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居民感知的跨区域、 跨文化的共时性分析是该领域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之一。选择世界遗产地西递和九寨沟为研 究案例, 进行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① 两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均表 现出积极态度, 但九寨沟居民的响应程度和支持程度更为强烈, 其旅游经济收入上要远高于 西递。② 九寨沟居民在旅游经济收益、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环境影响的上的感知均明显 强于西递, 同时在旅游经济成本感知上也明显强于西递。③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从样本 基本特征中识别了西递和九寨沟居民支持旅游发展态度的相关因素和判别指标。分析结果表 明, 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具有不同的旅游社区特征, 在旅游地性质、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经 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产权归属、旅游管理体制、主客文化差异等社区特征上不同的东道主 社区应该有着不同的旅游感知。按照社会交换理论, 无论是从资产的收益权还是从受干扰补 偿方面, 西递古村落居民相对九寨沟风景区居民具有更高的收益期望, 这也导致了其实际获 益远低于期望收益, 故相对九寨沟居民, 西递表现出低估旅游经济收益、社会收益而高估社 会成本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杜宗斌  苏勤  姜辽 《地理科学》2012,(3):329-335
通过文献分析,引入旅游感知、旅游获益两个变量,构建旅游地社区参与—社区归属感结构模型,探讨社区参与对社区归属感的中介效应与传导机制。以浙江安吉为例,运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研究发现:①旅游感知和旅游获益是社区参与影响社区归属感的两个中介变量,都显著引起社区参与对社区归属感的部分中介效应。②旅游感知和旅游获益单独作为中介变量介入社区参与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时,旅游获益所起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大于旅游感知;二者同时介入时,旅游感知所起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大于旅游获益,共同引致的部分中介作用达到最大。③社区参与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存在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影响路径,另一条是以旅游感知、旅游获益为中介变量的间接影响路径,间接路径稍低于直接路径。④提高旅游感知不仅要重视提高旅游地居民文化程度,还要考虑旅游地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改善旅游获益应尽可能满足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3.
对国内外旅游社区参与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比较全面与系统,但对于社会资本影响因素以及社会资本和社区旅游参与意识共同影响社区旅游参与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以北京什刹海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旅游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居民旅游参与意识对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具有正向影响,旅游参与意识是社会资本对社区居民参与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提出了加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叶琴  林岚  范戎 《福建地理》2011,(1):66-72
为了了解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情况,促进泰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金湖、寨下大峡谷、上清溪3个主要景区作为案例区,深入调查这3个景区周边社区居民(家庭参与旅游占81.75%)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情况.结果表明,泰宁县旅游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居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且旅游参与的积极性高,但旅游开发对于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旅游环境的影响感知程度表现不同,且随着不同的个体属性特征,其影响感知也出现明显的差异.建议通过建立泰宁县健全的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来调控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相似文献   

5.
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纯阳  屈海林 《地理学报》2014,69(2):278-288
构建了社区依恋、社区关注、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感知和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结构关系模型,并以村落遗产地——福建土楼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 验证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并引入个人获益作为调节变量,剖析在获益居民和没有获益的居民中,各种旅游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 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均对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济成本感知对态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② 社区依恋通过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影响;③ 社区关注通过经济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间接影响态度,并通过经济成本感知间接影响态度;④ 社区参与通过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经济成本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负向影响;⑤ 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的影响对获益居民比没有获益的居民要大,而经济成本感知、社会文化成本感知与环境成本感知对态度的影响对没有获益的居民比获益居民要大。  相似文献   

6.
居民是否支持旅游开发关系到当地旅游业的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态度冲突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本研究以浙江省乌镇 458位居民为样本,以消极旅游影响感知为中介和信任旅游开发公司为调节,实证考察了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对居民支持旅游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和消极旅游影响感知不是无关的平行构建,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弱化作用;消极旅游影响感知部分中介积极旅游影响感知与居民支持旅游开发的关系,以直接影响为判断依据会低估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对居民支持旅游开发的影响;信任旅游开发公司正向调节消极旅游影响感知与居民支持旅游开发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对明晰居民支持旅游开发的形成机制、获取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更大支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区居民是旅游地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其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是旅游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研究以希拉穆仁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借助社会统计软件工具,分别就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参与旅游发展能力的感知和态度、参与旅游发展行为的感知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可知:(1)草原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2)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正效应持积极态度;(3)对旅游发展促进居民素质提高比较认同;(4)对旅游业总体持欢迎态度,但对旅游业发展现状还不太满意;(5)对旅游发展影响的负效应持中立态度。最后希望政府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旅游相关的教育培训,以培养其参与旅游发展和利益分享的技能。  相似文献   

8.
