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书介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地质论评》2008,54(1):104
杨瑞东.著.2006.贵州凯里生物群藻类化石及古生态学研究.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6开,162页,图版24页.本书是觊里生物群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共分九章,系统论述了贵州早、中寒武世觊里组中疑源类(微体藻类)的组合特征以及它们在中、下寒武统地层界线划分中的作用;论述了宏观藻类组合和形态特征及保存方式;探讨了宏观藻类的演化趋势及生物地理分区;介绍凯里生物群中发现的最古老的钙质珊瑚藻类化石和最古老的类似苔藓植物化石。结合凯里生物群化石埋藏特征、化石埋藏序列、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中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和描述了采自凯里组一块完整的Olenoides paraptus标本和两块脱壳的Ole-noides paraptus标本。对脱壳标本的保存状态进行判断,其分别处于状态A和状态D。根据两块标本的保存状态推测处于脱壳周期的脱壳阶段(ecdysis);对其埋藏学特征进行探讨,支持了凯里生物群是原地埋藏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组中分枝状宏观藻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描述了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组中的分枝状宏观藻类化石5属7种,即:Marpolia spissa Walcott,Marpolia aequalis Walcott,Guizhouella ramulosa Yang(gen.et sp.nov.),Doushantuophyton lineare Chen,Thamnophton formosus Yang(gen.et sp.nov.),Eoulothrix fibrillata Ding,Eoulothrix flabellophyton Yang(sp.mov.)。根据大量的藻类与凯里生物群共生特征,从藻类的生态及生物群分布受到沉积韵律控制等特征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生活环境的水深应该在30-60m,而埋藏和保存环境的水深是150m左右。另外,将凯里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化石与震旦纪陡山沱期的藻类化石进行了比较,两者在以分枝状藻类占主要组成上是相似的,从这一方面来说,晚震旦世宏观藻类与寒武纪宏观藻类没有大的演变,但寒武纪宏观藻类以出现钙质珊瑚藻类、分枝更加复杂的类型和具有锯齿状叶状体、生殖托构造的藻类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类形态功能、生态及埋藏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剑河八郎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十分丰富,化石标本多达1万多件,分属长茎型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Zhao, Huang et Gong,1994)及短茎型的球形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globus Zhao et al, 1999)。它们均具有腕枝、萼、茎及吸盘,少数标本见有肛锥。幼年体缝孔不发育,成年体具有较发育的缝孔。大部分个体为单体生活。短茎型的萼呈球形,茎短,吸盘大,常固着在腕足动物外壳及三叶虫背壳碎片上。长茎的萼呈长椭圆球形茎长,吸盘小,常固着在砂泥质海底。两个种的腕肢也有差别,长茎的直长,短茎的旋转生长,显示两个种的形态差别及多样性。由于始海百合死亡后迅速被掩埋,80%以上的个体保存完整。化石大部分保存无定向性,显示静水环境,海底紊流很少,不仅显示原地埋藏特征,也为凯里生物群是原地埋藏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5.
