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鄂尔多斯地块及周缘位于青藏高原与华北地块之间,其内部无大断裂分布,而周缘却由活跃的地震带——活动断陷带和弧形断裂带包围。因此,鄂尔多斯地块内部无6级以上大地震分布,而周缘地震活动则频度高、强度大(图1),历史上发生多次破坏性大地震,如:1654年天水南8.0级、1879年武都南8.0级、1920年宁夏海原81/2级地震等。因此,研究鄂尔多斯周缘地壳速度结构,对于研究该区地下介质结构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地块区内地震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历史强震资料、有感历史地震资料以及仪器地震记录,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地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带地震活动与地块区内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区内曾有多次MS≥5.0破坏性地震发生,为典型的中强地震活动区;地块区地震活动具有时空不均匀性,时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期特征,空间分布东南强西北弱;地块内部MS≥5.0中强地震活动与其周缘地震强震活动关系密切且主要受其东缘和南缘汾渭地震带MS≥6.0地震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许俊奇 《地震研究》1993,16(3):246-251
本文依据震中迁移、累积频度变化曲线、震级频度关系等的计算方法,对汾渭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汾渭地震带Ms≥5.5级的地震活动存在着明显的由北向南自东向西的迁移特点。目前,汾渭地震带正处于第三活跃期的后期,总的地震活动趋势是加强的。今后5~20年内,Ms>5.5级的地震,由北区迁至南区的概率为:0.22~0.64。则中区可能发生Ms=5级左右的地震或震群,南区则有发生Ms≥5.5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在华北构造区划分出银川—河套地震带、汾渭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东秦岭—大别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和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等6个地震带,并依据地震带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将其中汾渭地震带划分为延庆—代县段、原平—襄汾段和侯马—渭河段;河北平原地震带划分为三河—涞水段、唐山—邢台段和安阳—成武段;郯庐地震带划分为开原—辽东湾段、渤海段、潍坊—嘉山段和嘉山—广济段;银川—河套地震带初步划分为银川段和河套段.同时,对河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及其与东秦岭—大别地震带的关系,地震带不同区段存在的主震型和多震型特点,以及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杜兴信 《内陆地震》1992,6(4):364-369
应用马尔可夫链和地震发生率统计关系,建立了鄂尔多斯周边地震带、带间和汾渭地震带各盆地间地震的相对时空转移概率模型,定量地给出了未来2——5年地震带间和盆地间至少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不同震级阈地震的相对概率。  相似文献   

6.
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分段与强震活动div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华北构造区划分出银川——河套地震带、汾渭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东秦岭——大别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和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等6个地震带,并依据地震带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将其中汾渭地震带划分为延庆——代县段、原平——襄汾段和侯马——渭河段;河北平原地震带划分为三河——涞水段、唐山——邢台段和安阳——成武段;郯庐地震带划分为开原——辽东湾段、渤海段、潍坊——嘉山段和嘉山——广济段;银川——河套地震带初步划分为银川段和河套段.同时,对河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及其与东秦岭——大别地震带的关系,地震带不同区段存在的主震型和多震型特点,以及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汾渭地震带地震活动丛特征的分析、华北地震主体位置的研究,以及强震前震中区震前震的研究,与近百年汾酒带地震活动相比较,认为目前汾渭地震带处于调整区的可能性很大,近几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8.