武晓英  李辉  周彬 《山地学报》2021,(2):275-289
剖析乡村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旅游发展态度,推动其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对促进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以往的研究区域多集中在东部,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研究较少,且量表侧重强调旅游影响的结果,对居民感知变化的过程反映不够.本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三生理念"为指导,在对已有测量量表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9.
突破以往研究旅游地居民“感知—态度—行为”的传统思路,直接从关系、付出、回报、期望和公正知觉等满意度发生逻辑的核心要素角度并结合深度访谈内容,运用语义网络分析和结构方程构建形成过程的内在机理视角下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和结构模型,通过多(跨)样本可靠性和区别有效性检验,并以贵州上郎德苗寨、西江苗寨和天龙屯堡为不同力量导向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社区认知—发展期望—社区参与—增(去)权感知—满意态度—支持行为”是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的发生逻辑路径,之间的作用动力主要有“认知驱动”、“获益驱动”、“行为驱动”和“中介感知”。② 居民地方依恋、居民民族认同、居民发展期望、居民社区参与对社区、政府和企业核心力量导向模式的居民满意度产生直接或未直接影响效应;社区核心力量的居民社区增权感知对4个影响因素产生部分中介影响效应,而居民社区去权感知未对其产生中介影响效应;政府和企业核心力量均不同程度地受居民社区增权感知与居民社区去权感知的中介效应影响,其中前者的去权感知影响效应稍强于增权感知效应,后者则反之。③ 根据概念模型的逻辑路径,结合影响因素的关联效应及其程度性二维因素差异,综合分析社区、政府和企业核心力量导向模式的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机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居民感知和态度是居民对旅游发展最直观的评价。因异质性因素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会存在差异。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在较大空间尺度内,距离因素是居民感知和态度差异的重要解释变量。为了研究小尺度空间内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异质性因素,以毗邻黄山风景区的4个社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期望,对旅游经济、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感知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区位、社区和风景区3个方面梳理毗邻社区旅游发展历程发现,距离风景区的相对区位、社区组织介入资源开发和协调利益分配的能力,以及风景区治理模式的变迁共同影响了社区旅游发展和居民旅游收益,导致了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差异。研究结论显示,相对于区位条件和风景区治理模式等外在因素,毗邻社区需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能动作用,促进社区与风景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凤龙  黄震方  方叶林 《地理研究》2013,32(8):1565-1576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的增强是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发展阶段、消费特征及其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9 年以前,旅游消费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人均消费水平较低;1999-2003 年,消费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3 年以后,旅游消费发展主要因出游人次增加而带来的规模扩张,人均消费增长迟缓。② 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消费水平以滞后性消费为主,交通、住宿、餐饮和游览等消费比重持续下降,消费结构变动程度较强,消费层次较低,消费产品结构不合理。③ 农村居民收入、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不确定性是影响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消费习惯与旅游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居民收入的积极效应更强;消费不确定性与旅游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是影响旅游消费的消极因素;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示范效应不显著,但城乡旅游交流日益密切,其示范效应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对大多数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前景而言,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论文以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测算案例地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值,探讨了该类型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开发社会文化变化的感知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开发将使农业遗产地的社会文化发生较大变化,且总体上呈正向发展;(2)不同特征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对变化持积极态度;(3)家庭收入、旅游移民、社会治安、建筑服饰等文化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居民对该地未来旅游发展的态度;(4)只要能正确引导、调控和疏导其变化方向,旅游地社会文化变化的负面影响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并促进旅游地更好的发展。论文还对旅游开发中的社会文化影响调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咏  陆林 《地理学报》2014,69(10):1557-1574
