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涛  吴薇  赵哈林  董治宝  薛娴 《中国沙漠》2005,25(4):453-456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近50a来沙漠化土地经历了发展-再发展-逆转的过程,到2000年,该地区的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总计达50200km2,态势依然严峻。研究表明,沙漠化过程中生物量的损失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退化中,其基本特征是伴随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逐渐受到破坏,植被沙生化和土壤沙质化,最终导致低级的沙漠(地)生态系统的形成,生物生产量的降低。2000年度科尔沁地区旱作农田由于沙漠化过程所造成的地上生物量损失约为68.6万t,放牧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损失量约为1008.2万t,总的损失量为1076.8万t。而在可以进行计算和评估的41a间,该地区由于沙漠化过程所造成的地上生物量损失量约为44148.8万t。  相似文献   

2.
谷利源 《中国沙漠》1985,5(2):59-59
在中国的北部和西北部,沙漠面积达到一百一十万平方公里,但是其中只有百分之六十一是属于真正的气候性沙漠,由不到一百毫米的年降雨量所造成。据美国卢博克德克萨斯技术大学的比尔·达尔说,大约有十七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是人为的;另外的二十六万平方公里是干旱草原,这一地区由于人的活动正在发生沙漠化或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达尔曾到这些地区去考察过人们对干旱地区的滥用。他说,中国科学家现在把人口压力"作为这一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   总被引:40,自引:20,他引:20  
王涛  赵哈林 《中国沙漠》2005,25(2):145-165
50多年来,在几代沙漠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沙漠科学从无到有,在从填补沙漠研究空白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沙漠科学,为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过去20 a来,北方约有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有所改善,局部地区出现"人进沙退"的新局面。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我国沙漠科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民众、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4.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朱震达 《中国沙漠》1987,7(3):16-28
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内陆盆地,在极端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丰富的冲积、冲积-湖积沙物质在风力作用形成面积广大、形态复杂的流动性沙漠,它是在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逐渐形成。然而,以自然因素为主形成的沙漠,同样亦存在着沙漠化问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约有2826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2%,其中历史时期形成占65.1%,现代形成的占34.9%。该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多发生在南部和东部沙漠中河流下游的绿洲地段,由于河流改道(自然的或人为的),潜水面下降,造成古耕地和居民点废弃,形成沙漠化土地,在北部,塔里木河两岸和天山南麓一些洪积、冲积扇前缘,则由于河道迂移或人为的垦区长期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严重次生盐渍化,不能耕种而废弃。沙质干河床或废弃的垦区受到风力作用成为沙漠化土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近百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当,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系统或对水资源利用不当而引起现代沙漠化过程的加剧。当然,也有局部地区是沙丘前移入侵的结果。根据沙漠化土地的形成可以划分三种类型:1.沙丘前移入侵型;2.沙丘活化型;3.戈壁风沙流型。  相似文献   

5.
杨力生 《中国沙漠》1982,2(4):39-41
我们阿盟位于内蒙古最西部,总面积近2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戈壁面积为16.9万余平方公里,阿拉善沙漠(含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横贯全境。在这样一个沙漠、戈壁占总面积62.6%的干旱荒漠地区,如何坚持"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全面贯彻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我们认为,积极改造利用沙漠,防治土地进一步沙漠化,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一、一个有待搞清的问题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土地,正面临着沙漠化的严重威胁,尤其对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我国沙漠化的严重程度,也使人们深感不安。学者们指出,在我国北方地区,“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近半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约5万平方公里,再加上沙漠化潜在危险的土地面积15.8万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中国沙质、砾质荒漠和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149万km2, 占国土面积15%。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到今天的沙漠所, 经历了卅个春秋。沙漠科学的研究也从空白发展成一个新学科的成长过程。为我国沙漠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培养了一支有着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科技队伍。具有独立解决经济建设中提出的沙漠及沙漠化治理问题的能力, 并为全球沙漠化研究工作和治理实践, 作出应有的贡献。198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为全球先进单位称誉。我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959-1965年, 查明沙漠情况, 探索沙漠治理方法阶段。对我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考察究沙区自然条件与资源, 沙丘特征与风沙运动规律。1966-1977年, 以沙害治理为中心,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开展专题研究阶段。如沙区铁路修建的有关问题和沙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开发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1978-1983年, 以土地沙漠化问题为中心开展综合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沙漠化现状、发生发展过程, 变化趋势与预测, 整治措施等。1984年以后, 主要是加强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与预测, 以及整治措施的研究,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走向世界。1)建设不同自然地带沙漠化(风沙化)治理研究示范基地系统网络。2)开展半湿润、湿润地带风沙化问题的研究。3功口强对沙漠化监测和预则工作。4)在国际学术活动方面。从举办沙漠化学术讨论会、培训班、合作研究, 进而派遣专家组帮助发展中国家从事沙漠化治理研究工作。并与前述工作相适应, 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图件。总之, 我国沙漠研究是以干旱地带沙质荒漠的自然条件综合研究, 逐渐发展到半干旱、半湿润地带生态环境中沙漠化与风沙化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国土整治中风沙治理提供防治途径和措施。今后的研究工作, 应着重在强烈发展和严重沙漠化地区研究整治措施。建立不同自然地带整治沙漠化土地模式。达到环境健全发展和合理生态系统管理。对潜在和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发展趋势。加强监测和预测。进而提出预防措施。总结沙漠化治理经验和教训, 编著教材培训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1,自引:8,他引:23  
