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地层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元素组成在地层中元素富存形式及其演化,即地层中物质元素组成的时空规律(侯德封,1959)。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和演变反映了自然条件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历史,元素的共生组合揭示岩石的成因和形成条件,所以地层地球化学是地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地层地球化学研究对于进一步揭示生物群兴衰、演替绝灭的历史,及其与环境介质变化之间的关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皖南赣北地区早、中奥陶世宁国组和胡乐组含笔石黑色岩系发育较好,地层出露完整,笔石化石丰富,笔石带序列齐全,生物地层研究较为详细(许杰,1934;陈旭等,1964;钱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笔石动物群在早一中奥陶世之交全球分布的控制因素,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①分析了穿越扬子地台笔石动物群的分布特征;②在对笔石体形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水体深度对笔石动物群分布的影响;③根据当时的古地理格局,并参考现今的洋流分布,建立了早一中奥陶世之交的洋流分布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前人以水体深度作...  相似文献   

3.
江西玉山古城一带早、中奥陶世笔石地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江西玉山北部古城—带奥陶纪地层剖面完整,化石丰富。其中,早奥陶世宁国组与中奥陶世胡乐组属于深水笔石页岩相沉积,含笔石丰富,是我国笔石序列完整的剖面之一。陈旭、韩乃仁(1964),陈旭、杨达铨(1988)先后做了笔石带的划分工作。 古城陈家坞(印渚埠组顶部至胡乐组)剖面,厚86m。逐层采集化石114层,获得笔  相似文献   

4.
张元动  陈旭 《现代地质》1999,13(2):250-250
中奥陶世(底界相当于笔石I.victoriaelunata带或A.suecicus带之底,顶界为N.gracilis带之底)是继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之后生物多样化的又一关键时期,笔石动物作为主要的漂浮生物,在此期间经历了快速分化、演替的过程,对其宏进化...  相似文献   

5.
陈旭  戎嘉余 《现代地质》1999,13(2):201-201
奥陶纪生物带,特别是笔石带的精确对比主要是在华南展开的。这一研究结果使得奥陶纪,主要是早、中奥陶世,接近大西洋笔石动物群的扬子区和具典型太平洋笔石动物群的珠江区的各个笔石带精确地对比起来。如果把这两个地区的岩相也考虑进来,便明显地看到在这两个大区之间...  相似文献   

6.
安徽沿长江地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发育良好.产大化石Calathium-Manchuroceras-Coreanoceras组合及牙形石Serratognathus带等。其时代相当皖南下奥陶世宁国阶早期N1至N2笔石带;其生物地层特征与扬子地层区基本一致。据此.本文揭示宁国阶早期扬子海与华北海可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7.
张雄华  章泽军 《江西地质》2000,14(4):256-258
江西修水地区下志留统新开岭组中上部笔石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带:①Pristiograptus cyphus--Monoclimacis带;②Pristiograptus gregarious带;③Monograptus带。通过与其它地区同期笔石带对比,发现本区笔石动物群属扬子区和江南区的过渡类型,并且早志留世早期可能存在一定规模的间断。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宁国县胡乐地区含笔石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原划归寒武系的西阳山组顶部发现了早奥陶世新厂期的笔石,可分出Stauro-graptus带和Anisograptus-Clonograptvs带,分别可与广东台山地区的新1和新2带对比。在皖南胡乐组中首次发现了Nemagraptus gracilis种,修正补充了前人对皖南胡乐组笔石带的划分。本文自下而上建立了三个笔石带:1.Glossograptus hincksii带,2.Nemagraptus gracilis带和3.Dicranograptus sinensis-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  相似文献   

