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针对卫星装配过程中的星体变形测量问题,采用双经纬仪系统通过准直测量建立星体坐标系,利用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系统获取测量点坐标。通过公共点转换将加装载荷前后的测量点坐标均转换至星体坐标系,实现了星体坐标系下的卫星变形测量。  相似文献   

2.
将Axyz/MTM工业测量系统用于3维测量车传感器的位置检测,实时获取测量点的3维坐标数据,利用其丰富的软件功能方便地进行坐标系转换和数据的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单点测量中误差达±0.15mm,完全满足高精度的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工业测量应用中测量点集与设计点集之间的对比分析必须人工指定公共点对进行坐标系转换的问题,并为实现此类应用的自动化匹配及精度对比分析,获取最优精度的检测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乱序点集匹配和最小二乘原理的设计对比分析算法。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并讨论了该算法的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4.
针对天线安装过程中的控制点测量问题,采用双经纬仪系统建立测量坐标系,通过测量天线上已知坐标的几个控制点,将测量坐标系转换到天线坐标系后测量目标点坐标。在天线坐标系下,通过比较目标点坐标的测量值与其设计值来调整目标点的位置,直到符合精度要求,以此完成天线安装。最后,用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并将测得结果与天线设计模型进行比对,以此检测天线安装精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锻件在位检测装置和测量方法落后的问题以及立体工业摄影测量现场控制场建立难的问题,开发出三目立体工业摄影测量系统,并提出系统外部参数标定方法,将控制场坐标系建立在相机上。试验证明,利用三目立体工业摄影测量系统解算物方点坐标的精度为0.201mm,验证标定精度的可靠性,满足在高温锻件测量现场建立简单、有效的高精度立体工业摄影测量控制场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6.
大比例尺地形测量通常会遇到坐标系统选择的问题,测量规范中要求坐标系的选择以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为原则。通过对苏通大桥控制测量选择多种坐标系得出的成果进行比较,简单分析了地形测量如何选择坐标系以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结合工程项目,对单基站CORS系统的测量精度进行分析,将在项目中使用单基站CORS系统采集的数据成果与四等城市坐标系GPS控制点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得出单基站CORS系统下进行平面点位的测量能够为中小城市测绘工程提供足够精度的实时定位服务,并且可以推广到其他同等精度要求的工程项目中,为今后的工程作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振动条件下工件变形检测问题,介绍了一种利用固定基线双相机进行动态测量的方法,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10参数相机畸变模型补偿系统误差,其精度优于0.03像素。采用人工标志点作为测量点,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像点坐标,并利用核线约束条件实现其自动匹配。通过空间前方交会计算测量点坐标,静态下重复测量精度优于0.06mm。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满足工业制造中的工件变形动态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9.
经纬仪工业测量系统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柔性坐标系引入经纬仪工业测量中,使其系统自定位不再受仪器整平误差和相对定向误差的影响。为了求解系统自下位的参数,本给出了两种系统的自定位方法,并对它们进行了精度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结合国内外高铁轨道板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HT5〗〖HT5"〗对比传统的轨道板检测技术、全站仪检测技术、激光跟踪仪检测技术、摄影测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检测方式的差异、精度和效率,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设计出了最优化的辅助测量棒,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具体的外观设计和物理尺寸,设计出了特定的圆形标签,通过相关算法完成中心坐标提取,最终实现了基于单站的摄影测量方法进行高铁轨道板检测。与以往的摄影测量检测技术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不需贴标签点,避免了贴标签花费大量时间,同时绕过了标签编号的问题,节约了大量的检测时间。借助设计的辅助测量棒测量点位可不通视,通过实际的实验,解算点位的精度也能符合轨道板检测的要求,总体性价比较高。结论表明:在高铁轨道板的检测上,对比以往的技术,从精度和检测效率两个方面分析,基于单站的摄影测量方法,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解算结果也符合高铁轨道板检测的精度要求,但是在摄像机主光轴方向上,随着距离的增大,摄像机坐标系下Z值的精度影响较大,X值和Y值受影响较小,精度较好。  相似文献   

11.
CRTS II型板是我国引进国外板型改进后的无砟轨道板,文章主要介绍基于PDA平台的3维工业测量的CRTS II型板制板检测系统。CRTS II型板制板检测系统采用索佳高端NET 05电子全站仪建立空间3维坐标系统并对各个目标点进行高精度3维坐标测量,依据空间解析几何、最小二乘法等数学计算方法,根据全站仪测量的有关坐标...  相似文献   

