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刘伦华 《江西地质》1996,10(3):212-218
本文论述了湘赣粤交界区的土地资源,固体矿产资源,天然建材资源,水资源与水力资源、地热和矿泉水资源及旅游地质资源等国土地质资源及其开发潜力,论证了对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较大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水土流失与泥沙淤积,低产田,水土污染,地面塌陷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此基础上以国土地质资源为正因子,以环境地质问题为负因子,对湘赣粤交界区国土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地质质量进行了分区评价,并提出了今后  相似文献   

2.
随着21世纪人类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环境地质研究成为水工环地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中的最主要问题是水资源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城市水资源问题有:城市后备水源地的研究,以及应急水资源地和地下水库的研究。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1)围绕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般性资源、地质环境问题;(2)城市地质作用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3)城市人口密集区及工业区的土壤和水体有机污染问题。解决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关键是对地下空间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的研究,通过这些基础条件研究分析城市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问题。可视化研究技术通过对城市地质体在地下空间的相对位置、形态、物化特征等三维构模处理,使这些城市赖以存在的地质基础条件可为非专业的决策层所理解,并在城市发展的规划中体现这些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地下空间资源的价值。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城市环境地质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尚没有系统完整的应用先例。三维可视化技术将在城市化环境地质研究中,开拓一个崭新的环境地质研究时代,成为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我国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几点认识李文鹏,郝爱兵(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81)李鹏,范以田(新疆水利厅,乌鲁木齐830000)我国干旱区包括陕、甘、宁、青、新、蒙等西北六省区,面积约330万km2。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能源和各种矿产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4.
厅直     
《湖南地质》2010,(5):11-11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研究所)两甲级资质申报成功 近日,北京传来喜讯,湖南省同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环境方面两项资质成功晋升甲级。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0号)的规定,经过省厅初审,国土资源部审查、公示等程序,国土资源部授予湖南省周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甲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甲级资质。  相似文献   

5.
《福建地质》2006,25(1):63-64
《福建地质》创刊于1982年,系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日期为每季季末。主要刊登内容为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岩石矿物、古生物、构造地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察尔汗盐湖地区抽卤试验排卤方式的讨论李文鹏(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81)刘振英(河北地质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察尔汗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盐类矿床之一,面积约5856km2,其KCI总资源量占我国已探明钾资源的97%,是我国钾肥生...  相似文献   

7.
正极地地区(南极和北极)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是研究地球演化过程和认识全球海陆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时,极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未来潜在的新资源发展空间。为全面展示我国科学家近期在极地地质与资源环境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本刊第五期将出版《极地地质》专辑(特邀主编刘晓春研究员),主要包括南极大陆基础地质、地球物理、铁矿资源、环境变化以及冰上丝绸之路和北极油气资源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经科学技术部批准,从2002年起,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中国区域地质》(季刊)更名为《地质通报》(月刊),《中国地质》由月刊改为季刊。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是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地质调查工作,其任务涉及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探化探遥感调查、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区域矿产及地下水资源远景评价、战略性矿产及地下水源地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前期地质勘查、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油气资源和新能源战略性调查工作、地质调查信息、地质科学研究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等诸多方面,以…  相似文献   

9.
经科学技术部批准,从2002年起,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中国区域地质》(季刊)更名为《地质通报》(月刊),《中国地质》由月刊改为季刊。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是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地质调查工作,其任务涉及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探化探遥感调查、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区域矿产及地下水资源远景评价、战略性矿产及地下水源地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前期地质勘查、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油气资源和新能源战略性调查工作、地质调查信息、地质科学研究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等诸多方面,以…  相似文献   

10.
松辽平原(吉林省部分)由于自然环境背景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近几十年来频繁的人类活动,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对全区经济已构成严重威胁。水资源严重紧缺、地下水质恶化、地下水降落漏斗普遍存在于平原各地,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也正在发展蔓延。为了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势头,逐步在松辽平原实现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全区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特征出发,针对松辽平原东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复杂,水资源严重紧缺和松辽平原西部地区承压水环境恶化及出现的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综合修复与整治的新方法,对维系吉林省经济及生态省建设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霍清 《沉积学报》1988,6(1):109-117
本文据钻孔和地面地质剖面砂岩粒度分析资料解剖其沉积环境。根据粒度参数,沉积物厚度变化,物质来源,同时也考虑到岩石组合、成分、结构、沉积构造、指相矿物及古生物等因素。从而确立其古地理沉积模式。选定油气储集的有利相带--古河道,三角洲分流河道及前缘,滨海砂坝。  相似文献   

