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震前地电阻率短期异常特征与识别标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震信息“场”的概念出发,利用空间线性度方法,对强震近震源区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组合计算,得到描述孕震过程中震源区附近新的前兆特征量——空间线性度。本文分析计算了华北地区发生的7次6级以上强震前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强震前半年内震源区附近的空间线性度α有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
地电中期前兆异常特征及其对强震中期趋势的判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处理地电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7级以上强震的地电阻率趋势异常特征及其与孕震过程的相关联系.地电早期快速下降和其后缓慢发展的稳定形态特征是强震地电趋势异常的一个基本特征.一般早期下降和缓慢发展变化的平均持续时间之比约为1∶4;此外,还研究了唐山7.8级和松潘7.2级地震地电趋势异常发展变化的扩散特征,以及唐山地震地电前兆信息量的时空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这两次地震地电前兆趋势异常的扩展速度分别为90 km/a和100 km/a.地电趋势异常变化特征为强震趋势背景判定和中期预报提供了一些指标.   相似文献   

3.
地电阻率的多年动态和中期异常判定方法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地电阻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多年动态变化特征。根据地电阻率中期异常标志,研制了提取地电阻率强震中期异常的3种数学处理方法,对其方法的特点做了简要分析。以河北张北6.2级地震为例,应用所述3种方法,对河北昌黎台北南道地电阻率作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分析方法所得出的异常,彼此之间有较强的可比性,似可为地震综合预报提供一套有效的强震中期异常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汪志亮  王志贤 《地震》1995,(3):240-245
深入研究了全国地电台网内M_s≥5.0的45次地电前兆震例,用统计方法按大震、强震、中强地震分别研究其地电前兆特征。 通过研究得到:大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其半径超过200km,在700km以内,异常时间在12—20个月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97.8%;强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大多在300km以内,趋势异常的时间在12个月以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86.5%;中强地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半径一般在200km以内,趋势异常时间在180天之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95.0%。大震、强震、中强地震地电趋势异常时间似乎存在着20个月、12个月、6个月三个不同的异常时间段。 临震异常类型一般可分为加速型、转向型和波动型三类。对7级和7级以上大震能观测到临震异常前兆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能观测到临震异常前兆的震例均为50.0%。出现临震异常后1—20天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 1988年11月以来,西部地区先后发生澜沧-耿马7.6、巴塘6.7、天祝6.2级地震。震前都曾依据地电前兆短临异常特征,作过某种程度的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短临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强震前电磁短期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空间线性度方法对强震近震中区的多台地电阻率、地磁Z等观测资料进行组合计算,得到描述强震前近震中区前兆场的新特征量——空间线性度a。分析计算了华北地区发生的8次5.5级以上强震前的地电、地磁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强震前半年内震源区附近的a有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6.
滇西北强震活动特征及短期震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了滇西北强震活动韵律特征及最近10多年来6.0级以上强震前震中附近中小地震活动空间演化图像。对1986年以来滇西北5.0级以上中强震前该地区M≥3.0和M≥4.0地震的活跃和平静异常以及3级以上震群进行了清理和配套性研究,定量地给出了滇西北强震短期震兆指标。得到以下主要结果:滇西北6.0级以上强震前,在全省4.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阶段或3.0级以上地震活跃阶段,震中附近3级地震比较活跃,并形成明显的条带、围空、密集等地震活动有序分布异常图像;滇西北6.0级以上地震短期异常综合预报量Y≥0.56。短期震兆模型可分为两种:①滇西北3.0级以上地震活跃异常和3~4级震群活动同时出现;②滇西北4级以上地震出现平静异常后又出现3.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  相似文献   

7.
基于成都台长期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时域的变化规律,对该地区观测数据的正常变化特征、干扰因素、可靠性进行分析研究,获取观测数据的动态特征。同时通过成都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汶川MS8.0、芦山MS7.0等地震前后的变化动态,研究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灾害性地震前后的趋势性及短临异常特征,并对其进行映震分析。分析表明:视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Ms7.0以上强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映震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唐山7.8级强震以来,华北地区(32°—41°N,106°—122°E)地电阻率异常与成丛集中活动的5—6级中强震地震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强地震地电阻率异常特征非常复杂,异常的时间一般只有60—90天,异常的幅度也只有1%—2%。尽管如此,仍可得到与中强地震丛有关的某些有益的地电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9.
1988年11月6日我国云南澜沧发生7.6级强烈地震,震前云南地电台网出现了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本文分析了这些异常特征。它的整个变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长期趋势异常起始于1984年,第二阶段为中期趋势异常从1987年开始;第三阶段为短临异常大约震前半年左右开始。这些变化特征不但澜沧地震前有,在其他一些强震前亦有一定显示。识别这些阶段变化特征,对今后的强震监视是会有其一定实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王琼  聂晓红  高朝军 《地震》2012,32(1):93-102
本文类比分析了1950年以来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级左右地震发生后3年内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活动状态, 并进一步讨论了2008年于田7.3级和乌恰6.8级地震后新疆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 结果表明, 1950年以来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级左右地震发生后, 新疆地区应变能释放相对较为充分, 震后3年通常无6.5级以上强震发生; 7级左右地震后3年新疆地区5级以上地震频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后5级以上地震出现的活跃—平静的显著差异性活动特征与1974年乌兹别里山口7.3级地震和1996年喀喇昆仑山口7.1级地震后较为相似。 此外, 结合新疆地区强震活动的动力学环境作用和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7级左右地震的震源机制特征, 初步探讨分析了该区 7级左右地震后3年内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空间活动特征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11.
杨继登  范杨 《华南地震》1998,18(4):41-49
分析了1995 ̄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 ̄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和平台深井地电阻率观测概况和台站附近新丰江水库区的地震活动,分析了深井地电阻率数据变化,总结了在6次M 4.0级以上地震发生前深井地电阻率的异常特征。深井地电阻率在中强地震前存在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的变化,不同的异常形态可能和地震震源机制解有关。  相似文献   