9.
下曲类对笔石在浙西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1978年秋,笔者随严经芳参观浙江临安宋家早、中奥陶纪地层时,在早奥陶世宁国组下部采得一些下曲类对笔石标本,初步认为其层位相当于宁国“期”宁三笔石地层。次年夏,我队俞月德、叶舟、曾云川、傅双禄、王国良和笔者,去该地详测地层剖面时,又进行了补充采集,其中多数是下曲类对笔石。剖面位于杭徽公路临安至于潜之间横塘车站以北宋家村,宁国组出露齐全,层序清楚。现将本组中、下部地层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浙江早古生代孢粉型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西北部早寒武世荷塘组、晚寒武世华严寺组、早奥陶世宁国组、晚奥陶世长坞组和文昌组、早志留世霞乡组、河沥溪组和康山组、中志留世唐家坞组中发现孢粉型化石,孢粉型化石包括疑源类,隐花(陆生)植物孢子类型等,计66属、112种、31未定种。同时讨论了这9个层位孢粉型化石的组合特征、地质时代及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The salinity facies of the Keuper sedi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boron content The boron concentration of illites from sediments of the German Keuper Basin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define palaeosalinity. The regional boron distribution of the Schilfsandstein and Lettenkeupersandstein Formations which have been sedimented in great lateral uniformity plainly corresponds with the current directions evaluated from cross-bedding measurements. Short-time variations of palaeosalinity during the Gipskeuper Formation have no effect on boron concentration, thus confirming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f the installation of boron in illites which indicated that considerable time is required for establishing the boron- illite equilibrium.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boron in illites can be success- fully applied to regional problems provided that close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ediment.  相似文献   

12.
论宁国组和胡乐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一亭  王海峰 《地层学杂志》1991,15(3):226-229,196
<正> 宁国组和胡乐组系许杰(1934)研究皖南宁国县胡乐地区奥陶系时建立的二个地层单位宁国页岩和胡乐页岩沿革而来。宁国页岩下部为“各种颜色之泥质页岩(下部作绿色,中部暗兰色,顶部棕黄色),厚约一百一十米”,产 Didymograptus hirundo,D. abnormis等对笔石、四笔石、叶笔石、雕笔石化石。上部“为淡黄色、柔软之泥质页岩,计厚三十一米”,笔石丰富,有 Amplexograptus confertus, Didymograptus acutidus,D. ellesae,  相似文献   

13.
浙江桐庐县刘家奥陶纪剖面生物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发现的浙江桐庐刘家剖面位于马金一乌镇断裂与球川一萧山断裂之间,是浙西北地区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的代表性奥陶纪地层剖面。根据所获得的宁国组和胡乐组的笔石化石,初步建立了该层段的笔石生物地层序列,自下而上包括Tetragraptusapproximatus带、Corymbograptusdeflexus带、Azygograp...  相似文献   

14.
针对川西南美姑地区飞仙关组碎屑岩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以探究其物质来源以及构造背景。川西南美姑地区飞仙关组为一套碎屑岩,三角洲相沉积。碎屑岩主量元素中w(TFe2O3)为3.46%~11.23%,w(MgO)为2%~7.98%,w(TiO2)为1.51%~2.62%。微量元素中亲铁镁矿物元素w(Cr)为66×10^-6~426×10^-6,w(Co)为18.8×10^-6~30.6×10^-6,w(Sc)为16.9×10^-6~23.7×10^-6。REE分布模式和Al2O3/TiO2比值与峨眉山高钛玄武岩较为相似,指示着飞仙关组的物质来源于晚二叠世的峨眉山高钛玄武岩。样品的成分异变指数(ICV)值为0.95~3.49,普遍大于1,暗示着飞仙关组的物质来源大部分未经历过风化-沉积成岩的过程,为第一次循环碎屑。飞仙关组碎屑岩CIA值为60.49~72.44,反映了飞仙关组时期该地区经历了温暖、湿润环境下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同时碎屑岩中的TFe2O3+MgO,TiO2,Al2O3/SiO2地球化学指标最接近大洋岛弧特征值,Th-Co-Zr/10,La-Th-Sc,Th-Sc-Zr/10图解亦指示着飞仙关组的源岩形成于大陆岛弧-大洋岛弧的构造环境中。结合飞仙关组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晚二叠世时期在大洋岛弧的构造背景下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溢流而出,而后隆升,为飞仙关组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同时,随着飞仙关组的不断沉积,亦逐渐有其他物源混入。  相似文献   

