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castracane)Peragallo)、分类上属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中心纲(Centriae),圆筛藻目(Colscinodiscales),细柱藻科(Leptocylindraceae),几内亚藻属(Guinardia)。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16-2019年在北部湾沿海采集的绿藻门蕨藻类的样品进行分类学研究。【方法】利用形态学方法,对蕨藻科样品进行形态鉴定。【结果与结论】经过鉴定,确定该水域蕨藻科2属4种/变种,即拟蕨藻属(Caulerpella)的含糊拟蕨藻(Caulerpella ambigua)和蕨藻属(Caulerpa)的盾叶蕨藻(Caulerpa chemnitzia)、总状蕨藻大叶变种(C. racemosa var.macrophysa)和棒叶蕨藻长柄变型(C. sertularioides f. longipes)4种。  相似文献   

3.
已知多丝藻科(索藻目,褐藻门)约有50种,我国仅仅报道2种。记述多丝科的美丝藻属Compsonema、小孢藻属Microsponigum和原水云属Protectocarpus等3个中国新记录属,以及球状美丝藻Compsonema coniferum、多线美丝藻C.myrionematoides、匍匐美丝藻C.serpens、放射百丝藻Hecatonema diffusum、繁育百丝藻H.distromatica、初级百丝藻H.primarium、球形小孢藻Microspongium globosum、考氏多丝藻Myrionema corunnae、原水云Protectocarpus speciosus等9种中国新记录种。研究的标本采集于中国海区,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AST)。  相似文献   

4.
隐丝藻科(Crytonemiauae),除少数生长在热带海区外,多数分布于冷温带海区,目前已知19个属,它们的藻体变异大,在分类上也是比较困难的1个科。曾呈奎(1935、1936、1937)及曾呈奎等(1962)先后报导过我国产的隐丝藻科的3个属共9种(3变型)。作者研究我国沿海的本科标本所用的材料是由徐法礼(1977—82)、李伟新(1977、1980)采自青岛港、刘凤贤(1978—80)、李伟新(1979)采自厦门、湛江水产学院(1953—82)采自广东大陆沿岸的标本,并承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福建师大、上海水产学院、厦门水产学院、浙江大学及浙江水产学院等单位的热情支持,借用本科标本,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藻际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与溶藻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Bl-zj共培养对藻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将侧孢短芽孢杆菌Bl-zj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4 d后(BL组),收集样品,以单独培养的铜绿微囊藻(BG组)为对照,提取样品总基因组DNA后进行16S rDNA扩增、构建文库、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BL组与BG组间藻际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结果】测序平均获得高质量序列85390条,946个OUT(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BL组特有OTU 339个。物种组成分析显示,BG组微生物群落主要以微囊藻属(Microcystis)为主,其余相对丰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和红杆菌属(Rhodobacter)。BL组微生物群落主要以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为主。BL组的微生物多样性相较于BG组显著下降(P<0.05)。经预测,BG组微生物功能集中在能量代谢与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BL组微生物功能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功能。【结论】侧孢短芽孢杆菌Bl-zj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打破了铜绿微囊藻藻际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Bl-zj的溶藻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于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对流沙湾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沙湾共有浮游植物27属,隶属于5个门,其中硅藻门20属,绿藻门3属,蓝藻门2属,金藻门1属,甲藻门1属,角毛藻(Chaetoceros)、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菱形藻(Nitzschia sp.)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在0.11~23.63 mg L-1之间,平均为3.72 mg L-1,细胞密度平均为1.324 7×104个L-1。流沙湾共有浮游动物19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多毛类和轮虫类各1种,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中的拟铃虫(Tintinnopsis)、薄铃虫(Leprotintinnus),桡足类中的哲水蚤(Calanus),浮游幼体中的无节幼体(Nauplius);浮游动物生物量在0.08~7.24 mg L-1之间,平均为2.04 mg L-1,密度平均为8 186个L-1。水体交换能力差、大规模贝类养殖以及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等因素,导致流沙湾浮游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但有明显的水平分布和月变化。  相似文献   