12.
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及其与工业计量测试技术的交叉融合,衍生出"空间构件形位检测"技术、方法与系统。本文详细论述了"空间构件"与"形位检测"的定义及范畴,依测量原理将大尺寸空间构件形位检测技术归纳为正交系测量系统、空间支导线测量系统、三角法测量系统和球坐标法测量系统等,综述了各类测量系统和软件的技术进展,分析指出了狭长或超大空间、恶劣环境、目标动态变化等条件下的形位检测难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Leica Axyz经纬仪工业测量系统与测量机器人TCA2003联合作业的模式,通过矿区控制测量坐标系和经纬仪工业测量系统所建立的测站坐标系的联测与转换,实现测量成果坐标系统的统一,完成对矿山立井提升设备的空间位置与姿态的高精度检测,并借助Axyz软件对各提升设备的空间位姿进行分析。工程实践表明,该项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常规测量方法难以完成的特征点不可见、控制点缺失、空间分析计算复杂等难题。  相似文献   

14.
激光跟踪仪是目前精度最高的移动式坐标测量系统,其实际测量精度是否符合标称精度,直接决定了测量精度能否满足需求精度,因此对仪器坐标测量精度的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坐标转换模型是反应多站测量坐标精度的理论基础,不同模型在反应仪器精度的准确性、精确性、稳定性和计算速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本文对常用的坐标转换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是四元数模型具有算法严谨、抗奇异性、表达简洁、运算快速和易于实现等优点,适用于计算坐标转换精度。本文以Leica AT901_b激光跟踪仪为例,进行坐标测量精度分析。多次设站获取同一组目标点数据,每测站与目标点保持良好网形结构,数据处理时首先排除粗差并检验可靠性,然后采用四元数模型计算坐标转换参数,并通过最小二乘平差算法解算参数精度及坐标测量精度。另外,为了反应激光跟踪仪的坐标测量精度与目标点距离的关系,本文以Leica AT901_b为例进行实验,在测程内由远及近多次设站获取数据,计算坐标测量内符合精度并给出了目标点距离与坐标精度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5.
轨道车辆运行时产生的各种振动导致车体相对于轨道的运行姿态发生变化,提出利用面阵相机和线激光组合的摄影测量方法在线检测车体运行姿态。检测系统安装在车体上可拍摄到轨面的任意位置(3点非共线),选择激光在轨面投影的中点作为参考点,通过标定得到参考点在计算机图像坐标系和车体坐标系中的空间变换关系;车辆运动过程中,面阵相机拍摄线激光在轨面上的投影,将参考点在计算机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转化为车体坐标系中的坐标;结合参考点在轨面随行坐标系中的坐标特性,解算车体相对于轨道的坐标系转换,建立描述车体相对于轨道实时运行姿态的数学模型;构建检测系统,通过车体振动模拟平台及现场实车试验,验证了检测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激光跟踪仪采用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可对空间运动目标进行跟踪并实时测量其空间三维坐标,具有采样频率高、测量精度高、测量范围大等特点。根据测量对象动态性的特点,对动态位姿测量的需求更加迫切,由多台激光跟踪仪组成的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实时动态位姿测量引起人们的关注。文中由3台激光跟踪仪组成动态测量系统,建立测站坐标系,根据空间直角坐标系转换模型统一测量坐标系,提出两种转换参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RTK技术原理和在机场坐标测量中的应用,通过对RTK测量坐标与静态测量坐标进行比较,验证了RTK测量精度的可靠性,并分析了影响测量精度的原因,为机场坐标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激光跟踪测量系统的特点,结合工程实例,用跟踪仪自由设站测得预埋板所要检测的数据;用平面拟合、直线拟合、坐标转换等数据处理方法,得出偏差数据,很好地对预埋板的形位误差进行了检测,以便设计、施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常规的矢量地图精度校验采用抽样与实地测量,外业工作量大,自动化程度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基于SSW激光点云数据的矢量地图平面精度自动校验方法。首先,使用车载激光扫描器获得道路两侧高精度点云数据,并对点云数据进行滤波、坐标转换和精度检验;其次,基于多特征识别算法,使用SWDY软件提取点云特征点线;最后,利用最近邻法搜索待检矢量图中的同类地物特征点线,并计算匹配点线对的中误差。以兴化城区为试验区,采用该方法检测该地区1:1000比例尺的矢量地图平面精度,试验结果显示,成功匹配了点云数据205个地物特征中的201个,矢量地图的总体中误差为0.26 m,且能够发现待检测矢量地图中的采集丢漏与明显错误。本文方法可以减少现有检测方法的野外实测工作量,增加检测样本数量,降低检测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有效提升检测的可靠性与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