王约  王训练 《古地理学报》2007,9(4):407-418
以原地埋藏为主的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生活环境为远离古陆、盐分正常、透光性良好和含氧量充分的热带海洋; 沉积环境为波浪基准面与风暴基准面之间、软性泥质基底、水体相对平静的正常浅海,深度在100 m以内,可能为一系列岛屿所组成的海湾边缘相。依据生物的主要生活和活动空间,可将凯里生物群分为水体上层群落、水体下层群落、底栖表生群落和底栖内生群落。这些生物群落依赖食物链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结成一个整体,其群落特征随海平面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热带频繁的风暴流或洋流等为生活于海湾边缘的凯里生物群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同时由此产生的快速沉积事件是生物遗体得以较为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产于黔东南剑河八郎的凯里生物群是一个含有10个大门类120多属动物化石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的生物群,是全球寒武纪第3世生物多样化、生态复杂化的窗口,对早期后生生物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丹寨南皋和镇远竹坪等新产地的发现,将凯里生物群产地扩大至整个黔东南地区,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也为凯里生物群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开鲁盆地白垩纪三大生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炳伟 《地层学杂志》2007,31(3):280-287
通过对近二十年地层古生物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建立了开鲁盆地白垩纪古生物组合,论述了热河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明水生物群三大生物群的组合特征,并与国内外古生物组合对比,确立了本区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对该区石油勘探及北方白垩系层序、生物群、时代归属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约 《地质学报》2006,80(2):235
发现于贵州省台江县凯里组中部(中寒武世早期)Burgess页岩型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中的生物附着遗迹Kailidiscus(n.ichnogen.)拥有标本190多块。Kailidiscus为一具有圆形至椭圆形附着面的表生迹。附着面上具一碳质膜,可能为生物体所形成。在附着面上的构造:围缘沟、内围缘脊、外围缘脊、凸起的皱脊和凹陷的辅槽,可能是造迹生物固着基部组织褶皱所致,以增大其基部的附着面积。Kai-lidiscus的造迹生物可能是固着于海底没有硬质骨骼的刺丝胞动物,生活于相对静水环境,并被沉积事件所埋藏。贵州台江凯里组中部(中寒武世早期)的新附着遗迹属Kaili…  相似文献   

9.
化石保存精美、并拥有大量软驱体化石的中寒武世最早期的凯里生物群是继澄江生物群后我国发现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含有10个门类110属动物化石,与澄江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共同组成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以大量棘皮动物和浮游的掘头虫类三叶  相似文献   

10.
贵州沉积岩地层发育,保存有大量的化石。仅早期后生生物群或动物群就多达6个之多。从晚震旦世早期的瓮安生物群、庙河生物群至早寒武世的小壳动物群、牛蹄塘生物群、杷榔生物群及中寒武世早期的凯里生物群。  相似文献   

11.
全球早、中寒武世藻类生物地理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讨论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 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 而纬度明显差异时, 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异能力,因此生物地理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 (1976)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贵州台江八郎凯里组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约  喻羑艺  彭进  王平丽 《地层学杂志》2006,30(1):i0001-i0002
贵州台江八郎凯里组以含钙质泥岩—泥灰岩、含钙质泥岩—粉砂岩和含钙质泥岩—灰岩等3种韵律性沉积为主,沉积体系域类型主要包含有大陆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在凯里组沉积初期,台江地区的水体相对较浅、生物相对较少;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生物在分异度和丰度上的大大增加,构成了台江生物群;当海平面升至最高点时,台江沉积区处于一个相对深水的环境,以大量的浮游类和较强游泳能力的生物为特征,成为了凯里生物群的开始;海平面逐渐下降,浮游生物逐渐减少;至凯里组沉积晚期,海平面的下降使台江地区的水体再度变浅、生物化石相对稀少。在台江八郎剖面上,凝缩段之下早寒武世的三叶虫Bathynotus消失,Orycto-cephalusindicus等三叶虫在凝缩段底界出现。凝缩段底界与下、中寒武统界线基本一致,表明了凝缩段是该区下、中寒武统地层划分、对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 Introduction The Burgess Shale Biota was discovered in the Cambrian strata of western Canada by American paleontologist C. D. Walcott in 1909 (Walcott, 1911). The fauna contains more than 140 metazoan genera (Robison, 1991, Briggs et al., 1994), with a preservational range from hard skeletal parts, non-mineralized remains and internal soft-tissue and soft-body remains. Following that discovery up to 40 similar taphonomic locations have been found globally in Lower and Middle Cambrian …  相似文献   

14.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宏观藻类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瑞东  赵元龙 《地质论评》1999,45(3):282-290