7.
叉枝粉枝藻 Liagora divaricata(图Ⅰ)及三亚粉枝藻 L Samaensis Tseng(图Ⅱ)属于蠕枝藻科 Helminthocladiaceae 粉枝藻属 Liagora(7)。1941年曾呈奎发现于海南岛,均定名为新种。它们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琼海及三亚等地,为热带性藻类。这两种海藻在1941年发表以后,只 Abbott(1945)(1)和 Dawson(1954)(4)先后在夏威夷和越南报导过叉枝粉枝藻,而三亚粉枝藻迄今未有人报导过,故对它们不是很了解的,尤其是对其生殖器官更不了解。近两年来作者在海南岛采到了两种的大量标本,并观  相似文献   

8.
研究波吉卵囊藻及藻―菌体系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菌波吉卵囊藻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对溶藻弧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波吉卵囊藻―沼泽红假单胞菌体系对溶藻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无菌波吉卵囊藻―枯草芽孢杆菌体系对溶藻弧菌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带菌波吉卵囊藻对三株弧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带菌波吉卵囊藻共栖细菌对三株弧菌均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在无菌波吉卵囊藻中回加带菌藻共栖细菌,分析实验10~18d的数据发现的数据发现藻―菌体系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藻―菌体系逐渐恢复对三株弧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比较不同温度、光照及海水相对密度条件下无菌与自然带菌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0℃时,无菌藻的比增长率(μ)和叶绿素a(Chla)含量分别为0.398d-1和0.117mg/L,均显著高于带菌藻(P<0.05),在28和35℃时,无菌藻和带菌藻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照度为16μmol·m-2·s-1时,无菌藻平均比增长率μ和Chla含量分别为0.345d-1和0.123mg/L,均显著高于带菌藻(P<0.05),在照度为39和88μmol·m-2·s-1条件下,无菌藻和带菌藻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海水密度为1.007、1.020和1.030g/mL时,无菌藻和带菌藻的生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μ和Chla含量分别为0.325~0.374d-1和0.085~0.133mg/L。  相似文献   

10.
隐丝藻科(Crytonemiauae),除少数生长在热带海区外,多数分布于冷温带海区,目前已知19个属,它们的藻体变异大,在分类上也是比较困难的1个科。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长茎葡萄蕨藻对无机碳的利用方式。【方法】运用pH漂移技术,探索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pH补偿点的影响,并研究在3种不同温度(20、25、30℃)下,乙酰唑胺(AZ)、乙氧苯丙噻唑磺胺(EZ)、4,4′-二异硫氰基芪2,2′-二磺酸(DIDS)、钒酸盐(Van)4种抑制剂对长茎葡萄蕨藻无机碳的利用影响。【结果】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的pH补偿点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在一定范围内藻体质量或照度越大,达到pH补偿点时间越短,且pH补偿点均大于9。20℃下各抑制剂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为30℃,25℃最小,但3种温度下各抑制剂的抑制率无显著差别(P> 0.05)。4种抑制剂中DIDS对长茎葡萄蕨藻pH补偿点和无机碳利用均无显著影响(P> 0.05),剩余3种抑制剂的抑制作用依次为EZ>AZ>Van。【结论】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pH补偿点无影响。温度对长茎葡萄蕨藻吸收利用无机碳没有明显影响。长茎葡萄蕨藻能利用HCO_3^-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遗传转化体系中的选择筛选标记。【方法】使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藻体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观察藻液颜色变化,综合评定波吉卵囊藻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1)波吉卵囊藻对博来霉素非常敏感,25μg/m L的博来霉素即能完全抑制藻体生长,叶绿素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藻体颜色发黄变白;2)红霉素和氯霉素各浓度的处理都会使藻体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但是溶解红霉素和氯霉素的乙醇溶剂会对藻体生长产生抑制,不适用作筛选试剂;3)氨苄青霉素、遗传霉素和庆大霉素对波吉卵囊藻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结论】质量浓度为25μg/m L的博来霉素可以作为波吉卵囊藻遗传转化中的筛选试剂。  相似文献   