13.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81,3(2):118-125
1978年5月18日海城地震(Ms=6.0)发生在1975年2月4日海城破坏性地震(Ms=7.3)余震区的空区内.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强震发生之后,其余震(Ms2.0)的月频度衰减异常缓慢(P=0.73),而6级地震发生之后 P 值明显增大,即6级地震发生在月频度衰减曲线的拐点上.这次6级地震之前不同于7.3级强震前,在震源区没有丰富的前震活动.6级地震是7.3级强震的最大余震,作者认为它是区域应力在未曾充分破裂的空区内再次集中积累而发生的余震.   相似文献   

14.
云南及其周邻大地震与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阚荣举  胡辉 《中国地震》1995,11(4):299-309
本文侧重于讨论强震的中期异常特征及其预测标志。从方法特点出发,讨论了时纬残差异常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行性以及用于临震预报的局限性。研究了云南省内6级以上强震、相邻区域7级以上大震的时纬残差异常标志。资料中最后一次强震经过了地震预测与预报全过程的实践检验。初步讨论了异常与构造运动的关系以及有异常无地震的特殊标志。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6级以上强震的断层气体前兆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跟巧  常秋君 《地震》1994,(3):50-57
本文在对西北地区6级以上地震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5级左右地震相对比的方式,对6级以上强震的断层气体前兆的时、空、强异常变化;阶段性变化;异常时间与震中距的对应;异常相对集中和短临信息等五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该研究未来强震前兆的识别和分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吕培苓  孙士宏 《地震》1997,17(1):67-74
通过研究华北北部中强以上地震震后地震活动,地形变、地电阻率、水化学和水位变化特征,给出了各单项方法识别震后效应与新地震异常的标志。为了综合判别震后短临异常变化是震后效应或新异常,研制了一套综合识别计算机程序系统,该系统考虑了已发生的强震序列类型,地震活动背景特征以及强震前后前兆短临异常变化形态,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运行典型事例表明该系统功能较强,使用方便。系统的实现是专家系  相似文献   

17.
<正>天水地电阻率观测在汶川MS8.0、芦山MS7.0和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出现了明显的前兆异常。结合这几次强震对天水地电阻率异常进行了研究,探讨地震与地电阻率异常的对应关系。地电阻率变化对介质应变状态有灵敏响应,因此,地电阻率观测数据不需用复杂的数学方法处理,仅通过直观的形态变化就可发现异常变化。下面分别讨论3次强震前天水地电阻率异常变化。(1)汶川MS8.0地震:天水地电阻率布极方式呈三角形,EW道供电极距900 m,测量极距300 m;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讨论了某些强震和中等地震前有代表性的地电阻率临震突变现象。研究了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的时空展布特征,并将这些现象与地震活动性、应变资料、地下水位及水温等资料作了对比。还讨论了地电阻率临震异常与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等的关系。阐明这些事实与地电阻率临震异常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在空间上的一致性,从而对地电阻率临震现象作了某些解释,认为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它们可能是构造应力场迅速变化及由应力变化而引起的地下水的组分和状态变化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指出,由于强震前地电阻率临震异常分布的不均匀性,能记录到异常的台站仅仅是一部分,这就给捕捉临震异常增加了难度,必须建立一定密度的台网进行长时间连续的观测。至于中等强度地震的临震信息,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地震前,且在靠近震中的特定台站才可能记录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处理了云南及邻近地区1976年以来7次5.4—7.4级地震前后的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统计这些地震前电阻率异常时间、幅度和范围的结果表明,7级以上地震电阻率的长趋势异常时间为1—2年,异常幅度5%左右;短临异常时间1—2个月,最大异常幅度10.8%;最大异常范围290公里。6级地震的中期异常时间一般在1年以内,异常幅度2—6%,短临异常时间一般为1个月,异常幅度2.5—11.8%,最大异常范围220公里。5级地震无长趋势异常,短临异常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异常幅度3%左右,异常范围在220公里以内。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东部强震前地震活动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1900年以来西北地区东部10次强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分布特征以及演化过程的研究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强震前大多存在以下规律: 即在震中附近存在5级以上地震空缺的长期异常特征及中小地震活动水平升高的中短期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