汾渭断陷带现今垂直形变与近期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四新  张希 《地震》2012,32(4):123-130
本文针对2008年汶川地震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出现的小震活跃现象, 利用分布于汾渭断陷带不同部位的跨断裂水准资料, 分析了其近期的垂直形变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 ① 各水准剖面的垂直差异运动幅度基本稳定在±20 mm之间, 且在小震活动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形变异常; ②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近期小震活跃可能是缘于汶川地震后, 青藏块体挤压应力减弱, 华北块体对其推挤作用相对增强而造成鄂尔多斯块体的水平挤压应力场的“暂态失稳”所致。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地台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性与周缘地带有明显差别。但是在地史演化过程中却有密切的联系;地台内部地震活动虽然微弱,相对活跃时期仍与周缘地震带活跃期同步。据此讨论了鄂尔多斯地台的构造演化与周缘地区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斯块体作为参考的GPS速度场。计算南北地震带北段5条断裂两侧50~350km范围内各站垂直/平行于断裂走向的速度投影,以及14个基准站18条基线2010年以来的长度时间序列,试图进一步估计关心区域的应力积累情况,探索断层闭锁段。结合地震活动性,认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未来50年有发生M8地震的可能性;该段1900年以来的第4个M6、M7地震活跃期可能已经拉开序幕,未来2年有发生M7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祁连断裂带、海原断裂、西秦岭北缘地震带具备发生M6和M7地震的优先条件,尤其是海原断裂。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的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本文综合历史与现代地震资料,从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其邻区的视野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2千年的强震活动性,以及震前20年的地震活动性背景.结果主要表明:(1)至少在2008年之前的1100~1700年中,龙门山断裂带未发生M≥7的地震,相对其南、北两侧的其他活动断裂带(或段)形成一个地震空区,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该空区中;(2)17世纪以来,在由龙门山断裂带大部分地区、川北岷江-虎牙断裂带以及甘南文县-武都断裂带组成的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上共发生了12次M=6.5~8.0地震,显示出一个已持续了近400年、逐渐加速的应变能释放过程,2008年汶川MS8.0地震属于该过程中两次巨大地震之一;(3)汶川地震前20年,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不存在背景地震活动的平静,反而显示出比曾经发生过1879年MS8地震的甘南文县-武都断裂带还略高的地震活动背景水平;(4)2008年汶川地震的强度远远超出龙门山断裂带的历史最大地震,说明仅基于数百年至一、两千年的历史地震记载,远不足以正确评估较低滑动速率的、大型活动断裂带的潜在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蔡静观 《地震研究》1989,12(4):305-313
本文对1988年8月15日澜沧中强震序列,以及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强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特征和地震波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某些方面,8月15日中强震序列反映出其前震特征,而11月6日强震序列则明显反映出双震型地震的特征。在余震区的北区和南区,余震活动在地震波初动、震源深度、大小地震比例关系和能量释放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同时对强余震前的地震活动性特征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焦远碧 《内陆地震》1993,7(2):106-113
对地震活动性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划分出不同的地震区带,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可分为9个地震区带,分析各个区带的地震活动性可作出某一活跃期强震发生主体地区的判别,对某一个地震区带的地震活动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作出地震危险区预测。用震源面投影图代替点投影的震中分布图可更合理地解释一个构造带上强震的发生过程,更清楚地勾画出未来强震的孕震范围。对强震破裂区闭锁段、背景空区、孕震空区的关系用实测震例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2005,25(1):51-57
通过与更早地震资料的对比, 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 川滇地壳块体东带、 西带, 松潘、 龙门山断裂带以及整个川滇地区较长时间尺度的地震活动盛衰交替性。 结果表明, 川滇东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 松潘、 龙门山地震带及川滇西带中段和南段(主要是红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几十到百年尺度的盛衰交替性。 而川滇东带中南段(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与川滇西带北段(金沙江断裂带)在上述地震带的平静期里, 中强以上地震频次明显减少, 但有个别7级以上强震发生。 这样, 整个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的盛衰交替性呈现一种比较复杂的阶段性特征: 伴随频繁中强震的强震活跃期与突发强震活动期交替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 川滇地区从19世纪末开始的伴随频繁中强震的强震活跃期已超过百年, 目前出现长期平静, 应注意进入突发强震活动期的可能性。 根据川滇地区上一个突发强震活动期突发强震的空间分布, 推测未来的突发强震可能发生在南北向断裂带, 或其他方向断裂带与南北向断裂带的交汇部。 文中还对上述统计现象的机理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a tsunami in Bohai S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seismicity showe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seismic dense zones in Bohai Sea. These seismic dense zones of modern small earthquakes behave prominent NE orientation, although a seismic dense zone with NW direction exists actually. Taking 39°N as a boundary, seismicity in the sout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north of Bohai Sea. Almost all strong earthquakes and seismic dense zon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Based on archives and seismic dense characteristics, we amended the epicenter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1548 and discussed about magnitude of the earthquake in 1888. Possibility of the event in 173 as a tsunami was discussed. The event in 1597 was doubted as a strong earthquake in Bohai Sea.