13.
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C.F.Chang et B.M.Xia属红藻门(Rhodophycophyta)真红藻纲Florideophyceae)江蓠科(Gracilariaceae),它和江蓠属的其它种类都是提取琼胶的主要原料,为了适应工农医疗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今后必需大力发展江蓠栽培事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不同附着基质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lentillifera)直立枝生长及藻体附着效果的影响。【方法】对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以垂直砂埋、水平砂埋、塑料网网夹、尼龙网网夹及无附着基质(对照组)五种附着方式进行实验,探究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的生长、附着能力、光合特性参数及营养含量的变化。【结果】垂直砂埋处理下,藻体的新生直立枝质量、质量长度比及球状小枝的直径与其他各组相比最优(P <0.05),分别是0.313 3 g、0.086 6 g/mm和1.67 mm,是对照组的7.38、9.62、1.67倍;水平砂埋与对照组相比,藻体附着能力有显著增强(P <0.05),假根数为26,长度为30.77 mm及假根附着砂砾质量为0.566 0 g;除对照组外,各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4 h后垂直沙埋藻体Fv/Fm和Y(II)最快恢复原始水平,为0.856μmol·m~(-2)·s~(-1)和0.851μmol·m~(-2)·s~(-1),显著高于其余组(P <0.05);垂直砂埋与水平砂埋处理后的藻体,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34.24%和33.93%(P<0.05),而网夹处理后,没有显著差异(P> 0.05)。垂直砂埋处理对藻体总蛋白含量增加有显著促进作用,是对照组的1.26倍(P <0.05)。【结论】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以垂直砂埋附着方式生长最佳,以水平砂埋附着方式附着更牢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壳状和枝状珊瑚藻在海水酸化作用下的生长与生理能力变化。【方法】通过颗粒有机碳含量分析等技术,测定壳状珊瑚藻拟中叶藻(Mesophyllum simulans)和枝状叉节藻(Amphiroa ephedraea)的钙化固碳速率(Cn)和光合固碳速率(Pn),进而分析珊瑚藻钙化和光合能力变化。【结果】海水酸化提升了珊瑚藻的光合固碳速率,叉节藻的光合固碳速率在pH 7.4海水处理下较对照升高了26.52%,拟中叶藻较对照升高了31.11%。酸化海水降低珊瑚藻的碳酸酐酶(CA)活力,导致光合色素叶绿素(Chla)和藻红蛋白(PE)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有所上升。海水CO_2浓度升高处理明显降低珊瑚藻钙化固碳速率,经90 d的海水pH值7.4酸性环境处理,叉节藻钙化表现为负值[(-0.52±0.07)mg·g~(-1)·h~(-1)],钙化量与有机物之比PIC/POC也随之下降,进而影响生长。【结论】海水酸化对于壳状及枝状珊瑚藻的生长、光合色素积累、碳酸酐酶活性以及钙化固碳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壳状珊瑚藻在海水酸化下的钙化生理指标和生长数值变化幅度不明显,但相对差异更为显著。鉴于壳状珊瑚藻在生物礁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海水酸化因影响壳状珊瑚藻钙化生理,从而对生物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采自我国沿海岸的褐藻门短毛藻科Elachistaceae短毛藻属Elachista的分类。【方法】对采自我国沿海岸的短毛藻进行形态学鉴定,描述新种的形态特征以及其他分类学信息,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结果】鉴定出长海短毛藻E. changhaiensis Luan et Ding、短毛藻E. fucidola (Velley) Areschoug、暗色短毛藻E. fusca Luan et Ding和细枝短毛藻E. tenuissima Luan et Ding sp. nov.等4个种,含新种1个。细枝短毛藻藻体暗褐色,半球形,直径4~5 mm;基部由薄壁细胞组成基垫;同化丝可分成长同化丝和短同化丝,长同化丝较短,长1~2 mm,由63~128个细胞组成,直径6.0~9.5μm;短同化丝较长70~225μm,直径3.5~6.0μm。单室囊囊状,多室囊线状。模式标本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AST)。  相似文献   

