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林秀伦 《海洋科学》1988,12(6):34-36
本段海岸北起秦皇岛市南至戴河口,为全长约25km、宽度自高潮线向陆地延伸约2.5km的狭长地带。 本段海岸主要构造线为NE向和NW向,海岸线主要沿NE向构造展布,NW向构造线则使海岸线复杂化,形成海湾与岬角。  相似文献   

2.
利用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相结合获取福建省1995、2001、2010、2017年共4期海岸线的时空分布情况,并结合网格法计算各时期海岸线的分形维数,结合获取数据分析海岸线的时空变化特征、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海岸线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995—2017年福建省海岸线长度呈持续增加趋势,共增加388.99 km。从时间方面来看,2010年之后海岸线长度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中2010—2017年是海岸线长度变化最显著的时期;从区域上来看,以宁德和莆田岸线变化最强烈,其他地市相对较稳定。1995—2017年研究区海岸线分形维数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其中宁德、福州、泉州分形维数变化比其他地市要复杂。研究区历史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对各地市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统计分析表明,总体来看局部海岸线长度的增加或减小会导致整体海岸线分形维数增大或减小,且呈正比例变化。对1995—2017年研究区各时段海岸线变化对应的面积汇总情况来看,人类活动是影响研究区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与人类活动相比,自然变化如河口淤积与侵蚀等对海岸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环胶州湾海岸线演化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胶州湾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关于该区海岸线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较少。通过调查环胶州湾地区海岸线的历史变化情况,探讨影响其演化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来进一步预测该区海岸线的演化趋势。研究内容包括海岸带区域地质调查、自然与人为作用引起的海岸侵蚀、近岸沉积物的供应与沉积等。研究胶州湾海岸线的演化和影响因素对了解海平面升降规律并预测其变化趋势,保护该区自然条件和海洋以及对周边城市建设,发展城市旅游都有重要的意义。胶州湾海岸线的研究对其他地区的海岸线变化研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岸线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潮间带的滩涂资源量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遥感与GIS技术,提取并矢量化了山东省威海地区1988、1994、1999、2007、2014年和2017年6个时期的海岸线,对其30 a来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威海市海岸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不同岸线类型长度所占比例的改变;在总长度上,威海市海岸线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30 a间增加了74. 7 km,增长速率为2. 49 km/a;在岸线类型方面,该地区以人工岸线为主,其中养殖围堤的比重最大,占岸线总长度的39. 4%。研究认为,威海市海岸线的变化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引起海岸带多种资源和生态过程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沿海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RS的海岸线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线是指海水面与陆地接触的分界线,它随潮水的涨落而变动位置。海岸线的变迁受海岸侵蚀、海平面升降、海岸淤积等因素的影响,海岸线动态监测对海岸带防护、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海岸线变迁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海岸线的数据选取、技术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监测和了解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对海岸带防护、海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通过Canny边缘检测算子提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海南岛海岸线,获取岸线长度以及陆地面积变化等信息,分析了海南岛25 a年来的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5年海南岛海岸线总长度增加33.58 km,海岸线总体向海推进,沿岸陆地面积呈增加的趋势;岸线变迁主要集中在北岸和东岸,人工岸线长度增长显著,淤泥质岸线等自然岸线长度减少;海岸线变化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海岸开发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以围垦养殖、城镇建设和港口码头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7.
关于湖泊—沼泽相互演化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广友 《海洋与湖沼》1990,21(5):485-489
本文首次讨论了沼泽湖泊化过程,并指出经典的湖泊沼泽化模式因忽视了地壳的动态条件而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考虑到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以及水位涨落等综合性的动态因素,本文建立了陆地与陆地上的沼泽与湖泊互相演化的完整模式,即:陆地—沼泽—湖泊—沼泽—陆地大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8.
海岸是海陆之间的交界地带。海岸经常在变化,有的地方在向陆地逼进。有的地方在向海洋退缩。海水运动、地壳升降、河流地质作用等因素都会引起海岸变化。意大利第勒尼安海滨的那不勒斯海岸边,保存着三根古建筑大理石柱,提供了海岸变动的历史证据。从建成到公元15世纪期间,那里的地面下沉了6.3米,从地基到大理石柱高6.3米这一段因沉沦海下,被海洋运动腐蚀成千疮百孔。以后到18世纪的300年间,那里的地壳又上升了6米多,曾经沉入水下的石柱重新露出地面。18世纪以来到20世纪60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目视解译遥感影像提取该区域的海岸线信息,分析海岸线的变迁强度、分形维数和自然岸线保有率的变化以及海岸线变迁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的时空变迁特征明显,总体呈向外扩张的趋势;海岸线长度增长155.76 km,总体变迁强度为0.43%,陆域扩张面积达482.68 km2;海岸线平均分形维数为 1.14,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变化速率逐渐减缓;自然岸线保有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总下降幅度为24.05%,各城市呈较大差异但存在规律,可分4个类型分析海岸线变迁的驱动力;人为因素是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促使海岸线变迁的方向和速率产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夏季的环流系统及其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是一个三面被陆地包围的半封闭海湾。其湾口同渤海中部相接,并与辽东湾和莱州湾相通。沿岸滩涂宽阔、海岸线平缓。在其北岸曹妃甸一带的海岸向湾内凸出,而南堡至塘沽一带沿岸则向陆地凹进。水深较浅、海底平坦,但在曹妃甸外海有—东西向的海底深槽,其最大水深为38米。  相似文献   