通过研究,对中国北方沙漠化的现状及趋势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面积为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为15.8万平方公里。在已经沙漠化的土地中,属于沙质草原沙漠化发展的土地占42.2%,固定沙丘活化的占52.2%,沙丘前移入侵的占5.5%。(2)按其成因来看,以草原过度农垦为主的占25.4%,以过度放牧为主的占28.3%,以过度樵柴为主的占31.8%,其他则系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破坏植被所形成,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仅占5.5%,可见在沙质地表和干旱多风气候条件下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为作用,因此,调整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便是防止沙漠化发展的基本途径.(3)从沙漠化发展程度来看,在已经沙漠化的土地中严重沙漠化土地占19.3%,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占34.7%,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占46.0%。特别是农牧交错的草原农垦区沙漠化的发展大部分是在50年代以来所形成,更应引起注意.(4)从发展趋势来看,根据50年代末与70年代末航空相片的对比分析,25年来沙漠化土地增加了3.9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这些扩大的土地是沙质草原的农垦和固定沙地农垦、樵采及过牧所引起的沙丘活化。  相似文献   

9.
沙漠化过程及其影响评价的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明确指出“沙漠化”(Dcsertization)一词与通常所应用的“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在概念上有差异,并阐述了“沙漠化”的主要含意是:在相似的气候条件下,过去未发生和出现类似于沙漠地表形态和景观的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管理二者相吻合,半荒漠则有可能因过度开发利用而沦为“人造沙漠”(False Desert)或“人为沙漠”(Man-made Dcsert)并不断扩展与蔓延。本文就导致形成“人造沙漠”的一些过程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予以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沙漠化监测结果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甘肃省于1994年进行了首次沙漠化土地普查,1999年进行了第二次荒漠化(沙漠化)土地监测。根据普查和监测结果,全省沙漠化土地(包括沙漠、戈壁)总面积约14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31.1%,分布在全省7个市(州)的23个县(市、区),绝大部分分布在河西5市(占98.2%)。沙漠化土地平均年递增率0.38%。  相似文献   

11.
土地沙漠化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遥感与图谱分析为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基于MODIS数据产品,反演时间序列的沙漠化监测指标,结合决策树分类法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并提出新的沙漠化修正指数进行沙漠化土地动态分析;采用地学图谱分析方法提取了3个不同时间尺度上沙漠化土地的时空复合图谱信息,对沙漠化土地类型变化、土地沙漠化的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遥感监测指标与决策树分类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2)2000-2014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沙漠化程度与面积总体上呈减轻与减少趋势,2011-2014年间沙漠化总面积年平均值约为17.2万km2,比2000-2010年沙漠化总面积年平均值减少约2万km2。(3)沙漠化土地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的特征,短时间尺度与较长时间尺度上沙漠化的动态变化趋势不同。各类型沙漠化土地动态度的绝对值随时间尺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时间尺度沙漠化土地的净逆转比例也不同,2005-2010年和2005-2014年沙漠化土地净逆转比例较大,分别为13.95%和9.08%。受研究时段长度的限制,10 a或更长时间尺度上进行沙漠化动态变化趋势及其成因机制的分析可能更为合理;而5 a或更短的时间尺度,可能仅对揭示沙漠化高风险区或快速恢复区等热点地区有帮助。(4)2000-2014年毛乌素沙地及阴山北麓的农牧交错区等地区呈现相对稳定逆转的态势,而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等部分地区沙漠化土地变化较不稳定,近5 a仍呈现恶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王涛 《中国沙漠》2008,28(1):1-7
50多年来,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科学从无到有,在填补研究领域空白,并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的同时,又为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150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得到了我国政府、地方人民、科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认可。通过对已有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和防治实践的回顾与总结,就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3.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   总被引:49,自引:30,他引:19  
王涛 《中国沙漠》2004,24(1):1-9
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我国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由于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形成发展的时空范畴不同、成因的主导因素不同和演变的可逆性不同,要求我们在开展沙漠化基本问题的探索、确认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为国家沙漠化防治战略决策的制订和技术措施的执行提供科学依据,使沙漠化防治工程在国家有限经费的投入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作者通过对近50年来野外考察和遥感动态监测成果的总结,指出,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半干旱地带草原区和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反映的是人类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土地退化区,在过去的50年里,沙漠化土地蔓延的主要部分也是在这些区域内。所以,它们是中国北方沙漠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根据不同时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和演化的特点,依据其自然地带原则和发展强度原则,将我国沙漠化土地划分为4大区29个亚区,应是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4.