17.
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C.F.Chang et B.M.Xia属红藻门(Rhodophycophyta)真红藻纲F1ori-deophyceae 江蓠科(Gracilariaceae),它和江蓠属的其它种类都是提取琼胶的主要原料,为了适应工农医疗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今后必需大力发展江蓠栽培事业。细基江蓠在湛江内湾分布广,产量也大,资源是很丰富的。1975年前我们暂名为龙须菜,1976年张峻甫及夏邦美则定名为新种——细基江蓠,现即改用此名。其主要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硝酸钠对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生长、生化组分及沉降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法、乙醇法、尼罗红染色法、苯酚硫酸法和考马斯亮蓝法,分别测定波吉卵囊藻在不同硝酸钠浓度下的生物量、叶绿素、脂质、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分析波吉卵囊藻沉降与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关系。【结果】1)硝酸钠对波吉卵囊藻沉降率有显著影响(P 0.05),当硝酸钠74.8 mg/L时,沉降6 h的沉降率达到75%,沉降效果最佳。2)硝酸钠对波吉卵囊藻生物量和叶绿素的影响显著(P 0.05),培养9 d时,硝酸钠37.4~748.0 mg/L组卵囊藻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较高,生长状态好,沉降率较高;经回归分析,沉降率与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R~2=0.824 3),与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抛物线关系(R~2=0.819 8)。3)硝酸钠对波吉卵囊藻脂质和总糖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硝酸钠质量浓度为37.4~2 992.0 mg/L时,总糖和脂质含量少,沉降率较高;经一元回归分析,沉降率与脂质和总糖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2分别为0.770 5和0.609 4。4)沉降率与生物量和叶绿素有显著正相关性,皮尔逊系数r分别为0.785和0.404;与脂质和总糖有显著负相关性,皮尔逊系数r分别为―0.788和―0.731。【结论】硝酸钠通过影响波吉卵囊藻的生长和生化组分来改变藻细胞的沉降率;波吉卵囊藻的沉降率与生长状态呈正相关关系,与脂质、总糖呈负相关关系,脂质和总糖含量越少,沉降效果越好,与蛋白质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面心立方设计(CCF)研究了温度(16~32℃)和盐度(15~55)对亚心形四爿藻生长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温度与盐度的一次、二次效应及互作效应对亚心形四爿藻比生长速率影响都极显著(P<0.01),温度对亚心形四爿藻比生长速率的影响大于盐度。响应曲面法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和盐度同时升高时,亚心形四爿藻比生长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构建亚心形四爿藻比生长速率与温度、盐度间的模型方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87 3,拟合度极高;预测决定系数为0.882 4,表明可用于预测亚心形四爿藻比生长速率的变化。通过模型优化及验证实验,在温度、盐度组合为26℃/33时,亚心形四爿藻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在不同盐度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和编码叶绿体D1蛋白的PsbA基因的表达特性。【方法】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不同盐度条件下波吉卵囊藻叶绿素荧光参数;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取波吉卵囊藻PsbA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PsbA基因在不同盐度下的表达情况。【结果】高盐(盐度60)条件下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及PSII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显著下降(P 0.05)。克隆获得1 314 bp波吉卵囊藻PsbA基因cDNA序列,包含1 062 bp开放阅读框(ORF),预测编码353个氨基酸,该蛋白属于跨膜蛋白。qPCR结果表明,高盐(盐度60)条件下PsbA基因极显著下调(P 0.01)。【结论】高盐(盐度60)显著抑制波吉卵囊藻PsbA基因的表达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和ΦPSⅡ)的降低,表明波吉卵囊藻处于胁迫状态;而盐度10和30能促进PsbA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