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探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过程。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识的过程。基于这一教学思想,在地理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地理识图探究学习三步曲“观察  相似文献   

2.
严哲伟 《地理教学》2010,(18):47-48
新课标“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探究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要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教学的深入要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教学的收尾要再现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带领学生进入丰富多样的“剧情”之中,亲自经历和体验趣味的学习过程,以此唤起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建珍 《地理教学》2013,(12):16-18
正一、"探究之探究"活动概述探究之探究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史或者当代科学家对某些科学问题的探究资料,学生针对科学家研究的细节展开讨论:研究的问题、搜集的数据、技术在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对数据的解释以及科学家所作的结论。[1]如果可能,学生还应阅读其它解释、不同或相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多元情境。提供探究的土壤 学习生活有其社会性,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不同意义的建构要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这要求教师在自觉放弃“主宰者”的情况下,积极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思维探究的舞台。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对学习方法提出了三个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和探究三种学习方法虽然相辅相成,但“探究”居于核心的位置,因为探究会培育质疑精神,会培养创造力。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探究的精神,大力挖掘探究问题,提供探究素材,给出探究时间,整理探究结论,让探究精神在地理教学中闪光。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重大成就”是“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一节中的重点内容。但因该部分教材的内容量大,罗列的地理材料多,知识点零碎等特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感到枯燥难记。为此,笔改用探究法教学,即将教材中的地理材料和事实转化为图表或音像,通过投影机和放像机显示,并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通过形象直观地比较、分析、归纳、认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避免了被动地去记教材上的结论。其教学过程为:显现图表或音像→设问→结论。  相似文献   

7.
“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当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教学,也为学生发现、探索地理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增强学习乐趣。学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就可以极大地激发深人探究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要重视对“问题情景”的创设。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疑问。所谓“情景”是指。问题”提出后学生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景象。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开路,设法“制造”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对地理课发生兴趣,只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思考任务”,使学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唤起学生自行探究的激情,才能激发其兴趣。创设问题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授“经纬网”这一课题时,我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茫茫的大海中,有艘遇难的海轮,无法自救,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救护。  相似文献   

9.
杨富民 《地理教学》2008,(10):23-24
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阴、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为炎热的酷暑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进行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探究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0.
陈瑞芳 《地理教学》2011,(14):40-42
一、设计趣味性活动探究,侧重点是动手 在湘教版必修I第三章第一节,不同时代“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部分内容,用传统授课法,会显得枯燥乏味,影响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若把此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式的探究活动课题,则可以明显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从而免除传统授课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有些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点时间,让学生三五成群地说一说、议一议,再让学生站起来谈一谈。其实,“课堂探究”只是探究的一种方式。根据不同探究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诱思探究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拘泥于课本,不依据于常规,学生自主性参与,创造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究,积极提出自已见解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采用该模式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  相似文献   

13.
鲁教版“交通运输站点的布局”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了“聊城汽车总站为什么搬了”这一案例让学生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4.
邵俊峰  俞若昊 《地理教学》2010,(8):52-54,12
利用乡土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是地理新课程永不过时的话题,是课堂个性化、课堂生活化的保证,符合新课标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理念。本地有山(丘陵)有水,工农业发达,城市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探究有较好的资源保障。另外,发达的网络和交通也为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5.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突破难点,可以将本课分解成6个小环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首先探究地表均匀、地球没有自转、只考虑地球各纬度冷热不均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冷热不均使其动”;其次探究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地转偏向力使其偏”,全球最终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第三步探究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使其移”;第四步探究地表不均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双新”背景下,高中地理学习是一个侧重在原有经验基础上通过自主或合作建构形成新经验、不断提升学科素养能力的过程。基于素养本位的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框架,选取真实情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激发思维冲突,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自我探究学习、同伴合作学习、“小先生引领”等途径,逐步形成地理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方法,并运用已建构的思维方法解决具体地理情境问题。形成深度学习“问—究—思—创”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构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问题探究”栏目的设置是湘教版新教材的一大特色。该栏目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由表及里地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地理。充分利用“问题探究”栏目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基于情境类型学,对湘教版新教材的“问题探究”栏目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辨别参数、内容参数和装扮参数三大维度总结其特点,以期为发挥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提出参考性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传统地理教学有一个缺陷,就是难以将不可逆的情境“真实”再现,数字化探究学习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一缺陷。探究学习是指基于问题表达等科学探究要素、重在体验过程,围绕探究主题、探究水平,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地理探究技能的掌握以及探究水平提升的各种学习活动。但当前的探究学习大多关注探究活动内容和探究形式,很少关注探究科学要素、探究技能水平等隐性要素。本文以“大气的形成过程”为例,探索基于探究性实验资源视角下“问题-证据-体验-表  相似文献   

19.
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目前,地理探究学习已在新课程推进中得到积极的推广与应用,但同时也出现了“探究学习泛化”的现象(即在地理探究学习应用中未能充分考虑学校条件、教师素质、教学内容、学生能力、教学时间等制约因素)。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地理探究学习的主旨。实际上,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应范围,探究学习更是如此,并不是所有地理课程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学习。我们认为,适宜探究学习的地理课程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造教育是指:教师教学内容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论,而更重要的是懂得结论产生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是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思维,主张学生多想多问多动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