门户社区毗邻风景区且处于其出入口位置,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特殊的机遇和难题.依据社会交换理论,选择“社区参与度”、“居住区条件”、“对旅游机构信任度”、“旅游利益感知”、“旅游成本感知”、“社区满意度”和“旅游支持度”7 个结构变量构建社区旅游支持度测度模型,以黄山风景区的4 个门户社区为研究案例,对该模型进行检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因子分析,探讨模型内各变量对社区旅游支持度发挥作用的路径及造成同一风景区不同门户社区支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总体而言,旅游利益感知和社区满意度对旅游支持度有正向影响;居住区条件、对旅游机构信任度和社区满意度对旅游利益感知有正向影响;社区参与度、居住区条件和对旅游机构信任度对社区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社区参与度对旅游利益感知正向影响不显著,旅游成本感知这一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关系不大.②各地居民感知和旅游支持度存在差异,南门汤口各维度总体得分最高,北门甘棠-耿城次之,东门谭家桥第三,西门焦村得分最低.③ 门户社区与黄山风景区的空间关系、区位条件与交通格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造成了各门户社区旅游支持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朱莎  姜珊  陶犁 《地理研究》2019,38(5):1208-1221
以往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主要从类型学或系统论视角进行剖析,较少从过程视角对社区居民的持续旅游参与行为展开研究。本文将旅游承诺行为作为居民持续旅游参与行为的概念表征,以揭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与机理。本研究以北京市级民俗户为研究对象,借鉴外围赌注理论的思想内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旅游增权与旅游承诺行为间的关系,以阐释社区居民持续旅游参与行为的动力机制与过程。研究结论表明:① 旅游增权对旅游承诺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会增权与旅游承诺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而经济和政治增权与旅游承诺行为之间显著负相关;② 居民感知旅游发展阶段在旅游增权与旅游承诺行为间发挥调节作用,当居民感知社区旅游处于起步、增长或转型阶段时,旅游增权对旅游承诺行为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强;③ 基于居民感知旅游发展阶段的差异,旅游增权各维度与旅游承诺行为间的显著性关系也有所差异。本文结论对研究社区居民可持续旅游参与行为和维系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旅游地居民视角出发,选取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调研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与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文化原真性是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依恋由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地方认同的前因变量;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均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对地方依赖的直接影响更显著,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方依赖间接产生。提升民族旅游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水平有利于建构居民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16.
在遗产地生态移民能否实现生态保护、改善民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是遗产研究者、决策者和居民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对新疆天山的4个移民社区进行调研,从居民感知和满意度的角度评估移民效果。结果表明:(1)居民对经济、心理正面影响反对率高,社会影响感知存在分歧,环境正面影响赞成率高。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但居民收入、生活质量改善不大,社区归属感弱。(2) 居民满意度偏低。(3) 不同人口学特征、旅游依存度的居民感知及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从事旅游业的居民收入和满意度最高,旅游富民作用和不足兼有。(4) 与定居民族比,游牧民族在移民后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更大。最后,提出改善居民经济条件,加强其知识、技能培训,社区赋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探究居民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者的角色认同是否影响其参与旅游,是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旅游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角色认同理论,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利用时间日志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获取当地居民时间利用数据,并从时间利用视角出发就居民角色认同对其旅游参与的影响进行质性探讨,以期深度挖掘居民的态度和心理感知。结果表明:居民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者,其角色认同对旅游参与具有一定的影响。以居民角色认同程度和旅游参与程度作为分类变量加以交互组合,形成4种常见的旅游社区参与类型,即高角色认同-深度参与旅游型居民、高角色认同-浅度(未)参与旅游型居民、低角色认同-浅度(未)参与旅游型居民、低角色认同-深度参与旅游型居民。从而针对不同类型居民,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参与和遗产保护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易遭受突发危机事件的影响,突发危机事件成为制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何防范和应对旅游地突发危机事件,保障旅游业健康发展和旅游地社区生计的可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旅游地社区参与是响应和处置突发危机事件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基于此,论文以汶川地震后大九寨环线区域的九寨沟、青城山和北川县为案例地,采集556份有效样本,运用社区参与理论和社区恢复理论,以结构方程模型为技术方法,构建了基于危机响应视角的以社区参与获益、社区恢复力和社区依恋为维度的社区参与概念模型。得出如下结论:① 震后旅游地社区参与获益和社区恢复力对社区危机响应与支持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其中社区恢复力(0.59,P≤0.001)的作用强于社区获益感知(0.30,P≤0.001);② 社区依恋对社区参与起显著正向作用(0.19,P≤0.001),对社区恢复力和社区参与意向起部分中介效应,而对社区参与获益和社区参与意向不起中介效应;③ 论文提出了基于危机响应的社区参与由参与度、支持度和响应度构成,构建了由地方依恋(Attachment)、社区获益(Benefit)和社区恢复力(Resilience)维度组成的社区参与“ABR”框架模型。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地社区参与研究的边界,对旅游地社区参与和危机管理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