15.
卡塔克隆起北坡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台缘带的礁滩相孔洞缝储集体是油气的重点勘探领域。中2井是卡塔克隆起南坡的第一口以查清卡塔克隆起南缘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台缘结构、探索良里塔格组礁滩相孔洞缝储集体为目的区探井。对中2井良里塔格组取心段的碳酸盐岩沉积亚相分析表明:良里塔格组发育以苔藓虫、四分珊瑚格架岩及障积岩为特征的礁-滩-丘沉积组合。而对中2井的良里塔格组以及一间房组、鹰山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分析及其对比研究表明: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为正常的海水沉积环境,陆源碎屑较少(<0.5%),其中,稀土总量平均为8.65×10-6,LREE/HREE平均为6.20,87Sr/86Sr平均值为0.70843(n=12),变化范围是0.70800~0.70882,波动较小;纵向上,沉积水体向上变浅,为亚氧化或弱还原条件沉积环境,δEu平均为0.67、δCe平均为0.80;较好地保留了原始海水中稳定同位素特征,全岩的1δ8OPDB=-7.3‰~-3.2‰(平均为-4.4‰),1δ3CPDB=1.8‰~3.1‰(平均为2.7‰),与全球晚奥陶世海水或碳酸盐岩对应的平均值相近,反映了后期成岩改造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6.
鄂西古生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西地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下二叠统孤峰组和上二叠统大隆组中发育有薄层硅质岩。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灰岩中发育有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Fe Al Mn三角图 ,Cu、Ni、Co、Cr、Zr的关系 ,U Th判别图 ,Ba、As、Sb元素和REE配分模式等地球化学指标表明 :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层状硅质岩属于正常海水中生物化学和化学沉积 ;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茅口组灰岩中燧石结核不属于典型的热水沉积相 ,但受热水作用的影响 ,而孤峰组硅质岩受热水作用明显。鄂西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四周被古陆或台地环绕的半封闭深水相滞流盆地。鄂西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由裂陷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台地内部的盆地(或台沟 )滞流还原环境。CaO/(Fe +CaO)值和 (MgO/Al2 O3 )× 10 0值表明 :五峰组、龙马溪组和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环境海水略有淡化。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含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的生物灰岩 ,形成于陆棚上快速海侵和上升洋流形成的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河北平泉地区中元古代高于庄组和杨庄组中21件岩石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在纵向上的演变规律不明显,但各种元素含量在岩石地层界线均有明显变化,表明地球化学特征可作为划分沉积地层的标志或对已划分的地层界线进行优化.此外,据w(CaO)/w(MgO)值、w(Ca)/w(Ca Fe)值、w(Sr)/w(Ba)值及V、Pb、Co、Ni和Ti等元素特征分析,高于庄组与杨庄组的沉积环境有极大的差异.高于庄组为远岸深水海洋环境下的沉积,陆源碎屑供应匮乏;而杨庄组为干热气候下的近岸海洋环境沉积,具有较多的陆源碎屑物质供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巴山前樊哙剖面与龙门山前小塘子村剖面上三叠统沉积相垂向演化分析、砂泥岩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储集层微观薄片研究,认为川东北与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的沉积环境、沉积水体的深度和盐度及砂岩碎屑组分与印支晚幕构造运动有紧密的关系。印支晚幕运动早期,大巴山与龙门山前的小塘子组沉积水体盐度较高,属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潮坪沉积;须家河组二段沉积时期,随着大巴山与龙门山的低幅隆升,古气候由温暖潮湿逐渐变为较干冷,沉积水体变浅且盐度高,属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须三段沉积时期,大巴山与龙门山前古气候又演变为温暖潮湿,沉积水体加深,湖泊沉积较发育,水体盐度逐渐降低。印支晚幕安县运动发生后,大巴山前与龙门山前的古气候变得干冷,沉积水体变浅,盐度降低,沉积物属典型的陆相淡水沉积。同时,小塘子组-须家河组砂岩碎屑成分也随着构造运动的演化具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五峰期上扬子海古盐度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正> 上扬子区五峰期地层发育含笔石黑色岩系,五峰期上扬子区的沉积环境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穆恩之1954;穆恩之等1981;俞剑华等1984;戎嘉余1984;陈旭等1987;戎嘉余、陈旭1987;汪啸风1989)。五峰期上扬子区的沉积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水体  相似文献   

20.
根据野外露头信息的综合分析,结合沉积模式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总结了燕山地区宣龙坳陷洪水庄组和铁岭组的沉积相特征和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该区洪水庄组-铁岭组沉积时期为一套局限台地潮坪相沉积,垂向上的沉积微相更能敏锐地反映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根据对各个层序界面的识别,将洪水庄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DS1,铁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DS2和DS3,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组成,不具有形成凝缩层的环境.根据研究区各时期沉积环境与层序地层的特点,建立了符合研究区洪水庄组和铁岭组的沉积模式,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所经历的沉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