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earthquake activity, tectonic movement,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fault activity, local stress field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in Xinjiang, we divide the south part of Xinjiang into 4 seismotectonic zones, namely, the eastern segment of south Tianshan seismic belt, the Kalpin block, the Kashi-Wuqia junction zone, and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seismic belt. Using earthquake catalogues from Xinjiang since 1900, and on the basis of integrity analysis of earthquake records in different magnitude ranges, the seismicity state of different seismotectonic zones is analyzed quantificationally by calculating the mean value of annual strain energy release, annual rate of earthquakes with different lower limits of magnitude, b-value, and the parameter m of accelerating strain release model. The characteristic indexes of seismicity state for each of the seismic tectonic zones are then determined, which provide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earthquake tendency analysis and judgment.  相似文献   

17.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川滇-华南活动块体/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及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结构上表现为2个平行展布、朝南东推覆的断裂带,现今运动为带有显著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性质.沿昭通断裂带无大地震的时间至少为1700 余年,目前存在地震空区.GPS变形图像反映昭通、莲峰断裂带已不同程度闭锁.另外,昭通断裂带的鲁甸附近以及莲峰断裂带的南段分别存在异常低b值区或高应力区.已由低b值区和小震空白区识别出昭通断裂带上的鲁甸-彝良之间存在高应力闭锁段,并估计出其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为MW7.4.本研究因此认为昭通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中-长期危险背景, 而莲峰断裂带的危险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滇西南地区龙陵—澜沧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延秀  袁道阳  梁明剑 《地震学报》2015,37(6):1011-1023
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断裂带位于地震活动强烈的滇西南地区, 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MS≥7.0大地震, 已知的历史地震破裂几乎覆盖了整条断裂带. 本文首先对滇西南地区主要断裂的最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然后通过该区域地震活动b值图像的空间扫描计算, 圈定出高应力集中区, 并结合历史地震和现今小震的分布情况以及晚第四纪以来断裂的活动强度、 古地震最晚离逝时间等定量参数, 综合分析龙陵—澜沧断裂带的未来大震危险性; 最后基于地震空区理论, 识别该断裂带存在的地震空区. 研究结果表明, 龙陵—澜沧断裂带内的龙陵、 永德、 沧源、 澜沧及孟连断裂中东段在未来10年内均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seismic data from the regional network for the last 34 years,we analyzed the present fault behavior of major fault zones around the Mabian area,southern Sichuan,and identified the risky fault-segments for potential strong and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The method of analysis is a combin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values with activity background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and current seismicity.Our results mainly show:(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values indicates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in the studied area,which reflects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cumulative stress levels along various fault zones and segments.(2) Three anomalously low b-value areas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 were identified along the Mabian-Yanjin fault zone.These anomalies can be asperities under relatively high cumulated stress levels.Two asperitie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Mabian county,in Lidian town in western Muchuan county,and near Yanjin at the south end of the fault zone.These two areas represent potential large earthquake seismogenic sites around the Mabian area in the near future.Besides them,the third relatively smaller asperity is identified at southern Suijiang,as another potential strongearthquake source.(3) An asperity along the southwestern segment of the Longquanshan fault zone indicates the site of potential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4) The asperity along the segment between Huangmu town in Hanyuan county and Longchi town in Emeishan city on Jinkouhe-Meigu fault has potential for a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