11.
填海造陆对海岸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海岸线长度与形态及直接吹填沙导致近海海底地形地貌变化~([1]),这些变化影响着海岸带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利用滨海新区遥感影像及其海图资料,对该区域近30年海岸线变迁、围填海演变及海底地形信息进行了提取,并对其具体进程和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30年间,滨海新区海岸线变迁是向海洋推进,且推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岸线长度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变迁面积较大。针对填海造陆引起围堤基底冲刷问题,笔者建议对中度冲刷区采取防护工程措施、岸外消浪工程和加强动态监测等措施防止泥沙向航道下移。  相似文献   

12.
钱迈 《海洋学研究》2010,28(2):36-44
我国的《领海及毗连区法》第2条规定:"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内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两法"对"内水"的定义有水域和海域之分,因此容易引起解读上的分歧或执法上的模糊。分歧之一是,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从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部分,是否包括河口、海湾、滩涂等"内水";分歧之二是,根据《领海及毗连区法》,是否认定一部分"内水"即内海是由直线基线法所致。为什么"两法"对"内水"有水域和海域两种不同的定义?其一,"两法"针对的客体不同,《领海及毗连区法》针对的客体是国际或国外,该法的主体是国家主权;《海域使用管理法》针对的客体是国内海域,该法的主体是国内海域的使用管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称《公约》)规定"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水域构成国家‘内水’的一部分",那么另一部分"内水"就是正常基线向陆一侧的水域,包括江、河、海湾等,它完全置于国家领土主权之下。其二,用专业术语上的海岸线替代《海域使用管理法》中的海岸线会出现矛盾。专业术语上同指水陆分界线的有海岸线和"干出线"两种。前者是涨潮时离岸最近的线,后者是退潮时离岸最远的线,依据《公约》规定:"测算领海宽度的正常基线是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即退潮时海水离岸最远的那条线",所以低潮线更加符合《公约》和《海域使用管理法》中海岸线的定义,怎样理解海岸线才不会出现矛盾呢?本文认为,完全意义上的海岸线是大潮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一条带状面,这个面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出露,且宽窄不等,陡缓不一。当解读了《公约》的有关条款后,就不难理解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水域中有盐度为0.05~30和30~36范围的"内水"存在,盐度范围为0.05~30的"内水"是指按正常基线法划定领海基线而出现的"内水",包括水域和海域;盐度范围为30~36的"内水"是指按正常基线与按直线基线法划定的领海基线之间出现的"内水",即内海。它们在法律层面上有主从之分,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3.
地球总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体,其扁率为1/298.25,这与地球长期处于旋转状态有关.地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各种地质作用,呈现了今天地壳中的复杂构造形态.引起地壳构造运动的动力来源肯定是一个复杂问题,已有几种观点来解释地壳运动的起源,例如:地慢对流说、重力均衡说、日月引潮力说、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说等.本文认为,引起构造运动的力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肯定,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是引起构造运动的力源之一.因此,分析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应力是有意义的.关于由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应力,以前通行的看法认为有两个力:一个为惯性力的纬向增量(即纬向惯性力),另一个  相似文献   

14.
全世界有海岸线约44万公里,由于经济和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如人口过密、过量的利用以及建筑的兴起,正在改变海岸带的原始面貌;过量的人口压力,使海岸带的陆地与水域环境不断恶化。这种种因素都是海岸带利用方  相似文献   