12.
中扬子地区早三叠世大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主要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做出了岩相古地理图1幅。在早三叠世大冶期,整个中扬子海域具“六分”特征、即自北而南依次为北部碳酸盐盆地、北部碳酸盐斜坡、浅水碳酸盐台地、南部碳酸盐斜坡、南部碳酸盐盆地、东南部碎屑滨海。在该时期内,从早到晚,沉积水体不断变浅,至末期,海域普遍抬升而变为碳酸盐台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从昆中断裂带对南北两侧的基底变质岩系(包括变基性火山岩、变泥质岩)、表壳盖层沉积岩系、前寒武纪长英质火成侵入岩以及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的沉积建造、岩石类型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及所反映的源岩物性的控制,系统对比讨论了昆中断裂带南北两侧基底陆块特征及昆中断裂带的构造属性。得出以昆中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陆块的大陆岩石圈,无论在表壳沉积岩系、中-下地壳和地幔的层性和物性结构及地球化学成分都存在显著差异。从而提出昆仑造山带实际上是个两陆块碰撞复合陆缘造山带。在元古宇以前南北陆块并非属同一古陆块,或者说昆中断裂带为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真正分界或二者的拼合带。  相似文献   

14.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HP rocks within the Western Gneiss Region (WGR) of the Norwegian Caledonides is reviewed. While recent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umber of eclogite localities preserving mineralogical evidence for Scandian-aged UHP metamorphism, much uncertainty remains over the regional extent of any UHP province because of the widespread overprinting by retrograde amphibolite-facies assemblages (especially in the dominant gneisses) during exhumation of the terrain. Based on current observations, the UHP metamorphic province may be limited to a northwest region of only~4000 km2, although an enigmatic mixed zone of HP (quartz-stable) and UHP (coesite-stable) eclogites extends a minimum of 5 km farther south and east in the Outer Nordfjord area.

Quantitative P-T evaluation of key mineral reaction equilibria for eclogites sampled across the WGR indicates an overall regional trend of increased T and P to the northwest.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Baltic plate rocks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WGR having been subducted to greatest depths during the Scandian plate collision. The distribution of garnet peridotites within the WGR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location, and timing of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within a major continental-plate subduction zone also is briefly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5.
Deweras群位于太古界津巴布韦克拉通的西北边缘Magondi沉积变质带内,岩性主要为变质陆相沉积岩和玄武岩,是古元古界地壳运动形成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相。出露在南部的Deweras群沉积岩和基性火山岩与北中部能进行较好的对比。通过分析Deweras群变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分别使用不活泼痕量元素比值Zr/TiO2与SiO2、Nb/Y与SiO2两对参数统计,认为Silverside地区的变质玄武岩属于亚碱性玄武岩。各种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和比值参数相图分析也表明:位于变质带南部即Munyati,Mupfure和Alaska地区的基性熔岩与变质带北中部Doma西部地区角闪岩岩席特征一致,此处变质玄武岩均是幔源型原始岩浆演化成因。  相似文献   

16.
新乡位于豫西北山地与豫东平原过渡位置,黄河冲积扇的不断发展以及第四纪早期的新构造运动对该区第四纪沉积过程产生影响。通过对新乡多个钻孔岩心进行系统性描述、年龄测试、沉积相分析以及钻孔地层间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冲积扇的发展及黄河主河道的南北向迁移,是研究区第四纪沉积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区第四纪沉积相以河流相为主,横向上对比良好;多个场地的钻孔揭示研究区全新统厚度约10 m,平均年龄95 ka左右;更新统上部厚度约69 m,平均年龄129 ka左右;更新统中部厚度约55 m,平均年龄小于829 ka;更新统下部未见底。在第四纪早期,黄河冲积扇主河道在研究区西侧,尚未发育到新乡地区,对该区的影响较小,以细粒的泛滥平原沉积物为主;第四纪中期,黄河冲积扇快速向东部发展,河道迁移至研究区北东侧,沉积了明显的河流相,砂体厚度明显增加;第四纪中晚期,基本继承前期的河流相沉积,随着河道南迁,砂体含量有所下降。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乡地区第四纪地层北东部出现沉积间断,并且局部地区出现差异沉降,北东侧地势高于南西侧。  相似文献   

