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矿产勘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矿产勘查项目的决策,矿产勘查的技术标准,矿产勘查与矿为开发的衔接,矿产勘查筹资机制,矿产勘查经济效益的实现等5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阐述了计划经济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矿产勘查基本特征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经验勘查与理论勘查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施俊法  肖庆辉 《地质通报》2004,23(8):809-815
经验勘查与理论勘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二者都会促进实际观测和资料收集,促进矿产勘查。建立模型是这2种勘查战略固有的工作,是指导资料收集和资料解释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或者说建模是勘查工作中深化资料收集和认识的运行过程,而不是终结。理论勘查与经验勘查的交叉与融合,是通向矿产勘查的成功之路。成矿理论研究正步入第三个里程碑阶段,形成了以地球动力学为核心的众多生长点,如岩石圈构造不连续面、流体作用、超大陆旋回、地幔柱与成矿作用等,它们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不断产生新的成矿理论和认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发展为经验勘查注入了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找矿工程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为适应国家新发展理念,满足地质调查工作新需求,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钻探工程等勘查技术各学科工作领域由原来的以矿产勘查为主,扩展到资源、能源、矿产、生态、灾害、城市等多领域,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面对勘查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展,勘查技术标准体系亟待进行修订完善。结合近几年勘查技术领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布局,笔者针对现有勘查技术标准进行了调研评估,对目前应用效果显著的新方法、新技术,针对特定景观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的有效方法技术组合,以及未来新领域需要研制的相关勘查技术标准进行研究规划,对地质调查勘查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重构。同时,对目前地质调查勘查技术标准化工作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煤田地质勘查监理的必要性和作用,介绍了勘查监理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监理步骤与要求。煤田勘查监理的重点应为:在作好监理规划基础上,把好设计关,并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提交合格勘查报告。  相似文献   

5.
王瑞江 《地质通报》2004,23(11):1074-1077
战略性矿产勘查是近几年根据中国地勘管理体制的新变化和国家对矿产勘查工作的新要求提出的概念。本文从战略性矿产的基本内涵、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性质与任务、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与传统矿产勘查工作的差异、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明确其性质定位和目标任务,逐步建立国家出资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后续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中国矿产勘查业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筛选与评价之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一直是矿产勘查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章回顾了近十几年来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筛选的方法与思路以及评价异常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的一些进展,并根据不同的覆盖条件和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应用条件,把它们分为厚覆盖区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基岩区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和生物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加以评述,最后提出多种地学信息综合集成,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等互相协作较准确的筛选异常,多学科结合的立体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是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以预测隐伏矿床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勘查程度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已经完成了大量矿产勘查工作,同时也发现大量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矿产资源。但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中国矿产勘查程度东、西部差异较大。东部矿产勘查程度较高但找矿难度大,西部勘查程度较低.需要大的地勘投入,提高工作程度,发现更多的矿产资源。因此,占中国一多半国土面积、矿产勘查程度较低或极低的西部地区成为目前及今后矿产勘查的主攻区域。本文主要利用20世纪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成果,通过对占据全国金属矿产勘查工作70%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勘查程度的研究,分析全国矿产勘查工作的特征和程度差异,探讨整体提高低勘查程度区的矿产勘查工作部署问题。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乐山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阐明了其勘查与开发利用现状,并对资源形势作了分析,进而论述勘查与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福建紫金山铜矿床为例,总结和详述了该大型矿床的勘查技术水平,并认为其所获得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关键在于反复实践和逐渐吸收与引进成矿新理论和勘查新方法。为促进矿产勘查尽快遵循经济规律,更有效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需要,提出提高勘查技术水平的建议,供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分析影响矿产资源勘查风险的基本因素,对前人确定勘查风险系数的方法-费用效益法、概率统计法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认为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并不可靠。从统计地球化学理论出发,考查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全过程中技术、经济参数对投资效果的影响,推导出矿产勘查投资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并将其与安全利率相比较。达到计算矿产资源勘查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对地质矿产勘查区域进行了块划分,编号与面积计算,是探矿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熟练掌握勘查区块的划分,编号与面积计算,对地勘工作及相应的管理工作,具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介绍了区块划分与编号的方法,给出了快速查出我省范围内区块编号的一套表格,提出了准确计算勘查区域内各级区块面积的公式。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水源地勘查与评价》是一本系统论述地下水水源地勘查与评价的专著、它是作者在完成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组织的专题研究的基础上修改编写的。该书在充分收集和分析我国10年来已勘查的200个典型的地下水水源地实际勘查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地下水勘查...  相似文献   

13.
矿产勘查是一项系统工程,由多种因素构成,要想获得尽可能高的矿产勘查成果,仅依靠先进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是不够的,还需注重掌握先进成矿理论与方法的管理人员的作用,在地勘行业调整与改革的现阶段,强调矿产勘查系统中人的决写性因素,认识人在矿产勘查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勘查人员的素质,对调整,稳定发展地勘队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条山地区铜矿系统勘查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矿产系统勘查是把系统论的思想同矿产勘查过程紧密结合形成矿产系统勘查体系。以中条山地区铜矿勘查基地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勘查尺度水平对勘查对象的结构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建立了该地区铜矿系统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15.
韦天蛟 《贵州地质》1997,14(2):164-167
煤成气是一种新兴的重要能源。文章在首先简介煤成气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勘查与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加强勘查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尚培颖  侯龙海 《江苏地质》2005,29(4):198-203
云台山黄铁矿是江苏唯一的大型黄铁矿,矿区勘查经历了勘查-认识-再勘查-再认识至发现矿床的曲折过程,从中反映出基础地质与综合研究在矿床勘查中的重要地位。云台山黄铁矿说明了在现今的矿床勘查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基础地质和综合研究这两方面的工作。基础工作是找矿取得突破的基本保证,综合研究可进一步掌握客观地质规律、指导地质勘查及提高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7.
杜省保 《广西地质》1995,8(2):75-80
矿产资源勘查登记实施已8年,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勘查登记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勘查作业与成果如何切实受保护,作者以广西勘查登记为例,就探矿权,勘查单位资格,登记面积,有效日期,收费,租金,监督和检查,成果保护等几个问题进行初探,并建议调整有关法规。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的勘查地球化学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谢学锦 《中国地质》2001,28(4):11-18
勘查地球化学是20世纪中叶诞生的年轻的地学分支,它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它的概念、理论与方法都还在不断发展与创新。本文回顾了勘查地球化学自诞生之日发展至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指出90年代勘查地球化学正面临重大转折,预测进入21世纪勘查地球化学将在解决人类资源与环境的重大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其新的发展趋势应是以全球眼光和从地球演化全过程的观点来研究元素的分布、富集、分散与迁移。中国在这方面已走在全世界前面。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家应和国上有超前意识的学者一道作出巨大努力,以促成这种新的研究趋势加速发展,早日成为勘查地球化学在21世纪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侯树桓 《吉林地质》2001,20(4):27-32
本文阐述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指出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勘查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其主要制约因素是科技、人才和资金。文中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行业科技、人才、资金状况,并提出了解决制约矿产资源勘查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地质勘查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在地质勘查技术经济论证时,应注重其风险分析,本文将贝叶斯理论应用于地质勘查,简述了贝叶斯理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地质勘查实际,提出了应用贝叶斯理论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