15.
温亭 《海洋世界》2021,(1):44-49
尽管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在传统上却是一个陆地国家,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中原王朝从黄河流域向四周扩张,所到之处皆是陆地,历代王朝所注重的亦是陆地地缘政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西方列强到来之前,中国所面临的威胁几乎都来自陆地。故而,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中国的重点自然而然都会落在陆地一侧。  相似文献   

16.
以Landsat 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了1983年、1993年、2001年和2010年湄洲湾四期海岸线。利用基线法和面积法对湄洲湾的海岸线变迁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反映岸线曲折度的岸线曲率。结果表明:近30a来湄洲湾海岸线整体一直处于向海增长态势,海岸线整体曲折度增大,海湾面积在减少,减少了70km2。海岸线长度整体处于增加态势,增加了2.99km,这主要由围填海养殖和港口建设引起。其中2001-2010年湄洲湾海岸线变迁最剧烈,向海增长最大距离为3 406m,陆地面积净增51.74km2,主要由外走马埭围垦、斗尾港区建设和养殖池塘的围填引起;1993-2001年变迁最缓和,向海增长最大距离为2 123m,陆地面积净增5.52km2,主要由养殖池塘围填引起;1983-2010年海岸线曲率分布中值在增大,得出整体曲折度在增大,主要原因是养殖池塘围填和港口建设。  相似文献   

17.
海岸线动态变化是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的反映。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和旧金山湾1980—2020年7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及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 利用阈值分割, 结合水体指数法、Sobel算子法, 提取各期海岸线。从长度、空间形态、结构和利用程度等多角度分析其岸线变化, 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1) 1980—2020年间, 各湾区岸线趋于平直, 其中东京湾海岸线的年均长度变化强度最大, 为0.37%; 2) 40a间各湾区岸线的纵深变化比较稳定, 结构趋于复杂, 形态趋于分散,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的分维差异最小, 形态最分散; 3) 40a间, 各湾区的自然岸线减少, 港口码头岸线和其他人工岸线长度剧烈增长,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岸线波动增长, 岸线利用程度指数增幅最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气温、波高、潮汐和陆域面积、港口吞吐量是湾区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且任意两个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大于单一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黄河口近20年来的淤蚀动态,实现对黄河口海岸线的长期动态监测,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Landsat TM、ETM+以及OLI遥感影像数据,在ENVI环境下,利用一般高潮线法、缨帽变换、监督、非监督分类以及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1998-2018年时间间隔为2年的11个时相的海岸线,并在ArcGIS中进行叠加分析,完成了对近20年黄河口海岸线的动态监测与变迁分析。结果显示:1998-2018年黄河口海岸线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淤进与蚀退并存。总体看,黄河口研究区总面积自1998年至2018年总体呈向内陆蚀退的趋势,海岸线总长度缩短15.73 km,总面积减少65.37 km~2;淤积主要发生在黄河入海口的沙嘴处,冲淤强度自2004年开始逐渐减弱;入海口南部的沙嘴侵蚀现象严重,侵蚀强度自2010年有所减弱;孤东大堤附近海岸线没有明显的淤蚀变化。黄河来水来沙与海浪侵蚀作用是影响河口陆域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人类活动也成为河口岸线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为实现黄河口的合理规划,科学开发黄河口岸线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海岸线是海岸带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江苏中部海岸1989—2019年海岸线变化特点、潮滩围垦特征以及围填海潮滩断面地貌响应过程,研究人类围填海活动对海岸线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近30 a来江苏中部海岸线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不对称性,变化速率变异系数空间差异显著,岸线的向海推进是在...  相似文献   

20.
海岸带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地带。本文主要依托谷歌地球平台提供的时序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提取了2010-2017年珠江河口地区海岸线信息,对不同时期的海岸线长度、类型及围海造地面积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引起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 2010-2017年珠江河口海岸线呈现先减少、后缓慢增长趋势。2010-2011年由于海面整治工程,海岸线长度略微缩减,2011-2013年为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后海岸线长度变化不大,略微呈现增长;(2)在基岩海岸线、砂砾质海岸线、淤泥质海岸线、人工海岸线、生物海岸线五种海岸线类型中,人工海岸线最长,占总长度的比例始终在85%以上,年均正向变化强度最大,达到0.28%,呈现稳定扩展趋势;淤泥质海岸线的负向变化强度最大,为-0.28%,呈现稳定萎缩趋势;(3)围海造地面积呈增加态势,年均变化面积为0.25 km^2;引起围海造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为港口和码头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