本文描述了贵州寒武纪凯里组中的宏观藻类化石7属12种,其中有6个新属10个新种;Bosworthia simulans,B.gyges,Eolaminaria grandis gen。et sp.nov。,E.perelegans gen。et sp。nov.,F.vein gen.et sp.nov.,Kailiphyton simulans gen.et sp.nov.,Palaeospine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早期后生动物群的特异埋藏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杨瑞东  赵元龙 《沉积学报》1999,17(1):161-165
通过对早期后生动物群产出层位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和化石埋藏特征的研究,认为在海湾和局限海环境,早期后生动物群往往产于海侵体系中,而陆棚环境则保存在低水位体系;同时提出了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埋藏保存机理,一种是沉积事件(风暴流或浊流)破坏了生物生态环境,使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生物大量死亡,并被快速埋藏保存;另一种是海平面脉动引起环境变化,使早期后生动物死亡,在还原环境下埋藏保存。因此,认为海平面变化与早期后生动物群的埋藏保存有着密切关系。在提出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特异埋藏机理的基础上,并认为由前寒武纪至寒武纪,只要沉积环境、沉积序列类似,就有可能发现早期后生动物群,这对寻找新的早期后生动物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澄江生物群分子在贵州遵义牛蹄塘组发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澄江生物群是认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窗口,它的分布范围一直仅限于滇东地区,员近在贵州遵义松林牛蹄塘组底部页岩中发现有Naronia,Archotuba Conoidalis,Isaxys,Perpicaris,Lingulepis,Tsunyidiscus,Scenella,水母状化石(medusiform fossil),海绵动物化石Leptomitus,类似半索动物秆壁虫Rhabdopleura化石,软舌螺类Hyolithids,宏观藻类和疑源类化石Zunyiphyton perelegans Yang et Zhao,1999,Yuknessia sp.,Longenema Ding,1996,Sphaerocongregus variabilis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澄江生物群分子,这是云南省外澄江生物群分子的新发现。由于生物群之下40m处还产大量海绵动物、高肌虫和藻类化石等组成的松林生物群,其上又有下寒武统明心寺组古杯动物群,因此,这一生物群的发现对研究早寒武世生物的演化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对澄江生物群的古生态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Guanshan Biota from the Cambrian Stage 4 Wulongqing Formation is a typical Burgess-shale type Lagerst?tte that had witnessed the Cambrian explosion. Here we report two new localities of the Guanshan Biota, which is located at Baimei village, south of Kunming and Xinglong village, Wud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respectively. Both localities produce soft-body fossils and several new taxa, e.g. a new species of palaeoscolecidans (Palaeoscolex xinglongensis sp. nov.) reported here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new species with similar form not only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diversification of palaeoscolecid species in Guanshan Biota, but also strengthens the ties between the older Chengjiang Biota and the younger Kaili Biota (and also the coeval Burgess Shale community). Three paleoecological features, including high diversity, little disparity and richness of palaeoscolecid worms, are summarized as a case study to represe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anshan and Chengjiang Biota.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县桃映震旦纪陡山沱组上部发现的庙河型生物群,包括宏体藻类、可能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以及其它生物化石等,进一步证实这类宏体生物群在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晚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通过与鄂西庙河生物群、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对比,震旦纪陡山沱晚期宏体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主要为开阔浅海向台缘斜坡相过渡地带。通过对黔东北庙河型生物群的研究,认为陡山沱晚期的宏体生物群为以营固着生活方式为主,生活于透光性较好、具有一定水动力条件和一定含氧量的相对静水贫氧浅海环境;其固着基底为富含水份的未固结的粥性-软质基底。这些宏体生物群多呈半漂浮状竖立于海底,构成初步的“海底草原”,为生物群中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动物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生物死亡后,大部分生物躯体倒伏于沉积物表面,在贫氧和较快沉积速率的沉积环境中,生物遗体被较好保存,并很快被沉积物所埋藏。随着沉积物的增厚,生物遗体被完全封闭,导致生物遗体腐烂和分解过程终止,使其得以很好保存。较快的沉积速率、贫氧和相对平静水体的环境是生物群得以很好保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