地带(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