面向经济建设是沙漠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震达 《中国沙漠》1991,11(3):17-19
中国的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及风沙化土地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5.9%。但旧中国在沙漠科学领域里完全是一片空白, 解放以后, 结合造林固沙, 在科尔沁沙地东南、陕北及冀西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研究, 结合包兰铁路的建设在宁夏中卫沙坡头进行了一些观测和防沙试验, 但这些研究的规模都很小, 专业也较单一。至于大规模的有系统的研究还是在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和国务院七办在呼和浩特召开的西北内蒙六省区治沙会议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前言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原先并非属于沙漠的地面,它们或者由于自然环境本身条件的改变,或者受到人类过度生产活动的影响,以致有的是遭受邻近沙漠的侵袭,有的是就地起沙,沙丘增长,造成类沙漠化土地,引起自然景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童立中 《中国沙漠》1982,2(4):41-42
1982年10月16日-22日,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在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召开了"东部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土地整治原则和途径"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主要探讨东部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现状、产生的原因、整治原则及主要整治措施,会上交流了各地区整治沙漠化土地的经验,并介绍了综合农业区划、农牧业合理配置,预防沙漠化土地的扩展和整治沙漠化土地提供咨询的情况,这对促进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科研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沙漠化是我国北方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结果表明:①2005年我国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87.92亿元,其中以内蒙古自治区最为严重, 占10省区总额的53.7%,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沙漠化的重点治理地区。②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土地废弃损失,土地废弃损失又以草地生态损失为主。沙漠化损失占10省区第一产业产值的9.6%,其中,内蒙古的沙漠化损失占第一产业产值的44.5%,青海占23.2%,可见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沙漠化和环境生态退化为代价换来的。③沙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衰退,加剧了贫困。北方10省区沙漠化损失的人均负荷值为140元\5人-1,其中,内蒙古的人均负荷值为812元\5人-1,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7.2%,青海的人均负荷值为222元\5人-1,占农村人均纯收入10.3%。④沙漠化通过沙尘移动对下风向地区的环境质量带来了影响。沙尘暴源地对下风向地区带来的损失为50.66亿元,占沙尘暴损失的65.7%,占沙漠化经济损失总额约10%。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分摊原则,沙漠化治理投入应由当地和下风向地区共同承担,下风向地区可通过生态补偿的形式承担约10%的沙漠化治理投入。⑤沙漠化治理的投入产出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内蒙古、甘肃等重点地区的沙漠化治理投入不及沙漠化损失,亟需加大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6和2007年北京1号小卫星多光谱数据,对中国四大沙地和八大沙漠地区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分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研究区内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69.18×104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03%,其中重度区面积占14.88%,中度区占5.10%,轻度区占5.05%。2006~2007年研究区内共有440块图斑发生变化,总变化面积为876.41km2,沙漠化土地增加面积47.57km2,减少面积为373.39km2。沙漠化土地类型间的转换面积为455.45km2,主要以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之间相互转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野外调查和测年资料,认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至少在有史记载以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即27000 ̄10000aBP)就已继续存在。现代土地沙漠过程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干旱多风的气候因素起控制作用,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沙漠化的发生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讨论了区域沙漠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和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库布齐沙漠典型地区沙漠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库布齐沙漠东部达拉特旗的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域,以达拉特旗1987年、1995年、2000年和2003年四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得1987—2003年来沙漠化动态变化数据,分析了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沙漠化变化情况,从土地流向角度探讨了沙漠化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近20 a来,四个时期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处于减少—增加—再增加的过程中,而沙漠化程度呈现减少—减少—增加的趋势,且2000—2003年间,是该地区沙漠化程度动态变化最大的时期。从土地流向看,各种土地类型向沙漠化土地之间的转化是导致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