17.
The ENE-tilted Mesta half-graben contains a 3-km-thick section of Priabonian (Late Eocene) to Oligocene sedimentary and volcanic rocks that rest unconformably on basement metamorphic rocks along its west side. Basal strata dip 50–60° E and dip at progressively lower angles upward, indicating synrotational depositio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half-graben contains nested volcanic caldera complexes, formed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which have been rotated by about half the total rotation of the sedimentary succession. The half-graben is bounded on the east by a fault that steepens from more deeply exposed structural levels in the south (8–18° W) to shallower exposed structural levels in the north (70° W) and together with the rotation of Paleogene strata during deposition indicate the Mesta half-graben is underlain by a listric detachment fault, the Mesta detachment. Subhorizontal Middle Miocene strata that unconformably overlie tilted Paleogene strata yield an upper age limit to the extension. West and northwest of the Mesta half-graben are many other NNW-trending NE-tilted Paleogene half-grabens which we suggest are part of an important extended area in SW Bulgaria and eastern Macedonia that lies above one or more west-dipping detachment faults and date the beginning of Aegean extension in the southern Balkan region as at least as old as Priabonian. The Mesta detachment is oblique to the trend of a contemporaneous Paleogene magmatic arc in the southern Balkans and the origin of the detachment is probably related to gravitationally induced spreading of thickened hot arc crust and Hellenic trench roll back.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沉积期物源分析及母岩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砂岩的类型、轻重矿物特征、重矿物聚类分析及泥岩的地化特征研究,并结合盆地周边源区露头剖面的岩性组合资料,讨论了长7沉积期的物源方向,恢复各源区母岩性质。经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沉积期存在五个方向物源,东北、西南为主要的物源方向,西北、南部作为次要物源方向;其中东北源区母岩以中基性岩浆岩、高级变质岩为主,西南源区母岩以白云岩、浅变质岩为主,西北源区母岩以沉积岩为主,浅变质岩次之,南部源区母岩以含灰岩、碎屑岩为主,浅变质岩次之;另外经讨论证实西部存在局限的物源供给区,母岩主要为白云岩。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金矿床成矿时代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违法乱纪半区金矿产区之一,既是古特提期成矿域东缘的组成部分,又受中国东部中生代环太平洋成矿带成矿作用的强烈叠加,且与基底变质岩(前寒武系)关系密切。福建金矿床总体具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变质岩,后期岩浆液改造富集,与不同层次的剪切带有关,受区域构造控制等特点。其成矿时代特征则具有“一老一新两期(元古宙和中生代且以中生代为主)成矿”和“成矿物质来源老,矿床定位时代新”等特点,金矿床成矿时代普遍为中生代或与中生代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此外,福建与华南地区的金矿床在地质特征上具有比较多的一致性,而与华北和西北地区在成矿时代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河西内陆干旱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相互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有关台站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九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96-912"专题有关成果,对甘肃省河西内陆干旱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及相互转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内陆干旱地区的地表径流主要形成于中、高山区,散失于山前平原和沙漠。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对水资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降水、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十分明显。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山区到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地质地貌单元间的相互转化,并且由径流源区的山区到河流下游的平原,不同区域、不同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及地下水的流动模式亦不相同:即由降水与冰雪融水下渗所形成的山区地下水绝大部分以基流形式排泄,形成地表径流进入盆地;而河流在进入盆地或平原区流经透水性极强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后又大量渗漏补给地下水,山前冲、洪积扇平原的地下水沿地形坡降向冲积平原运动至冲积扇缘地带后,由于含水层土壤颗粒变细,导水性减弱,形成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沿沟壑呈泉水大量溢出地表,汇集成泉沟进入河流而转化成为地表水。在冲、洪积扇以下的冲积平原上,潜水含水层土壤颗粒细,地下水埋藏浅,径流水平流动缓慢,地下水以垂向水量交替为主。在自然状态下,冲积平原下游直到尾闾湖;洪水季节(洪水季节外,河川径流量很小甚至没有)河流泻洪通过河道补给地下水,余水进入尾闾湖。正是水量不大的河水及其所转化形成的地下水维系着西北内陆干旱地河流下游地区的绿州的存在和这里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些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过程的这种特征直接影响本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目前,在上游地区大规模发展经济、开发水资源的情况下,随着地表径流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地下水得到的补给减少,许多地方泉水量减少甚至枯竭,原来的泉灌区被迫变为井灌区。冲积平原下游即使在洪水季节也很难接受上游地表径流的补给,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植被死亡,土壤荒漠化。因此,内陆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从整个流域的角度出发进行统一的合理的规划,总结不同类型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不同类型最优化的水资源利用模式,这将对今后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